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總復習《化學實驗與科學探究》測試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九年級化學總復習《化學實驗與科學探究》測試題(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九年級化學總復習
《化學實驗與科學探究》測試題
考試時間: 40 分鐘,總分為 60 分
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 Cu :64 S:32 O:16 Na: 23
一、選擇題(本答題包括 7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21 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
B
C
D
2.如下圖所示,以下各裝置能完成相應實驗的是
(
)
A.裝置①:用雙氧水制氧氣
B .裝置②:由 b 進氣收集 H2 或 CO 2 氣體
C.裝置③:制取氧氣、氫氣等
2、氣體
D.裝置④:干燥,收集
HCl 氣體
3.下列除雜質的方法不正確的是(
)
選項
物質(括號內為雜質)
除雜方法
A
CO 2( CO )
通過 NaOH 溶液
B
NaCl 溶液( Na 2CO 3 )
加入適量的稀鹽酸
C
NaNO 3 溶液( NaCl )
加入適量的 AgNO 3 溶液,再過濾
D
FeSO 4 溶液( CuSO 4 )
加入過量的鐵粉,再過濾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驗證 NaOH 溶液中是否含有
SO 4 2- ,先加入稀硫酸 ,再加入 BaCl
3、 2
溶液 ,有白色沉淀 ,證
明含有 SO 42-
B.Na +、 K+ 、 H+、 SO 42— 可在 pH=13 的溶液中大量共存
C.向某無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試液呈紅色,說明該溶液一定是堿溶液D.用水可以鑒別氯化鈉、硝酸銨、碳酸鈣、硫酸銅四種固體物質
5.你認為下列實驗數據不合理的是(
)
A.用 10mL 量筒取 8.5mL 的溶液
B.用托盤天平稱得二氧化錳粉末的質量為
19.5g
C.用 pH 試紙測得某湖水的 pH 值為 6.83
D.測得某粗鹽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為
90.5%
6.為檢驗某混合氣體成分做了如下實驗:將一定體積的該混
4、合氣體通過量的澄清石灰水,石灰水無明顯現象,氣體總體積減小,把剩余氣體導出后,可在氧氣中燃燒,燃燒產物
能使白色 CuSO 4 粉末變藍色,則原混合氣體的成分可能是( )
A.HCl 和 CO B. HCl 和 H 2 C. CH 4 和 CO 2 D. CO 2 和 CO
7. 下列儀器是實驗室常見儀器:
a 試管
b 鐵架臺(帶鐵圈)
c 集氣瓶
d 酒精燈
e 燒杯
f 量筒
g 帶膠塞導管
h 水槽
i 錐形瓶
j 長頸漏斗
k 圓底燒瓶
l 玻璃棒
m 漏斗
n 蒸發(fā)皿
o 托盤天平
用上述提供的儀器進行下列實驗,選用的儀器
5、不正確的是(
)
A.從食鹽水中得到固體食鹽:
b d l n
B.配制一定質量分數的氫氧化鈉溶液:
e f l o
C.從氯酸鉀分解制氧后的殘留物中,分離出二氧化錳:
b e l m
D.實驗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c g h i j
二、填空題(本答題包括 6 小題,每空 1 分,共 24 分)
8.( 4 分)學習和研究化學,經常要進行實驗。
(1) 做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可觀察到發(fā)出_______色火焰。
(2) 稀釋濃硫酸時,一定要把 _________
6、_ 沿器壁慢慢注入 ______里,并用玻璃棒不斷攪
拌。
(3) 使用氫氣時要特別注意安全。點燃氫氣前,一定要 。
9.( 4 分)如圖所示的是初中化學中的一些重要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第 1 頁
(1) 實驗 A:傾倒 CO 2 時觀察到的現象是 _________ 。
(2) 實驗 B:測得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小于1/5 的原因可能是(只答一條): ________ 。
(3)
實驗 C:用玻璃棒攪拌的目的是
_________ 。
(4)
實驗 D:集氣瓶內放少量水的目的是
_________
7、 。
10. ( 4 分)請你參與實驗室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硝酸鉀溶液的實驗,并進行實驗
過程的探究:
(1) 計算:配制 50g 質量分數為 10% 的硝酸鉀溶液,所
需硝酸鉀質量為 g ,所需蒸餾水的體積為 mL
(水的密度約為 1g/mL )。
(2) 稱量:分別在天平左右兩盤放上紙片,調節(jié)平衡后,
應 (填標號)。
A.先在托盤上放置所需的砝碼,再添加硝酸鉀直至天平平衡。
B.先添加所需的硝酸鉀,再添加砝碼到所在的托盤直至天平平衡。
(3) 量取:準確量取所需蒸餾水要用到的儀器是 (選填圖中的標號)。
(4)
8、 溶解:將稱量好的硝酸鉀和蒸餾水混合溶解。
11.(7 分)從海水中提取出的粗鹽中除了
NaCl 外,還含有泥沙等雜質。請完善下列實
驗室中除去泥沙等雜質的實驗步驟,并回答相關問題:
操作 1
過濾
蒸發(fā)
;在加熱蒸
(1) 其中操作 1 的名稱是
;在過濾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發(fā)過程中,當蒸發(fā)皿中
時,停止加熱。
(2) 上述除去泥沙后的澄清濾液中,還含有Ca 2+ 、Mg 2+ 等陽離子。要想知道該濾液是硬
水還是軟水,可加入 進行檢驗。
(3) 海水提取出粗鹽后的母液中,還含有較多的氯化鎂,用氯化鎂可制得金屬鎂。工
9、業(yè)上從母液中提取氯化鎂的過程如下:
石灰水
;物質
X 是
物質 X
(填名稱)。
反應Ⅰ的基本反應類型是
母液
反應Ⅰ
Mg(OH)2 沉淀
反應Ⅱ
MgCl2
(4) 工業(yè)上可用電解飽和
NaCl 溶液的方法制得燒堿、
氯氣和氫氣, 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
方程式:
。
12. ( 2 分)甲、乙兩個裝置均可用于證明
SO 2 易溶于水。
(1) 甲裝置中,在水面下松開橡皮塞,一段時間后可觀察到的現象
是 。
(2) 收集一瓶 SO 2,按乙裝置組裝儀器, 打開活塞
10、 K ,向長頸漏斗加水
至如圖位置,關閉活塞 K ,一段時間后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
13. ( 3 分)有 A 、 B、 C 三瓶失去標簽的無色溶液,它們分別是鹽
酸、澄清石灰水和碳酸鈉溶液中的一種。 為了鑒別它們, 各取少量溶液兩兩混合, 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表中“↓”表示有沉淀產生;“↑”表示有氣體產生;“—”表示觀察不到明顯的現象變化。
A
B
C
A
↑
—
B
↑
↓
C
—
↓
回答下列問題:
(1)A 中溶質的化學式是 _________;
(2) 寫出 A 與 B
11、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3) 寫出 B 與 C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______ ___。
三、實驗與探究題(每空 1 分,共 10 分)
14 .根據實驗操作及氣體的實驗室制取等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 在實驗室中,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量取 8mL 液體時,選用量程為 10mL 的量筒。
B.探究碳酸鈉的性質實驗中,測定溶液的 pH 時應先將試紙濕潤。
C.實驗室做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集氣瓶底要放少量的沙或水。
D.將鐵絲分別放入硫酸銅溶液和硝酸銀溶液中驗證 Fe、 Cu 、 Ag 的金屬活動性順序。
第 2
12、 頁
E.取用液體藥品時,要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標簽朝向手心,放回原處時標簽向外。
F.將燃著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檢驗二氧化碳氣體是否收集滿。
(2) 請根據下圖回答問題。
Ⅰ.實驗A室用高錳酸鉀B制氧氣,C下列說法不D正確的是 E F。 G
①制取和收集該氣體應選用的裝置只有 A 和 D。
②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KMnO 4 K 2MnO 4 + MnO 2 + O 2↑
③試管口放棉花的目的是為了防止高錳酸鉀粉末在加熱時濺如導管
④發(fā)生裝置中,試管口略低于試管底是為了更好地排出氧氣
Ⅱ.小剛在實
13、驗室制 取 二 氧 化 碳 時 混 有 氯 化 氫 氣 體 和 水 蒸 氣 。 為 獲 得 純 凈 、 干燥 的 二 氧 化 碳 氣 體 , 可 選 用 上 圖 所 示 的 F 裝 置 和 G 裝 置 進 行 除 雜 和 干 燥 , 導 管
連 接 的 正 確 順 序 是 : B →
(用 導 管 口 的 小 寫 字 母 表 示 )→D 。
Ⅲ. 生活中常用 CaC 2
固體和水反應制取乙炔(
C 2H2),乙炔是一種不溶
e
f
于水的氣體,若讓你選擇發(fā)生裝置,你認為應選擇
裝置,若用右圖所
水
示裝置收集,則該氣體應
14、從
通入。
15 . 皮蛋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美食。它是將鴨蛋浸入一種特制的料液中,再加
工而成.根據題意回答有關問題。
【查閱資料】將純堿、食鹽加
入容器中,加沸水溶解,再慢慢加入生石灰充分反應,
冷卻后即得到料液。
寫出料液制作過程中發(fā)生化合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提出問題】料液中除含有
NaOH 和 NaCl 外,還含有那些溶質?
【猜想】
甲:只有 Ca ( OH
15、)2
乙:只有 Na 2CO 3
丙:既有 Ca ( OH) 2,也有 Na 2 CO 3;
上述猜測中,肯定錯誤的是
,其他兩個還需探究。
【實驗探究】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結論
①取少量上層料液過濾
,取濾液滴加足量稀鹽酸
無明顯現象
正確 x k
②另取少量濾液,滴加碳酸鈉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
b1 . co m
【問題與思考】
(1) 實驗①加入足量稀鹽酸的目的是
。
(2) 皮蛋食用時加入一些食醋
16、,可以去除澀感,原因是
。
四、計算題(本大題包括
1 小題,共 5
分)
16 .小宇用配制的 10% 的 CuSO 4 溶液測定一瓶
NaO H 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1) 下圖是配制 CuSO4 溶液的操作過程,正確的順序是 _________(填序號)。
(2) 取 NaOH 溶液 25g ,向其中加入 10% 的 CuSO 4 溶液 40g 時恰好完全反應。 計算 NaOH 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A B C D E
第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