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71《城鄉(xiāng)人民生存狀態(tài)的滄桑巨變》教案(川教版八年級下)(二)
《歷史:71《城鄉(xiāng)人民生存狀態(tài)的滄桑巨變》教案(川教版八年級下)(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歷史:71《城鄉(xiāng)人民生存狀態(tài)的滄桑巨變》教案(川教版八年級下)(二)(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 1 課 城鄉(xiāng)人民生存狀態(tài)的滄桑巨變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1 .知道我國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人在改革開放前后的巨大 變化。 了解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的消費結構發(fā)生的顯著變化, 理解變化的原因, 知道什 么是恩格爾系數,從中理解這是社會的進步,是改革開放的結果。 2 .了解“五講四美三熱愛” “講文明、樹新風” “手拉手” “心連心”和文化、 科技、衛(wèi)生“三下鄉(xiāng)”等活動的主要內容。講述孔繁森、蔣筑英、徐虎、李向群 等優(yōu)秀人物的故事。 3 .知道唐山、大連、張家港等文明城市,華西村等文明村鎮(zhèn)的精神文明建設 的基本情況。 二、能力與方法 4 .指導學生分組、分內容
2、從自己身邊的親戚、朋友、鄰居等渠道了解改革開 放前后人們在衣、 食、 住、 行、 用等方面的變化, 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搜集歷史信息、 比較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與意識。 5 .通過講述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主要變化, 講述孔繁森、蔣筑英、徐虎、李向群等優(yōu)秀人物的故事,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 力。 6 .指導學生看圖片、識讀城鄉(xiāng)居民家庭收入統(tǒng)計表、城鄉(xiāng)居民家庭恩格爾系 數變化表等,讓學生掌握讀圖、識圖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學生從歷史圖片、歷史圖 表中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7 .有條件的學??梢岳秒娔X讓學生學會從
3、因特網上查找和整理歷史資料、 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對改革開放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發(fā)生的前所未有的 巨大變化的學習, 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人們在社會生活方式上產生了前所未 有的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進而認識到改革開放是社會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動力, 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發(fā)展觀、 進步觀, 形成支持改革開放、 積極投身改革開放的人生 態(tài)度。 2 .通過對民族精神風貌的深刻變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后,在人 民生活取得歷史性巨變的同時, 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全民族 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得以普遍提高, 精神風貌發(fā)
4、生了可喜的變化, 使 學生養(yǎng)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3 .通過對孔繁森、蔣筑英、徐虎、李向群等優(yōu)秀人物先進事跡的學習,使學 生學習他們敬業(yè)愛崗、艱苦奮斗、助人為樂、勇于奉獻的精神,努力學習,奉獻 社會,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的歷史性巨變的表現及其原因。 二、難點 對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后如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及二者的關系的把握。 教材分析 一、人民生活的歷史性巨變 本目包括城鄉(xiāng)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鄉(xiāng)居民的消費結構的顯著變化兩個 方面的內容,反映我國物質文明建設的巨大成就。 關于城鄉(xiāng)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 教材從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 入’ 的巨大提高進行比較, 提供了 1978 年和 2003 年我國城鎮(zhèn)居民、 農村居民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數據和增長的比例,有力地論證了城鄉(xiāng)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材還提供了 《城鄉(xiāng)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統(tǒng)計表》 , 形象地展示了從 1978年改革開 放以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城鄉(xiāng)居民家庭人均收人的增長變化情況。 接著,教材通過小字形象地闡述了城鄉(xiāng)人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發(fā) 生的巨大變化,說明了人民生存狀態(tài)發(fā)生的歷史性巨變。如: “衣”方面體現在 講究服裝的顏色、花色、款式,追求多樣化、個性化,求新、求美、求舒適已成 時尚。 “食”方面
6、體現在百姓的餐桌越來越豐富。 “住”方面體現在人均住宅面積 的大大增加。 “行”方面體現在隨著我國交通事業(yè)的迅猛發(fā)展,汽車、火車、輪 船已成為城鄉(xiāng)人民普遍使用的、 便捷的交通工具; 即使乘坐飛機, 也不再是一種 奢望;私人轎車擁有量大大增加。 “用”方面體現在彩電、空調、冰箱、洗衣機、 照相機、電話、電腦、移動電話等“千元級”物品已普遍使用,汽車、小區(qū)住房 等“萬元級”以上的消費,正成為一些城鎮(zhèn)居民追逐的消費熱點。 教材還別具匠心地設計了 《摩托車進入普通牧民家》 《農民為孩子買回鋼琴》 《農民住進了瓦房和樓房》 《時裝反映人民衣著消費的多樣化》 《品種豐富的蔬菜 市場》 等五
7、幅歷史圖片, 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城鄉(xiāng)人民生存狀態(tài)發(fā)生的歷史性巨變。 關于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的消費結構的顯著變化, 教材主要從城鄉(xiāng)居民生存性的食品支 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進行論述。 對這二點的論述中, 教材在注釋中引入 了恩格爾系數這一概念。 1857 年世界著名的德國統(tǒng)計學家恩思特闡明了一個定 律: 隨著家庭和個人收入增加, 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將逐漸減小, 這 一定律被稱為恩格爾定律, 反映這一定律的系數被稱為恩格爾系數。 它主要表述 的是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隨收入變化而變化的發(fā)展趨勢, 揭示了居民收 入和食品支出之間的相互關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來說明經
8、濟發(fā) 展、收入增加對生活消費的影響程度。因此,一個國家或家庭生活越貧困,恩格 爾系數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爾系數就越小。教材所提供的我國《城 鄉(xiāng)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變化表》就形象地反映了從 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在不同 的歷史時期城鄉(xiāng)居民生存性的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逐漸變化的情況。 教材在小字部分,提供了 2001 年我國城鎮(zhèn)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耐用商品的 擁有量和 2003 年全國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用戶的數量,以及近年來城鎮(zhèn)居民外 出旅游的變化, 由此說明我國城鄉(xiāng)居民高檔耐用品消費、 文化娛樂消費和旅游消 費等消費在消費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增大,說明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消費已達
9、到小康水 平。 二、民族精神風貌的深刻變化 本目教材突出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精神文明建設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目內容主要包括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 黨和國家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所倡導 的一系列活動, 以及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涌現出來的優(yōu)秀人物、 文明城市、 文明村 鎮(zhèn)等典型事例。 關于精神文明建設, 教材主要從不同歷史時期開展的系列活動進行闡述。 如: 20 世紀 80 年代全國普遍開展的“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 20 世紀 90 年代,我 國城鄉(xiāng)廣泛開展的“講文明、樹新風” “手拉手” “心連心”和文化、科技、衛(wèi)生 “三下鄉(xiāng)” 活動以及開展的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 文明村鎮(zhèn)、 文明行業(yè)
10、和文明家庭的活 動和學習新時期涌現出來的孔繁森、 蔣筑英、 徐虎、 李向群等優(yōu)秀人物事跡等活 動,引導人民群眾轉變思想觀念,革除陳規(guī)陋習,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 方式。 在小字部分, 教材以唐山市和江蘇省江陰市的華西村為例, 著重介紹了開展 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zhèn)、文明行業(yè)和文明家庭的活動,以點帶面,反映全國精 神文明建設方面的情況。 輔欄釋義 “想想” (為什么說我國創(chuàng)造了消滅貧困的世界奇跡 ?):改革開放以來,我 國城鄉(xiāng)人民生活發(fā)生了歷史性巨變。 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城鄉(xiāng)人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大大提高, 2003年,全國城鎮(zhèn)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 8472元,農
11、村 居民年人均純收入提高到 2622 元;二是城鄉(xiāng)居民人均儲蓄存款大大提高,增加 到 8565 元;三是我國農村中的貧困人口已不到 3000萬人,占農村人口的 3%以 下,與同期世界貧困人口增加了 3 億多相比,中國則減少了 2 億多人。 “議議” (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在世界上普遍用生 存性食品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即通常所說的恩格爾系數來說明經濟發(fā)展、 收入增加對生活消費的影響程度。 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qū)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 一 個國家或家庭生活越貧困,恩格爾系數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爾系數 就越小。 2003 年我國城鎮(zhèn)居民恩格爾系數降為
12、37.1%,農村居民降為 45.6%, 基本達到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 40% ~50%為小康的標準。由此可見,我國城鄉(xiāng) 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一方面說明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我國 城鄉(xiāng)居民消費已達到小康水平。 “說說” ( 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深刻變化表現在哪些方面 ?聯系實際說說 ):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 黨和國家在抓經濟建設, 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 同時, 非常重視精神文明建設, 使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發(fā)生了深刻變化。 主要表 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普遍得到提高,涌現出一批文明 城市、文明村鎮(zhèn); 2.人民群眾轉變思想觀念,陳規(guī)陋習逐
13、步消除,科學、文明、 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 3.涌現出一批優(yōu)秀人物,如“當代的焦裕祿”孔繁 森、中國知識分子的優(yōu)秀代表蔣筑英、新時期活著的雷鋒徐虎以及“抗洪勇士” 李向群等。 教學建議: 教師在講述新課前, 可安排學生事先去進行一些調查, 讓學生從自己身邊的 親人、朋友、鄰居等渠道了解改革開放前后他們所熟悉的在衣、食、住、行、用 等方面變化的一些具體表現。可以是自己家庭的變化,也可以是本地區(qū)的變化。 根據初二學生的年齡特征,調查時,著重了解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一些典 型的事例和社會中的普遍現象。 在了解的過程中注意. 引導學生收集和整理歷史 信息資料, 讓學生在收集
14、信息資料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認識: 改革開放的政策促 使了城鄉(xiāng)人民生活水平的歷史性巨變, 在城鄉(xiāng)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物質文明 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 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累累碩果, 中華民族精神風貌 發(fā)生了深刻變化。 有條件的學校,還可安排學生從互聯網上查找相關的文字、數據、圖片、圖 像等資料,充分發(fā)揮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手段獲取資料和知識的能力。 一、導入新課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認識,抓住學生認識中的疑問,設 計問題, 造成學生認知沖突, 在學生的認知沖突中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由此導入 新課。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設計導入方案,如: 1.讓學生講述他們
15、了解的關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變化的一些具體 表現。 在此基礎上, 教師設計問題: 導致城鄉(xiāng)人民生活水平發(fā)生巨大變化的原因 有哪些 ?由此導入新課。 2.讓學生談自己家庭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并引導學生思 考: 自己家庭生活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大的變化 ?和其他同學家庭生活的變化相比, 有哪些共同的原因 ?由此導入新課。 3.教師課前收集相關的資料,如收集當年的面票、糧票、布票、油票、肉 票等在課堂上用多媒體放大, 在學生充分觀看的基礎上, 教師可設計這樣一些問 題: “為什么過去人們的生活中有大量的面票、糧票、布票、油票、肉票等票證 ? 這些票證反映了過去人們的
16、生活水平怎么樣 ?現在為什么沒有了 ?” 以引起學生的 疑問,造成學生認知沖突,在學生的認知沖突中導入新課。 4.根據網絡、書報、雜志上的最新信息,特別是本地區(qū)的一些經濟發(fā)展指 標,設計問題,導入新課。由于這些數據、信息較新或來自學生自己所在地區(qū), 易于引起學生的關注。 5.對于一些生活水平相對較低、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的邊遠山區(qū)的學生,教 師可一方面從縱向引導學生了解生活水平發(fā)生的變化,另一方面講述全國在衣、 食、住、行、用等方面整體的變化情況。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設計一些問題,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們鄉(xiāng) (或縣、地區(qū) ) 經濟發(fā)展水平相對較緩
17、慢, 人民生活水平相對較低, 同學們想一想, 可采取哪些 方法促進我們鄉(xiāng) (或縣、地區(qū) )經濟的快速發(fā)展 ?”激發(fā)學生努力學習、建設家鄉(xiāng), 由此導入新課。 此外,也可從導語直接導入??傊?,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或根據學生實際設計其他導入新課的方案。 二、 “人民生活的歷史性巨變”一目 教科書內容具體豐富, 也無大的閱讀障礙, 而且與學生自身實際生活緊密聯 系, 可查找和引用的具體事例很多, 且大多是學生生活實際中的事例, 學生應該 有很好的感性認識。因此,在教學組織上可采取如下策略 首先,教師可分組組織學生講述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用 等方面的主
18、要變化。關于“衣”方面,可以通過實物、圖片等展示,分析改革開 放前后的衣著在質地、顏色、樣式、價格等方面的異同。也可讓學生自由發(fā)言描 述自己和家人的服裝特點,說明現在服飾的新功能。關于“食”方面,教師可先 介紹改革開放前的相關情況??衫脤嵨锘蚨嗝襟w (有條件的學校 )展示當時使用 的面票、糧票、布票、油票、肉票等加以形象地說明。再讓學生從自己每天的食 品品種、營養(yǎng)結構加以介紹。關于“住”方面,可讓學生從人均居住面積、裝飾 材料、裝修程度及環(huán)境、住房分配制度等形象地進行比較。關于“行”方面,可 從過去我國被稱為“自行車王國”入手,到今天交通工具的多樣化,如公交車、 摩托車、出租
19、車、家庭轎車、電動車等的大大增加和發(fā)展普及,讓學生認識到社 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在“行”方面,教師還可針對機動車輛的大大增加帶來的社會 問題設計相關問題,把討論引向深入。如: “機動車輛的大大增加會帶來哪些社 會問題 ?” “要解決這些問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對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有哪些 更好的方法與建議 ?”教師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文字、數據、圖片、圖像等資料, 在學生充分思考、 發(fā)表意見的基礎上,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 機動車輛的大大增加 會帶來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和交通堵塞問題。 政府進行了大量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進 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法規(guī), 2004年 5 月 1 日, 《中華人民共和
20、國道路交通法》 正式實施。 在學生講述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對學生收集的歷史信息的真實性的辨別。 2.對學生比較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的鼓勵性評價。 3.對每一學習小組學生鼓勵性評價,注意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團結協(xié)作的 意識與能力。 4.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學生表達自己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評價。 其次,引導學生分析講述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 歷史性變化的主要原因。教師再進一步設計問題,如: “改革開放后,城鄉(xiāng)人民 生活為什么會發(fā)生巨大變化 ?”讓學生在討論學習的過程中自覺地認識到,改革 開放是人們在社會生活方式上產生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
21、進而認識到 改革開放是社會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動力, 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發(fā)展觀、 進步觀, 形成 支持改革開放、積極投身改革開放正確的價值取向。再如:通過對“想想:為什 么說我國創(chuàng)造了消滅貧困的世界奇跡 ?”這一問題的探討,使學生從橫向比較的 角度認識我國城鄉(xiāng)人民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的世界意義。 這一問題的探討可從城 鄉(xiāng)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大提高、 城鄉(xiāng)居民人均儲蓄存款大大提高和貧困人口的 減少三個方面展開。 對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還可進一步引導學生發(fā)掘問題,如: “城鎮(zhèn)居 民和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巨大增長, 但是, 二者仍然有很大差距, 這 一差距反映了我國在經濟發(fā)展中存
22、在的什么問題 ?如果你作為國家或省、 市、 縣、 鄉(xiāng)領導入,你將如何來解決這一問題 ?”對農村邊遠落后地區(qū),教師也可引導學 生分析本地區(qū)社會經濟發(fā)展相對緩慢、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不如先進地區(qū)的原 因。這些原因可從以下方面去概括、歸納: 1.經濟基礎薄弱。 2.地理條件限制。 3.交通不發(fā)達。 4.有的地區(qū)發(fā)展經濟的政策不當,沒有很好地發(fā)揮地區(qū)資源優(yōu)勢或沒有調 動當地人民發(fā)展經濟的積極性。 5.人才資源匱乏,缺乏先進的科學知識技術的指導等。 引導學生為當地經濟發(fā)展出謀劃策,振興家鄉(xiāng)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進而培養(yǎng)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社會、關心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情感。鼓勵學生發(fā)奮
23、學習、 全面發(fā)展并有一技之長,以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 第三,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的顯著變化。 在引導學生了解、討論了我國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歷史性變化及其 原因后,教師接著指出: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表現在衣、食、住、行、用等 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上,而且體現在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的消費結構也發(fā)生了顯著變化。 對于十四五歲的中學生來說, “消費結構” “恩格爾系數”這些概念相對較難,教 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已有認識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 “消費結構”主要包括:生存性的食品支出消費、衣著消費、高檔耐用品消 費、文化消費、娛樂消費、旅游消費和教育消費等,教材在小字部分,提供了 20
24、01 年我國城鎮(zhèn)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耐用商品的擁有量以及 2003年全國固定電 話、 移動電話用戶的數量, 以及近年來城鎮(zhèn)居民外出旅游的變化等相關數據, 由 此說明我國城鄉(xiāng)居民高檔耐用品消費、 文化娛樂消費和旅游消費等在消費支出中 的比重逐年加大。 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 使學生認識到: 生存性的食品 支出消費所占比重的降低反映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恩格爾系數”具體內容 見本節(jié)教材分析。 教材小字部分提供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 《城鄉(xiāng)居民家庭恩格爾 系數變化表》 , 形象地反映了從 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城鄉(xiāng)居 民的生存性的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逐漸變
25、化情況。 教師應結合對恩格爾系 數的講解指導學生看圖, 讓學生看到改革開放以來不同歷史時期我國經濟發(fā)展的 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提高, 從中體會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 認識到我國城鄉(xiāng) 居民消費已達到小康水平,使學生體會到應支持改革開放、積極投身改革開放, 爭取我國社會經濟的更大發(fā)展、爭取人民生活水平的更大提高。 三、 “民族精神風貌的深刻變化”一目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不僅重視物質文明建設, 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使人民生活發(fā)生了歷史性巨變。 而且, 非常重視精神文明建設, 努力提高全民族 的思想道德素質, 使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 那么, 我國黨和政 府
26、在精神文明建設上有哪些重大舉措 ?我國民族精神風貌發(fā)生了哪些深刻的變化 呢 ?教師由此過渡到本目學習中。 教師可利用教材中的問題“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深刻變化表現在哪些方面” 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的具體事例來談, 進而學習了解教材內容。 本目內容中涉 及不同歷史時期黨和政府倡導開展的系列活動、 新時期涌現出的優(yōu)秀人物。 由于 這些活動和人物發(fā)生的時間距今不遠, 有的活動還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 有的人 物還在社會中繼續(xù)發(fā)揮著他們的模范帶頭作用,這些活動有的學生曾親身參與, 有著親身的體驗; 教材中列舉的優(yōu)秀人物, 學生通過各種宣傳媒體都有著或多或 少的了解。 因此, 教師可組織學生
27、自己講述這些優(yōu)秀人物的事跡, 組織學生分組 討論:這些優(yōu)秀人物具有哪些優(yōu)秀的品質 ?結合我們自身實際,我們該如何學習 他們的優(yōu)秀品質 ? 本目內容最重要的不是讓學生記住多少歷史事件、 歷史人物, 而是讓學生學 習這些優(yōu)秀人物的精神品質, 并內化為自身的實際行動。 具體來說, 這就要求教 師在教學過程中, 首先, 引導學生了解他們的先進事跡以及產生這些先進事跡的 社會背景, 了解社會大環(huán)境對他們的影響。 其次, 引導學生發(fā)掘他們先進事跡的 本質與內涵。再次,把他們的精神品質內化為自身的實際行動。對學生來講,就 是要培養(yǎng)艱苦奮斗、助人為樂、勇于奉獻的精神,努力學習,奉獻社會。 四
28、、本課內容中歷史圖片、經濟統(tǒng)計表等較多,如: 《摩托車進入普通牧民家》 《四川德陽農民為孩子買回鋼琴》 《農民住進了瓦 房和樓房》 《時裝反映人民衣著消費的多樣化》 《品種豐富的蔬菜市場》 《城鄉(xiāng)居 民家庭人均收入統(tǒng)計表》 《城鄉(xiāng)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變化表》等。教師在教學中 應指導學生如何識讀歷史圖片, 如何從歷史圖片中提取有效信息, 如何分析經濟 統(tǒng)計表,如何透過現象認識歷史的本質等。 識讀歷史圖片,首先,應把握圖片反映的歷史時代背景。其次,要抓住圖片 的主題。再次,應與教材提供的歷史文字材料相結合。最后,如果是一組圖片, 則應了解與把握這一組圖片之間的內在聯系, 他們共同反映
29、了什么主題。 識讀分 析經濟統(tǒng)計表, 還應突出對圖例的認識, 了解不同形式數據統(tǒng)計表的功能和作用。 五、本課感性材料、典型事例較多,而且與學生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教學中教師 應指導學生如何收集和分類整理歷史材料, 如何從收集的歷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 息, 為我所用。 在收集歷史材料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 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與 意識。 可引導學生講述這些典型事例, 在講述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 表達自己見解、 自己的情感的能力。 作為開放性課堂, 甚至可以請一些學生家長、 老人談談他們在特定時代的生活狀況, 用他們的親身體驗, 來增強學生學習認知 的親和力,縮小認識的距離。
30、 六、課堂小結 教師可在學生學習探討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或鼓勵學生提出新的問題, 引導學生課后去思考解答。如: “推測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還會有 哪些新的發(fā)展變化 ?這些變化會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什么影響 ?” “我國在精神 文明建設上還存在哪些不足 ?還有哪些值得完善的地方 ?你能提出哪些建設性方 案?”“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電腦應用的日益普及,應如何構建文明健康的 網絡道德 ?”等問題,由此引導學生學習的深入。再如: “我國社會經濟的巨大發(fā) 展的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必然會帶來一些新的問題, 思考我國國有企 業(yè)制度改革帶來了哪些問題,黨和政府采取了哪
31、些措施解決這些問題 ?我們該如 何看待這些問題 ?”為下一課的學習作鋪墊。 七、本課的“史海拾貝” 《電報業(yè)務的興衰》 ,教師應指導學生課后認真閱讀,從 電報業(yè)務這一行業(yè)的興衰體會在社會生活變革過程中存在的不平衡性。 當然, 教 材編者的主要意圖是為了反映電話的普及、 人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和生活質量的提 高。 活動導引: 本課活動為調查“班里同學家安裝電話知多少 ?” 本活動課可以在課堂內進行, 最好安排在第一個子目后進行, 也可以安排在全課 結束后進行。活動的方式為: 1.分類統(tǒng)計,讓學生舉手即可。如,家里有電話 的舉手,有手機的舉手。 2.計算出各類統(tǒng)計數據所占比例。 3.分析數據,提出 問題。 在統(tǒng)計分析時至少應注意幾個方面: 一是注意橫向比較, 如城鄉(xiāng)區(qū)別、 地區(qū) 之間的比較等。橫向比較可以讓人看到發(fā)展的差異性。二是注意縱向比較,如 1978 年的情況如何 ?1992 年的情況如何 ?2005 年的情況又怎樣 ?縱向比較可以讓 人看到發(fā)展 !第三,對調查的結果作出正確分析。第四,形成調查報告。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