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 第4單元 第14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件 (新版)新人教版

上傳人:san****019 文檔編號:22908082 上傳時間:2021-06-02 格式:PPT 頁數(shù):21 大?。?.72MB
收藏 版權申訴 舉報 下載
九年級語文上冊 第4單元 第14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頁
第1頁 / 共21頁
九年級語文上冊 第4單元 第14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頁
第2頁 / 共21頁
九年級語文上冊 第4單元 第14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件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頁
第3頁 / 共21頁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資源

還剩頁未讀,繼續(xù)閱讀

資源描述:

《九年級語文上冊 第4單元 第14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件 (新版)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九年級語文上冊 第4單元 第14課《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件 (新版)新人教版(2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高分低能”“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會給我們極大的啟發(fā)。 新課導入 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2.釋詞: 格物: 致知: 袖手旁觀: 不知所措: zh o cu推究事物的原理。獲得知識。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xié)助別人。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fā)急。預習檢測 丁肇中,1936年出生,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祖籍山東省日照市,現(xiàn)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曾發(fā)現(xiàn)一種新的基本粒子,并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類似的英文字母“J”將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作者簡介丁肇中

2、文題解說“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獲得知識,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文題既是標題,又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創(chuàng)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華”征文特別榮譽獎時的一篇發(fā)言稿。丁肇中在這篇演講中,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對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世界上的未知世界 。 精讀課文,理解詞句1.結合文意,回答問題。(1)“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格”字加引號有什么作用?“格”字加引號,起到諷刺、否定作用,用得活潑、生動、傳神,諷刺了王陽明違背實驗精神的迂腐行為。(2)“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本渲屑狱c的三個詞語位置

3、能否顛倒?為什么?不能顛倒。因為一個成功的實驗首先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選擇正確的目標,選定目標后,就要有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毅力”,這三 個步驟是逐步深入的,因此它們的位置不能顛倒。 (3)“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比绾卫斫饧狱c的詞語?“消極的觀察”是被動的,“積極的探測”是主動的。用“消極”“積極”這一對反義詞,語言準確。“不是而是”的句式,否定前者,肯定后者,觀點鮮明,重點突出。(4)“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拔ㄒ弧币辉~為什么不能去掉?“唯一”一詞指出要想尋求真理,只有對事物進行客觀的探索,別無他路,強調了實踐、 探索的重要意義。 (5)

4、“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用功”為什么加引號?“用功”加引號,表示否定,暗示只埋頭讀書而輕視動手和實踐。 2.結合文意,賞析下列句子。(1)“四書”之一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fā)點是“格物”和“致知”。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 從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經典里提出“格物”“致知”,既點明題目,又表明這一觀點由來已久,古已有之。(2)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在結構上,領起下文;在內容上,強調了實驗精神的重要性。(3)時至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xù)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 頭腦。 指出中國學生重視理論而輕視實驗的根源。 (5)希望我

5、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得出結論,向青年人提出“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的要求。(4)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也是不可少的。過渡句,承上啟下,“不但而且”揭示了各部分之間的遞進關系。這句話告訴我們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對研究學術有用,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也是有用的。 速讀課文,把握整體 1.本文的論題是什么? 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想 一 想 2.本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論點: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是從探查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實驗得到知識。 論據(jù):中國古代對格物致知的理解;

6、王陽明“格”竹子的事例;實驗精神的重 要性;以自己的經驗 為證。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正反對比論證。討論 第一部分(1):提出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論題) 第二部分(212):分析問題,用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親身經驗做例子,分析論證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第一層(25):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證明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己,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第二層(610):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第三層(1112):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以“我”舉例。論證要重視實驗。 第三部分(13):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

7、們這一代提出希望。結構:總(1)分(2-12)總(13)3.給本文劃分層次,概括大意,明確結構。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對“格物致知”闡釋引出論點,以王陽明“格竹子”和自己的經驗實例為論據(jù),針對傳統(tǒng)教育下的中國學生,論證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號召中國學生應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實驗精神。 研讀分析,重點突破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2.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是實地探察,是所謂的實驗。 3.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8、?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病? 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4.課文以王陽明為例,有什么作用? 以大哲學家王陽明為例,事例典型,很有說服力?!疤讲焱饨纭迸c“探討自己”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思想活動,而王陽明卻在它們之間畫上了等號,作者在這里明確指出了他“格物”失敗的原因。以王陽明為例,說明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教育沒有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想一想 5.作者舉個人的經驗為例,目的是什么? 以自己的經驗為例,從反面論證中國傳統(tǒng)教育重理論、輕實驗,重思維、輕動手的弊端,從而說明了實驗精神在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性,使說理更加真實可信,使人無可辯駁。 6.本文運用了

9、哪些論證方法?(1)引用古語。如,開頭引用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三自然段中引用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2)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合。列舉事例時,采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合的說理方法。如:反面事例,列舉明朝大哲學家王陽明“格”竹子苦思頭痛而失敗的事例,闡述了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正面事例,通過作者在大學念物理時,因事先沒有準備,做研究時發(fā)現(xiàn)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而恐慌的親身經歷,闡述了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的道理。事例論證的好處:說理充分,令人信服。(3)運用對比。如:中國傳統(tǒng)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

10、知識是通過內心體悟和自我檢討獲得,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 7.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現(xiàn)實意義? 提倡“格物致知”是由于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是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是應付今天世界環(huán)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精神,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這對于今天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yǎng)我們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精神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以“做一名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現(xiàn)代中國人”為題目,寫一篇小議論文。布置作業(yè) 板書設計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陳 涉 身 世引論(1) 陳 涉 身 世本 輪 陳 涉 身 世結論(13) 交代寫作目的解釋“格物致知”的含義古代未真正重視“格物致知”現(xiàn)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提出希望本論(2-12) 貢獻人類社會 培養(yǎng)實驗精神

展開閱讀全文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