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兼愛課件 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語文 兼愛課件 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2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一、兼愛一、兼愛墨子選讀 墨墨子名言集錦子名言集錦(一)1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2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偽詐)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載)行者也。3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4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一、字音識記1相篡(cun) 2.牂羊(zn) 3.脅息(xi)4不憚(dn) 5.黧黑(l) 6.期年(j)二、通假字1茍君說之(通“悅”,理解為高興、喜歡)2教馴其臣(通“訓”,理解為教育訓練)3破碎亂行(通“萃”,理解為聚集)4貴必敖賤(通“傲”,理解為輕視)5既以非之(通“已”,理解為已經)6天下之難物于故也(通“迂”,
2、理解為迂遠)7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故也(通“辨”,理解為辨別)四、古今異義1雖然,天下之難物于故也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表讓步關系的連詞2特上弗以為政古義:按照處理今義:認為3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4破碎亂行古義:“破”,人群分散;“碎”,通“萃”,聚集今義:破成碎塊5人必從而害之古義:跟隨而來今義:連詞,上文為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結果、目的等6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古義:身邊的近臣今義:方位名詞五、詞類活用1君臣不惠忠 名詞作動詞,施惠,盡忠2是以仁者非之 意動用法,認為不對,反對3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 名詞作動詞,給利益4破碎亂行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分散
3、,使混亂5越王擊金而退之 使動用法,使退卻六、文言句式1此則天下之害也 判斷句2特上弗以為政 省略句3何以易之 賓語前置句4此何難之有 賓語前置句啟迪智慧啟迪智慧1墨子主張的“兼愛”與儒家有關“仁”的思想有什么不同嗎?明確:墨家和儒家的主張都有關愛他人的要求,在這一點上可以說兩家有相同之處。但兩家所主張的愛是有差別的,儒家主張的愛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等級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所謂的“愛有差等”?!叭收?,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中庸)意思是說愛他的父母應該超過愛他的同族,愛他的同族超過愛他同族以外的人。墨家所主張的愛是“愛無差等”,是普遍的,不分等級親疏遠近的愛。2墨子認為,人
4、人都只是愛自己而“不相愛”,是社會混亂動蕩的原因;而孟子認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沒有“仁義”,必將導致國家敗亡(見第二單元,二、“王何必曰利”一節(jié))。他們二人的觀點是否有相通之處?明確:墨子認為,人們只知道自愛而不知道相愛,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種種社會問題由此產生。兼相愛、交相利的原則意味著超越自愛自利的褊狹,做到愛人利人。孟子把仁義高懸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從追逐私利的褊狹中超脫出來,以具備更高的道義層面上的關懷和追求。孟子的仁主要意味著對他人的同情和體貼。在超越自愛自利和關愛他人方面,墨子、孟子的主張顯然是相通的。3文章引用晉文公、楚靈王、越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明確:文章在后半部分引
5、用這些事例是為了更好地論證君王不相愛是因為“上弗以為政、士不以為行”的現實。是文章講道理之后通過事例的進一步論證,是為了把觀點論述得更清楚更明了。同時也體現了邏輯的嚴謹,引用這三個事例也充實了文章的內容,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4文章在邏輯推理、論證過程中有什么特點?明確:文章首先擺事實,列舉存在的種種禍害,然后指出產生這些禍害的原因是“以不相愛生也”。那么怎樣才能改變這一現狀呢?隨后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兼相愛、交相利?!弊詈螅瑢y(tǒng)治者所說的兼相愛是迂闊難做的事,引用歷史事實,進一步指出,只是“上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文章邏輯推理嚴密,結構極富層次感。5如何評價文章在論述過程之中的“繁筆”?
6、明確:墨子為了把道理講的透徹明白,在論述過程中不厭其煩地使用“繁筆”,文章看似啰嗦,其實這是墨子文筆的特點?!拔恼掠袨槲壹鎼壑煌?。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雖無第二人解,亦何傷哉。老子古簡,莊生詭誕,皆是也。兼愛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語不盡不止,孟子詳明,墨子重復,是也。”清光緒年間的錢振锽名山小言中的評價應該是相當精準的。歸納主旨歸納主旨選文主要闡述了“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主張。言明了統(tǒng)治階級對“兼相愛,交相利”的態(tài)度,并具體分析了產生這種態(tài)度的原因。解析:B項中,“冠”,應讀un;C項中,“有”應讀yu;“敖”讀o;D項中,“要”通“腰”,讀yo。答案:A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
7、句是()A既以非之,何以易之B昔越王勾踐好士之勇,教馴其臣C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故也D入以見于君,出以踐于朝解析:A項,第一個“以”通“已”;B項,“馴”通“訓”;C項,“辯”通“辨”。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視人之國若視其國 看待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改變C脅息然后帶 腰帶D是以仁者非之 反對解析:C項中的“帶”應為名詞作動詞,系好腰帶。答案:C4辨析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C不同,相同 D不同,不同解析:的(原則
8、)方法;的原因;自己的;他的。答案:D二、閱讀鑒賞(一)課內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比粍t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此則天下之害也?!比粍t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愛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愛生。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今家主獨知愛其家,而不愛人之家,是以不憚舉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獨知愛其身,不愛人之身,是以不憚舉其身以賊人之身。是故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zhàn),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
9、不相愛則必相賊。君臣不相愛則不惠忠,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zhí)弱,眾必劫寡,富必侮貧,貴必敖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奔纫苑侵?,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比粍t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zhàn),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家之與家之相篡 改動B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 舉起,發(fā)動C何以易之 改變D是以仁者譽之 稱贊解析:A項中的“篡”意為“爭奪”。答案:A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與“強必執(zhí)弱”中“執(zhí)”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他手執(zhí)紅旗向前沖B他執(zhí)掌著學校里的大印C他是執(zhí)法犯法D辦完事后,請把回執(zhí)帶回來。解析:例句與B項均為“控制”;A項,拿著;C項,執(zhí)行;D項,憑單。答案:B7翻譯下面的句子。(1)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2)既以非之,何以易之?譯文:譯文:人與人不相愛就一定會互相傷害。譯文:譯文:既然已經反對不相愛,那么,用什么方法改變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