《新編七年級地理學案第一節(jié) 地球和地球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新編七年級地理學案第一節(jié) 地球和地球儀(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新 編 精 品 地 理 資 料
2019.4
第一節(jié) 地球和地球儀
第1課時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學目標】
1.知道地球的形狀,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程。
2.會運用相關數(shù)據(jù)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利用相關數(shù)據(jù)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學難點】
利用相關的地理自然現(xiàn)象證明地球的形狀。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由“中秋賞月”,我們所看到的月球形狀引發(fā)學生對地球形狀的思考。
自學互研 生成能力
學習活動一 認識地球的形狀
【自主探究】
2、學生閱讀課本P2—P3頁的內容,完成以下任務:
1.說一說:我們人類的家園——地球是什么樣子的呢?
學生1:藍色的。學生2:美麗的。學生3:圓形的。學生4:球形的。
教師:通過同學們的觀察和總結,我們很清楚地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但是在今天看來這樣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在古代卻是一個難解的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教師小結: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以下歷程:①天圓地方(直覺)②太陽和月亮(推測)③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實證)④地球衛(wèi)星照片(直觀)
2.議一議: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學生討論結果略)
3.思考:讀課本P3頁閱讀材料
【合作探究】分
3、組討論以下問題:
1.你能用身邊的事例來推測地球是一個球體嗎?
學生1:站在海邊,遙望遠處駛來的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只總是船身先消失。(有條件的學校學生可做實驗演示)
學生2:發(fā)生月偏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學生3:站得高,看得遠(或者引用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能作圖來說明更好)
教師小結:同學們列舉的現(xiàn)象能夠證明地球的形狀是球體,但能夠準確說明地球形狀的還應該是地球衛(wèi)星照片。
2.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你從中感悟到了什么?
教師小結:通過人類探索
4、地球形狀艱難而漫長的歷程說明:任何一個真理的發(fā)現(xiàn)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付出艱辛和努力,甚至以犧牲生命為代價;同時我們更應該堅信科學技術是檢驗真理的最終方法。因此同學們要從小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樹立為追求真理鍥而不舍的精神。
【拓展探究】
1.太陽的東升西落能否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不能)
2.日食現(xiàn)象能否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不能)
學習活動二 認識地球的大小
【自主探究】
讀課本圖1.2,獨立完成以下任務:
1.你知道地球的平均半徑、表面積、最大周長分別是多少嗎?
(1)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2)地球的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3)地球的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
2.結合課本P4頁活動2,感受一下地球到底有多大?
(1)地球的表面積是我國陸地面積的多少倍?(53倍)
(2)如果一架飛機以每小時800千米的速度飛行,那么環(huán)繞地球一圈大約需要多少小時?(50小時)
【合作探究】
討論一下描述地球的半徑為什么用“平均半徑”這個概念?
因為地球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球體。(學生網上搜集相關資料)
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見學生用書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1.本節(jié)課的收獲:
2.本節(jié)課還存在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