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斜面體視為整體,受力分析可知地面對斜面體的摩擦力等于m(gsin θ-μgcos θ)cos θ+Fcos θ,地面受到的壓力為(M+2m)g-Fsin θ-m(gsin θ-μgcos θ)sin θ,故B、C錯誤;B與斜面體的正壓力N=2mgcos θ,對B受力分析如圖所示,根據(jù)共點力平衡有:F=mgsin θ+μmgcos θ+f ′,則動摩擦因數(shù)μ′==,故D正確。
2.(2019·衡水模擬)如圖甲所示,一長為2.0 m、質(zhì)量為2 kg的長木板靜止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質(zhì)量為1 kg可視為質(zhì)點的小物塊置于長木板右端。對長木板施加的外力F逐漸增大時,小物塊所受的摩擦力Ff隨外力F的變化關(guān)
3、系如圖乙所示。現(xiàn)改用F=22 N的水平外力拉長木板,取g=10 m/s2,則小物塊在長木板上滑行的時間為( )
A.1 s B.2 s
C. s D. s
解析:選A 由題圖乙知外力較小時,小物塊和長木板均靜止,隨著外力的增大二者先一起加速運動,后來發(fā)生相對滑動,當F>2 N時二者開始加速,表明長木板受水平面的滑動摩擦力Ff2=2 N,當F>14 N時小物塊和長木板開始相對滑動,此時小物塊受到的摩擦力Ff1=4 N,小物塊的加速度a1=4 m/s2。改用F=22 N的外力水平拉長木板時,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F-Ff1-Ff2=Ma,由運動學規(guī)律知小物塊在長木板
4、上滑行的時間滿足at2-a1t2=L,解得t=1 s(另一解不符合,舍去),故選項A正確。
3.(多選)如圖所示,表面粗糙、質(zhì)量M=2 kg的木板,t=0時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從靜止開始沿水平面向右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a=2.5 m/s2。t=0.5 s時,將一質(zhì)量m=1 kg的小鐵塊(可視為質(zhì)點)無初速度地放在木板最右端,鐵塊從木板上掉下時速度是木板速度的一半。已知鐵塊和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1=0.1,木板和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2=0.25,g=10 m/s2,則( )
A.水平恒力F的大小為10 N
B.鐵塊放在木板上后,木板的加速度為2 m/s2
C.鐵塊在木板上運
5、動的時間為1 s
D.木板的長度為1.625 m
解析:選AC 木板上未放鐵塊時,對木板由牛頓第二定律得F-μ2Mg=Ma,解得F=10 N,選項A正確;鐵塊放在木板上后,對木板有F-μ1mg-μ2(M+m)g=Ma′,解得a′=0.75 m/s2,選項B錯誤;0.5 s時木板的速度v0=at1=1.25 m/s,鐵塊滑離木板時,木板的速度v1=v0+a′t2,鐵塊的速度v′=a鐵t2=μ1gt2,由題意知v′=v1,解得t2=1 s,選項C正確;鐵塊滑離木板時,木板的速度v1=2 m/s,鐵塊的速度v′=1 m/s,則木板的長度為L=t2-t2=1.125 m,選項D錯誤。
4.(多選
6、)(2019·衡陽模擬)如圖所示,將砝碼置于桌面上的薄紙板上,用水平向右的拉力F將紙板迅速抽出。若砝碼和紙板的質(zhì)量分別為M和m,各接觸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μ,砝碼與紙板左端的距離及與桌面右端的距離均為d。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紙板相對砝碼運動時,紙板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為μ(M+m)g
B.要使紙板相對砝碼運動,F(xiàn)一定大于2μ(M+m)g
C.若砝碼與紙板分離時的速度小于,砝碼不會從桌面上掉下
D.當F=μ(2M+3m)g時,砝碼恰好到達桌面邊緣
解析:選BC 對紙板分析,當紙板相對砝碼運動時,所受的摩擦力大小為f2=μ(M+m)g+μMg,故A錯誤;紙板相對砝碼運動時,設(shè)砝碼的
7、加速度為a1,紙板的加速度為a2,則有:f1=Ma1=μMg,F(xiàn)-f2=ma2,發(fā)生相對運動需要滿足a2>a1,代入已知條件解得:F>2μ(M+m)g,故B正確;若砝碼與紙板分離時的速度小于,砝碼勻加速運動的位移小于==,勻減速運動的位移小于==,則位移小于d,砝碼不會從桌面上掉下,故C正確;當F=μ(2M+3m)g時,砝碼未脫離紙板時的加速度a1=μg,紙板的加速度a2==2μg,根據(jù)a2t2-a1t2=d,解得t=,砝碼脫離紙板時勻加速運動的位移x′=a1t2=d,可知砝碼脫離紙板時恰好離開桌面,故D錯誤。
5.在一塊固定的傾角為θ的木板上疊放質(zhì)量均為m的一本英語詞典和一本漢語詞典,圖甲
8、中英語詞典在上,圖乙中漢語詞典在上,已知圖甲中兩本書一起勻速下滑,圖乙中兩本書一起加速下滑。已知兩本書的封面材料不同,但每本書的上、下兩面材料都相同,近似認為滑動摩擦力與最大靜摩擦力相等。設(shè)英語詞典和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1,漢語詞典和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2,英語詞典和漢語詞典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μ1>μ2
B.μ3<μ2
C.圖乙中漢語詞典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μ3mgcos θ
D.圖甲中英語詞典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μ2mgcos θ
解析:選D 對題圖甲中兩本詞典整體分析,根據(jù)共點力平衡有2mgsin θ=μ2·2mgcos θ,對題圖乙中
9、兩本詞典整體分析,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得2mgsin θ-μ1·2mgcos θ=2ma,由兩式可知μ1<μ2,故A錯誤;題圖甲中英語詞典所受靜摩擦力f1=mgsin θ,因為2mgsin θ=μ2·2mgcos θ,所以f1=μ2mgcos θ,故D正確;而兩本詞典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fm=μ3mgcos θ,由fm≥f1可知μ3≥μ2,故B錯誤;題圖乙中a=gsin θ-μ1gcos θ,對漢語詞典有mgsin θ-f2=ma,解得f2=μ1mgcos θ,故C錯誤。
6.如圖甲所示,長木板B固定在光滑水平面上,可視為質(zhì)點的物體A靜止疊放在B的最左端?,F(xiàn)用F=6 N 的水平力向右拉物體A,經(jīng)過
10、5 s物體A運動到B的最右端,物體A的v -t圖像如圖乙所示。已知A、B的質(zhì)量分別為1 kg、4 kg,A、B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g取10 m/s2。
(1)求A、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2)若B不固定,求A運動到B的最右端所用的時間。
解析:(1)根據(jù)題圖乙可知A的加速度為
aA== m/s2=2 m/s2
以A為研究對象,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可得
F-μmAg=mAaA
解得μ=0.4。
(2)由題圖乙可知木板B的長度為
l=×5×10 m=25 m
若B不固定,則B的加速度為
aB== m/s2=1 m/s2
設(shè)A運動到B的最右端所用的時間為t,根據(jù)題意
11、可得
aAt2-aBt2=l
解得t≈7.07 s(另一解不符合,舍去)。
答案:(1)0.4 (2)7.07 s
7.(2019·安徽名校聯(lián)考)質(zhì)量M=3 kg 的長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F=11 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由靜止開始向右運動。如圖所示,當速度達到1 m/s時,將質(zhì)量m=4 kg的物塊輕輕放到木板的右端。已知物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2,物塊可視為質(zhì)點(g=10 m/s2)。求:
(1)物塊剛放置在木板上時,物塊和木板的加速度分別為多大;
(2)木板至少多長物塊才能與木板最終保持相對靜止;
(3)物塊與木板相對靜止后,物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解析:(1)放上
12、物塊后,物塊的加速度
a1==μg=2 m/s2,
木板的加速度a2==1 m/s2。
(2)當物塊、木板速度相等后可保持相對靜止,故
a1t=v0+a2t,解得t=1 s,
1 s內(nèi)木板的位移x1=v0t+a2t2=1.5 m,
物塊的位移x2=a1t2=1 m,
所以木板長至少為L=x1-x2=0.5 m。
(3)相對靜止后,對物塊、木板整體有F=(M+m)a,
對物塊f=ma,故f=m≈6.29 N。
答案:(1)2 m/s2 1 m/s2 (2)0.5 m (3)6.29 N
8.(2019·合肥模擬)如圖所示,一長L=2 m、質(zhì)量M=4 kg的薄木板(厚度不計)
13、靜止在粗糙的水平臺面上,其右端距平臺邊緣l=5 m,木板的正中央放有一質(zhì)量為m=1 kg的小物塊(可視為質(zhì)點)。已知木板與水平臺面、物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μ1=0.4,現(xiàn)對木板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恒力F,其大小為48 N,g取10 m/s2,求:
(1)F作用了1.2 s時,木板的右端離平臺邊緣的距離;
(2)要使物塊最終不能從平臺上滑出去,則物塊與平臺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2應(yīng)滿足的條件。
解析:(1)假設(shè)開始時物塊與木板會相對滑動,由牛頓第二定律,對木板有:F-μ1(M+m)g-μ1mg=Ma1,
解得:a1=6 m/s2。
對物塊有:μ1mg=ma2,
解得:a2=4 m/s
14、2。
因為a2
15、1′=1.36 m
此時木板距平臺邊緣的距離為:
Δx=l-x1-x1′=(5-3-1.36)m=0.64 m。
(2)物塊滑至平臺后,做勻減速直線運動,由牛頓第二定律,
對物塊有:μ2mg=ma2′
解得:a2′=μ2g
若物塊在平臺上速度減為0,則通過的位移為:x2′=
要使物塊最終不會從平臺上掉下去需滿足:
l+≥x2+x2′,聯(lián)立解得:μ2≥0.2。
答案:(1)0.64 m (2)μ2≥0.2
9.(2019·珠海模擬)如圖甲所示,水平面以O(shè)點為界,左側(cè)光滑、右側(cè)粗糙。足夠長的木板A左端恰在O點,右端疊放著物塊B。物塊C和D間夾著一根被壓縮的輕彈簧,并用細線鎖定,
16、兩者以共同速度v0=6 m/s向右運動,在C到達O之前突然燒斷細線,C和彈簧分離后,某時刻與A碰撞并粘連(碰撞時間極短)。此后,A、C及B的速度—時間圖像如圖乙所示,已知A、B、C、D的質(zhì)量均相等,且A、C與粗糙水平面的動摩擦因數(shù)相同,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求:
(1)A與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1及A與粗糙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2;
(2)最終B離A右端的距離。
解析:(1)C與A碰撞后,由題圖乙知A、C的加速度為
a1==-5 m/s2,
B的加速度為a2==1 m/s2,
對B受力分析,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μ1mg=ma2,
解得μ1=0.1
17、,
對A、C組成的系統(tǒng),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
-μ1mg-μ2·3mg=2ma1,
解得μ2=0.3。
(2)由題圖乙可知,A、B、C達到共同速度前A、C前進的位移為xA=×(1+6)×1 m=3.5 m,
B前進的位移為xB=×1×1 m=0.5 m,
達到共同速度v=1 m/s后,B的加速度大小為
a′==1 m/s2,方向向左,
A、C的加速度大小為a″==4 m/s2,方向向左,
故B減速到零時前進的位移為xB′==0.5 m,
A、C前進的位移為xA′==0.125 m,
故最終B離A右端的距離為
Δx=xA-xB+xA′-xB′=2.625 m。
答案:(1)0.1 0.3 (2)2.62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