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學設計.doc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學設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學設計.doc(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學設計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內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內容解析:向量不僅是溝通代數(shù)與幾何的橋梁,還是解決許多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從問題中抽象出向量模型,再通過向量的代數(shù)運算獲得問題的解決方案或結果,是利用向量解決問題的基本特征。(平面向量的概念、向量的運算、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平面向量的坐標表示是平面向量的主要內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向量進行坐標表示,進而將向量的運算(向量的加、減法,向量的數(shù)乘、向量的數(shù)量積等)轉化為坐標的數(shù)量運算的重要基礎,同時,它還是用基本要素(基底、元)表達和研究事物(向量空間、具有某種性質的對象的集合)的典型范例,對于人們掌握認識事物的方法,提高研究事物的水平,有著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理解平面向量的基底的意義與作用,利用平面向量的幾何表示,正確地將平面上的向量用基底表示出來。 2.通過不同向量用同一基底表示的探究過程,得出并證明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3.通過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認識平面向量的“二維”性,并由此進一步體會“某一方向上的向量的一維性”,培養(yǎng)“維數(shù)”的基本觀念。 4.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建立了平面上的向量集合與二元有序數(shù)組的集合之間的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建立了非數(shù)對象與數(shù)(或數(shù)組)之間的一種映射),通過這種對應關系,我們可以將向量的運算轉化為數(shù)的運算,由此達到簡化向量的運算,這是數(shù)學的一種基本方法。 5.體會用基本要素(元)表示事物,或將事物分解成基本要素(元),由此達到將對事物的研究轉化為對基本要素(元)的研究,通過對基本要素的內在聯(lián)系的研究達到理解并把握事物的思想方法(例如全等)。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1.如何處理共線向量定理與平面向量定理之間的同異點及聯(lián)系是教學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時的關鍵問題,也是理解不同維數(shù)的“向量空間”,體會高維空間向低維空間轉化的重要機會與途徑。因此,教學時應該從共線向量定理的意義與作用入手,探求平面向量用相同向量(基底)統(tǒng)一表示的方法。 2.利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將平面上任一向量用兩個不平行的確定向量(即基底)表示出來是教學中應該關注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教學時,讓學生聽教師講解是一種處理方法,如果能結合力的分解,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到用平行四邊形的加法法則進行向量分解,可能會有更大的收獲。當然,在進行這個關鍵問題的教學時,可能會涉及平行投影等知識與方法,可根據(jù)不同的學生對象進行取舍。 四、學生學習行為分析 1.學生對向量加、減法及數(shù)乘等運算的意義與作用認識不夠,容易將向量的運算與數(shù)的運算混淆。 2.對于向量的加法、數(shù)乘等運算停留在幾何直觀的理解上,缺乏從代數(shù)運算的角度理解向量運算特征的感受,容易將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作用僅僅理解為形式上的變換。 3.如果不加啟發(fā)與引導,學生是不會從“基底”、“元”、“維數(shù)”這些角度去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深刻內涵,也難以認識這個定理在今后用向量方法解決問題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1.學生的認知基礎:對平面向量與數(shù)量的“同異點及聯(lián)系”有一個基本認識,會用有向線段表示向量,掌握了向量的加法運算與數(shù)乘運算。 2.教學設備:能反映向量加法與數(shù)乘運算的計算機軟件或圖形計算器,盡可能準備實物投影設備。 六、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1: 任意找一首用簡譜譜寫的歌曲,你能找到用阿拉伯數(shù)字“8”表示的音符嗎?為什么? 意圖:關注依附于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上的重要數(shù)學思想,讓學生明白任何一首曲子都可以用1~7這七個阿拉伯數(shù)字作為音符來譜寫,為用基底表示向量作鋪墊,并由此感受用“元”表達事物的思想。提出這個與數(shù)學知識聯(lián)系不緊密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的另一個目的,是將將要學習的知識與思想寓于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中,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與熱情。 師生活動:教師給出一些用簡譜譜寫的歌曲,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歸納總結出如下結論:任何一首用簡譜譜寫的曲子都找不出用阿拉伯數(shù)字“8”表示的音符,但都可以用1~7這七個阿拉伯數(shù)字作為音符譜寫出來。 問題2: 兩個三角形的三條邊對應相等,那么這兩個三角形之間有什么關系?你是如何得出這個關系的?你能從這個問題中得到一個怎樣的結論? 意圖:由此,使學生形成三角形的三條邊是三角形這個數(shù)學對象的三個類似于向量的“基底”的元認知,明確有關三角形(忽略了位置)的問題均可以轉化為關于三角形的三條邊的問題。希望能將問題1中“事物元分解”的觀點遷移到數(shù)學對象的認識中來,并由此引出向量的分解與基底表示的探討。 師生活動:讓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幫助學生總結出結論:“如果只考慮形狀大小,任何三角形都可由它的邊來確定,因此我們可以說邊是構成三角形的要素(元),而三角形是三元對象”。任何數(shù)學對象都有確定它的基本要素(元),可以通過探究如何用這些要素表示數(shù)學對象,達到理解并把握這些數(shù)學對象的目的。 問題3: 取一個與數(shù)軸方向相同的向量記為a,那么與數(shù)軸平行的所有向量與向量a有什么關系? 意圖:回顧共線向量定理,體會共線向量的“基底”及用基底表示共線向量的方法,明確平行向量形成“一維空間”,形成對“一元數(shù)學對象”的認識,并為探究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作鋪墊。 師生活動:引導學生回顧共線向量定理,教師重新解析共線向量定理的意義與作用。 問題4: 取一個與數(shù)軸不平行的向量記為b,那么向量b可以表示怎樣的向量? 意圖:明確任意一個方向上的全體向量均構成“一維向量空間”,為探究選取兩個不同方向的向量作平面向量的基底作準備。 師生活動:學生思考問題4與問題3的同異點與聯(lián)系,教師解析這個問題的意義與作用。 問題5: 對平滑的斜坡上受重力下滑的物體,你能將引起下滑的重力分解成哪幾個力? 意圖:由重力可以分解為下滑方向的力與垂直斜坡向里的力的和,體會向量的分解,向探究任意向量的分解(即基底表示)過渡。 師生活動:學生說,教師引導并表述結論。 問題6: 取一個與向量a和b都不平行的向量c,那么向量c可以用向量a和b表示出來嗎? 意圖:得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內容。 師生活動: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探究,教師在學生的探究所獲得的結論的基礎上,總結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問題7: 利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你能解決下面問題嗎? 如圖在中, , 與相交于, 求證: . 解析:設,則,同時,由三個向量的終點共線,故有 。 所以,,從而 所以,。 意圖:這個問題是一個相當簡單的問題,用相似三角形之間的比例關系就可以解決。這里的目的,是以這個熟悉而且簡單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重要作用,體會向量的應用,加深對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認識。 師生活動: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思考,給出解決這一問題的嚴謹過程,給學生一個利用向量解決問題的示范。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上述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步驟,一方面使學生明確這一方法與平面幾何方法的差異:由于數(shù)量及其運算的引進,使得我們的算法更容易表達和操作了;另一方面為今后學習算法留下案例,引導學生從算法的角度思考并解決問題。 此處要再配一些題目,訓練學生以學會用基底表示非基底向量。 問題8: 如果一個問題中沒有向量(結合問題7中的平面幾何問題考慮),但可以考慮用向量來解決它,你會按怎樣的步驟來實現(xiàn)? 意圖:加深對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將向量方法總結為一個算法。 師生活動:學生先思考,讓學生發(fā)表意見,教師總結出向量方法的算法步驟。 問題9: 你能結合問題1、問題2與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談談你的認識嗎? 意圖:進行本節(jié)課的小結。 師生活動:學生先談,教師給出總結: 世界上具有某種共同屬性的事物總有決定它的基本要素,如果我們能找出這些要素并用它來表示這一類事物,那么我們就能通過研究這些基本要素來研究這一類事物,這是一種基本方法。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為我們建立了一個示范,它告訴我們,今后利用向量研究問題,我們關注更多的是基底是什么,如何將有關向量用基底表示出來。當向量用基底表示后,一個向量與其它向量的區(qū)別就在于基底前的系數(shù)的區(qū)別,這使問題中的各種關系在轉化為向量間的關系后,又進一步地轉化為有序數(shù)組之間的關系,從而可以利用數(shù)量的運算來研究問題,使問題的解決更容易,更徹底。 七、評價設計: 1.如圖所示,D、E、F分別是的邊BC、CA、AB的中點,G是的重心,請將、、用、表示出來,并探究、、之間有什么關系? 2.請用向量的方法,探究三角形內部的其它一些特殊點的性質-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平面 向量 基本 定理 教學 設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9246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