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級歷史與社會 第一單元 人猿相揖別教案 人教版.doc
《2019-2020年八年級歷史與社會 第一單元 人猿相揖別教案 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八年級歷史與社會 第一單元 人猿相揖別教案 人教版.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八年級歷史與社會 第一單元 人猿相揖別教案 人教版 課題 人猿相揖別 授課時間 本課時 教 學 目標:1.知識目標:人類誕生的標志與時間;自然環(huán)境因素對歷史進程的影響 2.能力目標:能否初步認識人類的起源;能否說出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演進程序;能否科學的想象并簡單的描述他們的生產與生活情況;能否對人類的起源提出各種問題。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觀察、分析圖文資料,感受人類產生的基本條件和生活狀況,理解自然條件對人類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約作用。 ②通過觀察、思考,知道遠古人類從低級到高級不斷進化的過程。 ③分析有關資料,理解從古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勞動起了重要作用。 ④收集有關我國早期人類生活區(qū)域的分布情況、生活與生產情況的資料,知道中國是人類發(fā)源地之一。 重點:中國早期人類起源的歷程 難點:理解勞動對于人類形成的重要作用;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起源的直接影響。 教學用具:自制多媒體教學課件 西方的上帝造人說:《圣經》 中國的女媧造人說:《太平御覽》 介紹其它的人類起源學說 (2)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高級生物是由低級生物長期進化而來。 想一想:人類的祖先──古猿,在樹上生活的情景?在樹上生活的古猿為什么要下地生活呢?古猿下地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呢? 結論:古猿向人進化的直接因素:自然條件的變化。 過程:氣候變化→森林減少→從樹上下到地面活動→學會直立行走 2.直立行走 模仿圖中四種形態(tài),體驗每一種形態(tài)的四肢受力與活動、視野范圍等方面的差異。讓學生分小組討論:直立行走對人類體質產生了哪些影響?(由學生自己總結出直立行走是古猿向人類邁進的重要一步,有重大意義。教師還應明確指出,學會直立行走經歷了近千萬年的歲月。) 兩足行走不僅是一種重大的生物學上的改變,也是一種重大的適應性改變。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來,手逐漸形成;直立使喉頭的聲道角變小,促使發(fā)音器官出現(xiàn)很大變化;直立還使頭顱托置于脊柱上,促進腦的發(fā)育。 總結:直立行走對人類產生的影響如下: (1)使重心下移,保證行走和活動的穩(wěn)定性 (2)使手腳分工 (3)促進發(fā)音器官的進化 (4)使視野開闊,促進大腦發(fā)育 3.勞動的作用 比較猿“手”與人手的區(qū)別。 接著,提出問題讓學生實踐與探討: 提問: ○我們用力拿東西時,手上哪一部分會感到吃力? ○從猿“手”到人手的演變過程中,什么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勞動對人類的誕生都起到了哪些作用?你認為勞動在今天有什么意義? 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認識勞動的重要性。同時,也要提醒學生,勞動不是惟一的作用。 [活動]圖1-3,將猿“手”與人手進行了比較。猿“手”同攀緣生活相適應,大拇指短小,大魚際肌群不發(fā)達,不能靈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動。而人手經過長期勞動,大拇指增長,拇指第二節(jié)指骨的頂端高于相鄰的指掌關節(jié),大魚際肌群發(fā)達。因此,大拇指能夠同其他四指靈活對握,做出猿類不能做的精細而多樣的動作。 總結:出示下圖: 強調:勞動對人類起源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的表現(xiàn)在:(1)直立行走;(2)手的形成;(3)語言的產生;(4)人腦的形成 3.舊石器時代 出示圖片: 觀察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注意石器是怎樣制成的,是打制而成的,還是磨制而成的。(打制石器) 提示學生注意人類使用這種石器的歷史。(已有二三百萬年了) 強調: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制造工具,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本領。 4.小結本框內容: (1)人類祖先古猿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 (2)古猿向人進化的直接因素:自然因素的變化 (3)從猿到人轉化過程中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是:直立行走 (4)對人類起源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勞動 (5)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是人類誕生的標志 二、“北京人”的足跡 播放影像:《北京人發(fā)現(xiàn)的過程》,讓學生對北京人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總結強調:北京猿人(距今約70-20萬年前)并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古人類, 170萬年前我國已有了人類生活,代表是元謀人。(云南元謀縣 長江流域) 出示《中國境內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圖》,了解我國境內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布狀況,讓學生知道中國是世界發(fā)現(xiàn)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 讓學生觀察圖1-5(世界歷史上遠古人類的生活區(qū)域),然后提出一些問題,如: ○古人類生活在哪些區(qū)域?(非洲、亞洲、歐洲等地) ○古人類生活區(qū)域的氣候有什么特點?(溫暖、濕潤、植物繁茂) PS:遠古人類生活的自然、氣候條件與人類的起源有直接的關系。 根據以上特點歸納總結出北京人生活時期北京地區(qū)的氣候特點――溫暖、潮濕、植物茂密。 1.北京人生活 先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北京人生活的地區(qū),閱讀課文,說出北京人生活的時期以及當時的自然條件等,歸納有關北京人的生產、生活情況。 分小組討論回答: ○北京人是怎樣生活的? ○使用火對人類的進化有哪些好處? (燒烤的肉食,利于消化,能增強人的體質;火堆能夠幫助人們御寒,使人們擴大活動范圍;火也是重要的武器,能增強人們圍殲野獸的能力。) 遠古人類可從以下方式得到火:雷電生火、草木自燃生火、鉆木或擊燧取火等。 ○北京人已是人類,為什么臉部卻還像猿臉?(勞動與活動使北京人的四肢進化得快,而臉部的活動要小得多,進化得慢。) (還可出示有關周口店的考古資料,如北京人住過的山洞、周圍的環(huán)境、使用天然火的痕跡等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北京人是由猿人向人類轉變的重要階段。) 小結――北京人的情況: (1)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 (2)生存環(huán)境:森林密布,氣候比較溫暖、濕潤; (3)食物來源:采集和獵取小型動物為主; (4)工具:打制石器、木棍等簡單工具; (5)使用天然火。 2.山頂洞人生活 先讓學生說出山頂洞人生活的地點、時期以及名稱的由來。 比較圖1-6和圖1-9,讓學生說說山頂洞人與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思考:山頂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進步?(山頂洞人已掌握了磨制石器與鉆孔技術,會人工取火,生活群體是氏族。) 可先講述課本圖1-10骨針的來歷,提問:你知道這根針是怎么做出來的嗎?然后出示課前準備的“山頂洞人的裝飾物”圖片,說明山頂洞人掌握了鉆孔技術。 再讓學生想象并描述山頂洞人人工取火的情景,討論:人工取火比利用天然火有哪些好處?(人類可隨時使用火,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活動] 比較:(1)山頂洞人比北京人外形有哪些不同?有了哪些進步? 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相比,北京人前額低平,眉脊骨粗壯、顴骨高突、吻部前伸,沒有明顯下頦,臉部仍保留著某些猿的特征。而經過幾十萬年的進化,山頂洞人的臉部與現(xiàn)代人基本相同了。 (2)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進步? ①北京人的模樣保留了猿的特點,山頂洞人則同現(xiàn)代人沒有什么區(qū)別; ②北京人只會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頂洞人已經掌握磨制和鉆孔技術;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則已會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過群居生活,山頂洞人已進入氏族公社時代。 三、練習 (一)選擇填空題(略) (二)自我測評(教材P9) 1.意在重申“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有許多因素共同發(fā)揮了作用”的觀點;再次強調“直立行走”與“勞動”的重要性。故正確答案為B和C。 2.可從身體形態(tài)(直立行走)、手的功能和面部特征等幾方面引導學生思考。 3.從表面上看,此題屬于識記范疇的題,但要準確回答,學生必須清楚地理解人類進化過程中關鍵性的變化或者是每一個典型代表的突出特點。 排列順序為:直立行走、打制石器、保存火種、熟食、人工取火。 (三)作業(yè)本P1-3 (四)圖冊P41-42 課 后 總 結-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八年級歷史與社會 第一單元 人猿相揖別教案 人教版 2019 2020 年級 歷史 社會 第一 單元 人猿 相揖別 教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3323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