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區(qū)域聚煤期地質時代地理分布》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各區(qū)域聚煤期地質時代地理分布(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2.1 我國主要的聚煤期
①華南早石炭世;②華北石炭-二疊紀(晚石炭-中二疊世);③華南二疊紀(晚二疊世); ④華南晚三疊世;⑤西北早-中侏羅世;⑥東北晚侏羅世-早白堊世;⑦東北、西南和沿海第三紀。
早古生代主要是南方石煤的聚集。
2.2 我國含煤地層的地理分布
石炭-二疊紀聚煤作用—在北方是連續(xù)的(在我國居特殊地位);
晚二疊世—主要在華南、川滇等地
早、晚第三紀聚煤作用—我國各地均有分布,但資源量較??;
侏羅紀聚煤作用規(guī)模最大—居我國首位(我國西部地區(qū));
2.2.1 晚古生代含煤地層
(1)早石炭世—華南、江南:萬壽山組(滇東)、舊段組(滇南)、測水組(湘中、粵
2、北)。寺石組(桂北)⑵ 晚石炭世—華北、西北區(qū)、甘肅
太原組、本溪組,紅土洼組和羊虎溝組(甘肅)等。
⑶ 二疊紀:山西組(北方),上、下石盒子組(南華北);
P1:梁山組(川、滇)、童子巖組(閩、浙、贛、湘南、蘇南、皖南等地
P2:宜威組、龍?zhí)督M、圭山組(浙東、黔西、川南);
龍?zhí)督M、斗嶺組、樂平組(湘、贛、粵北);
長興組(川、滇)。
2.2.1 晚古生代含煤地層—石炭系
南方早石炭世含煤地層分布較廣,既有海陸交互相沉積,也有陸相為主的沉積。
萬壽山組(滇東):以含植物化石為主,上部偶見動物化石。
測水組(湘中、粵北):為南方石炭紀的主要含煤地層,
3、研究程度較高,含植物化石豐富。
晚石炭世—華北、西北區(qū)、甘肅
太原組、本溪組,紅土洼組和羊虎溝組(甘肅)等。
北方以華北區(qū)含煤地層分布最廣,含煤性最好,是我國晚古生代最重要的聚煤區(qū)。
羊虎溝組:為祁連及河西走廊地區(qū)廣泛分布的晚石炭世中期的地層。為海陸交互相沉積。與上覆的太原組為整合接觸??蓜澐譃槿齻€段,含豐富的動、植物化石。
太原組、本溪組:為一套海陸交互相沉積,分布范圍廣泛。在中國北方均有分布。在華北最具代表性。含煤性總體是北好南差。
2.2.1 晚古生代含煤地層—南方二疊系
龍?zhí)督M:為南方重要的含煤地層,其剖面結構、巖性、巖相和含煤性自西北向南東具有明顯的差異。東南區(qū)
4、厚度大,200米以上,煤層總厚度2.99-7.32米。
樂平組:海陸交互相沉積,劃分為3個段。樂平煤,殘植煤(樹皮煤)。
2.2.1 晚古生代含煤地層—北方二疊系
山西組(北方):為重要的含煤地層,遍布于華北廣大地區(qū),總體上仍為海陸交互沉積,但是陸地范圍大于太原組。標準剖面在太原西山。最為典型的是三角洲沉積體系的發(fā)育。
上、下石盒子組(南華北):在華北大致與山西組相近。在北緯35以北地區(qū)為黃綠色夾紫紅及紫雜色陸相碎屑巖系,局部含煤線,不具有工業(yè)價值。其以南為為陸相含煤地層。
2.2.2 中生代含煤地層
南北方均有分布。晚三疊世含煤地層主要分布于南方揚子地區(qū),東南區(qū)
5、、藏北等地北方分布少。
侏羅紀:含煤地層以西北、華北陸相含煤地層占絕對優(yōu)勢。
2.2.3 第三紀含煤地層
主要在東北、華北東部、云南—東南沿海、臺灣等地。
2.3.1 晚古生代含煤地層區(qū)劃(石炭-二疊紀煤系)
一、北方(C-P合并)
Ⅰ 天山—興安區(qū):地槽型、淺海型、海陸交互型,有火山活動,成煤差;
Ⅱ 塔里木區(qū):地臺型淺海碳酸鹽巖及近海盆地陸相碎屑巖,含煤差;
Ⅲ 祁連山—賀蘭山區(qū):
C1—碳酸鹽巖與Ⅱ相似;
C2—P1:海陸交互相、陸相,與華北類似
Ⅳ 華北區(qū):較穩(wěn)定的地臺區(qū)。缺失O2-C1。
C2-P2:海陸交互相、近海盆地,含煤性好。
6、
Ⅴ 昆侖—柴達木區(qū):研究程度低。地槽及過渡相沉積,夾火山沉積,含煤不好。
Ⅵ 北秦嶺區(qū):褶皺帶和地槽區(qū)內(nèi),含煤地層分布在山間斷陷盆地中。
二、南方(C)
Ⅶ 青藏及昆侖唐古拉山以南,地臺及過渡型碳酸鹽巖和細碎屑巖,含煤不佳。
Ⅷ 華南區(qū):位于秦嶺以南,石炭系發(fā)育完整。分4個分區(qū)(Ⅷ1、 Ⅷ2、Ⅷ3、Ⅷ4);
Ⅸ 藏南區(qū):不利于聚煤。
三、南方(P)
Ⅶ 青藏—滇西區(qū):沉積類型復雜,含煤性較差;
Ⅷ 華南區(qū):P為穩(wěn)定—較穩(wěn)定的地臺發(fā)展階段,海陸交互含煤沉積,為我國南方的重要聚煤區(qū)。
分三個分區(qū)(Ⅷ1、Ⅷ2、Ⅷ3)
Ⅸ 藏南區(qū):缺
7、失P2,僅見炭質泥巖。
2.3.3 中生代含煤地層區(qū)劃(T和K合在一起)
Ⅰ 西北區(qū):大型內(nèi)陸盆地和山間含煤煤盆地,含煤煤性較好,又可劃分為4個分區(qū)(Ⅰ1、Ⅰ2、Ⅰ3、Ⅰ4)。
Ⅱ 東北區(qū):屬環(huán)太平洋構造域,J聚煤。又分為兩個分區(qū)(Ⅱ1、Ⅱ2)
Ⅲ 西南區(qū):地槽型海相碎屑巖和臺地相碳酸巖沉積,含煤性差,兩個分區(qū)(Ⅲ1、Ⅲ2)
Ⅳ 華南區(qū):穩(wěn)定—較穩(wěn)定的地臺區(qū),發(fā)育近海內(nèi)陸盆地和山間盆地含煤沉積,兩個分區(qū)(Ⅳ1、Ⅳ2)
(白堊紀聚煤區(qū)略)
2.3.4 第三紀含煤地層區(qū)劃:多為陸相沉積,按地理分布劃分為北、南兩個區(qū)。
Ⅰ北方區(qū):早第三紀聚煤,又分為四個區(qū):
8、
Ⅰ1 晉、冀、豫分區(qū):零星山間盆地,含煤層;
Ⅰ2 松遼—華北平原分區(qū):下第三系,巨型坳陷盆邊緣地帶,含煤差。
Ⅰ3 晉東—魯東分區(qū):小型盆地群,褐煤和油頁巖;
Ⅰ4 東海分區(qū):為陸相近海盆煤沉積,下第三系。
Ⅱ 南方區(qū):上、下第三系均含煤,上第三系最好,可分為6個分區(qū);
Ⅱ1 藏南分區(qū):始新世—漸新世,內(nèi)陸山前粗碎屑含煤沉積,含煤差;
Ⅱ2 滇西分區(qū):聚煤時代為中新世—中新世,內(nèi)陸山間盆地;
Ⅱ3 滇東分區(qū):中—上新世,內(nèi)陸山間盆地,含煤性好,有巨厚煤;
Ⅱ4 粵桂分區(qū):始新—漸新世,近海湖泊,夾油頁巖,含煤不佳;
Ⅱ5 閩浙分區(qū):中—上新世,火山—含煤沉積,含煤差;
Ⅱ6 臺灣分區(qū):中新統(tǒng),屬海陸交互沉積,煤層薄,含煤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