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教學論復習材料
《課程與教學論復習材料》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課程與教學論復習材料(1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課程與教學論復習材料 第一章 1.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對象和研究任務是什么? 答:對象有三種觀點: 現象說:課程論研究的是課程現象,教學論研究的是教學現象。 規(guī)律說:課程論研究的是課程規(guī)律,教學論研究的是教學規(guī)律。 問題說:課程論研究的是課程問題,教學論研究的是教學問題。 關系:現象、問題、規(guī)律本身是交叉融合的,從現象到問題,從問題到規(guī)律,是科學研究不斷深入的具體表現。 研究任務:1、揭示規(guī)律:認識課程與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這是課程與教學論的基本任務之一 2、確立價值:教育事業(yè)處處充滿著價值紛爭,離不開價值觀的指引。 3、優(yōu)化技術:提高課程編制的水平,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這是千百年教育界不懈追求的目標與方向。 2.夸美紐斯《大教育論》標志這教學論作為一門學科的誕生。 3.赫爾巴特把教學過程分為明了、聯想、系統和方法。 4.1918年,博比特的《課程》問世,這是第一本專門論述研究課程的書,標志著課程作為專門研究領域的誕生。 5.泰勒總結“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6、課程與教學論的宗旨與任務,大體來說,有三個方面:揭示規(guī)律、確立價值和優(yōu)化技術。 第二章 名詞解釋 1.課程計劃:關于學校課程的宏觀規(guī)劃,規(guī)定學校課程門類、各類課程的學習時數以及在各年級的學習順序、教學時間的整體規(guī)劃等。課程計劃一般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負責。 2.課程標準:主要指學科課程標準,一般概要地規(guī)定某門課程的性質與地位、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準、課程實施建議等。國家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guī)范和要求,是教育質量所應達到的具體指標。 3、知識本課程論:傾向于從知識本身的邏輯關系出發(fā),突出強調知識自身的需要和價值的理論。按此理論組織起來的課程就叫“知識本位課程”。 4.兒童本位課程:兒童本位課程是以兒童的發(fā)展來設置課程,主張以學生的興趣、愛好、動機和需要為基礎來編制課程。傾向于從兒童的心理發(fā)展邏輯出發(fā),突出兒童的興趣和需要的課程論。按此理論組織起來的課程就叫“兒童本位課程”。 5、社會本位課程:傾向于從社會的現狀出發(fā),突出強調社會的當前需要的課程論。按此理論組織起來的課程就叫“社會本位課程”。 6、學科課程:是指從各門學科科學領域選擇部分內容、分門別類地組織起來的課程體系,由于它是分門別類地設置,所以又被稱作“分科課程”。 7、活動課程:是指兒童自己組織的一系列的活動,兒童通過活動學習,經驗得到豐富和增長,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8、綜合課程:將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綜合設置為一個學科的課程。 9、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P51 填空 1.按照影響課程的三個基本要素,課程可以分為知識本位課程、兒童本位課程和社會本位課程。 2.課程的文本表現形式包括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材等。 課程的實踐表現形式包括理想的課程、正式的課程、理解的課程、運作的課程、經驗的課程。 簡答題 課程的表現形式:一種是文本形式,由宏觀到微觀,依次包括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科書和其他教學材料;一種是實踐形式、由抽象到具體,依次包括理想的課程、正式的課程、理解的課程、運作的課程和經驗的課程。 1.如何理解課程的含義? 在我國古代課程指功課及其進程,《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廣義指所有科目的總和,或指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狹義指一門學科。 從課程的要素或屬性層面來界定: (1)課程是學科:課程存在的主要使命是使學生獲得知識。 (2)課程是經驗:課程是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的經驗或體驗。 2.如何理解古德萊德課程的五種層次? 美國課程專家古德萊德從課程實施的縱向層面提出課程可分為五個層次:在他看來,人們在談論課程時,往往談的不是同樣意義上的課程。他認為存在著五種不同的課程:(1)理想的課程;指由一些研究機構、學術團體和課程專家提出的應該開設的課程。(2)正式的課程;相關理論用文件表述,文件表述應有可行性,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相應的文件。(3)領悟的課程;指任課教師所領會的課程。(4)運作的課程;指在課堂上實際實施的課程。(5)經驗的課程:指學生實際體驗到的東西。 3、課程的基本類型有哪些? (1)知識本位課程、兒童本位課程和社會本位課程 (2)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 (3)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 (4)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 (5)必修課與選修課 論述題 1.比較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的異同 分科課程是指運用單一學科的知識所組成的課程,它強調一門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和獨立性。 學科課程的優(yōu)點在于:它強化每一門學科的邏輯組織,有利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學到系統的知識,有利于人類文化知識的傳遞和保存;有利于體現教學的專業(yè)性、學術性和結構性;有助于組織教學與評價,便于提高教學效率。缺點在于:較少考慮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 綜合課程的特點是,打破了傳統分科的知識領域,從有關的各學科中精選出綜合的知識、技能和觀點;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能彌補學科分類的不足,使學生在適當減少課時的情況下,習得綜合的知識、技能和觀點?,F階段各國中小學所開設的綜合課程主要分為兩種類型:融合課程和廣域課程。融合課程是由有著內在聯系的不同學科組成的,具有一定體系的綜合學科。廣域課程是由若干學科組成的具有廣闊領域的綜合課程。 2.影響課程發(fā)展的因素有哪些? 外部因素:概括地說,社會、以及兒童觀和知識觀影響課程與教學的目的、內容和組織方法,是影響課程發(fā)展的三大外部因素。 (1)社會對課程發(fā)展的影響:①社會性質決定著課程的性質;②課程目標和內容取決于社會發(fā)展需求以及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的要求。③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直接對課程產生影響。 (2)兒童對課程發(fā)展的影響:①兒童觀直接影響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②影響課程目標:不同學段由于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不同,其課程目標也各異;③對課程設置的制約:個體發(fā)展有六個方面的共同需在:認識活動的需要、價值定向活動的需要、操作活動的需要、社會交往的需要、審美活動的需要、體力活動的需要。課程設置要反映個體的這種共同需求。④對教材編制的制約: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順序制約著教材內容的邏輯順序。課程的學科體系就要充分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循序漸進的編制。 (3)知識對于課程發(fā)展的影響:①知識是課程門類及內容的主要來源;②科學文化知識的急劇增長,是當代課程改革最重要的推動力;③知識論對課程的影響。 內部因素:學制、課程傳統、課程理論、課程自身發(fā)展的辯證否定規(guī)律 (1)學制,就是學校教育制度,是指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具體表現為各種類型的學校以及各種級別的學校之間的組織和比例關系。學制對課程有直接的制約作用,學制的規(guī)劃和課程的規(guī)劃常常是相伴相生的。 (2)所謂課程傳統,就是在課程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歷史延續(xù)性,這種延續(xù)性總會以某些方式表現出來,并繼續(xù)發(fā)揮作用。例如西方的《七藝》課程的影響力。 (3)課程理論包括人們早期的課程思想,涉及課程內容的來源、課程的性質、課程編制、課程目標、課程組織與實施、課程評價等諸方面。課程理論直接指導著人們制定課程的行為。例如學科中心課程理論下學校課程以學科課程為主,兒童中心課程理論下學校課程以活動課程為主。 (4)“鐘擺”現象說明,課程發(fā)展遵循著辯證否定規(guī)律。 第三章 名詞解釋 1、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根據教育宗旨和教育規(guī)律提出的課程的具體價值和任務指標。 2、普遍性目標:普遍性目標是根據一定的哲學或倫理觀、意識形態(tài)、社會政治需要,而對課程進行總括性和原則性規(guī)范與指導的目標,一般表現為對課程有較大影響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3、行為性目標:行為性目標是以課程行為結果的方式對課程進行規(guī)范與指導的目標,它指明了課程結束后學生自身所發(fā)生的行為變化。 4、生成性目標:生成性目標又稱“形成性目標”、“生長性目標”、“展開性目標”,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產的課程目標。 5、表現性目標:表現性目標是指每一個學生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的個性化表現,它追求的是學生反應的多元性,而不是反應的同質性。 6、課程內容:課程內容是指各門學科中特定的事實、觀點、原理和問題以及處理它們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識、技能、技巧、思想、觀點、信念、言語、行為、習慣的總和。 簡答題 1.確立課程目標的依據有哪些? (一)學習者的需要 任何課程設置的最終目標都應是指向學習者的身心發(fā)展的,促進學習者身心發(fā)展是課程的基本職能。學生的需要是完整的人的身心發(fā)展的需要:即兒童全面發(fā)展的需要。確定學習者需要的過程就是尊重學習者的個性,體現學習者的意志,是學習者自由選擇的過程。 (二)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 學校教育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使學生逐漸社會化,課程目標的確定理所當然地要反映社會生活的需要,將社會生活的需求作為制定課程目標的重要依據之一。 (三)學科的發(fā)展 學科知識及其發(fā)展也是確定課程目標的重要依據之一。它有兩層含義:一是以學科知識傳遞與發(fā)展的需要推導出課程目標。二是以學科專家提出的建議作為課程目標的基本依據之一。 2、簡述行為目標取向及其優(yōu)缺點 答:行為性目標指課程結束后學生自身所發(fā)生的行為變化 優(yōu)點:具體性、可操作性、容易評估 缺點: (1對于難以轉化為行為的目標,如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難以以目標來表達 (2把學習分解為各個獨立的部分,不把學習看成一個整體,不利于通過各種教學科目再陶冶學生的個性。 (3)行為目標過于強調對人的控制性,抹殺了對課程目標體驗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體性。 3、簡述制定課程目標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答:(1)明確教育目的 (2)確定課程目標的基本來源:對學生的研究、對社會生活的研究、學科專家的建議 (3)確定課程目標的基本取向:普遍性目標取向、行為性目標取向、生成性目標取消、表現性目標取向 (4)確定課程目標 4.簡述課程內容組織的原則 (一)處理好邏輯順序和心理順序的關系 邏輯順序指的是按照有關科學知識內在的基本邏輯程序組織課程內容,它強調的較多的是學科固有的邏輯順序排列。 心理順序是按照一定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組織課程內容。它強調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征,以及他們的興趣、需要、經驗背景來組織課程內容。 (二)處理好垂直課程和水平組織的關系 垂直組織,又稱縱向組織、序列組織,是指按照先后順序排列課程內容,將選出的課程與教學內容要素按邏輯順序,同時兼顧心理順序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組織起來,以強調學習內容要從已知到未知,從具體到抽象。 水平組織又稱橫向組織,是指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和傳統的知識體系,找出各種課程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求同存異、整合為一個有機的課程整體,以便于學生獲得一個統一的觀點。 垂直組織原則注重課程內容的獨立體系和知識的深度。 水平組織原則強調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和知識的廣度。 (三)處理好直線式與螺旋式的關系 直線式就是把一門學科課程的內容采取環(huán)環(huán)緊扣、直線推進、不予重復的方式進行排列。不斷呈現新內容,讓學生總覺得在學習新東西,保持學習的興趣。 螺旋式又稱圓周式,是一門課程內容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復出現,逐步擴展,螺旋上升。先向學生呈現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后不斷在更高層次上重復它們,直到學生全面掌握該門學科為止。 直線式與螺旋式互相彌補對方的不足,直線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復,螺旋式考慮到了學生的認識特點,有利于加深學科對學科的理解。 論述題 1.論述課程內容的不同取向。 含義:課程內容是為了促進學生發(fā)展而精心選擇出來的人類文明的精華成果,是經過改造加工適合學習的教育材料。 取向: 一、課程內容即教材或學科知識。 這是一種知識本位的課程觀,它認為課程的內容就是知識。在我國中小學普遍實行的學科課程及相應的理論,就是這種觀點的表現。 優(yōu)點:它有利于考慮到哥們學科的系統性,使教師和學生明確教與學的內容,使教學有據可依。 缺點:但它容易吧課程內容看成是事先規(guī)定好的東西,對學生而言,課程內容是外部力量規(guī)定的必須學的東西,而不是剛興趣的東西。 二、課程內容即當代社會生活經驗。 這種取向把重點放在學生做些什么上,特別注意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 這是一種注重學生外顯的活動,我們無法觀察到學生的經驗如何發(fā)生,每個學生理解和獲得意義的方式不同。 但它僅注重學生外顯的活動,而忽略了學生深層次的學習結構,容易偏離學習的本質。 三、課程內容即教學習者的經驗。 這是一種經驗本位的課程,它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及其體驗納入課程內容之中。它強調決定學習質量的是學生而不是教材,學生是一個主動參與者,教師的職責是要構建適合于學生能力與興趣的各種情境,以便為每個學生提供有意義的經驗。 它把課程內容等同于學習經驗,有利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但會增加課程標志者的難度。 綜上,三種課程內容取向實際上是不可分離的,學科知識和當代社會生活必須轉化為學習者經驗,才能成為相應的課程內容。 2、論述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改革目標 1.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qū)和學生發(fā)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改變課程評價過于強調甄別與選擇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第四章 名詞解釋 1、課程開發(fā):主要是指使課程的功能不斷適應社會、文化、科學等方面的要求,進而持續(xù)不斷開發(fā)課程的活動與過程。 2、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指以校為本,基于學校的實際情況,為了學校的發(fā)展,由學校自主開發(fā)的課程。 3、校本課程開發(fā):總體而言,校本課程開發(fā)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校本課程開發(fā)是指以校為本的,基于學校的實際狀況,為了學校的整體發(fā)展,學校自主展開的課程開發(fā)活動,它是對學校課程的整體改造,能夠體現學校的價值追求和教育理想。狹義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則特指對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計劃給學校預留出來的10%-25%的課程的開發(fā)。 4、國家課程:國家課程也稱為“國家統一課程”,它是指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負責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 國家課程亦稱“國家統一課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負責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專門為培養(yǎng)未來的國家公民而設計,是對未來國家公民所要達到共同素質的基本要求,代表著國家的意志。體現出一定的嚴肅性、權威性與強制性。 簡答題 1.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意義是什么? (1)現實意義: 它賦予學校和教師開發(fā)課程的權利和職責,使得課程決策民主化。 它給學校和教師提供了自由發(fā)展的機會和空間,有助于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有利于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校本課程有利于學生的興趣需要和個性發(fā)展。 打破了政府對課程開發(fā)的壟斷,促進了課程理論知識和開發(fā)技術的普及。 (2)理論意義: 發(fā)展了學校能夠進行課程決策的信念。 從理論上確立了國家、地方、學校在課程開發(fā)方面的職責和權限,開拓了課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徑。 豐富了課程觀,發(fā)展了課程開發(fā)模式。 豐富了教師教育理論,解決了教師教育中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問題。 使廣大中小學成了各種教育理念和課程理論的“實驗田”。 論述題 1.論述泰勒的課程開發(fā)模式 首先,泰勒的課程開發(fā)模式有三個來源,及學生、社會和學科。對學生的研究包括了解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現狀,并把它與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較,確認其中存在的差異;還要了解學生個體的需要以及學生的興趣和個性差異。第二是對校外當代生活的研究,旨在獲得當代生活中可能對教育目標有實際意義的信息。第三是來源于學科專家對目標的建議。因為學科專家一般比較熟悉自己所從事的專業(yè)知識領域,能夠準確地選擇本學科領域中的關鍵性知識,因此應成為重要來源。最終形成暫時性的一般目標。 接下來是要經過兩個篩子的過濾。一個是教育與社會哲學。也就是在民主社會里的四種基本價值。第一,承認每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論其種族、國籍、社會或經濟地位如何。第二,提供廣泛參與社會中各種社會團體各方面活動的機會;第三,鼓勵個性多樣化,而不是強求單一的個性;第四,相信理智是處理重大問題的一種方法,而不是依賴專制的貴族團體的權威。還有一個篩子是學習心理學。學習目標就是學生學習的結果這些目標必須和學習的內部條件一致,否則他們就毫無價值。經過兩個篩子的過濾就形成了精確的教學目標。 下一步就是選擇學習經驗。學習經驗是指學習者與他能夠作出反應的的環(huán)境中的外部條件之間的相互作用。學習是通過學習者的主動行為而發(fā)生的,取決于學習者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什么。泰勒的選擇學習經驗有五個一般原則,就是要具有實踐可能;使學生獲得滿足;要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多種經驗來達到同一目標;同一經驗來產生多種目標。有助于達到目標的學習經驗應必備的四個特征。即要有助于培養(yǎng)思維技能;有助于獲得信息;有助于形成社會態(tài)度;有助于培養(yǎng)興趣。 然后是組織學習經驗。有兩種一是縱向組織即不同階段或時期的學習經驗之間的聯系。二是橫向組織即不同領域的學習經驗之間的聯系。學習經驗組織有三條原則:連續(xù)性、序列性、 整合性。課程的呈現方式有最高層次包括具體科目;廣域課程;核心課程;完全未分化的結構。中間層次按序列組織的學程;以一學期或一學年為單位的學程。最低層次有課;課題;單元。形成課程組織的基本步驟是確定課程組織的一般框架;確定每一課程領域的組織原則; 確定低層次組織的方式;制定靈活的“資源單元”;師生共同設計活動。 最后一步是評鑒學習經驗也就是課程評價。評價過程實質上是確定課程與教學計劃實際達到教育目標的程度的過程。評價的一般程序①界說教育目標;②確認評價情境;③設計評價手段;④利用評價結果。評價方法有觀察、交談和調查。 泰勒的目標模式提供了一個課程研究的范式;將評價引入了課程編制過程;建立了課程編制的目標模式。但是,這個模式也有其缺陷。采用“決定主義”的觀點解釋人類的行為,把人變?yōu)闄C器,把人類事物工業(yè)化,系統化加以分析,抹殺了人性的豐富性、復雜性和主體性。第二,行為目標本身存在缺陷。最后,強調預設性目標,不利于師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導致課程缺乏必要的彈性。 第五章 一、填空。 1、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現的三大現代教學理論流派 蘇聯以贊科夫為代表的發(fā)展性教學論, 美國以布魯納為代表的認知結構教學論, 德國以瓦根舍因為代表的范例教學論。 2、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應用 1) 支架式教學 2) 拋錨式教學 3) 隨機進入教學 二、名詞解釋 1.教學: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fā)展能力,增強體質,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 二、簡答 1、為什么說教學本質上是一種特殊認知活動? 教學認識說認定教學本質上是一種認識活動。具體說,教學主要解決如何使學生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問題,即讓學生認識客觀世界、掌握文化知識的問題;當然,教學還承擔著發(fā)展學生能力和品德等多方面的任務,這些任務是在掌握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和過程中來實現的。學生掌握文化的知識的過程,主要是由感受、感知、感悟、記憶、思維、想象、體驗、評價、欣賞、理解、問題解決等多種智力和情意活動組成的,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教學結果主要表現為概念和原理的習得,行為方式的養(yǎng)成,道德和審美的獲得,心理與身體機能的的提升等,以觀念性的成果為主,是主觀世界的能動改造。從這些不同側面看,教學活動體現著認識活動的基本規(guī)律和特征,因而可以說教學是一種認識活動。 教學作為認識活動又具有特殊性,它是教師教學生主要學習現成知識以認識世界和發(fā)展自身的活動,它是一種教學認識。教學認識的主要特征是:首先,教學認識是學生個體認識活動。 其次,有教師教是教學認識的重要特征。再次,教學認識具有間接性。最后,教學認識還有發(fā)展性。 綜上所述,教學是一種認識活動,即教學認識,是為了解決人類總體文明發(fā)展與個體身心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關系而在教育系統中開展的教師指導學生掌握經過選擇和加工的人類文明精華成果并以此為基礎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活動。 2、簡述現代教學的基本特征 (1)現代教學是有理論指導的教學 (2)現代教學是促進個人全面發(fā)展的教學 (3)現代教學具有豐富多樣的教學模式 論述題 1.論教學基本要素之間的關系 答:1、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 三要素說:教師、學生、教學內容 四要素說: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方法 五要素說: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方法、媒體 六要素說: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方法、媒體、目標 七要素說:教師、學生、目標、課程、方法、環(huán)境、反饋 2、分析 教師:(1)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有教師指導,是教學區(qū)別于一般學習活動的關鍵 (2)教師代表社會、國家的意志 (3)教師應具備良好的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和較高的人格修養(yǎng) 學生:學生是教學的對象,學習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主要要素 教學內容:(1)是人類文明成果的精華 (2)是學生學習的對象 (3)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材料 教學要素的關系 學生與教學的內容:主客體的關系 教師與教學內容:主客體的關系:教師要掌握學習的內容 實踐與改造的關系:有效組織并指導學習 師生關系:教師中心說,學生中心說 第六章 一、填空: 1、布盧姆1956年出版專著《教育目標分類學》 2、布盧姆認為各種意識水平都可用行為形式表現出來,他把意識水平區(qū)分為三個領域: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動作技能領域 3、認知領域的目標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分為六各層次,即知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評價 4、一般教學目標的編寫,有三種表達方式,即行為目標、內部心理與外顯行為相結合的目標、表現目標。 二、選擇: 1、理解知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評價的含義,知道其對應的行為動詞 (1)知識,又稱“識記”,主要指對各種現成知識的識別和再現,包括對名詞、事實、規(guī)則、原理、結構等的回憶。這一目標對學生提出要求的動詞有:認出、配對、選擇、描述、列舉、說明等。 (2)理解:理解是對知識的掌握,指能了解學過的知識或概念的意義,具體表現為能抓住事物的實質,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這一目標對學生提出的要求的動詞是:說明、舉例、估計、預測、摘要、歸納等。 (3)運用:運用是指將所學到的知識如理論、方法、步騶、原理、原則和概念等運用到新情境的能力。用來表示運用能力的行為動詞為:證明、修改、解決、設計、示范、表現、發(fā)現等。 (4)分析:分析是指將學到的知識進行分解,找出組成的要素,并分析其相互關系及其組成原理。用來表示此能力的行為動詞有:選出、辨別、分解等。 (5)綜合:綜合是指將所學到的片段概念或知識、原理或事實等綜合成新的整體,用來表示此能力的行為動詞有:聯合、設計、籌劃、創(chuàng)造等。 (6)評價:評價是認知目標中最高層次的能力,它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給予價值判斷。用來表示此能力的行為動詞有:評價、判斷、比較、批判、評論。 名詞解釋 1.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對教學活動預期結果的標準和要求的規(guī)定或設想。 特征:第一,教學目標是教師與學生合作實現的共同目標,既是教授目標,又是學習目標,最終表現為教學活動所引起的學生身心的預期變化。 第二,教學目標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結果主觀上的一種期望,說明教學是一種受自覺目的支配的活動。 第三,教學目標是可以測度的,教師可以編制各種測試題目,對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進行定性或定量的測度。 2.表現目標:表現目標是針對高級的教學目標而言,教師只需要規(guī)定學生必須參加的活動,無需精確規(guī)定學生從該活動中得到什么。 3、內部心理與外顯行為相結合的目標 為使教學目標陳述得足夠具體,達到可以觀察的目的,在描述內在能力和情感變化之后,同時要提供內在變化已經出現的行為樣例。 簡答題 1、教學目標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哪幾種 最終目標和直接目標 明顯目標與隱蔽目標 學科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與課時教學目標 2、簡述教學目標的功能 導向功能:為教學活動設計指明方向,對教學過程起指引作用。 激勵功能:能夠激發(fā)教師與學生教和學的積極性、主動性,使教師教有了追求目標,使學生學有了向上的動力。 評價功能:是調控教學過程的標準;成為衡量教學效果的尺度、標準。 聚合功能:對教學系統內其他要素進行優(yōu)化、組合、協調,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3、簡述教學目標設計的基本原則 (1)整體性原則 (2)科學性原則 (3)靈活性原則 4、簡述行為目標編寫的四個要素 1.行為主體 2.行為3.行為條件4.表現程度 第七章 名詞解釋 1.教學模式:在一定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相關教學理論和演繹或對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所形成的一定指向特定教學目標的比較穩(wěn)定的基本教學范型。 簡答題 1.教學模式的結構包括哪幾個方面? 理論基礎:任何教學模式都有一定的教育理論教育思想基礎 教學目標:問題教學模式目標(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合作教學模式目標(培養(yǎng)民主精神、合作意識) 發(fā)現探究模式目標(探索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 教學程序:教學模式都有自己開展的時間序列或邏輯步驟 運用策略:教學模式中采用的教學方法、方式和措施的結合 評價體系:1)每種教學模式都有自己的評價標準與評價方法 2)教學模式的目標、程序條件不同,評價的方法和標準也不同 2.簡述制約教學模式選擇和運用的因素。 第一、教學目標和任務。每種教學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目標指向,都是為完成的教學任務服務的。 第二、具體學科的性質。學科性質不同,在學科教學中所使用的教學模式也應有所差異。 第三、學生身心發(fā)展水平。處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其身心發(fā)展的年齡特征是不相同的。 第四、學生學習的特點及風格。學生的學習有其共性的一面,在學習過程中必須遵循一般的認識和心理規(guī)律。 第五、教師自身的優(yōu)勢。教師是選擇和運用教學模式的主體,他們在其中發(fā)揮著主導的作用。 第六、現有的教學設備和條件。有些教學模式要求一定的技術設備和手段作為物質支撐。 論述題 1、論述自主探究教學模式p189 2、試述發(fā)現教學模式 (一)核心思想 只要學生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知識進行了主動的思考、整合,提出了質疑,將新舊知識在頭腦中進行了聯想對比、歸納整合再到吸收運用,就是在發(fā)現。 (二)操作程序 ①提出問題②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③提出假設④評價檢驗得出結論 (三)實現條件 教師在教學中永遠都是主導者。 教師要注意將教學與兒童的認知發(fā)展相適應,合理安排教學序列; 教師要注意適時的強化,選擇適當的時機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結果。 (四)評價 優(yōu)點:發(fā)現法有利于促進學生內部主動學習動機的形成;有利于形成自我知識圖式,便于記憶;有利于知識的遷移;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缺點:但發(fā)現教學的適用范圍和對象是有限的,同時對學生的預備知識的質量要求較高,需要花費較多時間。 3、研究性教學模式 P190 第八章 一、填空 1、語言性教學方法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 、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直觀性教學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性教學方法主要包括:實驗法、練習法、實習法;研究性教學方法主要包括:發(fā)現法、探究法和討論法 。 2、最近幾十年間,國外有代表性的教學方法改革有:發(fā)現教學法、程序教學法、綱要信號圖示法 3、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進行了多種形式和內容的教學方法改革,主要有五種類型:學導類教學方法改革,目標類教學方法改革,創(chuàng)造類教學方法改革,情景類教學方法改革,技能類教學方法改革 名詞解釋 1.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和學生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而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方式的總稱。 2、讀書指導法:所謂讀書指導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以此使小學生掌握知識、發(fā)展智力的方法。 3、練習法:練習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的要求,給學生布置一定作業(yè),然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課內和課外完成作業(yè)的方式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反復完成一定的操作,以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4、實習法:又稱為實習作業(yè)法,是指根據教學任務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在校內外一定場所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際操作和其他實踐活動,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5、實驗法:實驗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一定儀器設備進行獨立作業(yè),觀察事物和過程的發(fā)生,探求事物的規(guī)律,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 6、演示法:所謂演示法是指教師配合講授和談話,通過給學生展示實物、直觀教具、示范性實驗或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 7、參觀法:參觀法是指根據教學任務,并緊密配合教學,教師組織學生到校外的一定場所進行直接的觀察、調查和研究等,以此獲得知識、鍛煉能力的方法。 二、簡答: 1、 講授法的定義、類型及注意問題 講授法:是指教師使用連貫的語言向小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發(fā)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學方法。 類型:第一,講述;第二,講解;第三,講讀;第四,講演。 注意的問題:第一,注意講授的科學性和思想性。 第二,注意講授時的啟發(fā)性和直觀形象性。 第三,注意講授的時間。 第四,注意講授時的語言藝術。 2、談話法的定義、形式及注意問題 談話法:談話法也稱問答法。它是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任務和內容,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在問與答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所學知識的方法。 形式:根據談話的目的和任務的不同,可分為: 第一,復習性談話 第二,啟發(fā)性談話 第三,總結性談話 第四,研究性談話 根據談話時學生人數,可分為個別性談話和集體談話。 注意的問題:第一,設計好問題 第二,善于提問 第三,做好談話后的總結工作 3、討論法的定義、類型及注意問題 討論法:討論法是指根據教學的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某些問題各抒己見、展開辯論、辨明是非真?zhèn)?,以此提高認識或弄清問題的方法。 類型:根據參與討論的形式,可分為班級討論和小組討論。 根據討論內容的性質和特點,可分為綜合性課堂討論、專題性課堂討論、研究性課堂討論。 注意的問題:第一,要注意討論法使用的對象和范圍、 第二,要注意討論法使用的時間和頻率。 第三,注意組織好討論的過程。 4、研究法的定義及注意問題 研究法: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的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方法。 注意的問題:第一,選擇好研究課題 第二: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的自主研究活動 第三,加強教師對學生探究過程的指導 5、教學方法的選擇依據 答:(1)依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 (2)依據教材內容選擇教學方法 不同學科教學內容不同,教學方法差異。 同一學科的不同階段、不同單元、不同的課時內容也不一致,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技能訓練、能力要求也不相同,教學方法的選擇有不同 (3)依據學生的實際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問題:根據學生的哪些特點呢? n 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 n 智力發(fā)展水平、 n 學生動機狀態(tài)、 n 年齡發(fā)展階段的心理特征、 n 認知方式與學習習慣等因素。 (4)依據教學環(huán)境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環(huán)境與教學方法之間應該是匹配的,教師選擇教學方法時,應該最大限度地運用和發(fā)揮學校教學設備和教學空間條件的功能與作用。 (5)依據教師自身素質選擇教學方法 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優(yōu)勢,揚長避短,選擇與自己最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論述題 1.中小學常用教學方法的具體運用 答:目前,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從宏觀上講主要有: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直觀形式獲得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等。這些教學方法之所以經常被采用,主要是因為它們都有極其重要的使用價值,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須切實把握各種常用教學方法的特點、作用,適用范圍和條件,以及應注意的問題等,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發(fā)揮作用。 (一)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通過都師和學生口頭語言活動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 1 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guī)律的一中教學方法。 2 談話法 談話法,又稱回答法。它是通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借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3 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通過發(fā)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fā),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 4 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直接接觸實際事物并通過感知覺獲得感性認識,領會所學的知識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范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參觀法 參觀法是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到一定的校外場所——自然界、生產現場和其他社會生活場所,使學生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研究獲得新知識的方法。 (三)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以形成學生的技能、行為習慣、、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為主要任務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練習、實驗和實習作業(yè)等方法。 1 練習法 練習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鞏固知識和培養(yǎng)各種學習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 2 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伯的操作,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并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學學科常用的一種方法。 3 實習法(或稱實習作業(yè)法) 實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紐上,利用一定實習場所,參加一定實習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關的直接知識,或驗證間接知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第九章 填空 1、教學手段現代化包括兩個方面的內涵:第一是技術的現代化。第二是教學理論的現代化 2、當前滲透到教學領域并影響著教學方式變革的新技術有:多媒體技術、網絡通信技術、虛擬技術、人工智能技術 名詞解釋 觀念更新:就是要學習和掌握現代教學理論,樹立現代教學觀念,比如在教學目的上追求培養(yǎng)個性全面發(fā)展的人;在教學模式上,要有多樣綜合的觀念:在師生關系上,要有民主平等的觀念等等。 簡答題 1、根據教學手段作用的感覺通道怎樣對教學手段分類?并舉例 (一)視覺手段 具體包括印刷材料、圖片、實物和模型、幻燈及投影。 (二)聽覺手段 主要包括擴音機和收音機、錄音機、語音實驗室等。 (三)視聽手段 主要包括:電影、電視和錄像。 (四)綜合操作教學手段 計算機是當前主要的綜合操作教學手段。 2、簡述教學手段現代化對教學的影響 (一)擴大教育規(guī)模 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可以擴大教學信息的傳播范圍,提高信息的增殖率,使凡有收音機、電視機、計算機終端的地方都可以成為課堂。 (二)提供教學質量 現代化教學手段具有極豐富的表現力,它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盡收眼底,生動形象地進入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三)提高教學效率 提高教學效率,對教師來說,是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比原計劃更多的教學任務;對學生來說,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學到比原先更多的知識。 第十章 名詞解釋 1.教學組織形式: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蛘哒f,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人員、程序、時空關系上的組織形式。 簡答 1、復式教學的含義及基本要求 復式教學: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年級的學生編在一個班里,由一位教師分別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節(jié)課里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采取直接教學和自動作業(yè)交替的辦法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 基本要求:第一,要正確處理直接教學與自動作業(yè)的關系。第二,要正確處理教學內容和教學實踐的關系。第三,要正確處理教師和助手的關系。 2、開放教學理念、做法與特征 開放教學:是英美等國幼兒園及小學所采用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 做法:教室內設有固定排列的課桌和講臺,教師的空間被分成幾個中心,成為“興趣區(qū)(角)”,或“活動區(qū)(角)”,每個區(qū)或角都準備了大量可供兒童活動的材料。通過活動區(qū)(角),開展各種以兒童興趣為中心的活動。兒童到學校后,可根據自己的意愿和愛好選定活動項目,自主提出要探索的課題,自行設計活動方案。活動完成的時間沒有限定,也無所謂上,下課,而且活動不分年級,也不按能力分組,不同年齡和程度的兒童可以參加同一活動,年長的兒童常常幫助和指導年幼的兒童。 特征:第一,采取不分年級、不按能力、靈活組合的學習小組,放棄班級授課制。 第二,學習活動的內容、程序、方式等十分“開放”,由兒童自由選擇。 第三,教師與學生小組或單個兒童開展活動和氣氛。 第四,強調創(chuàng)設一種令兒童喜愛的環(huán)境。 3. 簡述特朗普制 特普朗制于20世紀50年代出現于美國,由美國教育學教授勞伊德.特朗普創(chuàng)立。這種教學組織形式把大班上班、小班討論、個人自學結合在一起,以靈活的時間單位代替固定統一的上課。 論述 1、班級授課制的含義、特征和優(yōu)缺點。 班級授課制:通常稱作課堂教學,是把學生按年齡和程度編成有固定人數的教學班,由教師根據教學計劃中統一規(guī)定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時數,按照學校的課程表進行分科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 特征: 第一,以班為單位集體授課,學生人數固定。 第二,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統一。 第三,教學進度與學習年限統一。 第四,分科教學。 優(yōu)點: 第一,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yǎng)人才。 第二,有利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第三,有利于發(fā)揮班集體的教育作用。 第四,有利于教學管理和教學檢查。 缺點: 第一,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要。班級授課制為學生準備了統一的教學進程表、統一的教學評價標準、統一的課程內容,過于集中化、同步化和標準化,很難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培養(yǎng)的志趣、特長和滿足他們的個性化學習需要。 第二,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班級授課制多實行分科教學,偏重于書本知識的學習,一方面容易肢解知識的整體性,另一方面容易忽視學生的實踐活動,使理論脫離實際。學生的探索機會和實踐機會較少,知識世界與生活世界常常隔離,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不易得到鍛煉提高。 第十一章 填空 1.教學評價的歷史階段經歷了傳統考試階段、教育測驗階段和教育評價階段。 2.根據教學評價的作用,可以把教學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3.根據所依據的標準與解釋方法不同,可以把評價分為常模參照評價和標準參照評價。 4.有效的學績測驗要有較高的效度、信度、難度和區(qū)分度。這是學績測驗編制的主要技術要求。 6.質性評價的方法有觀察、表現性評價和成長記錄帶。 名詞解釋 1.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是依據一定標準,運用可操作的科學手段,通過系統的收集有關教學信息,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 簡答 1. 簡述教學評價的功能 第一, 診斷功能。 第二, 導向功能 第三, 發(fā)展功能 第四, 調節(jié)功能 2. 簡述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第一,診斷性評價。一般在教學前進行,目的是分析學生的起點行為,摸清學生的現有水平及個別差異以便安排教學。 第二,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通常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是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進展情況的重要方式,又稱診斷進步評價或進展評價。 第三,總結性評價??偨Y性評價是對一個完整的教育過程的總體結果進行的評價,又叫終結性評價,通常在一門課程或一項教學活動結束之后進行。 3. 簡述常模參照評價和標準參照評價 第一, 常模參照評價是以學生所處的團體的平均成績或團體中的常模作為參照標準,根據個體的相對位置(或名次)報告評價的結果。 第二, 標準參照評價是在評價對象群體之外,預定一個客觀的或理想的標準,并運用這個固定標準去評價每個對象的評價方式。 4. 簡述效度、信度、難度和區(qū)分度 效度:效度反映的是測驗的正確性和有效性,指該測驗能夠測出所要測驗的知識和能力的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能實現測驗目的。 信度:又稱測驗的可靠性,指測驗成績的一致性程度。 難度:是指試題的難易程度,是試題對學生知識能力水平適合程度的指標。 區(qū)分度:是指試題對學生成績的區(qū)分程度,又稱鑒別度或項目效度。 補:國家課程:國家課程亦稱“國家統一課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負責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專門為培養(yǎng)未來的國家公民而設計,是對未來國家公民所要達到共同素質的基本要求,代表著國家的意志。體現出一定的嚴肅性、權威性與強制性。-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課程 教學 復習 材料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9665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