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總復習 專題4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專題訓練.doc
《2019年高考地理總復習 專題4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專題訓練.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年高考地理總復習 專題4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專題訓練.doc(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專題四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高考命題規(guī)律 2019年高考必備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Ⅰ卷 Ⅱ卷 Ⅰ卷 Ⅱ卷 Ⅰ卷 Ⅱ卷 Ⅲ卷 Ⅰ卷 Ⅱ卷 Ⅲ卷 Ⅰ卷 Ⅱ卷 Ⅲ卷 命題角度1 內(nèi)力作用與地貌 6~7 命題角度2 外力作用與地貌 10~11 7~9 9~11 6~8 命題角度1內(nèi)力作用與地貌 高考真題體驗對方向 (2018全國Ⅲ6~7)貝加爾湖(下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監(jiān)測表明湖水深度還在加大。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巨厚,可達8千米。據(jù)此完成第1~2題。 1.貝加爾湖形成于( ) A.地殼斷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斷河流 2.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巨厚,且湖水深度還在加大,說明( ) A.湖區(qū)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徑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答案1.A 2.C 解析第1題,考查地殼運動與地貌。貝加爾湖一側鄰山脈,呈狹長型,屬構造湖,地殼斷裂下陷集水而成。第2題,考查地質作用及對地貌的影響。任何地貌都是內(nèi)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據(jù)材料知,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巨厚,可達8千米,說明外力作用攜帶物質不斷沉積;而湖水深度還在加大,說明地殼斷裂下陷還在繼續(xù),導致湖盆在加深。 (2017江蘇5~6)下圖為某地區(qū)的地質剖面示意圖。讀圖,完成第3~4題。 3.地質構造和巖層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4.在地質演化過程中,形成褶皺的次數(shù)是( ) A.1 B.2 C.3 D.4 答案3.B 4.B 解析第3題,考查地質構造及巖層年齡。丙巖漿巖未穿過甲巖層下方的侵蝕面,故其形成時間早于甲巖層。乙斷層上方的侵蝕面未發(fā)生明顯錯動位移,故該侵蝕面形成時間晚于乙斷層,而丙巖漿巖穿過該侵蝕面,故丙巖漿巖形成晚于該侵蝕面。因此,甲乙丙形成的先后順序為乙丙甲。第4題,考查地質構造。褶皺是巖層的彎曲變形。由圖中巖層的傾斜狀況可推出,乙斷層處的巖層和甲巖層都有巖層的傾斜,故褶皺次數(shù)為2次。 (2017天津3)讀圖,完成第5題。 甘肅省張掖某地區(qū)地貌景觀 5.圖中地貌景觀顯示的巖石類型和主要的地質構造最可能是( ) A.巖漿巖、褶皺 B.沉積巖、褶皺 C.巖漿巖、斷層 D.沉積巖、斷層 答案B 解析巖石按照其成因可以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其中沉積巖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和可能含有化石;地質構造主要分為褶皺和斷層,褶皺山的巖層受到地殼運動產(chǎn)生的水平擠壓作用,發(fā)生拱起和凹陷。圖中山地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應為沉積巖;圖示巖層發(fā)生了明顯的彎曲變形,應為褶皺構造。故選B項。 新題演練提能刷高分 (2018安徽皖江名校聯(lián)考)某校地理興趣小組對附近地區(qū)進行考察,繪制出該區(qū)域的等高線圖。讀圖,完成第1~2題。 1.圖中甲處最可能是( ) A.堰塞湖 B.斷塊山 C.火山口 D.鞍部 2.圖中最高處巖石特性,可能為( ) A.層理構造 B.含有氣孔 C.顆粒粗大 D.含有化石 答案1.C 2.B 解析第1題,根據(jù)等高線數(shù)值判斷,圖示為山地地形,山頂甲處等高線數(shù)值四周高,中部低,說明甲處最可能是火山口。第2題,圖中最高處是火山口,巖石是火山噴發(fā)的巖漿冷凝形成的巖漿巖。巖石特性為一般含有氣孔。 (2018江蘇徐州第一次質檢)臺灣東部的太魯閣峽谷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大理巖峽谷。圖1為太魯閣峽谷景觀圖,圖2為地殼物質循環(huán)示意簡圖。讀圖,完成第3~4題。 圖1 圖2 3.太魯閣峽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蝕 B.變質作用 C.板塊張裂 D.風力侵蝕 4.太魯閣山體巖石類型屬于圖2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3.A 4.B 解析第3題,太魯閣峽谷位于臺灣島東部,是夏季風的迎風坡,降水量大,河流侵蝕能力強。圖示峽谷呈“V”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蝕作用。第4題,太魯閣山體巖石是大理巖,屬于變質巖。根據(jù)箭頭方向,圖2中的①是巖漿侵入地殼冷凝形成,是侵入巖;④是巖漿噴出地表冷凝形成,是噴出巖;③是沉積巖;②是變質巖。 (2018山東泰安期末)下圖為某地區(qū)地質構造示意圖。據(jù)此完成第5~6題。 5.圖中( ) A.斷層①形成時間早于地層② B.形成③④的內(nèi)力作用相同 C.⑤受到擠壓后隆起形成山地 D.巖層⑥斷裂之后相對下降 6.關于圖中a、b、c、d四處說法正確的是( ) A.a地質構造具有良好儲油氣條件 B.b處的巖石致密堅硬 C.c處有河流流經(jīng),適宜建壩蓄水 D.d處地貌由風力侵蝕作用形成 答案5.D 6.A 解析第5題,圖中斷層①將地層②切斷,說明形成時間晚于地層②;形成④的是巖漿活動,形成③的是變質作用;⑤是巖漿噴出地表后,冷凝形成山地;巖層⑥位于斷裂之后相對下降的一側。第6題,圖中a是背斜構造,具有良好儲油氣條件;b處的巖石是噴出巖,多氣孔;c處是斷層構造,巖層不穩(wěn)固,不適宜建壩蓄水;d處是喀斯特地貌,由流水侵蝕、溶蝕作用形成。 (2018遼寧撫順3月模擬)下圖為某地甲、乙、丙、丁沿線地形剖面圖及其地下同一沉積巖埋藏深度示意圖。巖層的埋藏深度(巖層距離地面的垂直距離)可以用來幫助恢復巖層的形態(tài)。據(jù)此完成第7~8題。 7.讀該地的地形剖面圖及其地下同一沉積巖埋藏深度示意圖可知( ) A.甲處沉積巖出露地表 B.乙處沉積巖層埋藏深度約為32米 C.丙處沉積巖遭受侵蝕 D.巖層埋藏深度曲線即為巖層形態(tài) 8.大致位于背斜頂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7.A 8.B 解析第7題,甲處沉積巖的埋藏深度為0米,故其出露于地表;乙處沉積巖層埋藏深度約8米;丙處沉積巖層未出露地表,不可能遭受外力侵蝕;巖層埋藏深度曲線并非巖層形態(tài)。第8題,甲處海拔為10米,巖層的埋藏深度為0米,說明沉積巖層的海拔為10米;乙處海拔為23米,沉積巖層的埋藏深度約8米,因此沉積巖層的海拔約15米;丙處的海拔約15米,沉積巖層的埋藏深度約4米,因此沉積巖層的海拔約11米;丁處的海拔約11米,沉積巖層的埋藏深度約12米,因此丁處沉積巖的海拔約-1米。由此判斷,乙處的沉積巖層海拔最高,說明乙處沉積巖層向上拱起,故乙地大致位于背斜頂部。 (2018山東菏澤一模)讀等高線地形圖和地質剖面圖(單位:m),完成第9~10題。 9.圖示發(fā)生的構造運動先后順序為( ) A.褶皺—沉積—斷層 B.沉積—斷層—褶皺 C.沉積—褶皺—斷層 D.斷層—褶皺—沉積 10.圖中地形的成因可能是( ) ①巖層擠壓,槽部緊實,難以侵蝕?、趲r層擠壓拱起形成 ③形成斷塊錯動抬升成山?、軒r漿噴發(fā)冷卻成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9.C 10.B 解析第9題,由圖示等高線可知該地是山地,J、T、P是不同時代的巖層,說明該地先有沉積作用形成的各時代巖層,再經(jīng)褶皺形成山地;后又經(jīng)歷了斷層過程。第10題,圖示是山地,是巖層受水平擠壓拱起形成;圖中J、T巖層間有斷層發(fā)育,也可能是形成斷塊錯動抬升成山;圖中沒有巖層的新老關系特征,不能判斷是向斜構造還是背斜構造;圖示沒有巖漿活動現(xiàn)象。 (2018內(nèi)蒙古包頭期末)下圖為某地地質構造示意圖。讀圖,完成第11~13題。 11.圖中M線兩側P巖層厚度不一的原因是( ) A.M線東側P巖層受侵蝕程度大 B.M線東側P巖層比西側抗蝕力強 C.M線西側P巖層早期沉積厚度大 D.M線西側P巖層比東側抗蝕力強 12.下列景觀在Q處可能看到的是( ) A.峰叢、石筍 B.峰林、峰叢 C.石柱、石筍 D.峰林、鐘乳石 13.上圖中地質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是( ) A.巖漿侵入、N巖層形成、斷層形成 B.N巖層形成、巖漿侵入、斷層形成 C.斷層形成、N巖層形成、巖漿侵入 D.N巖層形成、斷層形成、巖漿侵入 答案11.A 12.C 13.D 解析第11題,圖中M線兩側P巖層是同一時期形成,抗侵蝕力強度相同;從圖中可以看出,斷層形成后,M線東側P巖層上升形成地壘,地勢較高,受外力侵蝕程度大,M線西側P巖層是斷層下降一側,地勢低,受侵蝕較小。第12題,在Q處有溶洞形成,可能看到的是石柱、石筍等溶洞景觀;峰叢、峰林是喀斯特地貌,出露在地表,不屬于溶洞內(nèi)的景觀。第13題,圖中地質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是N巖層先形成,之后P巖層形成。各沉積巖層都有明顯錯動位移,說明斷層形成得晚。花崗巖沒有位移,說明形成在斷層之后。 命題角度2外力作用與地貌 高考真題體驗對方向 (2018全國Ⅰ6~8)下圖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單側斷面。該河段兩岸依次分布著海拔不同的四個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積著河流沉積礫石。礫石的平均礫徑T3>T0>T2>T1。洪水期河水僅能淹沒T0。據(jù)此完成第1~3題。 1.面積仍在擴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2.該斷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時期為( ) A.T3形成時期 B.T2形成時期 C.T1形成時期 D.T0形成時期 3.推測該河段所在區(qū)域的地殼經(jīng)歷了( ) A.持續(xù)下降 B.持續(xù)抬升 C.間歇性下降 D.間歇性抬升 答案1.A 2.A 3.D 解析本組題主要考查了內(nèi)、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第1題,由材料“平坦面上均堆積著河流沉積礫石”可知,平坦面是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由材料“洪水期河水僅能淹沒T0”可知,A項正確。第2題,流水搬運能力與其流量和流速呈正相關,流速最大時,搬運能力最強,沉積物顆粒粒徑最大,圖中礫石的平均礫徑T3>T0>T2>T1,因此A項正確。第3題,地殼抬升使得該河段(上游河段)河流下蝕作用增強,形成階地。四個平坦面呈階梯狀分布而不是連續(xù)狀態(tài),說明地殼的抬升是間歇性的。地殼穩(wěn)定期沉積作用強,形成礫石沉積層,地殼抬升期,河流下切形成階地。故選D項。 (2017全國Ⅱ9~11)洪積扇是河流、溝谷的洪水流出山口進入平坦地區(qū)后,因坡度驟減,水流搬運能力降低,碎屑物質堆積而形成的扇形堆積體。下圖示意賀蘭山東麓洪積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積扇外,其余洪積扇堆積物均以礫石為主。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shù)洪積扇耕地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積扇邊緣。據(jù)此完成第4~6題。 4.賀蘭山東麓洪積扇集中連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賀蘭山東坡( ) A.坡度和緩 B.巖石裸露 C.河流、溝谷眾多 D.降水集中 5.與其他洪積扇相比,甲地洪積扇堆積物中礫石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較少 ②山地相對高度較小?、酆恿鬏^長 ④風化物粒徑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shù)洪積扇耕地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較高 B.土層淺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4.C 5.B 6.B 解析本組題主要考查河流堆積地貌。第4題,由于洪積扇是河流、溝谷的洪水流出山口進入平坦地區(qū)后,因坡度驟減,水流搬運能力降低,碎屑物質堆積而形成的扇形堆積體。河流、溝谷越多,則形成的洪積扇越多,結合圖中賀蘭山東麓洪積扇處的河流、溝谷可知選C項。第5題,洪積扇堆積物中顆粒的大小主要受河流搬運能力的影響,圖中顯示,甲地洪積扇所在河流的上游為低山,相對高度較小,河流落差小,流速較緩,加上河流較長,故洪積扇堆積物中的礫石較小,故選B項。第6題,圖中顯示,賀蘭山東南部地區(qū)山地落差大,河流短促,搬運能力強,故洪積扇中堆積物以礫石為主,而堆積物中數(shù)量較少、顆粒較小的沉積物主要分布在遠離山口的沖積扇邊緣,形成的土層淺薄。故選B項。 (2016全國Ⅰ7~9)貝殼堤由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而成。在沿海地區(qū)經(jīng)常分布著多條貝殼堤,標志著海岸線位置的變化。下圖示意渤海灣沿岸某地區(qū)貝殼堤的分布。據(jù)此完成第7~9題。 7.在任一條貝殼堤的形成過程中,海岸線( ) A.向陸地方向推進 B.向海洋方向推進 C.位置穩(wěn)定 D.反復進退 8.沿岸流動的海水搬運河流入??谔幍哪嗌?并在貝殼堤外堆積。由此( ) A.形成新的貝殼堤 B.加大貝殼堤距海岸線的距離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沖積物是該地海岸線變動的物質來源。多條貝殼堤的形成說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穩(wěn)定,泥沙沉積量小 B.位置穩(wěn)定,泥沙沉積量大 C.位置多次變動,泥沙沉積量小 D.位置多次變動,泥沙沉積量大 答案7.C 8.B 9.D 解析第7題,解題思路有四個層次:第一層是本題問的是任一條貝殼堤的形成過程;第二層是貝殼堤形成于海岸帶;第三層是貝殼堤的形成必須要有大量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的堆積;第四層是在該海岸帶有大量貝類生物的生長及其死亡堆積需要有充足的時間保障,也就是該海岸帶要有較長時間的位置穩(wěn)定,而不是位置的變化,位置的頻繁變化會導致死亡的貝類堆積分散而不是集中。第8題,貝殼堤外的泥沙堆積,會使海底升高,導致海岸線向海洋方向推進,也就是會使海岸線距貝殼堤越來越遠。A、D兩項很容易排除;由題干可知,流動的海水把泥沙從河流入海口處搬運到了他處堆積,不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可排除C項。第9題,由題意可知:①河流攜帶泥沙在入??谔幍亩逊e是導致本海域本時間段內(nèi)海岸線變化的主要外力作用;②入??谔幒0毒€變化最顯著;③海岸線不斷向海洋方向推進,且南北方向位置有顯著變化;④以上說明泥沙沉積量大且入海口有南、北方向的多次變動。 新題演練提能刷高分 (2018廣東汕頭期末)某旅客于2017年8月14日,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國家某地質公園進行考察,該公園屬于古羅布泊的一部分。公園中的特殊地貌,東西長約15千米,南北寬約2千米,土質堅硬,呈淺紅色,與黑色的戈壁灘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下圖為該游客拍攝該地貌的局部景觀照片。據(jù)此完成第1~2題。 1.圖中特殊地貌主要形成于( ) A.風化作用 B.風力侵蝕作用 C.流水侵蝕作用 D.斷裂抬升作用 2.圖中特殊地貌的物質組成主要來源于( ) A.風力堆積作用 B.固結成巖作用 C.流水沉積作用 D.冰川堆積作用 答案1.B 2.C 解析第1題,圖中特殊地貌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區(qū),主要形成于風力侵蝕作用,B項對。風化作用不是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A項錯。干旱、半干旱區(qū)流水侵蝕作用較少,C項錯。圖示不能體現(xiàn)斷裂抬升作用,D項錯。第2題,圖中特殊地貌的巖層層次清晰,土質堅硬,物質組成主要來源于流水沉積作用,C項對。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巖層土質疏松,A項錯。固結成巖作用形成巖石,不是地貌的物質組成來源,B項錯。冰川堆積作用物質沒有分選性,無層次,D項錯。 (2018湖北孝感期末)伯利茲藍洞位于中美洲洪都拉斯首都東面60里海面上,直徑為305米。洞內(nèi)水深137.9米。據(jù)科考推測伯利茲藍洞是冰河時代末期形成的一個石灰石坑洞。讀圖,完成第3~4題。 3.關于伯利茲藍洞說法正確的是( ) A.伯利茲藍洞內(nèi)沒有任何生物 B.伯利茲藍洞內(nèi)有鐘乳石或石筍 C.伯利茲藍洞內(nèi)巖石是變質巖 D.巴西暖流從伯利茲藍洞上面經(jīng)過 4.關于伯利茲藍洞形成說法正確的是( ) A.伯利茲藍洞形成與渭河平原形成相似 B.伯利茲藍洞形成先是冰川侵蝕,后是海面上升 C.伯利茲藍洞形成先是流水溶蝕,后是海面上升 D.伯利茲藍洞形成過程伴隨氣候的變化是先暖后冷 答案3.B 4.C 解析第3題,由材料可知,伯利茲藍洞是石灰石坑洞,為喀斯特地貌,故洞內(nèi)有鐘乳石或石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氣候條件是溫暖濕潤,溫暖濕潤的條件適合生物生存,洞內(nèi)應該有生物。第4題,伯利茲藍洞的形成是流水溶蝕作用,渭河平原成因是斷裂下陷,成因不同;伯利茲藍洞位于低緯度地區(qū),沒有冰川作用,先是流水溶蝕,后是海面上升形成的;由材料可知,伯利茲藍洞形成過程伴隨氣候的變化是先冷后暖。 (2018山東泰安第一次質檢)風沙運動是造成流動沙丘土壤風蝕量在不同坡向上差異的原因。下圖是某年6月份雅魯藏布江山南寬谷流動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風蝕狀況統(tǒng)計圖。沙丘呈南北走向,與河谷主導風向垂直,風向變化是流動沙丘由風蝕作用向風積作用變化的主要原因,風蝕記為負值,風積記為正值。讀圖,完成第5~6題。 5.圖示沙丘風蝕、風積的變化說明( ) A.沙丘頂?shù)母叨炔粩嗌? B.6月11日沙丘東坡是迎風坡 C.6月26日沙丘西坡是迎風坡 D.6月21—26日風向發(fā)生變化 6.6月5—21日,該地沙丘的移動趨勢是( ) A.向東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答案5.D 6.A 解析第5題,風蝕記為負值,風積記為正值。根據(jù)圖例,圖示6月份沙丘頂被侵蝕,高度不斷降低。迎風坡侵蝕,背風坡堆積。6月26日西坡堆積,是背風坡。6月11日東坡堆積,是背風坡。6月下旬風向發(fā)生變化,由東坡堆積改為東坡侵蝕。第6題,6月5—21日,該地沙丘的東坡是正值,風積為主,是背風坡,說明移動趨勢是向東。 (2018山東淄博一模)某平原分布有深厚的沉積巖層,且基巖裸露。圖1示意該區(qū)域地表巖層分布,圖2示意三種巖石樣本。據(jù)研究,河流的搬運能力與其流速、流量有關。據(jù)此完成第7~8題。 圖1 圖2 7.該區(qū)域礫巖沉積期間到頁巖沉積期間最可能發(fā)生的是( ) ①河流落差增大?、诤恿髀洳顪p小?、酆恿髁髁吭龃蟆、芎恿髁髁繙p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該平原的地質構造和地貌類型分別是( ) A.背斜 沉積平原 B.向斜 沉積平原 C.背斜 剝蝕平原 D.向斜 剝蝕平原 答案7.D 8.C 解析第7題,礫巖、砂巖、頁巖屬于沉積巖,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沉積物的顆粒越大。礫巖的組成顆粒較大,說明當時流量較大,河流落差大,流速較快;頁巖的組成顆粒較小,說明當時流量較小,河流落差減小,流速較緩,沉積顆粒較小。第8題,讀圖分析可知,該處表層巖層中間老,兩側新,屬于背斜構造。由巖層裸露可知,該地受外力侵蝕,巖層缺失,從而形成剝蝕平原。 (2018四川南充一模)河流像蛇一樣彎彎曲曲地流淌,是一種河流造就的地貌景觀,地理學者把它稱作曲流地貌或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濕地等平坦地區(qū)。下圖為青藏高原上青海玉樹直門達村附近的通天河,該河穿行于山脈之間,仿佛嵌入巖石深處,如游龍一般蜿蜒曲折,被稱為“嵌入式蛇曲”,展現(xiàn)另類的立體蛇曲之美。據(jù)此完成第9~10題。 9.圖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類之美的原因是( ) A.側蝕作用強烈,更加彎曲 B.位于青藏高原,落差更大,立體感強 C.流量大,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 D.地殼斷裂下陷,峽谷幽長,更加柔美 10.據(jù)材料推測“立體蛇曲”的形成過程( ) ①冰川侵蝕?、诘貧ぢ∑稹、蹅任g ④斷裂下陷?、菹虑星治g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③②⑤ 答案9.B 10.D 解析第9題,圖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類之美的原因是位于青藏高原,該河穿行于山脈之間,仿佛嵌入巖石深處,落差更大,立體感強。第10題,根據(jù)材料,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濕地等平坦地區(qū)。推測“立體蛇曲”的形成過程先是在地形平坦時期,受③側蝕作用,發(fā)育成蛇曲,后來發(fā)生②地殼隆起,地勢落差大,河流⑤下切侵蝕增強,形成嵌入式蛇曲。因此順序是③②⑤。 (2018四川涼山一診)新幾內(nèi)亞島位于赤道和12S之間,德雷沃河是新幾內(nèi)亞島上一條較大的山區(qū)河流,河流中游以階地地貌為主。階地形成過程中,該區(qū)域沒有發(fā)生大的地質構造變動,流域上游有沙金礦分布。讀德雷沃河中游不同時期的河流及其流向圖(從老到新依次是1-2-3-4)和河流階地剖面圖(P-M)。據(jù)此完成第11~12題。 11.河床南移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 A.側蝕 B.下蝕 C.流水搬運 D.凸岸堆積 12.圖示地區(qū)偶見土著人淘金,最容易找到沙金的地點是( ) A.基巖深處 B.河流左岸 C.河流右岸 D.河流底部 答案11.A 12.C 解析第11題,根據(jù)材料可知,該地位于南半球,受向左的地轉偏向力影響,左岸侵蝕,右岸沉積,左岸是南岸,故河床南移的主要地質作用是側蝕。第12題,圖示地區(qū)位于南半球,受地轉偏向力影響,河流左岸侵蝕,右岸堆積,故河流右岸最容易找到沙金。 (2018黑龍江齊齊哈爾一模)河口海岸線的變化受河流、潮汐的共同作用。下圖為近百年來尼羅河河口海岸線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第13~14題。 13.尼羅河河口海岸線各地段( ) A.1900—1971年全都向陸地方向推進 B.1971—1982年全都向陸地方向推進 C.1982—1987年全都向陸地方向推進 D.1987—1991年全都向陸地方向推進 14.尼羅河河口海岸線變化特征說明( ) A.尼羅河上游侵蝕作用增強 B.尼羅河上游堆積作用減弱 C.尼羅河河口海浪侵蝕加劇 D.尼羅河入河的總水量增加 答案13.B 14.C 解析第13題,讀圖可知,1900—1971年海岸線只有部分向陸地推移,兩側海岸線1900年和1971年相交,說明沒有變化;1982—1987年以及1987—1991年海岸線也有相交位置;1971—1982年海岸線無相交,且向陸地推移。第14題,近百年來,尼羅河海岸線整體向陸地推進,說明尼羅河下游泥沙堆積物減少或者海水侵蝕增強;泥沙堆積物的減少則是因為上游修建大壩后泥沙沉積,入海泥沙減少。-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年高考地理總復習 專題4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專題訓練 2019 年高 地理 復習 專題 地表 形態(tài) 塑造 訓練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5422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