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學年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郭沫若《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教學設(shè)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21學年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郭沫若《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教學設(shè)計(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21學年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郭沫若《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教學設(shè)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郭沫若詩歌特點,體會詩歌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2.運用培養(yǎng)聯(lián)想和想像能力,領(lǐng)略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體會作者渴望破壞舊世界、創(chuàng)造新世界的熱情和決心。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分析詩歌所表現(xiàn)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二)教學難點:詩歌主旨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2、
(一)故事識人,激趣導(dǎo)入:
1.對下句,猜人物
師:同學們,在本次課開始之前,老師想請大家看個故事,對個對子:
(展示)
他幼年在私塾讀書,有一次和同學們偷吃了廟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狀,先生追責學生,沒人承認。先生說,我出個對子,誰能對上免罰。先生曰:昨日偷桃鉆狗洞,不知是誰?他思索了片刻,對道:。由于對句不凡,表現(xiàn)了強烈的進取精神,結(jié)果全體偷桃學生,一律免罰了。
對句: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
人物:郭沫若。
3、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郭沫若的《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那么關(guān)于“號”的讀音,是“hào”還是“háo”呢?我們不急于解答,相信大家學完這首詩后就自然知曉了。
2.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字鼎堂,號尚武,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詩人、學者、歷史學家。1914年留學日本,1921年與成仿吾、郁達夫等人成立創(chuàng)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國大學畢業(yè)回國后,編輯《創(chuàng)作周報》《洪水》,提出“革命文學”主張;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秘密回國。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lǐng)袖,浪漫主義的天才
4、詩人,代表詩集有《女神》《星空》等。1921年,他的第一部詩集《女神》喊出了時代的真聲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釋放了被壓抑的社會心緒,滿足了時代的精神需求,而且從思想藝術(shù)上顯示一種嶄新面貌,為新詩地位的確定做出重大貢獻的。
3.人物評價
早在“五四”運動時期,他就以充滿革命激情的詩歌創(chuàng)作,歌頌人民革命,歌頌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開一代詩風,成為我國新詩歌運動的奠基者。他創(chuàng)作的歷史劇,是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囆∑?
如果他說了十句,只有三句對了,那七句錯的可以刺激起大家的研究辯證,那說對了三句,就為同時代和以后的
5、人省了很多冤枉路?!勔欢?
(二)朗讀辨境
1.請學生朗讀,學生互評。
師:請兩位同學用你認為適合這首詩的情感來朗讀以下這首詩。請其他同學認真聽,點評一下朗讀的同學所用的感情適不適合這首詩?如果你來讀,你會用什么情感呢?
生:(朗讀,點評)
2.播放朗誦視頻,思考:這首詩給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偉、強力、壯麗、熾熱。
4.請學生試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歌畫面。
教師展示示例:
6、
這首詩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巨人的形象(聯(lián)系題目中的“立”,再聯(lián)系“獨立寒秋”的“立”,一種頂天立地的形象)。他站在地球邊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點上,看到翻滾的白云和滾滾的洪濤(俯仰結(jié)合),吹響一聲聲響徹寰宇的號角。他的號角聲歡呼在怒涌的白云、壯麗的北冰洋,也歡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歡呼來自空間各個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濤既具有巨大的破壞力,又蘊藏著同樣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那就看人們能否掌握它、駕馭它??窗?,滾滾而來的洪濤正在不斷地努力向前,描繪著“力的繪畫”,表演著“力的舞蹈”,演奏著“力的音樂”,抒寫著“力的詩歌”,激蕩著“力的律呂”。
7、 師:我們發(fā)現(xiàn),詩人郭沫若在這首詩當中對哪一事物呼喊得最多?
生:力。
師:沒錯。那么同學們,你們認為這個“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有什么特點呢?
生:(師生交流)
師:那這種“力”來自于哪里呢?
生:北冰洋、太平洋中的“滾滾的洪濤”。
師:說的很好。請問大家,作者為什么要描繪“滾滾的洪濤”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寫作背景。
(三)研讀析旨
1.背景介紹
《立在
8、地球邊上放號》寫于1919年9、10月間。其時郭沫若受五四運動和十月革命的沖擊,決然從日本渡海回國。當他置身于日本橫濱的海岸,面對浩渺無邊的大海,那驚天的激浪和著時代的洪流一起撞擊著他的胸懷。于是,在詩人的筆下出現(xiàn)了一幅雄奇壯偉、流動奔突的畫面。于是詩人寫下這首對于力的贊歌,正是那種向舊世界、舊文化、舊傳統(tǒng)猛烈沖擊的時代精神的象征。
2.問題討論:詩歌為什么要選擇“滾滾洪濤”進行選擇呢?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chǔ)上教師點撥: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意象的選擇往往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意象所構(gòu)筑的意境也是不同的。寫作這首詩的時候,作者正在日本福岡的九州大
9、學醫(yī)學部留學,那是在中國的“五四”運動爆發(fā)不久的時間。“五四”運動所產(chǎn)生的偉大的“力波”越過太平洋,直接震動了時刻感應(yīng)著時代脈搏的年青氣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筆,得到了縱橫揮寫的創(chuàng)作契機。詩中描繪的滾滾洪濤的景象,正是“五四”運動巨大聲勢的象征。再推開一層說,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業(yè)生產(chǎn)規(guī)模的具體象征。“五四”運動對于中國,正如滾滾而來的洪濤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壞力,沖決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羅網(wǎng),同時以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建樹嶄新的科學與民主的現(xiàn)代文明?!拔逅摹边\動所展示的中國未來,是光輝燦爛的圖景。從第二個更宏觀的思想層次說,世界潮流的大工業(yè)生產(chǎn),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勢,席卷日本,沖向中國,并且勢將
10、蔓延到全球各個角落,這是歷史前進的不可阻擋之勢。
詩中所描繪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樣可以看作是新興生產(chǎn)力戰(zhàn)勝落后生產(chǎn)力的強起奮進圖。比如詩人在同年寫的《筆立山頭展望》一詩中曾以極大的熱情歌頌這種新興的生產(chǎn)力:“一枝枝的煙筒都開著了朵黑色的牡丹呀!哦哦,二十世紀的名花!近代文明的嚴母呀!”
4.問題討論:“力的繪畫,力的舞蹈,力的音樂,力的詩歌,力的律呂喲!”怎樣理解這段話的深刻含義?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chǔ)上教師點撥:這是對力的歌頌和贊美,詩人從多角度描繪了力的內(nèi)涵,強調(diào)色彩,突出形態(tài),體現(xiàn)其神韻,反映其節(jié)奏,多層面感受力和美
11、。詩人盡情歌頌的力,其實正是五四時期的那種時代精神的特征。
5.根據(jù)以上分析談?wù)勀銓υ姼柚髦嫉睦斫狻?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chǔ)上教師點撥:這首詩的描寫的橫跨兩大洋的巨人,其實都是詩人的自我形象。詩歌表達了詩人渴望破壞舊世界、創(chuàng)造新世界的熱情和決心。由此我們也知道了,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的“號”讀音為háo,是詩人在大海之濱的呼號。
這首詩堪稱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發(fā)式”的詩歌代表作之一,從其詩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時期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據(jù)作者說,在那段時間里,“惠特曼的那種把一切的舊套擺脫干凈了的詩風和五四時代的暴飆突進的精神十
12、分合拍,我是徹底地為他那雄渾的豪放的宏朗的調(diào)子所動蕩了。”(《我的作詩的經(jīng)過》)這首詩,正是這種惠特曼式的“雄渾的豪放的宏朗的調(diào)子”。它是在感情激蕩時一氣呵成的,是火山爆發(fā)噴涌而出的巖漿,其氣勢洶涌,灼熱逼人。
(四)拓讀明技
對比閱讀:課外閱讀郭沫若的《天狗》,試著總結(jié)概括郭沫若早期詩歌的特點。
天狗
我是一條天狗呀!
我把月來吞了,
我把日來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
我把全宇宙來
13、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的光,
我是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X光線的光,
我是全宇宙的Energy的總量!
我飛奔,
我狂叫,
我燃燒。
我如烈火一樣地燃燒!
我如大海一樣地狂叫!
我如電氣一樣地飛跑!
我飛跑,
我飛跑,
14、
我飛跑,
我剝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嚙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經(jīng)上飛跑,
我在我脊髓上飛跑,
我在我腦筋上飛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作業(yè)】結(jié)合所學,從手法和情感角度歸納概括郭沫若早期詩歌的特點。
詩境想象的奇特?!读⒃诘厍蜻吷戏盘?/p>
15、》通過對自然景觀的真實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偉和壯麗的景色。詩中的自然形象具有異乎尋常的規(guī)模、面積、體積、威力,它們引起讀者驚異、贊嘆,一種狂暴的激情蕩滌心胸從而使人由這種自然形象產(chǎn)生對社會生活的某種關(guān)于崇高和偉大的聯(lián)想,表現(xiàn)出一種正面的崇高,一種富于樂觀進取精神的壯美。
直抒胸臆的特色?!稜t中煤》通篇都是以爐里燃燒著的煤的口氣來抒寫的。所謂“爐中煤”,已經(jīng)由詩的副標題──“眷念祖國的情緒”所點明,只是一個比喻,實際上就是指詩人自己眷念祖國的那種感情。而詩里一再談起的那個“爐中煤”所“心愛的”“年青的女郎”,就是“五四”時代祖國的象征。由于對祖國的強烈思念,詩人的內(nèi)心燃燒得象旺盛的煤火一樣。全詩首節(jié)總述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第二節(jié)側(cè)重抒愛國之情,第三節(jié)側(cè)重述報國之志,末節(jié)與首節(jié)是復(fù)疊形式,將全詩情感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