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識廬山真面目》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巧識廬山真面目(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巧識廬山真面目
——例談重拾整體感知有效策略
鄞州區(qū)邱隘實驗小學
“要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應起到理解內容、明確主旨的作用”
——語文新課程標準
“感知課文內容,是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直接的反映,簡單的認識?!?
——孫荻芬
“整體感知(感受)課文是閱讀理解的起點,也是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讀物的一種近乎直覺的認識?!?
——錢夢龍
整體感知, 是對課文的整體領悟,是指讀完一篇文章后產(chǎn)生的心理感觸,是閱讀者通過直覺在較短的時間內對課文要點進行大體上的領會和把握。抵制了教師以大量講解替代學生閱讀的弊端,主張讓學生自己去“感知”和“把握”;推翻了教師在講
2、解中字詞句篇、語法修辭面面俱到,主張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感知”;打破了“肢解式的模式分析”,主張閱讀教學采納“整體感知”的方式。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是字、詞、句、段圍繞一個共同的中心主旨而構成的有機整體。根據(jù)“整體——部分——整體”的閱讀心理特點,在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從整體出發(fā),通過自己的主觀認識,對文章進行全面而仔細地通讀、理解,綜合運用學到的各種知識,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從而達到對文章有個整體的了解。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閱讀一篇課文的第一步應當是“通讀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
筆者綜合多位名師案例,結合平時教學,效仿整體感知方法,總結了一些經(jīng)驗做法:
3、一、把人物“串”起來
有的課文篇幅較長,人物多,關系復雜,如果不理清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往往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存在困難。因此,如果能在感知全文時,正確地梳理人物關系,學生對文章梗概的把握就能了然于胸。
特級教師支玉恒執(zhí)教《跳水》一課,通過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完成對這堂課整體感知,問題一:課文中有哪些角色;問題二:角色和角色之間發(fā)生了什么樣的事情。支老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同步板書,板書既是對課文的高度概括,也為課文的分析提供了簡單明白的線索,幫助學生順利地認識文章的整體結構。
浙江省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中,寧波市實驗小學黃鐵成老師執(zhí)教的《普羅米修斯》中的整體感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黃老師
4、出示課文當中有關神的名字,引導學生想一想這些神跟普羅米修斯之間發(fā)生了什么故事,然后請學生根據(jù)板書,用簡潔的語言說說整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因為有了前面交流的基礎,有了板書直接的幫助,就能夠比較容易地說出課文主要內容。
取火
懲罰
阿波羅
敬佩
宙斯
搭救
普羅米修斯 火神
赫拉克勒斯
本人執(zhí)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小木偶的故事》時,也采用了這一方法。初讀課文后,我引導學生找出文中一共出現(xiàn)幾個人物,根據(jù)學生交流板書如下:
小紅
5、狐
熊警察
小木偶 兔姑娘
老奶奶
小女巫
然后引導學生說說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板書如下:
搶包 小紅狐
冤枉 熊警察
小木偶 誤會 兔姑娘
誤解 老奶奶
幫助 小女巫
學生根據(jù)板書的圖示,結合關鍵詞,將課文中的人物關系很輕松地
6、串連起來了:小紅狐搶了小木偶的背包,熊警察冤枉他,兔姑娘、老奶奶誤解他,最后小女巫幫助了他,給了他人類所有的表情。
二、把課題“圍”起來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從課題入手,緊扣課題,充分挖掘課題資源,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全文內容,從而整體感知。特級教師薛法根就為我們做了很好的示例:
師:我們學習一篇課文,看老師寫課題。(“必須”兩個字用紅筆寫)
(生跟老師一起寫課題)
師:誰來讀?(生讀課題)和我們以前學的課文有什么不一樣、
生:課文題目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的話。上邊有一個雙引號。
師:你有一個重要的發(fā)現(xiàn)。
生:必須兩個字是用紅筆寫的。
7、師:猜猜老師為什么用紅筆寫?
生:是為了強調一個人說話的語氣。
師:對,這是一個人說的話,一般在說的后邊加上冒號。(板書:)這是誰說的話?(爸爸)(板書:爸爸 )
師:爸爸是怎樣說這句話的?在怎樣的情況下說這句話的?放聲讀課文,遇到生字、生詞看看課文后的生字表,劃出帶有生字的詞,放聲讀課文,讓老師聽到你讀書的聲音。
(生自學課文)
(出示生字詞)
師:誰能在這句話中的橫線上加一個詞,爸爸是怎樣說的?
(課件出示:爸爸 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生1:爸爸低沉地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生2:爸爸斬釘截鐵地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生3:爸爸語重心
8、長地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生4:爸爸意味深長地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生5:爸爸堅持自己的建議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師:自己的話叫意見,并且應該在意見后加一個逗號。請你把這句話再說一次。
生5:爸爸堅持自己的意見,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生6:爸爸無可奈何地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師:如果是無可奈何應該這樣說了:你不放就不放吧。(眾笑)
師:爸爸在怎樣的情況下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說了后,湯姆又是怎樣做的?請你在這句話前后橫線上各加一句話。(課件出示: ,爸爸 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9、 。)快速默讀課文。
(生默讀課文。)
師:誰愿意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1:在還沒有允許釣鱸魚的時候,湯姆釣到了一條大魚的情況下,爸爸誠懇地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后來,湯姆很不情愿地把魚放掉了。(這個學生說得結結巴巴,不太連貫。)
師:去掉“在”和“情況下”這幾個詞,再把這三句話連起來說一說。這樣的表達會更清楚。(學生去掉了這幾個詞,說得更連貫了。)
生2:正當湯姆想違反規(guī)定,把大鱸魚拖上岸的時候,爸爸斬釘截鐵地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湯姆從爸爸的語氣中聽出一點挽回的余地也沒有了,只好把魚放掉。
師:你的記性真好,老師都沒有你記得這么多。還有不同的說法嗎?
生3:正當湯姆高興
10、地把大鱸魚釣上來的時候,爸爸堅決地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睖分缓脽o可奈何地把魚放掉了。
師:“無可奈何”這個詞用得好。
生4:湯姆釣到魚,心里樂開花的時候,爸爸語重心長地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湯姆只好把魚放回了大海。
師:小朋友,這三句話連起來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一句話是起因,第二句話是經(jīng)過,第三句話是結果。我們讀完一篇課文,必須想想文章的主要內容。如果是一件事情,在說主要內容的時候要說清楚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
——薛法根《“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片斷
薛老師抓住課題中的一個引號和“必須”一詞做文章,利用課題引出三個問題:爸爸是怎樣說這句話的?在怎樣的情況下說的?說
11、了之后怎么樣?引導學生在與文本開展對話,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學生在找到答案的同時,也捕捉到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就摒棄了以往學生概括主要內容時或不能抓住重點,或語言不夠凝練,概括主要內容變成復述課文的問題,提高了學生初讀課文時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學生不但能概括出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了,也學會了這種方法,能試著用同樣的方法去概括敘事性課文的主要內容。如《飛奪瀘定橋》、《草船借箭》等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感知就不在話下。
三、把重點句“找”出來
文章的中心句、過渡句都是有提綱挈領作用的重點句。充分利用重點句,就能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也就掌握了復雜內容的鑰匙,能快速有效地實現(xiàn)對課文的整體
12、感知。
筆者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大自然的啟示》一文時,就采用這種感知方法。
師:同學們,這篇文章內含兩篇小文章,請同學們快速讀讀第一篇文章,看看課文主要些什么?
生:主要寫德國的林務官下達了一個命令,使得森林遭了秧。
師:你概括得很好,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他說的意思在文中有一句話就概括了。
生:是的,文中有個過渡句,就是這個意思。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務官異想天開的命令給森林帶來了災難。
師:看來過渡句的作用不容小覷,不僅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有時還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呢。
那我們綜合剛才同學說的內容,表述得具體些。
生:林務官異想天開的“打掃森林”的命令給森林帶來了災難。
師:很好。
13、同學們我們抓住文章中的過渡句,進行適當?shù)男薷?,就能很好的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尋找重點句來概括主要內容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那么請同學們快速瀏覽第二篇文章《人類的老師》,用最快的速度告訴我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
生瀏覽課文課文
生:文章的最后一段中一句話就概括了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科學家從蜻蜓、鯨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
師:真了不起,你學會了這種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方法。
課文中的重點句,有的揭示題旨,有的點明中心,有的概括內容,有的凝聚情感。重點句所處地位置也因文而異。有的開篇點題,有的篇末總結。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結。
于永正老師曾經(jīng)在執(zhí)教《狐假虎威》一課
14、時,引領學生通過聽故事、默讀,快捷地找到了概括全文內容、提示全文意思的中心句“狡猾的狐貍是借著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然后,又將中心句濃縮成了一個中心詞“狐假虎威”。(恰巧,這一中心詞是本課的課題)這一巧妙的引導方式,不僅直奔了課文中心,更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內容,牽動了文本蘊涵的魂。
再如,我在教學《白鷺》一文時,根據(jù)文本的特點,讓學生抓住開頭和結尾的兩句話:“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白鷺是一首韻味無窮的詩。”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我板書“精巧、韻味無窮”,并讓學生跟著書空“韻味”,然后學生齊讀課文的首尾兩句話。最后我適時地小結:“好長的一篇文章,我們讀的時候讀成了兩句話,這就是把課文讀
15、短了。還抓住了兩個詞‘精巧、韻味無窮’這就是讀準了。”
阿基米德說過:如果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同樣,如果能夠準確地把握課文中的重點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就能“執(zhí)一而馭萬”。
四、把思路“理”出來
葉圣陶老先生曾指出:“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語文老師?!笨梢娎砬逅悸返闹匾?。文章思路像人體的總血管、總神經(jīng)。它往往表現(xiàn)出作者的思維軌跡。
如:《最后一頭戰(zhàn)象》按照“英雄垂暮——重披戰(zhàn)甲——憑吊戰(zhàn)場——莊嚴歸去”的思路進行敘述的。
《夜鶯之歌》按照“請君入甕——以哨傳情——甕中捉鱉——重返崗位”的思路來寫的。這類有著明顯思路的文章,只要理清文章的思路,貫穿
16、成線,就把一篇長長的課文化成幾句簡潔的語言,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就了然于心了。
再如,我在教學《鄉(xiāng)下人家》一文時,在學生自讀自悟,老師先扶后放的引導下,讓學生給課文描繪的畫面命名:瓜藤攀爬——鮮花怒放——群雞覓食——群鴨戲水——門前晚餐——月夜蟲鳴。學生再給這些畫面命的過程中,讀懂課文的內容,感知了著獨特迷人的鄉(xiāng)下人家的風景。
當然,整體感知課文的方法還有很多,諸如引導學生自由暢想來感知課文內容,結合課文首尾理解,或者填空感知等等,無論是哪種方法,目的都是一樣,訓練學生們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我想只有我們不斷尋求方法,我們一定能用整體感知的方式閱讀適宜于整體感知的文本以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使得整體感知豐盈扎實,使得課堂教學高效低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