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教學論好
《課程與教學論好》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課程與教學論好(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課程與教學論》復習資料 1.美國課程評價專家斯克里文于1967年提出的兩種評價類型是( B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 )。 1.課程作為獨立研究領域誕生的標志是(A.博比特《課程》的出版) 1.提出課程開發(fā)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 C博比特 ?。? 2. 被譽為“現代課程理論圣經”的課程著作是( C.《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 2. 下列不屬于“學術中心課程”之特征的是 ( B 實踐性?。? 2.作為課程成為獨立研究領域誕生標志的著作是( A《什么是課程》 ) 2.1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發(fā)生了一場指向于教育內容現代化的“學科結構運動”,在這場運動中誕生了一種新的課程形態(tài),即( D 學術中心課程 ) 3. 是哪位教育家較先確立了“自然教學法”: ( A拉特克 ) 3.在施瓦布看來,課程是由教師、學生、教材、環(huán)境四個要素所構成的。這四個要素間持續(xù)的相互作用便 4. 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教學論的創(chuàng)立者是( A.夸美紐斯A ) 4.量的評價的認識論基礎是( A 科學實證主義 )。 4.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是作為先知者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顯然不符合非指導性教學的要求。所以,羅杰斯不愿意用“教師”一詞,代之以( A 促進者 ) 4.認知性教學設計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 ( D加涅 ?。? 5.在西方英語世界中,最早提出“課程”一詞是在1859年發(fā)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識最有價值》,其作者是著名教育家( D 斯賓塞?。? 5 .根據美國課程學者辛德爾、波林和扎姆沃特的歸納,課程實施有三個基本取向,即( A忠實取向 相互適應取向課程 創(chuàng)生取向; ) 。 6.建構主義認為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對世界的意義進行合作性建構的過程,因此他們非常強調的一種學習方式是 ( A 個別學習 ?。? 6.“隱性課程”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杰克遜的一本著作中,這本著作是( C《班級生活》 ?。? 7.斯藤豪斯認為,課程開發(fā)的任務就是要選擇活動內容,建立關于學科的過程、概念與標準等知識形式的課程,并提供實施的( B 目標原則 ) 8.“考察與欣賞《老人與?!返闹匾饬x”這樣的教學目標屬于 ( C表現性目標取向 ) 合 ?。? 8.奧蘇貝爾學習理論最根本的特點是關注課堂教學中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況,提出了( C 有意義學習?。? 8.導致布魯納倡導的課程改革運動最終失敗的內在原因有很多,在下面各項表述中,哪一項不確切:( D過分注重把對知識的“質”的追求轉移到對“量”的概括上 )。 8.在布盧姆等人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的認知教育目標中,哪一個目標最注重記憶的心理過程: ( A “知識” ) 9.下列哪種教學措施具有積極意義:( B 按年齡分班教學 )。 9.“學生渴望認知、理解和掌握知識,以及陳述和解決問題的傾向”,奧蘇貝爾所說的( B 認知驅力) 9.范例教學的特殊之點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A 基本性、基礎性、范例性 ) 10. 柏拉圖把“有德性的生活”視為教育的終極目標,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幸?!保ンw良 認為“受過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說家”。這種目標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課程與教學目標的 ( A. 普遍性目標取向 ) 10.在建構主義教學觀的理論背景下產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學模式,其中最典型的三個是( D情境教學、隨機訪問教學、支架式教學 ) 。 10.普遍性目標取向體現的價值取向是( D 普遍主義?。? 11.布魯姆等人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包括( A.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動作技能領域 A ) 11.奧蘇伯爾提出的教學策略是( D 先行組織者 ) 12. 斯金納的程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C.操作性條件反應和強化原理 ?。? 13.“力圖通過自然的調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評價對象的各種特質,彰顯其中的意義,促進理解”,這類評價稱為( D 質的評價 ) 13.泰勒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為特定環(huán)境條件下的產物而形成的”,這里的“特 13. 被看作是課程開發(fā)的經典模式、傳統(tǒng)模式的是 ( B.目標模式?。? 14. 羅杰斯“非指導性教學”相應的學習觀是 (C.有意義經驗學習 ) 14.在非指導性教學中,教師的角色變成了( C 促進者 ) 14.“國家課程開發(fā)”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關系問題本質上是國家(政府)與學校(教師與學生)在課程變革中的( B 權利關系問題) 15.當前中國社會所面臨的許多教育熱點問題,如“重點中學”存廢問題、擇校問題、義務教育階段經費籌措問題等都反映了人們已開始自覺追求( C 教育公平 ) 15. 最早實行選修制的國家是( C 德國) 16.范例教學的三個基本特性是( A 基本性、基礎性、范例性 ) 17.從課程研究的一般趨勢來看,研究內容超越課程開發(fā)的研究,走向開發(fā)研究與( B 課程理解研究的整 18.以文化知識(科學、哲學、藝術)為基礎,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從不同知識領域或學術領域選擇一定的內容,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為學科。這種課程類型稱為( D 學科課程 ) 18.盧梭的“浪漫自然主義課程”,經裴斯泰洛齊、福祿倍爾等人的發(fā)展,后來又融入了德國的“有機整體觀”,從而發(fā)展為“鄉(xiāng)土教育論”,進而發(fā)展為 ( B “合科教學”) 18.最先在理論上將班級授課組織確立起來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 D 夸美紐斯 ) 定環(huán)境條件”指的是( C 八年研究?。? 19.以“社會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和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急劇惡化”作為直接社會背景而產生的課程形態(tài)是( B 環(huán)境教育課程 ) 19.將特定學科內容在不同學習階段重復呈現,同時利用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的成熟性,使學科內容不斷拓展與加深。用這種方式組織起來的課程稱為 ( B 螺旋式課程) 20.從微觀的具體教學過程的角度來看教學組織,將學生學習分為( C 同步學習、分組學習、個別學習 ) 20.目前,在我國學科課程的組織中依然占主流的課程組織形式是 ( D 直線式課程 ) 20.把整個班級分成許多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學習,學習形式稱為( A 分組學習 ) 21.即是在一定教育價值觀的指導下將所選出的各種課程要素妥善組織為課程結構,使各種課程要素在動態(tài)運行的課程結構系統(tǒng)中產生合力,以有效實現課程目標。( C 課程組織?。? 21.“精神助產術”的確立者是( A蘇格拉底 )。 22.提倡“自然教育”的教育家是( B 盧梭 ) 23.從課程計劃到課程實施之間有一個過渡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通常稱為( D 課程采用 ) 24.力圖把復雜的教育現象簡化為數量,進而從數量的分析與比較中推斷某一評價對象的成效。這種評價稱為( D量的評價 ) 24.在課程實施的相互適應取向視野中,教師的角色是( B 課程變革方案的主動的、積極的“消費者” ) 26.教師與學生交往過程展開的主渠道是( B 課堂 )。 27.政府為保證國民的基礎學力、基本素質而開發(fā)的課程,稱為( C 國家課程 ) 28.情境教學認為測驗不應獨立于問題解決的過程,而應采用與教學過程、與教學情境融為一體的評估,稱為( C場合驅動評價 ) 29.“謀求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回歸、實現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融合”,在課程改革確立起(C 主體教育觀 ) 30.“大眾主義”時代的教育民主或教育公平意味著( C每一個適齡兒童都應當平等地接受高質量的教育) 構成了“實踐性課程”的基本內涵。其中“實踐性課程”的中心( B 學生?。? 30. 從研究內容看,正在超越課程開發(fā)研究,趨向課程開發(fā)研究與課程理解研究的整合;從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趨向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的整合。這是( C .課程研究的發(fā)展趨勢 ) 1、課程目標的三個基本來源是:第一、對學習者自身的研究;第二、對當代生活的研究;第三、學科專家的建議 2、課程與教學目標的功能是:第一、為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選擇提供依據;第二、為課程與教學的組織 提供依據;第三、為課程實施提供依據;第四、為課程與教學評價提供依據; 4、三種典型的學科課程大涵義:科目本位課程、學術中心課程、綜合學科課程 5、學區(qū)的特征包括:第一、學區(qū)從事課程變革的歷史傳統(tǒng);第二、學區(qū)對課程計劃的采用過程;第三、學區(qū)對課程變革的行政支持;第四、課程變革人員的發(fā)展水平與對變革的參與程度;第五、課程變革的時間表和評價體制;第六、學區(qū)教育委員會與社區(qū)的特征。 31.有意義學習必須符合的條件:有意義學習必須符合三個條件:第一、學生具有有意義學習的意向,即表現出一種積極把新知識與自己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知識關聯起來的心理傾向;第二、噓聲認知結構中具有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知識基礎;第三、要學習的新知識本身具有邏輯意義,而不是隨意編造的無意義材料。 32.布盧姆等人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涉及到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動作技能領域。 33.簡述課程選擇的基本環(huán)節(jié):課程變革的特征;學區(qū)的特征;學校的特征;外部環(huán)境的特征。 33. 課程內容選擇有的基本取向:學科知識;當代社會生活經驗;學習者經驗。 34. 科目本位課程的三個基本特點是:第一、強調不同學科的不同價值,并肯定科目固有的價值等級; 第二、強調科目知識內部固有的邏輯體系,強調文化知識的獨立性;第三、強調對不同科目設置的計劃性,主張科目設置要與學生的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學習階段相適應。 35.富蘭等人的分析框架中的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第一、去頂課程價值觀,其核心是回答“什么是受過教育的人”;第二、確定課程目標,這是課程價值觀的具體化;第三、去頂課程選擇的三種基本取向之間的關系;第四、確定課程內容。 三、論述題 38. 如何理解“教學是教與學的統(tǒng)一”這句話?為此,在日常教學中應避免出現哪些問題? 答案要點:首先、教不同與學;其次、教與學相互依賴;再次、教學過程是師生間的交往過程; 由于教與學是統(tǒng)一的,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既避免“教師中心論”,又要避免“學生中心論”。 37.試論述認知彈性理論的基本主張,這一理論的代表們認為的傳統(tǒng)教學的根本缺陷和這種教學導致的兩種典型偏向。答案要點: (1)斯皮羅是認知彈性理論的代表,認知彈性理論認為,人的認知隨情境的不同而表現出極大的靈活性、復雜性、差異性。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知識,同樣的知識在不同的情境中會產生不同的意義。 (2)斯皮羅等人認為傳統(tǒng)教學的根本缺陷在于混淆了高級學習與初級學習之間的界限,將初級學習階段的一些教學策略,如把整體分解為部分、著眼于普遍原則的學習、建立單一標準的心理表征等等,應用于高級學習階段的教學中,由此導致教學的客觀主義傾向和簡單化傾向。 (3)這種教學具有如下兩種典型偏向:第一、將事物從復雜的情境中隔離出來進行學習,認為對事物的孤立的認識可以推廣到其他任何情境之中;第二、將整體分解為部分,將本來連續(xù)的認識過程分解為一個個局部的環(huán)節(jié),認為局部認識的組合即是整體認識。 37.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模式的含義是什么?衡量一個完整的評價模式,應當使用哪三項指標?你最傾向于哪種或哪幾種評價模式?答案要點: (1)課程與教學的評價模式則是評價人員或研究工作者依據某種教育理念或特定的評價目的、選取一種或幾種評價途徑所建立起的相對完整的評價體系。 (2)衡量一個完整的評價模式,應當使用的三項指標是:第一、方法上的經驗性;第二、價值上的可估性;第三、用途上的目的性。 (3)個人最傾向的評價模式,只要說明你所贊同的模式的基本理解并稍加個人觀點。 36.教育史上第一個倡導教學論的是誰?其教學論的主要特點以及他對教學論的貢獻是什么? 答案要點: 教育史上,第一個倡導教學論的是德國教育家拉特克。 他的教學論具有如下特點:第一、以教學的方法技術問題為教學研究的中心;第二、教學方法和技術既依賴于兒童的心理,有依賴于學科知識的性質;第三、確立了“自然教學法”;第四、如何教授語言可科學是教學論的重要課題。 拉特克的貢獻:他是第一個倡導開拓教學論的教育家,他的關于教學方法技術要尊重學科知識的性質、要從課程中引出教學論觀點是有獨創(chuàng)性的、有生命力的。 他的“自然教學法”直接影響了夸美紐斯,并對整個近代教學論的發(fā)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四、材料分析題 40. 請閱讀并分析以下兩個教學實例體現的是何種課程體系,說明原因并談談這種課程類型的基本特征及優(yōu)勢。 (1)在完成《秤象》……(2)在《聲音的傳播》……同學們紛紛開動腦筋,…… 答案要點: 這兩個教學實例體現了活動課程的基本特征。經驗課程是以兒童主體性活動的經驗為中心組織課程。兒童的興趣、動機、經驗是課程基本內容,把兒童感興趣的學科知識和社會生活經驗轉化為兒童的經驗。 這兩個教學實例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充分時間和空間進行他們感覺有興趣的、能激發(fā)起學生學習動機實踐活動;在有興趣活動中認識事物、發(fā)展思維、提高能力。從中概括出經驗課程有如下特征: 第一、經驗課程是以學習者當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經驗為課程開發(fā)的核心,課程目標基本來源是學習者 的經驗及其生長需要。 第二、在經驗課程中,學習者是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存在。 第三、在經驗課程中,學習者是整體的存在。 第四、經驗課程重視學習者的個性差異。 經驗課程具有如下優(yōu)勢: 第一、經驗課程強調學習者當下直接經驗的價值,把學習者需要、動機、興趣作為課程開發(fā)的基點,以學習者人格發(fā)展作為課程目標,尋找到了課程意義之源,扭轉了把課程視為學習者控制工具的局面。 第二、經驗課程主張把人類文化遺產以兒童經驗為核心整合起來,使兒童在與學科知識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人格不斷獲得發(fā)展,這樣才真正找到了文化遺產、學科知識的教育價值。 第三、經驗課程主張將當代社會現實以兒童的經驗為核心整合起來,既把兒童視為生活于社會現實之中的兒童,又不使兒童被動適應當前的社會現實,而是著眼于兒童的未來,對當前的社會現實進行改造,應當說這種觀點擺正了兒童的人格發(fā)展與當前社會生活關系。 總之,經驗課程重視兒童的心理經驗,在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其學習動機、興趣,發(fā)展思維能力,提高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 41.結合材料說明這是對第幾種評價時代的評價、此評價時代的標志及此評價時代的基本特點。 教育評價專家克龍巴赫寫到:“在1935年以前,對學生的考察基本上都是依據事實性知識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情況。是泰勒在這一時期的研究和論述,才使人們意識到:通過簡單的事實測驗不能引發(fā)高級心理過程;促進事實性知識的教學,并不可能促進——事實上可能干擾——其他重要的教育目標。” 摘自鐘啟泉、張華主編的《課程與教學論》 答案要點: 這是對第二評價時代的評價。此評價時代的標志是“描述”。 此評價時代的基本特點是:認為評價過程是將教育結果與預定的教育目標相對照的過程,是根據預定教育目標對教育結果進行客觀描述的過程;評價的關鍵是確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為目標;評價不等于“考試”和“測驗”,盡管“考試”和“測驗”可以成為評價的一部分。-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課程 教學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9666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