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級歷史上冊《第06課 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春秋戰(zhàn)國的有關成語故事》素材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年七年級歷史上冊《第06課 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春秋戰(zhàn)國的有關成語故事》素材 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七年級歷史上冊《第06課 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春秋戰(zhàn)國的有關成語故事》素材 新人教版.doc(4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七年級歷史上冊《第06課 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春秋戰(zhàn)國的有關成語故事》素材 新人教版 春秋戰(zhàn)國是百家爭鳴、百家齊放的時代,每一個有思想的人都想在此亂世充分顯示自己的濟世之才。這一時期也的確產(chǎn)生了許多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流派,兵家是其中一個比較著名的流派,孫臏就是兵家代表人物之一。 孫臏是戰(zhàn)國初期齊國人,為《孫子兵法》作者孫武之后,師從于鬼谷子,求學時與魏人龐涓是同門師兄弟。孫、龐二人雖同學于鬼谷門下,但因二人脾氣稟性不同,所以鬼谷先生在傳授技藝時便有所偏好,只將孫子兵法十三篇注釋后傳于孫臏而不授龐涓,因而二人雖同出鬼谷門下,但孫臏之能卻遠在龐涓之上。 戰(zhàn)國初期,各國對人才需求迫切,都在廣納天下英才以為已用,魏國也不例外。魏相公孫痤去世前曾向魏惠王舉薦自己的門客衛(wèi)鞅,說此人天下奇才,勸惠王重用衛(wèi)商,若不能任用衛(wèi)鞅也要將其殺掉,以免其為他國所用而不利于魏國。魏惠王覺得老相國臨終有些糊涂:既要舉薦衛(wèi)鞅,又勸殺掉衛(wèi)鞅,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于是沒有理會公孫痤的臨終遺言,既沒有重用衛(wèi)鞅,也沒有殺掉衛(wèi)鞅。衛(wèi)鞅后投奔秦國,向秦孝公進以帝、王、伯三術,秦孝公非常欣賞衛(wèi)鞅之伯術,便任命衛(wèi)鞅為左庶長,主持秦國變法。衛(wèi)鞅變法成功,使秦強大,被秦孝公封于商地,后世也稱衛(wèi)鞅為商鞅,其變法強秦史稱商鞅變法。魏惠王得衛(wèi)鞅而不用,深感后悔,于是傳令天下重金招賢。龐涓得知魏王求賢若渴,于是辭師下山投奔魏國。臨下山時,龐涓手拉師兄孫臏之手貌似誠懇地說:“我若在魏得志,一定請師兄下山共富貴!”見孫臏有些不信還發(fā)下重誓:“若弟違約死于萬箭之下!” 龐涓下山入見魏惠王后,很快得到魏惠王信任,任命其為三軍元帥并兼軍師之職。這鬼谷先生真不愧一代雄才,連不肖之徒龐涓都身手不凡,自擔任魏國元帥后,指揮魏軍討伐宋、衛(wèi)等小國屢屢得勝,于是龐涓在魏地位越來越穩(wěn)固。但這時的龐涓早就把自己下山時與師兄孫臏之約忘到九霄云外了。 時墨子云游天下,拜訪鬼谷子時遇到了孫臏。交談中得知孫臏身懷絕技,便有些可惜地問:“你既學業(yè)已成,為何不下山建立功名而甘于隱沒于此呢?”孫臏便將師弟龐涓之約如實相告。墨子當然知道龐涓已得志于魏,但又不好深說,只好下山至魏親自舉薦孫臏。魏惠王得知龐涓有師兄孫臏才能天下無比,便有些不快地問龐涓為何不向自己舉薦,龐涓無奈寫信邀請孫臏下山共侍魏王。孫臏入魏后,言談之間龐涓自覺技不如臏,便起了殺心,但為了得到孫子兵法十三篇,龐涓設計假魏王命將孫臏雙臏骨挖掉,使孫臏成為殘廢,孫臏無奈裝瘋逃過一死。墨子得知孫臏在魏遭遇后心有不忍,于是設計幫孫臏逃離魏國來到齊國。 入齊后孫臏先為齊將田忌門客,通過一件小事,其智盡顯。 齊威王閑暇時常與眾臣賽馬,每次將馬分為上、中、下三等各賽一局,因威王為君,其三等馬均強于諸臣,所以每次都是威王勝。一次孫臏隨田忌一起與齊威王賽馬,孫臏仔細地觀察了一下,覺得其實田忌各等馬與威王之馬差距并不是很明顯,心里有了底,于是回府后孫臏向田忌建議:“來日再賽,將軍可與威王賭千金一局,我保你定贏”田忌雖有些不信,但素知孫臏之智,于是向齊威王下了戰(zhàn)書,威王每次均三戰(zhàn)全勝,自是應戰(zhàn)。次日賽馬開始后,頭陣孫臏命將田忌之下馬飾以金鞍與威王上馬對陣,當然大敗而歸;次陣孫臏以田忌之上馬對威王之中馬,田忌小勝;三陣孫臏命以田忌中馬對威王下馬,田忌再勝!結局田忌贏千金而回。威王有些不解:每次賽馬你連一局都未勝過,今天怎么能連贏兩局呢?田忌于是將孫臏之謀告于威王,威王對孫臏之智佩服異常。 魏國北鄰原有個小國叫中山,本已被魏國收服,但后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占領了,對此魏國很生氣,時時想收復中山。自龐涓統(tǒng)領魏軍后,魏軍實力大增,魏惠王認為時機成熟,于是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命龐涓率軍攻打中山。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趙國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趙國都城邯鄲。魏王從之,即撥五百戰(zhàn)車以龐涓為將,開始攻打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于齊國,并許諾解圍后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應允,以田忌為將,并任命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fā)。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便想直逼趙國邯鄲與魏軍決戰(zhàn),以解邯鄲之圍。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繩結是不可以握拳去解的;排解爭斗同樣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F(xiàn)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軍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于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碧锛梢烙嫸小9?,龐涓得知齊國大軍向自己的都城大梁襲來,若大梁有失,就算自己攻下邯鄲也是魏國罪人。于是只好命大軍解邯鄲之圍,回救魏都大梁。孫臏又在龐涓歸路中設伏擊于桂陵,大敗龐涓,趙國之圍遂解。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典故。 十三年后,魏以太子申與龐涓共率軍伐韓,韓同樣向齊求救,又是孫臏定下了許韓出兵卻緩兵相救之策,待魏、韓兩軍相戰(zhàn)互有傷亡時,齊以田忌為大將軍,以孫臏為軍師出大軍救韓。孫臏藝高人膽大,再用圍魏救趙之計,救韓而不向韓,卻大軍直指魏都大梁,龐涓只好再次回救大梁。孫臏再用減灶惑兵之計,誘使龐涓孤軍追擊,然后于馬陵道設伏,箭傷龐涓于馬陵。最終龐涓自殺而死,太子申被俘后也懼辱自殺,齊軍大勝。 龐涓因嫉賢妒能而設計陷害同門師兄孫臏,最終落得身首異處的可悲下場,雖官至將軍卻仍為后世所不恥。孫臏雖受刖刑但矢志不渝,虎口脫險后兩用圍魏救趙之計終將仇人龐涓置于死地,后功成引退,不知終于何處。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殺妻求將 “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古人在論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兵家時,通常將孫武、吳起并列。那么吳起是何方神圣,竟能與武圣人孫子齊名呢?翻開歷史看看還真讓人大吃一驚,原來這吳起乃是孫武子以后,善于用兵的同時又具有高深軍事理論的第一人!歷史上,吳起作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幾與孫武齊名,后世論兵,莫不稱“孫吳”。作為政治家、改革家,他又與商鞅齊名。吳起一生在魯、魏、楚三國出將入相,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及政治才能,對后世用兵影響深遠。他治軍嚴明,能與士卒同甘共苦,深得部眾之心??偨Y吳起的一生,可以說功勛卓著,政績突出,連司馬遷之《史記》都將其功收入《孫子吳起列轉(zhuǎn)》,可見后世將吳起列為軍事大家并不為過。那么,歷史上的吳起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呢? 吳起應該是個有遠大理想抱負,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之人。吳起出身并不顯貴,少時家境一般,但生于小國衛(wèi)的吳起卻從小便立志成就一番大事業(yè)。為此,可以說吳起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為了能出人頭地,吳起努力求學,先后就學于孔子之后曾子及子夏,學習儒學及兵法。學習期間可謂心無旁騖,真正做到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為此竟六載沒有回家探視老母,就連老母病故也不過大哭一場后便學習如故。雖然后世對此多有詬病,但吳起好學之情可見一斑。果然經(jīng)過數(shù)年專心學習,吳起終于學業(yè)有成! 公元前412年,齊國進攻魯國,魯國國君拜吳起為大將迎戰(zhàn)田和率領的強大的齊軍。吳起受命后治軍嚴于己而寬于人,與士卒同甘共苦,因而軍士皆能效死從命。因當時齊強魯弱,齊將田和又得知魯國用吳起為將,更有些輕視之心。于是吳起便充分地利用了田和的這種驕敵情緒而一再向?qū)Ψ健笆局匀酢保斕锖团扇艘灾v和為名到魯營探聽虛實時,吳起盡以老弱之卒駐守中軍,并以卑謙之詞應對齊使,給對方造成一種“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齊軍將士,驕其志,懈其備。正當齊使以為魯軍全無戰(zhàn)斗力回報主帥時,吳起卻出其不意地以精壯之軍突然向齊軍發(fā)起猛攻。齊軍倉促應戰(zhàn),一觸即潰,傷亡過半,魯軍大獲全勝。這樣的戰(zhàn)例在吳起一生的作戰(zhàn)史中比比皆是,效力于魏文侯時期他“曾與諸侯大戰(zhàn)七十六,全勝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別是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zhàn),吳起更是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于已的秦軍,成為中國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役,從而也使魏國成為戰(zhàn)國初期強大的諸侯國之一。 吳起除軍事才能卓著外,還具有獨特的政治眼光。因仕魏日久得罪了很多人,吳起只好到楚國謀職。楚悼王早就聽說了吳起的大名,于是到楚國不久便被認命為令尹(相當于相國)。吳起對楚悼王的知遇之恩感激無比,便向楚王建議:“楚國土地方圓數(shù)千里,有雄兵百萬,按實力早就應該稱霸諸侯了。只所以到現(xiàn)在還默默無聞,主要原因還是養(yǎng)兵失道呀。所謂養(yǎng)兵之道,必須先聚其財,后用其力。如今朝中滿是無用之官,已經(jīng)過了很多代所謂的皇親貴族也由國家供養(yǎng)。相比之下為國打仗的戰(zhàn)士卻只能有微薄的收入,如此分配機制怎么能讓前線的戰(zhàn)士們?nèi)巳藨延袨閲柢|之心呢?如果大王相信臣,請授權臣對此進行改革,裁冗官,減皇族,廣集糧,厚待敢戰(zhàn)之士,如果這樣還不能使我國強大,臣寧愿領死!”于是楚王用吳起之計大力進行一系列改革,最終使楚國兵強馬壯,雄視天下。 另外,這吳起還可以說是智慧過人,舉一個例子便可看出其才智。因吳起在楚的改革觸動了許多楚國貴族的利益,于是很多楚國王公大臣均想置吳起于死地而后快,但因悼王寵信吳起,那些人也無從下手??僧敵客跛罆r,那些人覺得吳起沒了靠山,便發(fā)動叛亂攻打吳起之家,吳起自知得罪人太多絕無活路,于是便跑到楚悼王的尸體旁伏在尸體上,意在射中自己者也必然射中悼王之尸,射中悼王之尸者必然死罪,這樣自己雖死也會有人為自己報仇!果然追殺吳起的楚貴族為了殺死吳起便沒有想太多,盡管吳起抱著楚悼王之尸,眾人還是萬箭齊發(fā),將吳起射成了刺猬。當然吳起雖死楚悼王之尸也不能免,同樣被萬箭穿身!悼王葬后,楚肅王戚即位之初便派令尹追查射中悼王尸體之人,因此被誅滅宗族的竟有七十余家!身死還能為已報仇雪恨,將仇人盡誅者,吳起之外還有幾人?吳起之智可謂天人! 也許上帝太強調(diào)公平,給人以大智,必同時賜其大難。吳起如此神人,但卻為世人所不恥,主要還是此人有一巨大的性格缺欠:德行太差!只殺妻求將一說便可讓其臭名遠揚。 在到魯國做中大夫前,吳起便已娶齊人田宗之女為妻。所以當齊軍伐魯,魯相國公儀休向魯穆公建議“欲卻齊兵,非吳起不可"時,穆公卻一直沒有答應。因為魯穆公覺得雖然吳起確有大將之才,但其所娶田宗之女乃齊人,一般來說至愛莫如夫妻,吳起既然娶了齊人之女為妻,若為魯將難保不為齊國著想而不能全力為魯。吳起得知魯穆公的擔心后,二話沒說便回家了。見到妻子田氏便問:“丈夫能位列卿相,食祿萬鐘,名留于千古,這是不是妻子所希望的呢? ”田氏想都沒想便說:“那是當然了。”吳起又說:“如果我想成為那樣的人,你能幫我嗎?”田氏當然說全力支持了。于是吳起說:“現(xiàn)在齊師伐魯,魯侯想認命我為將軍,但因為我娶了你而懷疑我不會一心助魯。如果將你的腦袋獻給魯侯,魯侯必然信任我,到時我就可以功名可就了!”田氏聽了大驚失色,還沒等開口說話,吳起早已揮劍斬落田氏之頭。其實作為禮儀之幫的魯國之君,魯穆公對吳起這種殘忍的作法也是不屑一顧的,只是若于國中無能人才起用了吳起,可是得勝后終因吳起的這種不道德行為而棄之不用。 吳起的這種不道德行為的確不能為以禮儀著稱的國人所認可,所以多年來盡管吳起智慧過人,但卻不能得到世人的認可。不過想想也是,如果由圣人統(tǒng)治這個世界,圣人的能力越強,這個世界可能就更接近于天堂;反之若由魔鬼統(tǒng)治這個世界,魔鬼的法力越高,這個世界可能就更接近于地獄!如此看來,吳起才高八斗卻不被后人所推崇也就順理成章了。 三令五申 在先秦諸子百家百家中,有一位只憑短短五千余言小文便可以讓自己成為一代軍事鼻祖的人物,這個人便是孫武。雖然其所著《孫子兵法》為后世推為軍事經(jīng)典巨著,但其實歷史上對孫武本人資料的記載并不是很詳實,甚至連其生卒年月都無人知曉,《史記》也不過將其與孫臏、吳起一并寫了一篇《孫子吳起列傳》,可見當時的人們并沒有將孫武視為武圣人。正象三國時期的關羽生時并不是很出名而死后卻被尊為關圣人一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因?qū)O武所著《孫子兵法》十三篇越來越顯示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所以人們才將孫武子尊為武圣人。 說起孫武子,咱們就不得不提三令五申的故事。 大家一談到春秋五霸恐怕就都會想到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但這只是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是春秋五霸另有其人,那就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其實根據(jù)歷史記載,筆者到是更相信后一種說法。吳王闔閭只所以能被列為春秋五霸之一,孫武子功不可沒! 吳國在初期只不過是長江以南比較落后的一個國家,被中原諸國稱為“蠻夷之邦”。晉景公為了制楚才派人扶助吳人,教其乘車、射御、戰(zhàn)陣之術,使其攻楚。吳人自擾楚后,吞并了一些附楚的蠻夷小國,才逐漸強盛起來,到了壽夢執(zhí)政時,開始稱王。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諸樊、余祭、余昧、季扎,諸子中季扎最賢。壽夢臨終之時,想讓季扎接班,但季扎堅辭不受。于是壽夢將王位傳給長子諸樊,并遺命兄終弟及,必使季扎取得王位。但是當余昧病逝,王位依次應該傳到季扎時,季扎仍然拒絕王位。群臣遂奉余昧的長子為王,是為吳王僚。這引起了一個人的不滿,他就是壽夢的長孫、諸樊的嫡長子公子光。公子光認為:吳制兄終弟及,既然季扎不受,就應該嫡長子繼承,這樣王位當屬自己!于是公子光一心要發(fā)動宮廷政變,把王權奪回來。果然在楚人伍子胥的幫助下,公子光刺殺王僚成功,并將王僚之胞弟掩余、燭庸以及勇武異常的太子慶忌等人一一除掉,自稱吳王,這就是歷史上的吳王闔閭。 幫助公子光成功登上吳王寶座的楚人伍子胥,在楚時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為楚平王所殺,被迫出逃楚國,發(fā)誓消滅楚國以報殺親之仇。至吳后見公子光有大志,便幫其發(fā)動了這場宮廷政變,以期吳王能為自己發(fā)兵滅掉楚國。但吳王闔閭登上王座后,并沒有馬上出兵伐楚,即便伍子胥多次提醒,闔閭仍未有出兵之意。伍子胥側面一了解,原來可能覺得自己是楚人而非吳人,若委以重任吳王闔閭有些擔心。于是伍子胥遍訪吳國,終得吳人孫武推薦給了吳王闔閭(其實此應為馮夢龍先生為《東周列國志》劇情所需而杜撰,孫武應該為齊人)。 孫武初見吳王闔閭,便獻上了自己所寫的兵法十三篇,吳王仔細看過之覺得孫武的確是難得的人才,便想用其為將,但覺得還應該再試試孫武的真才實學,于是對孫武說:“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寫得非常好,不知道能不能拿我的軍隊試試?”孫武說當然可以。吳王轉(zhuǎn)念一起,軍隊都是訓練有素的,若用軍隊試可能不一定顯出孫武的特別來,不如難為難為他,看他是否真有軍事天才。于是向?qū)O武說:“先生用兵寡人不疑,不過先生的兵法能不能驅(qū)使女人?”孫武想了想說:“凡兵法者重其法而非其兵,若主帥執(zhí)法嚴,什么人都可以為伍,女人有何不可?”于是吳王將自己后宮美女一百八十人集中起來請孫武訓練。 孫武將她們分為兩隊,任命吳王闔閭寵愛的兩個妃子為隊長,并發(fā)給宮女每人一支長戟。隊伍站好后,孫武開始向?qū)m女們宣講隊伍行進命令:“大家看好了,我讓向前就看我心胸;我讓向左就看我左手;我讓向右就看我右手;我讓向后就看我背后?!北妼m女大聲說明白了。于是孫武讓人搬出鐵鉞(古時殺人用的刑具),在傳令前三番五次向她們申戒違令的后果,然后才擊鼓發(fā)出向右轉(zhuǎn)的號令。誰知宮女看到孫武如此認真地宣講覺得很好笑,于是不但無一人行動反而哈哈大笑。孫武見狀嚴肅地對宮女們重申:“紀律解釋不明口令交代不清,這是將官們的過錯,請讓我再向你們說明一遍”于是又將剛才一番話詳盡地再向?qū)m女們解釋了一番,然后再一次擊鼓發(fā)出向左轉(zhuǎn)的號令。宮女們整天在后宮侍候吳王,每個人為爭寵均重粉華衣,根本沒拿過兵器,哪見過這樣的情形?見孫武那個認真樣仍然是大笑不止。 孫武狠了狠心說:“紀律解釋不明,口令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已經(jīng)交代清楚了而兵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闭f完向執(zhí)法官詢問:“軍中有令不行該當何罪?”執(zhí)法官說按令當斬!于是孫武當即命左右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一見孫武動真格的要斬他最心愛的兩個妃子,急忙派人向?qū)O武講情:“這兩個人是寡人最喜歡的妃子,無此二人寡人食不甘味寢不安席,寡人已知將軍用兵之法了,看在寡人的面子上,就繞過這兩個人吧?!笨墒菍O武并沒有給吳王闔閭一點面子:“我已受君命為將,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不顧吳王的請求命左右將擔任隊長的兩位闔閭愛妃斬首示眾,并重新任命兩位排頭的宮女為隊長。宮女們見吳王愛妃都被斬,個個嚇得花容失色,哪敢再不聽令。于是孫武再發(fā)出命令,眾宮兵無論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再復雜的動作都認真操練,沒有一個人敢兒戲了。孫武訓練好宮女后,面呈吳王:“女兵已練成,現(xiàn)在即使大 王讓這些女兵赴湯蹈火也不會有一個人說不!”可吳王終因自己的兩個愛妃被處死心有恨怨而沒有立即啟用孫武。 這就是孫武子三令五申的典故。雖然吳王闔閭沒有馬上任命孫武為大將軍,但其畢竟有雄心大志,且已知道了孫武子的軍事才干,是絕對不會因為兒女私情便放棄這樣一位軍事奇才的。不久吳王闔閭便認命孫武為大將軍,統(tǒng)領吳國三軍。而孫武也的確沒有辜負吳王的信任,在隨后的幾年中,幫助吳王安定國內(nèi),掃除吳王僚之胞弟掩余、燭庸等隱患,最終出兵攻破楚國都城郢(今荊沙江陵西北),為吳王闔閭稱霸諸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孫武子真高人,助吳王稱霸后便辭官不做引退江湖,至今人們也不知道其終老于何處。 孫武子留給后人的故事并不是很多,就算這三令五申的典故收錄于《史記》,其實也未必就真有其史實。不過真實歷史也好,后世傳說也罷,只要能為后人所回味,便是我們寶貴的歷史財富! 豫讓擊衣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雖然是亂世,但正應了那句話:亂世出英雄。這個時期有很多名垂青史的人物其實只做了幾件事,甚至是只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便成為流芳百世的人物,晉國刺客豫讓就是這樣一個人。要想了解豫讓這個人,我們便不得不先說一下三家分晉的那段歷史。 說起春秋戰(zhàn)國,很多人立即會想到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春秋五霸前面說了好幾次了,戰(zhàn)國七雄也是家喻戶曉,哪雄呢?齊、楚、燕、韓、趙、魏、秦。這就怪了,那個春秋時期威震一方,五霸之一的晉國地廣人多兵強馬壯,怎么到了戰(zhàn)國就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呢?韓、趙、魏三強又是何時冒出來的呢?原來晉文公時,為了擴充軍力,文公便將本國的三軍擴為六軍,每軍設元帥一人。到晉景公時,六軍元帥逐漸發(fā)展成六卿共主晉政,哪六卿?為范、中行、趙、韓、智、魏六個世襲卿族,后來因范、中行主政時犯眾怒,被其他四卿滅掉,晉國便由趙、韓、智、魏四家主政。又過了幾十年,四家卿臣勢力越來越大,晉君反而不如四家,其中尤以智氏最強。 智家為了獨霸晉國,便想出了一個削弱趙、韓、魏三家而加強自己的主意:假借晉侯之名,讓三家各割地百里充公以資軍費。韓、魏忍痛割了地,智家充為已有,而獨趙主襄子以為土地乃先祖拚命得來而不予。于是智家便約韓、魏共攻趙襄子,并約定滅趙后三分其地。韓、魏一來懼智家強大,二來也貪趙家之地,于是幫助智家將趙襄子圍于晉陽。智伯在久攻不下時借山洪暴發(fā)之機決開晉水沖灌晉陽,于是孤城晉陽陷入一片汪洋之中。躊躇滿志的智瑤以為勝利指日可待,在與韓康子、魏桓子視察水情時忘乎所以地說:“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亡人國呀,咱們晉國的汾、澮、絳可均是這樣的大河呢!”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韓康子與魏桓子聽后心里一驚:既然晉水可以灌晉陽,那絳水也可以灌韓都平陽,汾水也可以灌魏都安邑。恰此時趙襄子使人策反韓、魏二家,于是韓、魏二家反決晉水倒灌智氏大營,最后將智伯殺死并滅其族,趙、韓、魏三家均分其地。后三家共請于周天子將自己封為諸侯此是后話。 滅了智氏后,最恨智伯之人就是趙襄子了。還是趙家適子時,智伯便多次羞辱趙襄子,后智伯又集韓、魏之兵圍趙襄子于晉陽,差點讓趙家再次滅族。殺死智伯后,趙襄子為了解氣,便將智伯的頭骨做成了一個便器置于廁所內(nèi),讓其死后也遺臭萬年。這一不道德的作法引起了智伯手下一義士的不滿,這個人便是豫讓。在智伯兵敗時,豫讓也曾頑強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只好逃往深山躲避。聽說趙襄子將智伯的頭骨制成便器,心里非常氣憤,便決定出山為智伯報仇。他先化裝成刷廁所的,揣把匕首混進趙家?guī)繅Ρ?,準備趁趙襄子上廁所的時候刺殺他??蛇@趙襄子好象如有神助,在上廁所時忽然感到心慌,于是令人搜查,這一搜便將豫讓抓了起來。這豫讓也不抵賴,坦陳自己是想為智伯報仇。偏這趙襄子也是個很愛才之人,見豫讓如此坦城,必是義士,便想收為已用。豫讓當然不干,趙襄子左右的人便建議殺掉豫讓,趙襄子想了想說:“主子身死后還能舍命為其報仇,豫讓真忠義之士!放了他吧?!庇谑菍⒃プ尫帕?。 可豫讓自由后并沒有放棄復仇的念頭,還想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無奈趙襄子防范森嚴,豫讓一直無從下手。于是豫讓拿熱漆涂遍全身,生了一身疥瘡,容貌體態(tài)全部改變了,可上街乞討時聲音還是被妻子聽了出來。于是豫讓又吞吃燒紅的木炭,將嗓子弄壞,再上街乞討時連妻子都認不出來了。有位朋友偶然認出了他,流著淚說:“憑你的才學,只要肯為趙襄子做事,一定可以得到信任而有機會接近他,到時候再找個機會殺了他多容易?何苦把自己弄成這個樣子呢?”豫讓啞著嗓子回答:“如果替別人做事還懷有二心,這決不是仁義之士所為,我雖想為智伯報仇,但決不能做那種不仁之事!” 苦苦地等待了很長時間后,刺殺趙襄子的機會終于來了。 趙襄子要視察剛剛竣工的一座橋。豫讓得知后便預先藏于橋下,準備在趙襄子過橋時起而殺之??蛇@趙襄子當是命不該絕,在座駕剛要上橋時,馬忽然長嘶不前,大臣進言:“臣聞良馬不陷其主,既然此馬駐足不前,前面可能有危險?!庇谑勤w襄子命人搜索,果然在橋下將豫讓搜出。豫讓見自己再次刺殺趙襄子的目的仍無法實現(xiàn)時,便仰天長嘆一聲,然后嚎啕大哭。趙襄子有些不解:“知道殺孤為死罪,現(xiàn)在你是不是怕了?”豫讓止住了哭聲:“要是怕死我就不再來刺殺你了,我只所以傷心,是因為我死之后再也沒有人為智氏報仇了!” 趙襄子想了想還是不解,便問道:“當年你效力于范氏、中行氏時,范氏、中行氏被滅也沒見你有什么舉動,反而投奔了滅掉他們的智伯?,F(xiàn)在智氏被滅,你為什么就不能為我效勞,而非要刺殺我呢?”豫讓回答:“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已者容。當年范氏待我不過普通人,我只能以普通人的行為報答他們;而智伯卻以國士來對待我,我也必以國士的行為來報答他?!壁w襄子聽了大為感慨,覺得如此義士卻不能為己所用,實在可惜,但又不能再次放過他,于是解下佩劍給豫讓令其自盡。豫讓接劍在手向趙襄子磕了幾個響頭請求道:“二次刺殺您都沒有成功,我自知再沒有活命的道理。我死不足惜,只是報仇之志未酬。您若憐我之志,可否以衣讓臣刺之,以寓報仇之意,這樣我九泉之下也安心了!”趙襄子也被豫讓這種執(zhí)著感動了,果然脫下自己的錦袍遞給了豫讓。這豫讓接衣在手,怒目而視,就象面對真人一樣對趙襄子的錦袍連刺三劍!刺罷仰天長嘯:“智伯,豫讓雖無力為你報仇,今擊襄子之衣,也算為你報仇了!”說罷自刎而死。 豫讓擊衣是一個很著名的故事,它不但載于《史記》刺客列傳,還被改編成了很多文藝形式。我們其實對歷史上是否真有豫讓其人并無所知,即便真有其人,也不過僅僅知道其報仇不成卻只能求個心里平衡而已。這就應了那句話:結果怎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只要我們努力了,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問心無愧! 蘇秦刺股 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學過一些古人勤奮好學的故事,其中頭懸梁錐刺骨的故事我想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今天咱們就說說錐刺骨的主人公戰(zhàn)國時期著名縱橫家蘇秦。 傳說蘇秦早年師從于鬼谷子門下。這鬼谷先生乃仙人,欲度一、二弟子成仙,自龐涓、孫臏陸續(xù)下山求取功名后,鬼谷子更看重蘇秦、張儀??墒沁@師兄弟二人同樣無意成仙,見龐、孫二人已在各國建立功名,便也想下山入仕,鬼谷子若留無果,只好準許二人下山。臨行前特意叮囑二人要齊心合力,萬勿效孫、龐二人兄弟相殘,并送太公所著《陰符》一冊與蘇秦,囑其“若游說失意,只須熟玩此書,自有進益”于是蘇秦始辭鬼谷下山,回至洛陽家中。 歸家只安頓數(shù)日,蘇秦覺得自己學業(yè)有成,便急欲出游列國尋求富貴。于是向家里請求變賣家財,用以資助自己求仕于列國??赡浮⑸┎⒉焕斫馓K秦的這種舉動,都極力勸阻: “為人應該現(xiàn)實一些,如果你能腳踏實地地務農(nóng)或經(jīng)商,也許還能獲利十之一、二,你一心只想游說君王,好高騖遠,萬一不能見用于列國,你可能連養(yǎng)家糊口都難呀!”可蘇秦并不為所動,仍一心求仕。洽好當時衛(wèi)鞅游說秦孝公被委以重任,主持變法成功被封為商君,蘇秦覺得秦國可能是自己大顯身手之地,于是西奔咸陽。但彼時孝公駕崩,商鞅也被處死,秦國由惠文王主政。秦惠文王剛剛殺掉商鞅,心里正討厭游說之士,于是沒有給蘇秦好臉。但蘇秦并不死心,留在秦國將自己數(shù)年來的求學心得寫成十余萬字的治國方略上書秦王凡十余次,秦王雖然看了蘇秦之書,但卻一點也沒有起用蘇秦的意思。在秦國呆了一年多,帶來的錢都花光了也沒能得到秦王的正眼,蘇秦只好變賣車馬仆從,自己背著行囊徒步而歸。母親本來就不同意蘇秦的作法,見到落迫的蘇秦后將其大罵一頓;妻子正在織布,對蘇秦的歸來視而不見。蘇秦又累又餓,只好向自己的嫂子求一碗飯,嫂子看到蘇秦的狼狽相,嘴一撇理都沒理蘇秦就走了! 蘇秦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心想真是世態(tài)炎涼呀,貧賤之時妻以不為夫,嫂不以為叔,母不以為子。失意時突然想起恩師鬼谷先生臨下山時曾送了自己一本《陰符》,并特意叮囑自己若游說失敗,當仔細研讀此書。于是翻出《陰符》,將自己關在屋內(nèi)仔細研讀晝夜不息,至夜深人靜時自然困倦,為了讓自己精神起來,蘇秦準備了一把錐子,一旦倦意上來,便拿錐子狠狠刺向自己的大腿,鮮血頓時涌出直流至腳下,當然倦意全無,于是蘇秦讀書如故。如此一年多,天下大勢,盡在蘇秦掌握之中。這就是后世所謂“蘇秦刺骨”的由來。 學成以后,蘇秦信心百倍,不但自己仍要游說列國,還將自己的學習心得向兄弟蘇代、蘇厲等宣講。這兩兄弟也不是省油的燈,聽了蘇秦的理論,認為的確可以在戰(zhàn)國之亂世中大顯身手,于是一起變賣了家里所有的財產(chǎn),共同資助蘇秦游說列國。因為此時七雄中當屬秦國最強,所以這哥仨一開始還是想西至秦國,若能得到秦王重用,可能真的會使秦國帝業(yè)有成!可再一想不行呀,蘇秦曾向秦王推薦自己一年有余,上書也不下十次,并將自己畢生心得都書于秦王,可仍沒有得到秦王見用,如果再次西游仍得不到秦王重用,豈不被天下人恥笑?果如此,還有何面目再游說于他國?于是這哥仨就先入哪國的問題研究了很長時間,終于有一天蘇秦開竅了:“觀現(xiàn)今之天下大勢,雖七雄并列,但唯秦最強,其他六國莫不為秦馬首是瞻,秦王說東列國不敢說西,秦王一怒,列國無不割地以媚之。如果能想一列國結盟之策,讓六國聯(lián)合起來抗秦,則秦雖強而必不敵六國之眾!”想到此蘇秦頓時心情大好,于是兄弟三人在一起再細細地研討了一翻,最終形成了六國合縱共抗強秦之策。 于是蘇秦來到燕國拜見燕文公。雖然蘇秦游說秦國未得重用,但其為秦王上萬言書之名早已播于諸侯。燕文公一聽說大名鼎鼎的蘇秦來到燕國,大喜過望,立即將蘇秦請上朝堂當面向其請教興國之策。這蘇秦總算遇到了能聽其縱論天下大勢之君,于是拿出平生所學在燕文公面前點評起燕國的國際地位:“大王之國雖位列七雄,但地不過方圓二千里,軍隊也不過數(shù)十萬而已,與中原列國相比,恐怕都不及他國之一半。但自大王掌國以來幾乎聽不到金戈鐵馬之聲,也未見到覆車斬將之景,自今好象安居無事,大王是不是也有些奇怪?”說罷蘇秦故意頓了頓,見燕文王仍洗耳恭聽,于是繼續(xù)說下去:“燕國之所以還沒有經(jīng)歷刀兵之苦,都是因為您有趙國這個天然屏障,使秦國無法越過趙國直接攻打您呀。如今大王卻不知與鄰幫趙國結好,反而一味想割地以媚遠方的秦國,這種作法是不是有些愚蠢?依在下愚見,如果大王能與近鄰趙國結為友好聯(lián)邦,進而與其他五國共同結盟,秦國再強如何能敵六國之盟?果如此,天下才可得百世之安!” 燕文公雖然也贊同蘇秦之計,但卻擔心其他各國是否也同意這個計劃。蘇秦見自己的主張有人同意,立即來了精神,拍著胸脯向燕文公保證:“如果大王信得過我,我可以先為大王出使趙國,定讓那趙王與大王結盟,進而為大王游說列國,以成六國之盟!” 燕文公聽罷大喜,立即出資讓蘇秦赴趙國游說趙王。到了趙國,蘇秦又憑自己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趙王接受了自己的合縱主張,并以相國之印授予蘇秦,命蘇秦往說他國。于是蘇秦至韓游說韓宣王、至魏游說魏襄王、至齊游說齊宣王、至楚游說楚威王。諸侯均對蘇秦合縱抗秦之計大加贊賞,于是六國共約會盟于洹水,達成聯(lián)合的盟約。六國因合縱抗秦之計出于蘇秦,遂共推蘇秦為縱約長,并配六國相印總轄六國之民,同時各賜黃金百鎰,良馬十乘,然后各國返回。因此約定,此后十五年,秦國再也沒敢圖謀向函谷關內(nèi)進攻。 六國之相蘇秦再至家鄉(xiāng)洛陽時,旌旗儀仗前呼后擁連接二十里不絕,其威儀毫不遜色于諸侯王,一路上各級官員見到蘇秦無不望塵下拜,連蘇秦的家人看到如今身配六國相印的蘇秦也不敢抬頭仰視,皆俯伏郊迎。蘇秦坐在車中看著拜伏于地的嫂子說:“從前嫂子連一碗飯都舍不得給我,現(xiàn)如今為何又如此恭敬我呢?”其嫂面帶愧色:“如今季子位高權重,富貴無比,誰敢不恭敬您?。 碧K秦看著滿地俯臥之人,發(fā)出一聲長嘆:“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F(xiàn)在我才看出富貴的好處呀!” 現(xiàn)在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話: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卻是萬萬不能的,看來這一百試不爽之真理自古有之! 胡服騎射 自趙盾輔佐晉襄公,使晉國有中興之意始,趙氏便開始活躍于歷史的舞臺上。趙氏雖以人臣之身位列諸侯,最終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然而其崛起之路并不平坦。先是晉景公聽信屠岸賈讒言滅了趙氏一族,多虧趙氏門客公孫杵臼和程嬰舍命救出趙氏孤兒趙武,才存續(xù)趙氏一脈;后趙襄子又險被智氏所滅,也是智氏太狂得罪韓、魏兩家才使趙氏得脫,三家聯(lián)合反滅了智氏一族,最后共分晉國而位列諸侯。自周天子威烈王冊封趙氏為侯后,趙國時強時弱,傳至趙武靈王時,國力又有些衰弱,甚至連周邊一些諸如中山一類的小國都時常對其襲擾。這趙武靈王也是一代英主,看見自己的國家不能對抗其他強敵,遂產(chǎn)生變革之意。 一天趙武靈王對大臣樓緩說:“咱們東有齊國、中山,北有燕國、東胡,西有秦國、韓國和樓煩。如果再不發(fā)憤圖強,我們隨時可能被人家滅了。要發(fā)憤圖強,就得改革。我覺得咱們的服裝長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短衣窄袖腳穿皮靴靈活。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風俗,把服裝改一改,你看如何?”樓緩聽了很贊成。趙武靈王接著說:“咱們的軍隊也基本是步兵,就算有些戰(zhàn)車也不如胡人騎馬打仗方便。除了學習胡人的穿著,我們還要學胡人騎馬射箭!” 趙武靈王的這個建議剛一提出便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反對。肥義知道后向趙武靈王說:“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大王既然認為胡服騎射對國家有利,就應該全力推行!”趙武靈王聽了很高興,便決定胡服先從自己做起。待第二天上朝的時候,趙武靈王穿著胡人的服裝便出來,大臣們見到他短衣窄袖的穿著,都嚇了一跳。盡管趙武靈王把胡服的好處說了一大堆,可那些守舊的大臣們早已習慣了自己寬衣大袖的服飾,突然讓自己換上短衣窄袖的胡服總覺得太丟臉,不愿照辦。趙武靈王見自己帶頭還不行,于是便說服了在朝中非常有影響的老臣公子成,讓其也穿上胡服。大臣們一見公子成都穿起了胡服,只好都跟著改穿胡服了。 趙武靈王見條件成熟,便正式下令全國胡服。不久趙國人不分貧富貴賤,都穿起胡服來了。接著趙武靈王又號令大家學習騎馬射箭。不到一年,便訓練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親自率領騎兵打敗臨近的中山,又收服了東胡和臨近幾個部落,使趙國成為北方的一個軍事強國。 因為經(jīng)常帶兵外出征戰(zhàn),國又不可一日無君,所以趙武靈王經(jīng)常將國內(nèi)的政事交給兒子處理。久而久之,趙武靈王有了讓兒子正位的想法,終于在公元前299年,他正式傳位給兒子,是為趙惠文王。趙武靈王自己改稱主父,這就是最初的太上皇。自任主父后,趙武靈王更是專注于對外軍事征戰(zhàn),而此時對趙國而言最大的勁敵莫過于強秦了。雖然秦趙相鄰,但趙主父卻從未見過秦王。為了打敗秦國,趙主父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自己化裝親自出使秦國。一來親自考察一下秦國的地形,二來也可以觀察一下秦昭襄王的為人。 說干就干,趙主父即該以使者趙招之名出使秦國,帶著圖工一路將秦之山川地形收錄于冊,不日到達咸陽拜見秦昭襄王。在與秦王的應對中,趙主父可謂不卑不亢,從容應對,將趙武靈王讓位于趙惠文王之事也巧妙地傳于秦王。秦王當時就覺得趙“使臣”的態(tài)度舉止,既大方又威嚴,不像個普通人,心里也有點犯疑。過了幾天,秦昭襄王又派人去請“趙使”,這次趙招回復秦王,假趙使原是主父,現(xiàn)已回趙了。秦昭襄王聽罷大吃一驚,立刻命人領兵追趕,然趙主父已過函谷關三天了! 就是這樣一位趙國英主,卻在晚年時犯下了一個不可原諒的錯誤,致使自己餓死于沙邱宮! 原來趙武靈王早年曾娶韓女為夫人,韓夫人為其生下長子趙章,被立為太子。但至趙武靈十六年,又娶一女叫吳娃,趙武靈王非常寵愛此女,后此女又生一子趙何。韓夫人死后,趙武靈王立吳娃為后,同時廢了太子章,而改立趙何為太子。后來自任主父時,即位稱惠文王的便是這個趙何,封趙章為安陽君。一次趙主父征戰(zhàn)歸來讓趙惠文臨朝聽政,當看見自己的長子趙章以成人之身反向幼年之弟俯首稱臣時,忽然產(chǎn)生了惻隱之心,便有了將趙地一分為二使二子共掌之意。下朝后主父向公子勝問計,公子勝力諫主父說:“昔日大王廢長立幼雖然有些不對,但事情已過了么多年,現(xiàn)在君臣之分已定,如再生事端,恐怕對趙國不利呀!”于是主父便沒有再提起此事。 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趙章得知主父有意二分趙國與已時,原本已平靜的心情又有起波瀾,心想這國家本來就應該是我的,既然主父也有意憐我,何不借此機會刺殺惠文王,果如此,主父也只有認可自己了。于是趁與主父、惠文王同游沙邱時,發(fā)動政變,想殺死惠文王。但惠文王早有防范,趙章很快兵敗。走投無路的趙章只好投奔主父以求庇護,此時的主父又犯了第二個致命的錯誤,將趙章藏于自己的寢宮。 平叛將領李兌、公子成等遍搜沙邱不見趙章后,料想趙章只能躲在主父之處,于是重兵將趙主父之寢宮團團圍住捉拿趙章,但主父卻堅稱趙章不在其宮而拒不交出。眾人不敢強攻主父之宮,又不能放走趙章,于是心一狠以從者免罪之名召出所有侍從,然后反鎖宮門,圍宮達三月之久才敢開啟主父之宮驗看,其時主父的尸體都已枯癟了!一代梟雄趙武靈王就這樣稀里糊涂地死于自己人之手,可悲可嘆。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爭強好勝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兵強國壯;婦人之仁使趙主父一錯再錯身死沙邱。不過想想也不全是性格使然,人一旦上了年紀自然考慮不周。精力充沛之時人可勝天,年老力衰之日不如幼童,封建帝王終身制不知讓多少雄主死無葬身之地。英明若齊桓公、趙武靈王者都不能善終,何況其他庸君?此史實后世應鑒之、再鑒之! 雞鳴狗盜 戰(zhàn)國末期戰(zhàn)亂不已,各諸侯國的貴族為了保護自己及國家,均竭力網(wǎng)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yǎng)“士”之風盛行。當時,以養(yǎng)“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因此四君對戰(zhàn)國后期的國際局勢影響很大,從某種意義上說,其作用、成就甚至遠遠大于他們的君王,故后人尊稱他們?yōu)椤皯?zhàn)國四君”。今天本文的主人公就是齊國的孟嘗君。 孟嘗君名田文,是齊相國田嬰之子。田嬰是齊威王的小兒子、齊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嬰有子四十余人,田文只不過是他小妾所生的兒子,因生日范忌,于是剛出生田嬰便命其母棄之不養(yǎng)。但文母不忍還是偷偷把他養(yǎng)活了。田文長大后,其母引其往見田嬰,田嬰很生氣地問:“為什么還留著這個孩子?”未等母親回話,田文立即叩頭拜問:“父親為何不讓母親養(yǎng)育田文呢?”田嬰說:“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身長跟門戶同高,長大會有損于父母!”田文再拜說:“父親此言差矣,若命運因上天而定,您無需憂慮;若由門戶而定,加高門戶不就可以了,豈能因此而拋棄自己的親骨肉呢?”田嬰覺得田文小小年紀便出口成章,不禁對其刮目相看。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田嬰認為田文年紀雖小卻老成持重,于是開始器重田文,并讓他主持家政,接待賓客。田文之名隨之遠播各國,田文接待各國來使無不適合,于是所有人都請求田嬰立田文為適子。果然田嬰去世后,田文承襲了田嬰之爵位,封于薛邑,號為孟嘗君。 田文襲封薛邑為孟嘗君后,廣納天下奇士以為已用,無論有無能力也不管品行如何,只要投奔自己,孟嘗君一概收留,而且待遇不分貴賤一律與田文相同。一次孟嘗君招待賓客吃晚飯,無意間燈光沒有照到一個賓客,那門客很惱火,認為自己的飯食肯定不好,于是放下碗筷就要辭別而去。孟嘗君立即端著自己的飯與其相比,竟無二致,該門客羞愧萬分,刎頸自殺以謝罪田文。死士們因此都情愿歸附孟嘗君,其時門下食客竟達三千之眾。 因孟嘗君禮賢下士,諸侯皆愿與其相交,齊王更是重用田文,齊國因此大治。秦昭襄王聽說孟嘗君賢能,一來想目睹孟嘗君之風采,二來也想削弱齊國勢力,于是請孟嘗君赴秦。齊愍王懼秦國之強,只好讓孟嘗君赴秦。孟嘗君一到秦國,秦昭襄王便想任其為相,秦相樗里疾擔心田文奪其相位,于是派人讒言于昭襄王:“孟嘗君雖賢,但他畢竟與齊王同宗,若任秦國宰相,其謀必先齊而后秦,果如此秦國就危險了。但田文畢竟能人,即便大王不用也不可縱之回國,否則其再為齊用則必為秦國大患!”于是秦昭襄王就把孟嘗君囚禁起來,并圖謀殺掉孟嘗君。孟嘗君無奈只好命人帶白壁二雙求見昭襄王之寵妾燕姬,請其在秦王面前為自己說情。這燕姬也是爽快之人,對孟嘗君之白壁看都不看,只說愿得白狐皮裘便肯相幫。 原來田文初到秦國時,作為見面禮送了秦王一件白狐皮裘,秦王非常喜歡,便穿之于后宮炫耀:“趙國的確國廣物豐呀,如此純白狐皮裘只有北方的趙國才有呀!”炫耀一通后命人鎖于金庫之中。燕姬見后非常羨慕,洽孟嘗君有求于已,于是提出了愿得白狐皮裘才肯相救的條件。田文一聽便有些沮喪,因為那白狐皮裘價值千金,天下只此一件已獻給秦王了,如何還能再有一件送與燕姬呢? 正當孟嘗君為此發(fā)愁時,平時很不起眼的一位門客請命自薦,說自己有辦法。原來這是一位慣偷,只要自己相中的東西無論在哪其均能盜到手。既然白狐皮裘只有一件,那就只能從秦王處偷回。孟嘗君沒有辦法只好讓那位慣偷試試。那慣偷果然不負眾望,趁夜從狗洞潛入秦王后宮將白狐皮裘盜出,孟嘗君立即將白狐皮裘送與燕姬。那燕姬也沒有食言,在秦王面前為孟嘗君很很地美言了一番,也是這秦王耳根太軟,聽了燕姬之枕邊風后便立即為孟嘗君簽發(fā)了通關文書。 孟嘗君得到了通關文書如獲至寶,命手下改了通關文書上的姓名后連夜逃出咸陽,夜半時分即到了函谷關。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雞叫時分才能開關放來往客人出關,但其時還是半夜,孟嘗君焦急萬分生怕秦王返悔而派兵追趕。這時突然聞聽一聲雞叫,隨后全城公雞皆鳴。守城官兵以為到了開關時刻,于是打開關門,驗看孟嘗君文書后放行。孟嘗君正疑時值半夜為何雞鳴時,手下人告知,原來又一不起眼的門客善學公雞打鳴,為了叫關,便學公雞打鳴,從而引得群雞齊鳴,騙開了關門。秦王剛為孟嘗君簽發(fā)完通關文書便后悔了,立即派兵追趕,到得函谷關田文才走。待詢問守城兵士是否有齊國田文者通過時,兵士皆言沒有。追兵以為孟嘗君未到,便嚴守關門以截住孟嘗君??傻教炝烈矝]見孟嘗君一行到來,再向守城兵士描述孟嘗君之狀,守城干兵說早已出城遠去了!孟嘗君得脫后不無得意地對眾人說:“文所以能逃出虎口者,皆賴雞鳴狗盜之徒!”由此也看出人真不可貌相呢! 從這個“雞鳴狗盜”的故事可以看出孟嘗君門下確有各種奇人。但歷史上對孟嘗君的評價還是毀譽參半的,一方面孟嘗君賢名在外,諸侯皆愿識而交之,又因其禮待下士,愿效死命者比比皆是,所以孟嘗君對戰(zhàn)國后期各國戰(zhàn)爭的走勢還是有很大影響的;另一方面孟嘗君納人不擇良莠,不管是賢良儒子還是害民惡霸,只要來投均收而納之,久而久之孟嘗君的家里幾乎成了藏污納垢之所,這也從側面助長了薛地不良民風。當然,人生于世總不會以一面示人,百年人生于宇宙雖短,但于已卻十分漫長,看人總要一分為二,功過分開。非常時期當然要有非常手段,從歷史的觀點看,孟嘗君的正面作用應該居多,這點我想是應該得到后人認可的。 刎頸之交 大凡一個國家由盛轉(zhuǎn)衰無外乎內(nèi)憂、外患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反之一個國家內(nèi)部團結,除非數(shù)倍實力于已的強敵,否則是不敢對這樣的國家有非分之想的。戰(zhàn)國時代藺相廉將的趙國就是這樣一個國家。 藺相如原是趙惠文王寵用內(nèi)侍繆賢的一個舍人,因繆賢偶得稀世之寶和氏壁,喜出望外。不意趙王得知此信,向繆賢索要此寶,繆賢愛惜寶壁,便托詞未得。趙王大怒,借繆賢外出打獵之機突擊搜查繆家,果搜出和氏壁。繆賢怕趙王治其欺君之罪,因燕王曾欲與其相交,便想出逃燕國。藺相如聽說后趕緊勸止“趙強燕弱,燕王欲相交于您并非看重您而是因為您得寵于趙王?,F(xiàn)在您得罪趙王,若投奔燕國,燕王一定怕趙王之討而將您綁于趙王之前。現(xiàn)在看您并無大罪,無非未早獻璧罷了,不如向趙王請罪,趙王因您往日之寵必赦免您。”繆賢從其計,趙王果然赦免了自己。于是繆賢知道了藺相如的本事。 和氏壁一出山,列國皆知。其他諸侯好說,讓秦昭襄王知道了便有些麻煩。為了得到和氏壁,秦王想出了詐用十五城以換和氏之壁的計策,于是派使臣至趙提出了交換條件。這下該趙王兩相為難了,送壁怕秦王無信不予十五城;拒絕又怕秦國發(fā)兵相討,滿朝文武也是左右為難。此時一大臣建議:“能不能讓一人持壁入秦,予城則予壁;不予則拿回?”趙王苦笑,誰不知道這樣好,可誰能擔此重任?這時繆賢說話了:“臣下舍人藺相如可往。”趙王即命藺相如為大夫,持壁往秦。 秦昭襄王得到和氏壁大喜,于章臺之上大集群臣,相互傳示,并命傳于后宮玩賞,最后拿于手上賞視良久,卻絕口不提予趙十五城一事。藺相如見此心生一計,前奏秦王:“此璧有微瑕,請讓臣指給大王。”秦王毫無防備,命左右將璧遞給藺相如。藺相如立即高舉寶璧,怒目圓睜:“和氏璧乃天下至寶,大王欲得之,許趙十五城,寡君以下皆以秦無信而言不可。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何況大王?’在臣力主下玉壁才得以入秦。今大王拿到玉壁后,卻并無予趙城之意?,F(xiàn)此壁在臣之手,若大王相逼,臣只好與此壁俱碎!” 秦王害怕藺相如真將和氏壁摔碎,只好假猩猩地說:“寡人只是太喜歡此壁了,故而忘記了劃城予您,為了表示寡人的誠心,寡人愿齋戒五日,五日后與您壁、城相換?!庇谑菍⑻A相如安頓于館驛之中,假意齋戒了五日。待五日后秦王再召見時,藺相如已偷偷將和氏壁送回了趙國。秦王大怒:“你說寡人不敬,寡人齋戒受璧,可你卻以璧歸趙,這不是欺騙寡人嗎?”即命左右將藺相如斬首。相如面不改色:“大王請聽臣一言再殺不遲。如今秦強趙弱,只有秦能負趙,趙絕不敢負秦。大王真欲得璧,請先割十五城予趙,再派一人隨臣往趙取璧,趙敢得城而不予璧?臣知欺大王死罪,已告寡君因秦王欲奪璧不成而誅趙使,不久此事就廣傳于天下了?!鼻赝醭了剂季?,認為殺了相如不但得不到玉壁,還落得個不義之名,甚至會引起秦、趙戰(zhàn)爭,得不償失。于是厚待相如,恭恭敬敬地讓藺相如回國了。 藺相如果真完璧歸趙,趙王大喜,立即拜為上大夫。后來秦國沒有給趙十五城,趙國當然也沒有再送和氏壁給秦王,秦王心里始終不痛快。這就有了后來秦、趙澠池相會時秦王欲給趙王下馬威一節(jié)。 接到秦王澠池會好之約,趙王不敢不赴會,于是精心準備一番帶上藺相如開赴澠池。兩王相見置酒為歡。酒至半酣,秦王說:“寡人聽說趙王善于音樂,寡人有寶瑟在此,請趙王奏之?!壁w王雖然覺得沒面子,但卻不敢推辭,只好捏著鼻子彈了一曲《湘靈》,秦王稱善不已。于是讓御史載其事,秦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于澠池,令趙王鼓瑟?!碧A相如見了非常生氣,拿起盛酒瓦器跪在秦王面前說:“趙王聞秦王善于秦聲,臣拿此盆缶,請秦王擊之以相娛樂?!鼻赝醮笈圆豢蠐?。藺相如跪前一步:“大王覺得秦國強大嗎?可如今五步之內(nèi)只您我二人,大王若不擊,相如請與大王同歸于盡!”秦王無奈勉強擊缶一聲。藺相如站起召趙御史亦書于簡曰:“某年月日,趙王與秦王會于澠池,令秦王擊缶?!? 秦王本欲借機綁架趙王,但經(jīng)偵查,趙王早有準備,于秦趙邊境屯有大軍,若趙王不歸,兩國必定刀兵相見。此時秦王還不愿意與鄰邦趙國為敵,于是雙方簽訂合約,誓為兄弟永不交戰(zhàn)。為表誠心,秦王還將太子安國君之子異人送于趙國為質(zhì)。這異人便是一統(tǒng)六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之父,此是后話。 趙王回國后更加器重藺相如,任命其為上相,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大怒:“我有攻城掠地之大功,相如只憑嘴皮子便位尊于我。況且他不過是宦官舍人,出身微賤。位居此人之下我實在不甘心。以后再見到他一定殺了他!”藺相如聽說后,每遇朝會便托病不往,以免與廉頗沖突。就算是路上遇到將軍車隊,也趕緊讓路而不與其正面相交。藺相如的門人見相國怕大將軍若此,均大失所望,認為藺相如無力相托而準備棄相府而去。藺相如知情后向門人解釋:“諸位以為廉將軍與秦王誰更可怕?”門人異口同聲地說:“廉將軍哪能與秦王相提并論呢?”藺相如接著說:“以秦王之威,天下誰不懼之?我卻敢當廷叱之。就算相如再熊,難道單單就怕咱們的廉將軍嗎?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就是因為趙國有我們兩人在。若兩虎相爭,豈能俱存?果如此,秦國必乘間侵趙。我只所以不愿與廉將軍正面沖突,都是為了國家大計著想,與此相比,自己受些委屈又有什么呢?” 廉頗知道了藺相如的真心后非常慚愧,連夜肉袒負荊至相府請罪:“鄙人氣量狹窄,不知相國能寬容至此,若相國能赦在下冒犯之罪,在下雖死足矣!”說完便長跪相府庭院中。藺相如聽說廉頗負荊前來,趕緊出來扶起廉頗:“我二人共事趙王,若蒙將軍見諒,此相如之幸,更為國家之幸,將軍何罪之有?”廉頗聽罷淚如雨下:“我性情粗暴,蒙相國見容,真是慚愧呀!”說罷將相二人相擁而泣。許久,廉頗提議:“如果相國不棄,我愿與相國結為生死之交,雖刎頸不變!”言罷廉頗率先下拜,藺相如亦答拜,于是擺下酒筵,二人盡歡而散。后世稱此將、相之交為刎頸之交。秦也因趙國文有相如武有廉頗而不敢輕視,兩國間數(shù)年無戰(zhàn)事。 東周畢竟是亂世,父不父兄不兄者比比皆是,人與人之間更是尓虞我詐,象廉頗、藺相如為國家計而結成生死之交者是少之又少,也許正因為少才更為人們所稱道。說起來這種真交便是在現(xiàn)時也是人們追求的目標,如果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都能有此坦誠之情,還用把構建和諧社會做為一個追求的目標嗎? 紙上談兵 這也是一個關于趙國的故事。雖然故事的主角并不是趙國名將趙奢,但咱們也不得不介紹一下這位趙奢將軍。 趙奢的前半生史料記載很少,直到趙惠文王時,趙奢的記載才多了起來。趙奢做田部吏時執(zhí)法無私,因平原君趙勝家不肯交稅,趙奢依法殺勝家主事者九人。平原君大怒,要殺趙奢。趙奢說:“平原君都縱容家人不依法納稅,誰還守法呢?如此趙國可能弱矣,趙國弱則列強必犯趙,則趙國危矣;國家都不存在了,您還有富貴可言嗎?可是若您貴為平原君都依法納稅,誰還敢偷稅?如此國家強矣,難道做為皇親國戚的平原君不希望這樣嗎?”平原君聽了,覺得趙奢真是個人才,便向趙王舉薦趙奢任主管全國賦稅的官員。趙奢就任后執(zhí)法如山,于是國庫充實。后趙奢又被認命為將軍,步入界軍。公元前270年,秦軍兵圍閼與(今山西和順縣)。趙惠文王欲出兵相救,但廉頗、樂乘等皆言不可,唯趙奢認為雖道遠險狹,但將勇者勝。于是,趙王任命趙奢為將,率軍往救閼與之圍。趙奢果不負重望,大敗秦軍。趙惠文王嘉其功而封為馬服君,地位比于廉頗、藺相如等。因趙奢善于用兵,其被后人稱為東方六國八大名將之一。 都說將門出虎子,但趙奢之名后世齊頌,卻生了個夸夸其談的兒子趙括。也許真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這趙括自小就喜歡談論兵法,家傳《六韜》、《三略》之書均能倒背如流。有時與其父談論兵法時,云山霧照地連趙奢也說不過他。括母見此喜出望外:“我兒已盡讀其父之兵書,論兵法天下無人能敵,有子如此,真將門虎子也!”趙奢則一臉的不高興:“女人家知道什么,這小子自以為天下第一,這正是為將之忌呀。帶兵打仗不但要熟讀兵書,還得因地制宜,雖戰(zhàn)略上輕視對手但戰(zhàn)術上必須兢兢業(yè)業(yè)??蛇@些在兒子看來卻幾句話而已,這樣的人帶兵能打勝仗嗎?”聽了母親轉(zhuǎn)述趙奢之語后,趙括撇了撇嘴:“看來父親真是老了呀!”兩年后,趙奢病重。臨死前拉著趙括的手說:“兵者兇也,為父多年來小心翼翼才免敗辱,如今總算是死也瞑目了。可你絕不是將才,切記不可妄居其位!”又囑咐括母說:“有朝一日若趙王命趙括為將,你一定要勸止,以免喪師辱國!”言畢而終。趙奢死后,趙王嘉其功,讓趙括承襲馬服君。 盡管趙奢臨終前再三叮囑,但他擔心的事情還是發(fā)生了。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占領了野王城,切斷了韓國上黨郡和國都的聯(lián)系。韓雖想獻出上黨郡向秦求和,但是上黨郡守馮亭卻不愿降秦。于是韓國想出了獻上黨于趙以求趙國出兵相救的策略,趙王因貪上黨之地,于是受地發(fā)兵。秦王大怒,遂派大將王龁攻打趙國。趙王派廉頗迎戰(zhàn),兩國乍一交鋒趙軍便敗一陣,先鋒趙茄被殺。再戰(zhàn)趙軍又敗,丟了二鄣四尉。于是廉頗傳令:“秦軍強,不可出戰(zhàn),再有出戰(zhàn)者,雖勝-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第06課 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春秋戰(zhàn)國的有關成語故事 2019-2020年七年級歷史上冊第06課 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春秋戰(zhàn)國的有關成語故事素材 新人教版 2019 2020 年級 歷史 上冊 06 春秋戰(zhàn)國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3302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