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與感恩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孝道與感恩課件(2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2019/8/26,#,孝道與感恩,1,孝道與感恩1,關于孝道,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世界上家的概念、孝的概念最濃厚的民族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據(jù)考證,甲骨文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孝,”,字。,“,孝,”,是一個會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攙扶著長著長長胡須的老人。,爾雅,里對孝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中華民族有一部關于孝文化偉大經(jīng)典,孝經(jīng),,該書通過孔夫子和他的學生曾子的對話,闡述了關于孝道的理論。,孝經(jīng),開頭描述,孔子端坐堂上,曾子在旁邊侍坐。孔子問曾子:曾參啊,你知道什么是孝嗎?曾子馬上跪立身體說:
2、學生不知道,請老師教誨??鬃诱f: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庇纱艘鲂⒌赖年U述。這句話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孝道是德性的根本,教育的開端??!我們的身體皮膚毛發(fā),都是父母所賜,我們要認真保護好身體,保護好皮膚、毛發(fā),不讓他們受傷,這就是孝的開始?。?(,現(xiàn)在的人不愛惜自己的身體,紋身的,染發(fā)的,自殺的等等,),2,關于孝道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世界,十二字孝道,中國傳統(tǒng),孝道文化,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奉養(yǎng)、敬親、,侍疾,、立身、,諫諍,、善終,。,3,十二字孝道中國傳統(tǒng)孝道文化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3,奉養(yǎng),1,、奉養(yǎng)。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物質(zhì)
3、基礎就是要從物質(zhì)上供養(yǎng)父母,即贍養(yǎng)父母,,“,生則養(yǎng),”,,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zhì)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有好吃的,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diào)老年父母在物質(zhì)生活上的優(yōu)先性。(大家一般理解的孝,這是最基本的,但是也有人做不到,不贍養(yǎng)父母的事情很多。),二十四孝,里有兩則故事,,,一則是,百里負米,,說的是,孔子,的學生子路,他非常孝敬父母。因為從小家境貧寒,為人非常節(jié)儉。經(jīng)常吃野菜度日。子路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怕父母營養(yǎng)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家里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里,奉養(yǎng)雙親。百里之外對于交通發(fā)達的現(xiàn)在不
4、算什么,但是在古代基本考走的年代是非常遠的路程。為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里之外買米,再背回家。,另一則,降桑椹蔡順奉母,,說的是東漢時期的有個人叫蔡順。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母親獨自一人含辛茹苦將他撫養(yǎng)成人。蔡順長大后,非常明白事理,對母親百般孝敬。王莽當政末年,社會動蕩不安,生靈涂炭,民不聊生。蔡順只得靠采摘桑椹為生,他總是把成熟的黑色桑椹與還沒成熟的紅桑椹分開存放。有一次,他正在采集桑椹,赤眉軍將他抓走,問他為什么把成熟的黑色桑椹與未成熟的紅桑椹分開存放。蔡順回答道:紅色的桑椹還未成熟,吃起來發(fā)酸,所以留著自己吃;而黑色桑椹已經(jīng)成熟,味道甜美,所以拿回家給母
5、親吃。赤眉軍感嘆道:,“,真是個孝子啊!我們不能將你留在這里,該讓你回去孝敬你的母親!,”,于是將他釋放,還送給他三斗白米,兩只牛蹄,讓他拿回去孝敬母親。,4,奉養(yǎng)1、奉養(yǎng)。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物質(zhì)基礎就是要從物質(zhì)上供養(yǎng)父母,,奉養(yǎng),-,無違之孝,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魯國三家貴族(孟、叔、季)之一,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5,奉養(yǎng)-無違之孝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敬親,2,、敬親。中國傳統(tǒng)孝道
6、的精髓在于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談不上孝。,論語,里有幾段孔子和學生關于孝的問答。,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現(xiàn)在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侍奉父母,但是像狗跟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樣分辨這兩者呢。,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夏也來了,子夏請教什么是孝,孔子說子女保持和悅的臉色是最難的,有事要做時年輕人代勞,有酒菜食物時年長的人吃喝,難道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我們現(xiàn)在奉養(yǎng)父母親一定要記得,孝順來自于內(nèi)在的情感,只有父母
7、對子女這一倫,我們做子女的不能計較任何條件。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zhì)供養(yǎng),關鍵在于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yǎng)的犬馬對主人服侍沒有什么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孟子:,“,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6,敬親2、敬親。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侍疾,3,、侍疾。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tǒng)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nèi)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久病
8、床前無孝子),父母都會老。,論語,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弟子規(guī),講“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父母親生病,子女要晝夜服侍病床前,對于草藥煎熬好后,要親嘗藥的熱讀,不燙嘴了再給父母親喂藥。這一點西漢文帝劉恒就做到了。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三兒子,也就是后來的漢文帝。他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恒對他的母親薄,太后,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恒。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恒親自為母親煎藥湯,并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恒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
9、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7,侍疾3、侍疾。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tǒng)孝道把,立身,4,、立身。,孝經(jīng),云:,“,立身行道,揚名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業(yè)。兒女事業(yè)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這方面的人物故事就更多了。比如說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他,12,歲時就立下的宏偉志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表現(xiàn)了為國家和民族而奮斗終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周總理一生鞠躬盡瘁,毫無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獻給了黨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去世后
10、,十里長街送總理,萬人相送。聯(lián)合國總部還降半旗哀悼。,8,立身4、立身。孝經(jīng)云:“立身行道,揚名于世,以顯父母,孝,諫諍,5,、諫諍。,論語,里仁第四,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孔子說,服侍父母時,發(fā)現(xiàn)父母將有什么過錯,要委婉地勸阻,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接受,仍然要恭敬地,不觸犯他們,內(nèi)心憂愁但是不去抱怨。,勸諫父母確實很難,需要耐心和技巧。,9,諫諍5、諫諍。論語里仁第四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諫諍,這段話很清楚地提醒我們父母也是人,也可能犯錯。你給父母進諫,勸阻他們不要做不該做的事。但是,如果你委婉勸阻了,卻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父母接受。這時候不能吵架,更不
11、能翻臉,仍然要恭敬地不要觸犯他們,也不要去抱怨他們。,我們做子女的,能夠得到父母的生養(yǎng)照顧,那是像天地一樣的大恩。我們對父母親一定要牢牢地記得,好好地孝順,萬一父母如果做得不對了,做子女的往往只有設法自己努力行善,減少父母的一些過錯,多多積德。讓別人看在你子女的份上,對你父母減少一些批評,所以這是很現(xiàn)實的問題。,10,諫諍這段話很清楚地提醒我們父母也是人,也可能犯錯。你給父母進,諫諍,孝經(jīng),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弟子規(guī),里也說“親有
12、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意思是說如果父母親有過錯,做子女應該直言規(guī)勸其改正錯誤。在規(guī)勸父母的時候,臉色要和悅,聲音要柔和。如果父母親聽不進去你的規(guī)勸,那就等他們高興時再對他們進行規(guī)勸。如果他們還是不聽,那就哭著懇請他們改正錯誤,即使這樣惹得父母發(fā)怒用鞭子棍棒抽打自己,也不能心生怨恨。,11,諫諍孝經(jīng)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諫諍,再講個,李世民勸父,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年輕的時候,隨著父親李淵平定天下。有一次父親作出一個決定:連夜拔營攻打另外一個地方。李世民就對父親說,這樣做我們可能沒有辦法成功,恐怕會中埋伏,前面不但不能取得勝利,后
13、面又被圍剿,反而不利我軍。這樣勸了三次,他的父親仍不采納他的建議。眼見明天父親帶領整個軍隊就要拔營了,這個時候,李世民就在帳篷外面號啕大哭,哭得非常傷心。他的父親李淵在帳篷里頭,突然聽到外面有很大的哭聲,而且哭得非常的傷心,就走出去看看,才知道他的兒子在那里哭泣。于是他就問是什么原因?李世民說,本來希望能阻止父親的這一次軍事行動,但是父親不能采納,我非常地傷心,非常地難過,就在這里哭泣。李世民這個時候就做最后一次勸解,父親看到兒子這么傷心,分析的道理又這么中肯,就及時停止了這次軍事行動。后來李淵和李世民父子終于平定各地的反王,奠定了唐朝的基業(yè)。所以當父母做錯了,我們要用這種真誠心去勸才行。,1
14、2,諫諍再講個李世民勸父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年輕的時候,隨著,善終,6,、善終。,孝經(jīng),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日常在家里的時候,要盡恭敬的孝心,早晚要問候請安,一日三餐,還有以外的飲食,都要敬意,不可有些怠慢。養(yǎng)親的時候,須要和樂的心情,時?,F(xiàn)出和顏悅色,言笑承歡,使父母沒有感到不安。父母患病須要盡那憂慮的心。求醫(yī)診治,以祈早日痊愈,如果還沒見效的話,必要繼續(xù)就醫(yī),不可放任才好。,13,善終6、善終。孝經(jīng)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善終,萬一不幸父母死亡的時候,當然盡著哀悼的心,悲痛哭泣,遵
15、禮治喪,適合自己的力量。至于死后的祭祀,要盡人子女思慕父母的心,莊嚴肅靜,回想父母生前容貌,宛然如在其上。以上五件,如果都能做到,方才可以叫做能夠奉祀雙親啊。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三年之喪),14,善終萬一不幸父母死亡的時候,當然盡著哀悼的心,悲痛哭泣,遵禮,如何教孝,孝經(jīng),廣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孔子說“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戶去推行,也不是天天當面去教導。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讓天下為父親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我們孝敬自己的父母,我們的后代看在眼里就會記在心上,等我們老
16、的時候他們自然會孝敬我們。這就是身教。,老子,:,夫圣人行不言之教。,15,如何教孝孝經(jīng)廣至德章第十三15,易子而教,我們家長不適合直接教誨孩子們孝道,說多了大道理,他們會反駁,而且一旦我們說的多,做的不夠,在孩子心里就會打折扣。所以孟子說要,“,易子而教,”,,你的孩子我教,我的孩子你教。,在家教孝靠父母身教,在學校應當靠老師們教誨,把孝道文化傳授給孩子們。,16,易子而教我們家長不適合直接教誨孩子們孝道,說多了大道理,他們,感恩(習勞知感恩),要做到孝,必須讓孩子升起感恩之心。,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論語,憲問第十四,孔子說:“愛他,能不教他勤勞嗎?忠于他,能不用正道來規(guī)誨他嗎?”,家長讓一個孩子勞動,是真愛他;用正道規(guī)勸他,就是真大的忠誠。,家長,特別是媽媽領著勞動,孩子談笑間長養(yǎng)的是孩子們“勞動最光榮”的信念和“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愛惜物命的善心。,17,感恩(習勞知感恩)要做到孝,必須讓孩子升起感恩之心。17,愛之,勞之,這兩句話最適合用來教育孩子,很多父母照顧孩子無微不至,就跟他說書念好就好了,別的事都不要管,這句話讓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