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短文兩篇導(dǎo)學(xué)案教師》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18﹡短文兩篇導(dǎo)學(xué)案教師(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18、短文兩篇導(dǎo)學(xué)案(教師用)
人數(shù):65 班級:七年級 教師:張瑜 、鄭鑫書 使用日期:2014年 月 日
學(xué)習(xí)目標:
1.掌握“寬恕、聒噪、卑微、零落、短暫、一絲不茍、固執(zhí)、斷續(xù)”等詞語。
2.通過蟬和貝殼體悟生命的意義,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3.了解先抑后揚的寫作方法。
4.學(xué)習(xí)由一個具體細小的事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寫作手法。
重、難點:
1.通過蟬和貝殼體悟生命的意義,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2.了解先抑后揚的寫作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學(xué)習(xí)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定標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著廣闊的大地,生
2、命是智慧的火花,點綴著燦爛的星空;生命是美麗的鮮花,裝扮著絢麗的人生。生命真是一個奇跡。一枝從淤泥里長出的夏荷,竟開出雪一樣潔白純凈的花兒;一只細細黑黑的熒火蟲,竟能在茫茫黑夜里發(fā)出星星般閃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開出像海洋一樣湛藍的夜曲;一條柔軟無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堅實地土地里如魚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夏天里不斷聒噪著的蟬,海邊一枚小小的貝殼,都會引起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思索。。。。。。
二、自學(xué)互動
(一)走進作者
小思,香港作家。1939年生,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祖籍廣東番禺。1964年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xué)。小思是出色的散文家,她的作品短小精練,表現(xiàn)出深刻的洞察力,又往往
3、流露出家國情懷。著有《豐子愷漫畫選繹》《路上談》《日影行》《承教小記》《不遷》《彤云箋》《香港文學(xué)散步》等。
(二)課后讀一讀,寫一寫。
(1)快速默讀課文,給下列畫線字注上拼音。
顫動( ) 一枚( )
錢幣( ) 短暫( )
(2)注音并解釋詞語。
收斂( ):
聒聒( ):
寬?。? ):
卑微( ):
一絲不茍( ):
(三)讀課文,完成填空。
1、《蟬》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由(一只小小的蟬引發(fā)了對生命的感悟)。從寫蟬的(聒噪),到寫病蟬的(微弱)、(細
4、?。?,都刻意表現(xiàn)了蟬的(惹人厭煩)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當(dāng)?shù)弥s(17)年埋在泥下,出來就活一個(夏天)時,本來無足輕重甚至惱人的蟬令作者(驚訝)起來。何必這樣受苦而又執(zhí)著?朋友的話揭示了樸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歷程就是如此,為了生命延續(xù),必須好好活著。不管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而已。)
2.作者對蟬的厭煩轉(zhuǎn)變?yōu)閷捤?、理解,是什么讓她思想轉(zhuǎn)變呢?作者運用了什么寫作方法?
(是朋友的話讓她重新認識了這個小生物。作者運用了先抑后揚的寫作方法。)
知識鏈接:
先抑后揚,也叫欲揚先抑,是一種寫作手法,指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諷的態(tài)度盡力去貶低或否定它的一種構(gòu)思方法
5、。運用此種構(gòu)思法要注意抑少揚多,揚能壓抑。
先寫壞的,后寫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來襯托。 前后形成鮮明對比,使文章更精彩, 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3、《蟬》一文中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主旨句),請找出來,并說說自己的理解。
(“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揚的關(guān)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fā)的對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十七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一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為有這句話,才顯得有了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三、 課堂小結(jié)
四、當(dāng)堂檢測
1.
6、給下面劃線的字注音。
顫動( ) 一枚( ) 錢幣( ) 短暫( )
收斂( ) 聒噪( ) 寬?。? ) 卑微( )
一絲不茍( )
第二課時
一、激趣定標
七里香
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
浪潮卻渴望重回土地
在綠樹白花的籬前
曾那樣輕易地揮手道別
而滄桑了二十年後
我們的魂魄卻夜夜歸來
微風(fēng)拂過時
便化作滿園的郁香
二、自學(xué)互動
互動一
讀課文完成下面填空。
《貝殼》主文中,作者先對貝殼的精美做了一番描述,然后生發(fā)了那些聯(lián)想?
7、
作者想到了貝殼里那(曾經(jīng)的小小的柔軟的生命),想到為了這樣一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卻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貝殼)。并由此進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里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豈不是更應(yīng)該(好好)面對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嘆。
互動二
《蟬》和《貝殼》進行比較,說說它們的異同。
相同之處:
1、都是由一個小小的“物”引發(fā)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于“物”的描寫細致入微,筆觸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后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8、
2、《蟬》對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細致、更加一絲不茍。
三、課堂檢測
一、結(jié)合課文,讀下面兩句話,體會作者從貝殼中感悟到的生命啟示。
1、是不是也應(yīng)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更精致、更仔細、更加一絲不茍呢?
(此句比較了自己和貝殼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盡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生命里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一種感激的心情表達珍惜、回饋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更精致些,更好些,讓后人為自己的執(zhí)著、努力而感動)
2、在千所之后,也許會有人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
9、又怎樣簡單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她并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yè),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不是人們對也的絕對地贊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著的愛的美的靈魂。所以此處的“固執(zhí)”“簡單”都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其實是執(zhí)著和單純的意思。)
二、課后作業(yè).
兩篇短文的作者都善于觀察生活,能夠從平常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依照課文的寫法,任選一個日常事物,認真觀察、體會,寫出它帶給你的啟示。
18、短文兩篇導(dǎo)學(xué)案(學(xué)生用)
人數(shù):65 班級:七年級 教師:張瑜 、鄭鑫書 使用日期:2014年 月 日
學(xué)習(xí)目標:
10、1.掌握“寬恕、聒噪、卑微、零落、短暫、一絲不茍、固執(zhí)、斷續(xù)”等詞語。
2.通過蟬和貝殼體悟生命的意義,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3.了解先抑后揚的寫作方法。
4.學(xué)習(xí)由一個具體細小的事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寫作手法。
重、難點:
1.通過蟬和貝殼體悟生命的意義,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2.了解先抑后揚的寫作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學(xué)習(xí)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定標
二、自學(xué)互動
(一)走進作者
小思,香港作家。1939年生,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祖籍廣東番禺。1964年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xué)。小思是出色的散文家,她的作品短小精練,表現(xiàn)出
11、深刻的洞察力,又往往流露出家國情懷。著有《豐子愷漫畫選繹》《路上談》《日影行》《承教小記》《不遷》《彤云箋》《香港文學(xué)散步》等。
(二)課后讀一讀,寫一寫。
(1)快速默讀課文,給下列畫線字注上拼音。
顫動( ) 一枚( )
錢幣( ) 短暫( )
(2)注音并解釋詞語。
收斂( ):
聒聒( ):
寬?。? ):
卑微( ):
一絲不茍( ):
(三)讀課文,完成填空。
1、《蟬》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由(
12、 )。從寫蟬的( ),到寫病蟬的( )、( ),都刻意表現(xiàn)了蟬的( )和( )的一面。然而當(dāng)?shù)弥s( )年埋在泥下,出來就活一個( )時,本來無足輕重甚至惱人的蟬令作者( )起來。何必這樣受苦而又執(zhí)著?朋友的話揭示了樸素而深刻的哲理:(
13、 )
2.作者對蟬的厭煩轉(zhuǎn)變?yōu)閷捤?、理解,是什么讓她思想轉(zhuǎn)變呢?作者運用了什么寫作方法?
( )
知識鏈接:
先抑后揚,也叫欲揚先抑,是一種寫作手法,指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諷的態(tài)度盡力去貶低或否定它的一種構(gòu)思方法。運用此種構(gòu)思法要注意抑少揚多,揚能壓抑。
先寫壞的,后寫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來襯托。 前后形成鮮明對比,使文章更精彩, 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3、《蟬》一文中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主旨句),請找出來,并說說自
14、己的理解。
文眼( )
自己的理解:
三、 課堂小結(jié)
四、當(dāng)堂檢測
1.給下面劃線的字注音。
顫動( ) 一枚( ) 錢幣( ) 短暫( )
收斂( ) 聒噪( ) 寬?。? ) 卑微( )
一絲不茍( )
第二課時
一、激趣定標
七里香
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
浪潮卻渴望重回土地
在綠樹白花的
15、籬前
曾那樣輕易地揮手道別
而滄桑了二十年後
我們的魂魄卻夜夜歸來
微風(fēng)拂過時
便化作滿園的郁香
二、自學(xué)互動
互動一
默讀課文,了解大概內(nèi)容。完成下面填空。
《貝殼》主文中,作者先對貝殼的精美做了一番描述,然后生發(fā)了那些聯(lián)想?
作者想到了貝殼里那( ),想到為了這樣一個( )、( )、( )、( )的生命,上蒼卻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 )。并由此進一步想到( ),雖然也有限,但總比(
16、 )要( ),空間要( ),那豈不是更應(yīng)該( )面對它,讓它顯得像( )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嘆。
互動二
《蟬》和《貝殼》進行比較,說說它們的異同。
相同之處:
1、
2、
3、
不同之處:
1、
2、
三、課堂檢測
一、結(jié)合課文,讀下面兩句話,體會作者從貝殼中感悟到的生命啟示。
1、是不是也應(yīng)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更精致、更仔細、更加一絲不茍呢?
2、在千所之后,也許會有人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
二、課后作業(yè).
兩篇短文的作者都善于觀察生活,能夠從平常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依照課文的寫法,任選一個日常事物,認真觀察、體會,寫出它帶給你的啟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