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臺州市黃巖美術(shù)高級中學高二語文《知其不可而為之》《仁者愛人》要》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整理版)臺州市黃巖美術(shù)高級中學高二語文《知其不可而為之》《仁者愛人》要(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三、孔子和隱士
相同點:都是品格高尚之人,都對現(xiàn)實有著清醒而深刻的認識,都對現(xiàn)實不滿,難與為政者相融。
不同點:隱士對現(xiàn)實冷眼旁觀,潔身自好,隱居避世,以自好顯志。
孔子對現(xiàn)實熱心匡正,入世濟眾,輾轉(zhuǎn)亂世,以實現(xiàn)大志。
四、你對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舉例說明這種精神在歷史上的影響。
答:“知其不可而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執(zhí)著精神和犧牲精神。但對這種精神要具體分析。 首先,行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動,還是為了正義事業(yè)和崇高理想。為了正義事業(yè)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達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義的光芒照耀著人類精
2、神的大道,對群眾的動員作用和榜樣昨夜也不可低估。 其次,從斗爭策略說,要重視保存和積蓄力量,不應做無謂的犧牲。
影響:(1)這種精神是儒家積極進取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是孔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擔當情懷的體現(xiàn)。(2)古往今來,這種精神曾激勵過中華民族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蘇軾、辛棄疾、陸游、文天祥等。(3)在競爭激烈的今天,這種精神還是值得提倡的。
五、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3、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長幼之節(jié)”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義”指什么?
答:“長幼之節(jié)”指老人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出來拜見子路;“君臣之義”指有才能的人應出仕輔佐君王。
“道”的含義是什么?子路認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答:“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張,如施行仁義、恢復周禮等。
“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應該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義,如今,有才能的人卻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潔,而不愿意出仕輔佐君王來推行道義。
3.“荷蓧丈人”對待子路為何先前語含譏諷,后來則熱情款待了呢?請簡要分析
4、?
答:(1)因為荷蓧丈人是隱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來,孔子這些人不務實不參加勞動卻熱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國宣揚沒用的政治理論,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語含譏諷,表示不滿和諷刺。
(2)看到子路面對自己的批評與不理睬反而表現(xiàn)出恭恭敬敬的樣子,丈人改變了自己的態(tài)度,邀請子路留宿其家,并殺雞為黍,見其二子。丈人這樣做是有意讓子路看看隱者田園生活的恬淡寧靜和富足逍遙,以及全家團圓的溫馨場景,也讓子路看看自己對長幼之節(jié)的重視,行“不言之教”,想以現(xiàn)身說法改變子路周游入世的觀點。
第五課 《仁者愛人》要點整理
一、概括孔子“仁”的內(nèi)涵。
(1)“仁”的基本要點是“愛人”,而其具體體現(xiàn)則包含方方面
5、面,諸如“教悌、謹信、愛眾、親仁、忠恕、博施濟眾、體諒人而不強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視人、關(guān)心弱者、珍愛生命等。
(2)“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核心。
二、在現(xiàn)代社會的人際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觀?試作簡要評述。
(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對人盡心竭力,要積極為人。
?。骸凹核挥鹗┯谌恕?,即待人仁愛寬厚,要推己及人。
(2)孔子的“忠恕”觀,意味著交往作為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溝通,首先要以對他人的關(guān)心友好、仁愛和善為前提,以寬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開放的襟懷接納對方,盡心竭力,與人為善。
(3)孔子的“忠恕”觀是積極的,在今天仍然值得提倡和借鑒
6、。
三、孔子的推己及人是什么意思?孔子是否定個人的利益嗎?
孔子的仁愛把孝悌視為根本,主張在“親親”的基礎(chǔ)上推己及人,這是他實踐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考慮自己的同時要想到其他的人。
在這里孔子并沒有否定個人的利益,只是強調(diào)一定要由自己的難處或愿望想到別人的難處愿望,并盡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同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其實了也就是所謂的“忠恕”之道。
四、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子
7、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弊釉唬骸肮苤傧嗷腹?,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1.從這兩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評價管仲這個人物的?
答:認為管仲不知禮,肯定管仲有仁德。
2.由此可以窺見孔子怎樣的仁愛觀?
答:(1)孔子否定管仲“知禮”,是指管仲超越了一個臣子的本分,也像國君一樣建“三歸”、“反坫”、“塞門”(國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來,是違背了“禮”的等級。孔子肯定管仲是個“仁者”,因為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九合諸侯,匡正天下,使華夏民族免于衰落,用和平手段維護華夏的統(tǒng)一。
(2)
8、這說明,孔子的“仁”的標準是看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看他能否維護王權(quán),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講求小諒小信。
(3)孔子肯定管仲的大節(jié)大信,忽略他的小節(jié)小信,說明孔子在仁的認知上能知權(quán)達變。孔子否認管仲知禮而肯定管仲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禮之間存在矛盾之處。
五、顏淵、季路侍。子曰 :“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1.子路和顏淵的理想分別有一個比較局限的范圍,那么他們的理想分別局限于什么范圍?
答:子路局限于與朋友交往的范圍內(nèi),顏淵局限于與個人修養(yǎng)的范圍內(nèi)。
9、
的標準?為什么?
答:孔子。 因為真正仁者是“泛愛眾,而親仁”“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孔子之志表現(xiàn)出來的是心懷天下,為天下人著想,是無私無我的博大真誠的仁心仁術(shù),故夫子之志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標準。
六、分析孔子的“仁愛”與墨子的“兼愛”有什么不同?
答:(1)孔子的“仁愛”是建立在“禮”的基礎(chǔ)上,是以“禮”為原則和指導的,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親情為紐帶,推己及人,從家庭親人到整個社會,實現(xiàn)“仁愛”。墨子的“兼愛”則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礎(chǔ)上,人與人之間互相友愛,利益共享。
(2)孔子的“仁愛”是以尊尊親親為基礎(chǔ)的有等差的愛,墨子的“兼愛”是取消等級差別的普遍之愛,這就破壞了嚴格區(qū)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級制度,所以孟子說墨子的“兼愛”是無父。而且這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觀點,在階級社會里,是難以實現(xiàn)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