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化學 8.2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練習題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化學 8.2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練習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化學 8.2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練習題(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化學 8.2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練習題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一、單選題 1 . 氧氣和二氧化碳在性質上的相似點有 ①都具有氧化性;②都具有還原性;③都易溶于水;④都能跟碳反應;⑤都是氣體;⑥都是氧化物;⑦都可用于滅火;⑧通常狀況下密度都比空氣大。 A.②④⑤⑧ B.①③④⑤⑥⑧ C.①④⑤⑦⑧ D.①④⑤⑧ 2 . 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熄滅酒精燈 B.傾倒液體 C.氣體驗滿 D.液體過濾 3 . 學以致用。亞文同學在下列化學知識的應用中,你認為不正確的是 A.濃硫酸沾到皮膚上,立即用大量水沖洗 B.酒精在桌面燃起來用嘴吹滅 C.用肥皂水區(qū)分蒸餾水和硝酸鎂溶液 D.進入久未開肩的菜窖前,應先做燈火實驗 4 . 向1 mL白醋中滴加2滴石蕊試液后,溶液顏色變?yōu)椋? ) A.紅色 B.藍色 C.紫色 D.黃色 5 . 在實驗室制取氧氣和驗證氧氣性質的實驗中,正確操作是( ) A.裝藥品前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B.加熱有氣體產(chǎn)生就立即收集 C.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檢驗氧氣是否已滿 D.集氣瓶口向下收集氧氣,收集完畢正放在桌面上 6 .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分解過氧化氫的催化劑只有二氧化錳 B.氯酸鉀只有加入了二氧化錳才會分解 C.高錳酸鉀受熱分解后,剩余固體中的二氧化錳是催化劑 D.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時,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來檢驗氧氣是否集滿 7 . 如圖所示的圖象能正確反映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A.在一定量的硝酸銀和硝酸銅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鐵粉至過量 B.向一定質量的打磨光亮的鋅片中滴加鹽酸 C.向盛有一定量氧化銅粉末的燒杯中不斷加入稀硫酸至過量 D.加熱一定量氯酸鉀和二氧化錳固體混合物 8 . 下列除雜(括號內(nèi)為雜質)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選項 物質 選用試劑 操作方法 A CO2氣體(HCl) 飽和碳酸氫鈉溶液 將氣體通入集氣瓶洗氣 B 銅粉(鐵粉) 硝酸銀溶液 充分反應后過濾 C FeSO4溶液(CuSO4) 鎂粉 充分反應后過濾 D NaNO3溶液(Na2CO3) Ba(NO3)2溶液 加過量的Ba(NO3)2溶液,過濾 A.A B.B C.C D.D 9 . 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控制燃燒條件可以到達防火、滅火和防止爆炸的目的 B.香煙的過濾嘴可過濾除CO等有害物質,故吸煙對身體無害 C.進入久未開啟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和深洞前,要做燈火實驗 D.為了促進燃燒,將煤加工成煤粉以增大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 10 . 某同學對下列四個實驗都設計了兩種方案,其中方案1合理、方案2不合理的是 選項 A B C D 實驗目的 清洗鐵制品表面的鐵銹 檢驗氫氧化鈉溶液是否變質 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一氧化碳 鑒別氫氧化鈉和氯化鈉溶液 方案1 用適量稀鹽酸洗 滴加稀鹽酸 點燃 滴加酚酞溶液 方案2 用適量稀硫酸酸洗 滴加酚酞溶液 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 加入鹽酸 A.A B.B C.C D.D 11 . 以下命題,違背化學變化規(guī)律的是( ) A.2gH2完全燃燒生成18gH2O B.3g鎂和8g氧氣充分反應生成11g氧化鎂 C.某物質隔絕空氣加熱分解生成水和CO2,說明該物質含有C、H、O三種元素 D.鐵絲在潮濕的空氣中生銹后,質量變大 12 . 現(xiàn)有無標簽的CO2和CO氣體各一瓶,分別進行下列實驗操作不能鑒別兩種氣體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題 13 . 走進“碳村莊”的格局如圖1。 (1)“碳村莊”的居民中,屬于單質的是__________。 (2)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 (3)“碳村莊”中的部分居民可以相互轉化。寫出通過化合反應將CO轉化為CO2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 (4)“碳村莊”又來了一位新成員-----------蔗糖(C12 H22O11),它在酒曲的催化下,經(jīng)過發(fā)酵過程可以轉變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如圖2所示實驗,B中相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 14 . 一氧化碳中毒及其預防 (1)碳燃燒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 (2)碳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_________________。 (3)在高溫下,熾熱的碳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 (4)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結合,使血紅蛋白喪失了輸氧功能,導致人體缺氧中毒。 15 . 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F(xiàn)有氦氣、氧氣、一氧化碳、氫氣、甲烷、二氧化碳,請按下列要求填空: (1)可供給人類呼吸的氣體是_____; (2)最清潔的氣體燃料是_____; (3)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_____; (4)有毒的是_____; (5)可充入霓虹燈內(nèi)且通電時會發(fā)出有色光的氣體是_____; (6)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是_____。 16 . 將乙醇和氧氣置于密閉容器中引燃,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如下: 物質(純凈物) 乙醇 氧氣 二氧化碳 水 M 反應前質量/g 2.3 4 0 0 0 反應后質量/g 0 0 2.2 X Y 表格中“X、Y”分別為_____;若要使生成物中無物質M,需要再增加氧氣的質量為_____g。 三、實驗題 17 . 請根據(jù)下列實驗裝置圖回答有關問題: (1)寫出標號儀器的名稱:①___,②____。 (2)實驗室用A裝置加熱高錳酸鉀(KMnO4)制氧氣的文字表達式為___;A裝置中需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以防止高錳酸鉀粉末___。用E裝置可收集氧氣的理由是____ (3)英國化學家布萊克是第一個“捕捉”到二氧化碳的人,實驗室制備二氧化碳的文字表達式為___;1774年德國化學家貝格曼將二氧化碳通人紫色石蕊試液中,發(fā)現(xiàn)試液由紫色變?yōu)開___色,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____;若用裝置C收集二氧化碳氣體,檢驗二氧化碳是否收滿的方法是____。 (4)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稀鹽酸而不用濃鹽酸,是因為濃鹽酸易____。常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氣體,實驗現(xiàn)象是____,有關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是___。 (5)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及少量二氧化錳制取氧氣的文字表達式為____;在該反應中二氧化錳起___作用。 (6)在通常情況下,甲烷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難溶于水。點燃甲烷氣體,產(chǎn)生藍色火焰,甲烷在空氣中完全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是___,請你寫出甲烷的一條性質___。 四、簡答題 18 . 裝滿氧氣的集氣瓶,按如圖所示,用帶火星木條分別以甲、乙兩種方式迅速插入,發(fā)現(xiàn)木條復燃,且在甲中燃燒比在乙中更旺。該實驗說明氧氣具有的性質是: (1)_____ (2)_____。 五、綜合題 19 . 自動充氣氣球因使用方便,無需其它充氣器材而逐漸得以推廣。某化學興趣小組對自動充氣氣球進行了如下探究。 (查閱資料)①自動充氣氣球的結構如圖所示,氣球的充氣原理是:通過擠破液體包,使液體與白色粉末接觸產(chǎn)生二氧化碳氣體,實現(xiàn)氣球自動充氣。 ②氯化銀是一種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 (1)探究液體包的成分: 取液體包中的少量溶液分別放于兩只于試管中,在其中一只試管中加入鋅粒產(chǎn)生氣泡,另一只試管中滴加硝酸銀溶液,產(chǎn)生白色沉淀,繼續(xù)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則小組同學證明液體包中裝的是________,寫出該液體與鋅粒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 (2)探究白色粉末成分: (猜想與假設)甲同學認為是碳酸鈣;乙同學認為是碳酸鈉;丙同學認為是碳酸氫鈉。 (設計并進行實驗)實驗一:完成下表 操作步驟 現(xiàn)象 結論 甲同學的猜想不正確 實驗二:按下圖的實驗裝置,分別向盛有碳酸氫鈉、碳酸鈉和白色粉末樣品的燒瓶中注入等體積、足量的稀鹽酸,并測量生成二氧化碳的體積,記錄如下表: 實驗編號 錐形瓶內(nèi)物質 最終得到CO2 體積/mL 名稱 質量/g ① 碳酸氫鈉 0.8 V1 ② 碳酸鈉 0.8 V2 ③ 白色粉末 a V1 (3)實驗裝置中植物油的作用是___;表中a= ___;V1____V2(填“>”、“<”或“=”)。 (分析并得出結論)(4)分析上表中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白色粉末的成分是__________,依據(jù)是______。 第 10 頁 共 10 頁 參考答案 一、單選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填空題 1、 2、 3、 4、 三、實驗題 1、 四、簡答題 1、 五、綜合題 1、-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化學 人教版 九年級 上冊 化學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10563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