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縣三溝初級中學八年級歷史上冊 第20課 社會生活的變化導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河北省承德縣三溝初級中學八年級歷史上冊 第20課 社會生活的變化導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20課_社會生活的變化導學案
一、學習目標:
1、掌握火車、輪船傳入中國以及中國近代在交通方面的變化;有線電報、電話以及照相和電影的傳入,新聞報紙、出版事業(yè)在中國的出現(xiàn);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習俗的變化。
??2、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正確的歷史發(fā)展觀、進步觀,并認識到這些深刻的變化是以中華民族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災難深淵為代價的,但是,中國社會生活的這些變化客觀上順應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潮流,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 3、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工業(yè)文明的傳入,它在改造著中國社會的物質(zhì)文明的同時,中國社會的文化生活和社會習俗也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文化生
2、活的變遷、社會習俗的變化
難點:培養(yǎng)學生形成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
三、課程導入
?
淞滬鐵路通車場面
?在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轎子、馬車和帆船等。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侵入,以機械為動力的新式交通工具逐漸傳入中國,并對中國社會生活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你知道有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嗎?它們有什么優(yōu)點?與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交通工具有什么不同?這將給中國社會帶來哪些變化?
四、自主學習:(學生帶著以下問題自學。時間:15分鐘)
1你所知道的古代主要采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它們有什么弊端?
219世紀以來,傳入我國的近代交通工具有哪些?它們有什么特點?在當時社會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
3、3近代中國,更快捷的傳遞信息的方法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些新生事物?
4在沒有影片或光碟出現(xiàn)之前,如何更加客觀地記錄一件事或一個人的真實面目?
5對于沒有親眼看到的情況,當時的人們是如何了解的?
6分析近代大眾傳媒的出現(xiàn)對中國近代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
五、合作探究:采用同桌→小組→師生合作探究的形式。
在沒有影片或光碟出現(xiàn)之前,如何更加客觀地記錄一件事或一個人的真實面目?
六、精講點撥:12356略
4、引導學生歸納:19世紀70年代出現(xiàn)了有線電報,20 世紀初又又出現(xiàn)了無線電話;對待新生事物,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知道這些工具是西方列強侵華的產(chǎn)物;另一方面明白它的出現(xiàn),是
4、歷史的必然,符合歷史發(fā)展的方向,總體上應予以肯定。 同時,由于當時中國條件的限定,還沒有普及到中國的每個地方。
七、達標練習:
(一)、選擇題:
1.19世紀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員與上海的親友取得及時聯(lián)系選擇的最佳手段有(???? )
A.拍有線電報 B.寫封書信 C.發(fā)無線電報 D.打長途電話
2.19世紀70年代上海的人們能夠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的主要傳媒工具是( )
A.廣播電臺??? B.因特網(wǎng)???? C.電視??? D.報紙
3.你認為黃興見到孫中山時所行的禮節(jié),不可能的是()
A.鞠躬??? B.握手???? C.點頭??? D.跪拜
4.右圖反映的這一現(xiàn)象
5、應出現(xiàn)在( )
A.鴉片戰(zhàn)爭后? B.辛亥革命后 C.戊戌變法后 D.洋務運動后
5.辛亥革命后,社會習俗的改變中,對今天中國成為世界體育強國關(guān)系最大的是()
A.女子停止纏足 B、男子易服 C.廢除跪拜禮 D.取消“大人”稱謂
6.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火車、輪船的出現(xiàn),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的交流
B.近代,在社會習俗方面,傳統(tǒng)的習慣勢力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完全改變
C.辛亥革命后開始取消“老爺”“大人”等稱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稱呼
D.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人開始在上海等城市創(chuàng)辦報紙,主要給中國人看
(二)、綜合運用
1.讀下圖,回答問題
近代中國的大門北資本主義列強打開
6、,我們的領(lǐng)土被割占、資源被掠奪。但同時歐風美雨也把世界創(chuàng)造的文明帶來中國來。請看下圖,結(jié)合你所學到的知識,說說近代中國人的社會生活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①?交通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信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化生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社會習俗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1 A
7、? 2? D??? 3? D??? 4? B???? 5 A??? 6 D
二、綜合運用
1.①出現(xiàn)了火車、輪船,大大加快了人們的出行速度。②19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開始有了有線電報,后來有了無線電報和電話,使人們遠距離的聯(lián)系變得非常的便捷。③人們的生活中開始有了相片,可以看電影;看報紙等。④辛亥革命后,人們剪掉辮子,穿新式服裝,女子放足、不纏足,采用新式禮儀和稱呼。
八、拓展提升:
鴉片戰(zhàn)爭后,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西方工業(yè)社會文明也隨之傳入中國,使中國的社會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但這些深刻的變化是以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災難為代價的。你認為我們付出的代價沉重嗎?你如何看待列
8、強的侵略活動?
九:課外作業(yè):
1、 必做題
歷史診斷:(指出下列故事中出現(xiàn)的不可能發(fā)生的情形)
1919年某天,南京的張宏(南京政府官員)要去參加一次商會代表會,家里發(fā)生了如下情形:他們家的女傭跪在地上向張宏請安:老爺,我現(xiàn)在就為您去取翎頂補服出行嗎?
2、選做題
收集反映近代社會生活的老照片并附相關(guān)文字說明,在班級舉行一次以“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為主題的圖片展覽。
知識梳理:
【資料下載】
?近代社會的不纏足運動
?婦女纏足始于五代的南唐,發(fā)展于宋代,流行于明清。清朝以馬上得天下,女子天足是滿族的習俗。入主中原后,順治、康熙都曾發(fā)布諭令,嚴禁漢族婦女纏足。但由于這種陋
9、習在民間根深蒂固,禁止纏足并沒有取得多大效果。
近代以來,較早宣傳“戒纏足”的當屬美國傳教士林樂之主編的《萬國公報》。該報在1875~1878年曾先后發(fā)表多篇文章,力勸女性不要纏足,并以近代生理學、骨科學知識講解纏足對人身體的危害。
?1883年,維新派人士康有為和友人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立不纏足會。這是近代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個不纏足的民間組織。
?1897年,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派人士在上海發(fā)起成立不纏足會,宣布以上海為總會,號召各地成立分會。此后,不纏足運動在南方各省的影響不斷擴大。
1898年,康有為在百日維新期間曾上《請禁婦女裹足折》,認為女子裹足,不能勞動,不便于萬國競爭的時代,請求放足,
10、以“與歐美同俗”??上Т隧椪呶醇笆┬校褥缶桶l(fā)動了戊戌政變。
?1902年2月,清政府諭令勸止纏足,不纏足運動重新興起,社會風氣相對閉塞的北方地區(qū)也開始出現(xiàn)不纏足會。
?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令內(nèi)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于是各省展開放足運動,“解放腳”應運而生。
?纏足本是一種對婦女身心有著極大傷害的陋習,然而廢除這一陋習卻用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由此可見,移風易俗并非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因為人們的觀念是歷史形成的,也是最難改變的。
徐壽和近代中國自制的第一艘輪船“黃鵠”號
?1861年,曾國藩創(chuàng)辦安慶內(nèi)軍械所,開始仿造西式船炮。徐壽作為“能通曉制造與格致之事者”,在曾
11、國藩的支持下,率先在安慶開始了蒸汽機和輪船的研制。由于當時缺少可供參考的資料,徐壽等人多次登上外國輪船進行實地考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們制成了一個輪船汽機模型,轉(zhuǎn)速為每分鐘240轉(zhuǎn)。模型運轉(zhuǎn)成功后,徐壽等人著手試制了一小型木輪船。由于設計制造不夠完善,且新汽機不能連續(xù)供給蒸汽,輪船不甚成功。
?1864年,軍械所由安慶遷往南京。徐壽等人在前次試制輪船基礎上,繼續(xù)進行研究和改進。一年后,終于完成一艘木制輪船。該輪船長17.5米,載重25噸。在試航中,該輪船逆水行駛了225公里,用時14小時,而返回只用了8小時。曾國藩之子曾紀澤乘此船北上高郵時,在船上大書“黃鵠”二字,“黃鵠”號由此得名。
?“黃鵠”號是第一艘完全由中國人設計制造的新式蒸汽輪船。在建造過程中,除了個別部件系從海外購進外,造船所使用的大部分工具和設備,都是在沒有外國人幫助的情況下,由中國人采用國產(chǎn)原料獨立制造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