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1 D.2∶1∶
解析:選B 分析m2、m3受力,由平衡條件可知,兩段繩中張力大小分別為m2g、m3g,再分析m1受力如圖所示,由平衡條件可得:m2g=m1g cos 30°,m3 g=m1 gsin 30°,故有:m2=m1,m3=m1,所以,m1∶m2∶m3=m1∶m1∶m1=2∶∶1,B正確。
8.如圖8所示,質(zhì)量分別為10 kg的物體A和B通過光滑滑輪與物體C相連,物體與水平面和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0.2,斜面的傾角為37°,若C剛好能勻速拉動A和B而下滑,則物體C的質(zhì)量為(重力加速度g=10 m/s2)( )
8、 圖8
A.9.6 kg B.8.0 kg
C.3.6 kg D.7.6 kg
解析:選A 物體C勻速下落,則BC間繩中張力FBC等于mCg,而物體B勻速上滑,由平衡條件可得:FBC=mBgsin 37°+μmBgcos 37°+FAB,而FAB=μmAg,故得:mCg=mBgsin 37°+μmBgcos 37°+μmAg,解得mC=9.6 kg,A正確。
9.如圖9所示,將兩個質(zhì)量均為m的小球a、b用細(xì)線相連并懸掛于O點,用力F拉小球a使整個裝置處于平衡狀態(tài),且懸線Oa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θ=60°,則力F的大小可能為( )
9、A.mg B.mg 圖9
C.mg D.mg
解析:選A 以a、b整體為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如圖所示,當(dāng)F與FT垂直時,F(xiàn)最小。Fmin=2mgsin 60°=mg,A對。
10.如圖10所示,將兩相同的木塊a、b置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中間用一輕彈簧連接,兩側(cè)用細(xì)繩系于墻壁。開始時a、b均靜止,彈簧處于伸長狀態(tài),兩細(xì)繩均有拉力,a所受摩擦力fa ≠0,b所受摩擦力fb=0,現(xiàn)將右側(cè)細(xì)繩剪斷,則剪斷瞬間( ) 圖10
A.fa 大小不
10、變 B.fa方向改變
C.fb仍然為零 D.fb方向向左
解析:選A 右側(cè)細(xì)繩剪斷的瞬間,彈簧彈力來不及發(fā)生變化,故a的受力情況不變,a左側(cè)繩的拉力、靜摩擦力大小方向均不變,A正確,B錯誤。而b在剪斷繩的瞬間右側(cè)繩的拉力立即消失,靜摩擦力向右,C、D錯誤。
11.(xx·福建六校聯(lián)考)三個質(zhì)量均為1 kg的相同木塊a、b、c和兩個勁度系數(shù)均為500 N/m的相同輕彈簧p、q用輕繩連接如圖11所示,其中a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開始時p彈簧處于原長,木塊都處于靜止?,F(xiàn)用水平力緩慢地向左拉p彈簧的左端,直到c木塊剛好離開水平地面為止,g取10 m/s2。該過程p彈簧的左端向左移動
11、的距離是(不計滑輪的摩擦)( )
圖11
A.4 cm B.6 cm
C.8 cm D.10 cm
解析:選C 開始時q彈簧處于壓縮狀態(tài),由胡克定律,壓縮了2 cm。c木塊剛好離開水平地面時,輕彈簧q中拉力為10 N,由胡克定律,輕彈簧q伸長2 cm;輕彈簧p中拉力為20 N,由胡克定律,輕彈簧p伸長4 cm;該過程p彈簧的左端向左移動的距離是2 cm+2 cm+4 cm=8 cm,選項C正確。
12.一端裝有定滑輪的粗糙斜面體放在地面上,A、B兩物體通過細(xì)繩連接,并處于靜止?fàn)顟B(tài)(不計繩的質(zhì)量和繩與滑輪間的摩擦),如圖12所示?,F(xiàn)用水平力F作用于物體B上,緩
12、慢拉開一小角度,此過程中斜面體與物體A仍然靜止。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圖12
A.在緩慢拉開B的過程中,水平力F不變
B.斜面體所受地面的支持力一定不變
C.斜面對物體A作用力的合力變大
D.物體A所受斜面體的摩擦力一定變大
解析:選B 對物體B受力分析如圖所示。由圖可以看出,隨θ的增大,F(xiàn)和繩的拉力FT均增大,A錯誤;取A、B和斜面體為一整體,由平衡條件可知,豎直方向上,斜面體受到地面的支持力,始終為整體的總重力,不隨F而改變,B正確;因不知A物體初態(tài)時摩擦力的方向,故在FT增大的過程,物體A所受斜面體的摩擦力的大小變化情況無法確定
13、,D錯誤;因斜面對A的彈力的大小和方向不變,故斜面對物體A的作用力的變化因摩擦力變化不能確定而不能確定,C錯誤。
13.如圖13所示,墻上有兩個釘子a和b,它們的連線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45°,兩者的高度差為l。一條不可伸長的輕質(zhì)細(xì)繩一端固定于a點,另一端跨過光滑釘子b懸掛一質(zhì)量為m1的重物。在繩上距a端l/2的c點有一固定繩圈。若繩圈上懸掛質(zhì)量為m2的鉤碼,平衡后繩的ac段正好水平, 圖13
則重物和鉤碼的質(zhì)量比為( )
A. B.2
C. D.
解析:選C 對平衡后繩圈c受力分析如圖所示,圖中F1=m2g,F(xiàn)2=m1g,
14、由圖中幾何關(guān)系及平衡條件可知:==,即=,C正確。
14.(xx·安徽名校聯(lián)考)如圖14所示,楔形斜面體傾角為37°,其BC長為0.8 m,AB寬為0.6 m,一重為25 N的木塊原先在斜面體上部,它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6,要使木塊沿對角線AC方向勻速下滑,需要對它施加方向平行于斜面的力F,則F的大小和方向為(sin 37°=0.6,cos 37°=0.8)( )
A.15 N 沿斜面向上 圖14
B.15 N 與AB邊平行
C.9 N 近似于沿DB方向
D.9 N 近似于沿CA方向
解析:選C 木塊沿斜面方向受到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FG=mgsin 37°=15 N、沿對角線CA斜向上的滑動摩擦力Ff=μmgcos 37°=12 N、外力F三個力作用,因物塊勻速下滑,以上三個力的合力必定為零,由題意可知∠CAD=37°,由余弦定理可知,F(xiàn)==9 N,且F與Ff垂直,故C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