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哲學原理及方法總論結.doc
《高二哲學原理及方法總論結.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二哲學原理及方法總論結.doc(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高二哲學原理及方法論總結 第一課原理與方法論:(辯證唯物論) 1.物質決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論: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這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使主觀符合客觀。 2.意識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論: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fā)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fā)展。 這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3.(補充)自然界客觀性原理及方法論: ( 考試時最好用第五課——1 ) 自然界是客觀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人類意識產生后,自然界及其規(guī)律仍然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而存在。 這要求人必須尊重自然界及其規(guī)律的客觀性,否則要受到規(guī)律的處罰。 ①人能有意識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質能力的體現,但是人在自然面前不能隨心所欲。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②人類改造自然,開發(fā)資源,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合理開發(fā)和治理環(huán)境。 第二課原理與方法論:(唯物辯證法) 1.聯系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事物內部各要素和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 這要求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真實聯系,具體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 2.聯系普遍性、客觀性原理及方法論: 事物內部各要素和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事物的聯系又是客觀的,是事物自身固有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 這要求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具體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 3.因果聯系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總原理)因果聯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先因后果,彼此制約的,都處在因果聯系鏈的連結之中。 這要求我們要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在認識某一事物時,既要看到它產生有客觀原因,又要看到它還會引起一定的結果。 (分原理1)因果聯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一定的結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這要求我們要善于從某一行動的后果中分析其原因,提高活動的自覺性。 (分原理2)因果聯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結果。 這要求我們要根據原因預見事物發(fā)展的結果,提高活動的預見性。 4.整體和部分相互聯系原理及方法論: (1)在整體和部分關系中,整體處于統率的決定地位,部分從屬與整體。 這要求我們要樹立全局觀念和整體意識,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yōu)目標。 (2)任何整體都是由部分組成的,部分制約整體,關鍵部分甚至會對整體的發(fā)展起決定作用。 這要求我們要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fā)揮。 5.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原理及方法論: (1)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物質離不開運動,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運動。 (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離不開物質,物質是運動的主體,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觀點,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 這要求我們要用運動、變化、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要堅持物質和運動密不可分,善于在事物的運動中去認識事物,把握規(guī)律,使自己的思想適應變化了的客觀情況,按變化了的客觀規(guī)律辦事。既要反對唯心主義,又要反對形而上學觀點。 Eg.“刻舟求劍” 6.運動和靜止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這要求我們即要用運動、變化、發(fā)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又要看到事物相對靜止的存在,反對割裂運動和靜止辯證關系。 Eg.“穩(wěn)如泰山” 7.發(fā)展的原理及方法論: 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認識都是變化發(fā)展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之中,整個世界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fā)展著的物質世界。 這要求我們要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具體做到:一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fā)展的過程;二是要弄清事物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所處的階段和地位;三是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新事物成長。 8.規(guī)律客觀性原理及方法論: 事物運動不僅是有規(guī)律的,而且規(guī)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能被創(chuàng)造,也不能被消滅,具有不可抗拒性。 (方法論1)這要求我們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做到實事求是,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方法論2)這要求我們要按規(guī)律辦事,若違背客觀規(guī)律,不僅辦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敗。 9.認識、利用規(guī)律的表現: (1)人們能夠利用對規(guī)律的認識,預見事物發(fā)展的趨勢和方向,指導實踐活動,改造世界。 (2)人們可以改變或創(chuàng)造條件,限制某些規(guī)律發(fā)生破壞作用的范圍,使人們少受其害,直到變害為利,為人類造福。 第三課原理與方法論:(唯物辯證法) 1.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有三種:①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分法。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③善于把握重點和主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方法。 理論依據(原理) 方 法 論 (運用)實例 矛盾普遍性 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分法、兩點論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矛盾的特殊性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量體裁衣、因地制宜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善于把握重點 共 同 點 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善于把握主流 工作成績是主要的,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始終。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這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反對一點論,防止片面性。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論: 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即矛盾具有特殊性。具體表現在: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具有不同的特點。③事物矛盾雙方也各有其特點。 這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對“一刀切”、“一風吹”。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注: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在不同的場合還可以相互轉化,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這要求我們認識事物的時候,必須把這兩個方面辯證統一起來,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 5.主次矛盾相互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1)主要矛盾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并且規(guī)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 這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2)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主次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相互轉化,次要矛盾解決得好壞,對主要矛盾的解決也會產生影響。 這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 (總方法論)這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又要學會統籌兼顧。 6.矛盾主次方面相互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1)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過了矛盾的次要方面,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這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著重把握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質和主流,辨方向、識大局。 (2)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在一定條件下,矛盾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轉化,矛盾的主次方面轉化了,事物的性質也就改變了。 這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不能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事物發(fā)展中,支流也會促進或阻礙主流的發(fā)展。 (總方法論)看問題要全面,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準確把握事物的性質及其變化。 7.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認識復雜事物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事物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 這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點和主流。 第四課原理與方法論:(唯物辯證法) 1.內外因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而事物的外部矛盾,則是事物發(fā)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發(fā)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這要求我們在個人成長過程中,要學會正確地對待內因和外因。(①要重視內因的作用。②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③要正確地對待機遇。④要辨證地對待自己所處的現實條件。)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要把內因和外因結合起來。 2.事物發(fā)展狀態(tài)原理及方法論: (總原理)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分原理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發(fā)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引起質變。 (分原理2)一次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并不等于事物發(fā)展變化的終結。新出現的事物會在新質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量變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再一次引起質變。 這要求我們要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即:要堅持適度原則;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要重視量的積累。(要想促成事物的質變,就應當有意識地優(yōu)化事物的結構) 3.事物發(fā)展趨勢原理及方法論: 事物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fā)展的道路則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原理另解)新事物必然戰(zhàn)勝舊事物,即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的成長壯大要經歷曲折的過程,即道路是曲折的。 這要求我們要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要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前進中的困難。 (方法論另解)①因為道路是前進的,所以我們要有樂觀的精神狀態(tài),善于克服困難。②因為道路是曲折的,所以我們要承認并充分估計困難的存在。 第五課原理與方法論:(認識論) 1.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原理及方法論:(唯物論) 人們要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有所建樹,就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但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受客觀和主觀因素的制約,必須以尊重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從客觀的實際條件出發(fā),還必須不斷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 這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又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并不斷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 2.現象和本質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現象和本質是密切聯系,密不可分的。本質離不開現象,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現象離不開本質,現象是本質的表現,現象的根據就在于本質。 這要求我們既不能脫離現象憑空地去認識事物的本質,也不能使認識停留在表面現象上,而是要透過現象把握本質。 3.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原理及方法論: 在實踐基礎上,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這是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前提條件。第二,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這是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關鍵條件,即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學的分析和綜合過程。 這要求我們既要大膽實踐,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占有豐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對占有的材料進行加工制作,從個別現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質。 4.深化認識,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原理及方法論: 人們應當在實踐的基礎上,從深度上逐步地深化認識;從廣度上不斷地擴展認識;從進程 上將認識向前推移。認識總是發(fā)展的。 這要求我們在認識的過程中,使認識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層次,擴展到更廣的空間或領域,并注意使認識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發(fā)展而不斷向前推移。堅持以矛盾分析法為核心的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思維方法,重視培養(yǎng)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第六課原理與方法論:(歷史唯物論——價值觀) 1.社會存在決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論: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 這要求我們要重視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 2.社會意識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論: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社會意識促進社會存在的發(fā)展,錯誤的社會意識阻礙社會存在的發(fā)展。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這要求我們要重視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3.價值觀導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論: 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它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價值觀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就不同,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指向就不同,價值觀對人生選擇、人生道路同樣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正確的價值觀對事物的發(fā)展起促進作用,反之,錯誤的價值觀則阻礙事物的發(fā)展。 這要求我們要樹立和堅持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人類根本利益的正確的價值觀,發(fā)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4.集體主義價值觀導向作用原理及方法論: 集體主義是新時期我國人民的正確價值取向。集體主義反映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關系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正確地解決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是我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力量源泉。 這要求我們要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要顧全大局,反對小團體主義;要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發(fā)揮集體主義的調節(jié)作用。 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目的,要求在經濟活動中堅持集體主義; 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需要發(fā)揮集體主義的調節(jié)作用; 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產生的矛盾,需要集體主義進行調節(jié)。 這要求我們在發(fā)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 第七課原理與方法論:(歷史唯物論——人生觀) 1.個人活動與社會發(fā)展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1)個人活動與社會發(fā)展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 首先,個人活動對社會發(fā)展產生能動的影響,當個人活動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能對社會的發(fā)展進步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反之,就會阻礙社會的發(fā)展。 其次,個人活動受到社會發(fā)展的制約,即個人活動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受到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制約。 (2)人類結成社會而生活、存在和發(fā)展。個人與社會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首先,個人與社會相互區(qū)別,不能等同。個人與社會相比較,社會起著根本的、決定的作 用。 其次,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人的發(fā)展更需要社會提供 種種條件。個人影響社會,社會決定個人。 這要求我們要正確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它是我們正確進行人生選擇的基礎和前提。青年學生應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和個人的興趣愛好,充分利用社會提供的成才條件,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以便走上工作崗位后,為社會的進步發(fā)揮個人的聰明才智。 2.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原理及方法論: 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價值的基本和可靠標志,是一切先進人物的主要特色,也充分體現了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 這要求我們應把自己與社會,與人民聯系起來,竭誠地為社會、為人民作貢獻,使個人的自我價值得到實現。且在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的時候要從他對社會作出的貢獻的多少來衡量,既要看到他的物質貢獻,又要看到他的精神貢獻。 3.人生價值的實現原理及方法論: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社會提供一定的客觀條件,又需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必要的主觀條件。 這要求我們要全面地提高個人素質;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埋頭苦干,發(fā)揮聰明才智;要有百折不撓,不怕失敗的頑強奮斗精神;要反對和抵制拜金主義,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要反對享樂主義。 4.崇高的理想對人生與社會有重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原理及方法論: 崇高的理想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是我國民族團結、共同奮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這要求我們要樹立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把個人志向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統一起來,將自己的一切同祖國、同人民、同人類的命運永遠結合在一起。 5.最高理想與共同理想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共同理想是實現最高理想的基礎和必經階段,實現共同理想必須以最高理想為根本方向。 這要求我們應該懂得實現共產主義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應該樹立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應該把自己的理想同人類的崇高理想、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我國當前的奮斗目標緊密結合起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在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的奮斗中,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6.理想與現實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理想來源于現實,高于現實,理想可以轉化為現實。 這要求我們必須把理想根植于現實之中,對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又要符合自己的實際,從自己的實際條件出發(fā)。 7.艱苦奮斗原理及方法論: 要把社會理想或職業(yè)理想轉化為現實,需要多方面的條件,而從主觀方面來說,特別需要艱苦奮斗。 首先,艱苦奮斗是有志者應有的精神境界,它不僅僅是一種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的生活作風,更重要的是一種艱苦奮斗、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面貌。 其次,提倡艱苦奮斗,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這要求我們應該有堅定的信念,始終不渝地去奮斗,要把艱苦奮斗美德一代一代地傳下去。要艱苦奮斗,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在奮斗中實現理想。 第八課原理與方法論:(認識論) 1.實踐具有一定特征原理及方法論: (1)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含義:①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活動;②實踐是人們變革客觀事物的活動;③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它不是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而是一種活動。) (2)特征:①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實踐的主體、對象、手段和結果都是客觀的。②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任何實踐活動都是在人的意識指導下進行的,具有能動性。有意識的實踐活動,總是追求達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 ③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實踐活動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它不是單個人的活動,而是社會的活動,具有社會性。具有社會性的實踐總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具有歷史性。 這要求我們既要準確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又要堅持運用這一觀點去分析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特別是當代中國人民所進行的改革、建設活動。 2.實踐對社會發(fā)展具有巨大作用原理及方法論: (1)生產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和科學實驗是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它們都對社會發(fā)展起著巨大的作用。 (2)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即生產實踐決定著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和發(fā)展;決定著各種社會關系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人們從事政治、教育、科學、藝術等實踐活動的基礎。) (3)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推動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進步。 (4)科學實驗是歷史前進的有力杠桿,其作用集中表現在提高物質生產和改造社會活動的水平上,使人類能夠更合理地從自然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使社會獲得全面進步。 這要求我們充分重視人民群眾的實踐在推動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基本觀點,并自覺投身到當前的經濟建設和改革中去,推動社會不斷進步。 3.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論: 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對生產實踐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①社會關系的調整和變革能夠反作用于生產活動,促進社會生產的發(fā)展; ②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能夠促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③我國的體制改革是一場廣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強大動力。 這要求我們要重視處理社會關系對生產實踐的反作用,自覺地處理好社會關系,推動生產實踐的不斷進步。 4.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論: 首先,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認識是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發(fā)生的。) 其次,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實踐的發(fā)展不斷提出新的認識課題,提供新的經驗,提高人的認識能力,提供新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從而推動認識的發(fā)展。) 再次,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 最后,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這要求我們要積極參加實踐活動,豐富和發(fā)展我們的認識:要把已有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去指導實踐;堅持把實踐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5.認識對實踐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論: 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及科學理論推動實踐的健康發(fā)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全面發(fā)展。 這要求我們要重視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自覺接受正確的認識,抵制錯誤的認識。 6.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原理及方法論: 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首先,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因而從根本上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主要是指勞動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一切物質財富歸根到底都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共同產物。) 其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從而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人民群眾的實踐 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產生的源泉。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勞動群眾還直接創(chuàng)造了精神財富。) 最后,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人民群眾對歷史發(fā)展的決定作用,突出地表現在社會變革時期。) 這要求我們要肯定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決定作用,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堅定地走與人民群眾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即相信群眾(前提),依靠群眾(手段),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目的)。青年學生要自覺投身社會實踐,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就要在“情”、“理”、“行”三方面來一個轉變。 7.改造主觀世界原理及方法論: (改造主觀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在改造主觀世界中,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處于核心地位。所謂改造思想,主要是指改造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雖然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并不會自發(fā)地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這要求我們在實踐的基礎上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克服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以及消極頹廢人生觀的影響,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襲,才能轉變主觀世界,既推動社會進步,也使個人得到全面的健康的發(fā)展。 (方法論另解)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哲學和各門具體科學,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改善知識結構,從而改進思維方法,提高認識能力。 8.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改造主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觀世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通過自覺改造主觀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在這種互相作用之中,人們不斷地改善著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實現著促進客觀世界發(fā)展和人自身不斷完善這樣雙重的目的。 這要求我們要在實踐中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科學的統一,確立想問題、辦事情的正確價值導向,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成功地改造客觀世界,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 補充: 科學的發(fā)展觀包括:第二課—7和第四課全部-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哲學原理 方法 總論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9874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