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藝術》教案.doc
《《科學與藝術》教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科學與藝術》教案.doc(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 科學與藝術教案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1) 理解本文論述的科學與藝術的相同之處。它們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2) 學習用典型事例論證的方法。2. 過程與方法(1) .從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入手來分析文章的結構,通過結構分析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2) 逐句逐段地讀懂課文,把一些概括抽象的話,通過理解,在頭腦里形成具體的事物。(3) 本文的思想、內(nèi)容比較深刻,不一定要求全都掌握和理解,認真去讀但不刻意追求讀懂到什么程度。3.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文章站在思想理論的高度,告訴我們,無論是正在從事科學或藝術事業(yè)的人,還是準備從事科學或藝術事業(yè)的人,都要具備創(chuàng)造精神和提高創(chuàng)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這樣,我們的科學和藝術才會有很大的發(fā)展。重點與難點1. 重點:把一些概括抽象的話,通過理解,在頭腦里形成具體的事物。2. 難點:對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教學過程1、 預習1. 解釋詞語(1) 嬋娟:指代月亮。(2) 共鳴:由別人的某種情緒引起的同樣的情緒。(3) 抽象:從許多事物中舍棄人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它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4) 自然規(guī)律:自然科學對某種客觀規(guī)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一定變化過程的必然性。2、 導入李政道(192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抗戰(zhàn)時期在國立浙江大學(當時在貴州?。┖蛧⑽髂下?lián)合大學學習。1946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1950年獲博士學位。19501951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19511953年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31960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工作(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601963年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理論物理學教授,1963年起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1956年和楊振寧合作,解決了當時的之謎就是后來稱為的K介子有兩種不同的衰變方式:一種衰變成偶宇稱態(tài),一種衰變成奇宇稱態(tài)。如果弱衰變過程中宇稱守恒,那么它們必定是兩種宇稱狀態(tài)不同的K介子。但是從質量和壽命來看,它們又應該是同一種介子。他們通過分析,認識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并提出了幾種檢驗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不是守恒的實驗途徑。次年,這一理論預見得到吳健雄小組的實驗證實。因此,李政道和楊振寧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學術界的公認,并共同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3、 閱讀課文,整體感知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開門見山,提出論點。第二部分:第2-10段,具體論證論點。第三部分:第11-12段,綜合論述科學和藝術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異同。4、 學習課文(1) 、閱讀第一段,說說對這兩句話的理解,“真理的普遍性”指的是什么 ? 意思是:科學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種藝術品更是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xiàn),沒有人的創(chuàng)造力就談不上科學和藝術。因此,它們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所謂“真理的普遍性”,對藝術來說,越過時空限制接受和欣賞的人越多越廣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對科學來說,解釋的對象越多,應用科越廣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二)、閱讀第二部分,理清本段的層次第一層(第26段):談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第二層(第710段):講科學的“創(chuàng)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三)、“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jīng)存在的情感”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只有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才能創(chuàng)作出真正的藝術珍品,也才能喚起深藏在內(nèi)心的情感。(四)、作者舉了什么具體的事例來證明觀點? 第2至4段中舉了唐代李白的把酒問天和宋朝蘇軾的水調歌頭,說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寫同一題材-詠月,雖然有相似和不同,卻同樣感動著不同時代的人們。這就是藝術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第5段舉了莎士比亞的例子,說明中外一理,概莫能外。第6段是這個層次的結語,重申強調了藝術“真理的普遍性”。這里的“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的“情感”是指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反響”是指藝術接受者、欣賞者的共鳴反應。(五)、如何理解第78自然段? 第七段揭示了科學家“創(chuàng)造”科學的方法,是“、對自然界的現(xiàn)象進行新的準確的抽象”,并指出“盡管自然現(xiàn)象不依賴于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現(xiàn)象的抽象和總結是人為的,并屬于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就強調了人對于科學的“創(chuàng)造力”。第8段舉物理學家對物質結構的認識為例,證明科學是人類智慧、人類“創(chuàng)造力”所為。(6) 第9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第10段舉了哪些事例加以論證的。 第9段講科學的普遍性,指出“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fā)生新的變化,但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這就是說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來,它的覆蓋面是極廣的,它的應用形式再多再發(fā)展,也只是它的應用形式,它本身是不會變的。第10段是舉例論證第9段的觀點。舉了“邁克耳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束實驗”和“普朗克在1900年發(fā)現(xiàn)的黑體輻射公式”并指出“前者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實驗依據(jù),后者為量子力學奠定了基礎。正是有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20世紀的科技發(fā)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線技術、半導體、超導體、超級計算機等等,才得存在”。這是極為典型的科學的普遍性的實例。(7) 科學和藝術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有什么不異同? 第11段論述科學和藝術在“普遍性”方面“不完全相同”??茖W的普遍性(真理性)根植于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藝術家追求的普遍性根植于整個人類。這就是說科學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圍要大于藝術家所追求的,“但它們之間有著很強的關聯(lián)”。(8) 第12段中“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lián)的”,這個“相聯(lián)”表現(xiàn)在哪里? 這個“相聯(lián)”表現(xiàn)在科學和藝術都需智慧,而要發(fā)揮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這是科學和藝術相同點之一。還有一點就是“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九)文中“普遍性一定根植于自然。面對自然的探索則是人類創(chuàng)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現(xiàn)”。這里的“自然”指什么? 這里,第一個“自然”應理解為包括人類在內(nèi)的“自然”,這樣就可以承接前面一句話,并和第11段的論述不矛盾,也能應合下面一個分句。5、 小結 本文論述了科學與藝術的兩個相同點: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茖W與藝術是意識形態(tài)相對的兩大門類,歷來談區(qū)別者多,談相同者少。作者談相同,而且找準了這兩點,獨具慧眼,學識超人。精選word范本!-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科學與藝術 科學 藝術 教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5386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