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上冊 第三章 第二節(jié) 海陸變遷 板塊運動教學案 (無答案)(新版)商務星球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地理上冊 第三章 第二節(jié) 海陸變遷 板塊運動教學案 (無答案)(新版)商務星球版(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二節(jié) 海陸變遷
【課型】新授課
【課標要求】
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課標解讀】
通過海陸變遷的實例了解海陸變遷的原因,認識地球上的海陸仍然在不斷變化之中。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內(nèi)容主要講述“滄海桑田”的變化,以及形成這種變化的原因。這節(jié)課的知識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尤其是“大陸漂移說”的基本觀點。
【重點】
海陸變遷及原因,大陸漂移說的基本觀點及依據(jù)。
【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所講的地理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都是較大尺度和跨越時空的,學生缺乏足夠的生活體驗和知識底蘊。所以教學中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以增強學生的
2、積極性、參與性和主動性。
【教學目標】
1. 舉例說明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并了解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2.知道大陸漂移說,形成科學的地理態(tài)度。
【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法、合作探究法、演示觀察法、案例分析法。
【教學模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問題探究---當堂達標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地圖冊。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激情導入
3、
過渡
板書課題
出示目標
出示自學指導
自主學習
小結
讀圖研討
《西游記》中“東海龍王”中的“東海”是哪個大洋的邊緣?
設置懸念:大家有沒有想過遼闊的東海有一天會變成陸地呢?大家請看屏幕。
出示東海的古河道和古村莊遺跡、喜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
4、化石。
接著提問:大海變成桑田有沒有可能?這幾個圖片說明了什么問題?
通過上面的例子說明,滄海桑田是的的確確存在的,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化。板書課題。
出示學習目標: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并了解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1. 知道大陸漂移說,形成科學的地理態(tài)度。
多媒體出示自學指導: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本P49的內(nèi)容,獨立完成下列要求,3分鐘后提問,比一比誰的自學能力強。
1. 你能解釋下列現(xiàn)象嗎?你會得到什么啟示?
?喜馬拉雅山發(fā)現(xiàn)生物化石。
?東海海底發(fā)現(xiàn)古河道和古村莊
5、。
?東非大裂谷不斷擴張將形成海洋。
2造成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么?
教師巡視學生的自學情況,給予必要的指導,及時了解學情。
檢查自學結果:教師提問:你還知道哪些海陸變遷的例子?
教師點撥:喜馬拉雅山由海洋變成陸地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東海幾經(jīng)滄海桑田海平面的升降。
得出結論: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是:地殼的運動和海平面的升降。
提問:除了這兩個原因外,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呢?
出示投影:荷蘭圍海大壩。
荷蘭是著名的低地國家,全國有四分之一的國土面積低于海平面,而且過去的一百年里荷蘭,荷蘭的陸地國土一直在擴大,這
6、是為什么?
也就是說人類活動也可以引起小范圍的海陸變遷。
學生積極思考并回答:太平洋。
學生認真看圖,積極思考。
學生回答:可能或不可能。
大聲齊讀教學目標,邊讀邊理解,明確本課的學習要求和學習重點及應該達到的目標。
認真閱讀,明確要求,積極思考。
認真研讀課本的圖文資料,結合這兩幅圖,獨立完成。
學生展示自學成果,得出答案:喜馬
7、拉雅山曾經(jīng)是海洋;東海海底曾經(jīng)是陸地。
地殼運動和海平面的升降。
討論舉例。
學生加深理解。
積極思考
讀圖思考
積極回答:圍海造田
人類活動。
設疑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運用“滄海桑田”的具體例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8、
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能順利地完成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
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自學習慣。
通過具體事例增強對海陸變遷的理解 。
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運用美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
點撥
過渡
9、
合作探究
合作交流
課堂小結
溫馨提示:人類活動造成的這種變化只是局部的,小范圍的,而且這種活動還必須自然規(guī)律,否則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懲罰。
誰能還能再舉
10、出人類活動引起海陸變化的例子來?
誰還能再舉出一些海陸變遷的實例來?
教師講解,地質工作者研究發(fā)現(xiàn):臺灣海峽經(jīng)歷了多次海陸變遷。2億年前為海洋,在距今約4000萬年左右第一次升為陸地。以后海峽地區(qū)的地殼時升時降。這兩種力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千姿百態(tài)的地表形態(tài)。
如果細心觀察,我們周圍就可能發(fā)現(xiàn)很多這兩種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20世紀的時候有個叫魏格納的德國人,他非常善于觀察。
出示:魏格納的頭像
教師:大家有誰知道魏格納的故事,來給大家講一下。
對學生講的故事給與評價。
教師:當魏格納有了偶然的發(fā)現(xiàn)以后,就進行了多方面的考證。
大家請看大屏幕:
教師
11、啟發(fā)誘導:觀察兩幅圖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這兩幅圖中的海牛和鴕鳥分布有什么特點?這兩幅圖說明了什么問題?
教師:這兩幅圖反應了海牛和鴕鳥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鴕鳥不會飛,海牛生活在熱帶淺海,按理它們沒有遠涉大洋的能力,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呢?
魏格納有了這個發(fā)現(xiàn)的兩年后就提出了震驚世界的大陸漂移說。
板書:大陸漂移說。
出示圖片:
教師:讀圖觀察,誰能根據(jù)這幾幅圖說一下大陸漂移說的主要內(nèi)容?
教師對學生的敘述給予評價。
教師誘導:大家在觀察這幾幅圖的過程中,在兩億年前有沒有大西洋?它又會怎樣變化?
教師進行課堂小結:本節(jié)課我們通過海陸變遷的具體事例,明
12、確了海陸變遷的原因就是地殼的運動和海平面的升降。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給予了有力的說明。
學生辯證思考。
積極思考回答。
學生試著講述魏格納的故事。
學生交談聽故事的感想。
合作探究:討論、思考、回答。
13、
學生合作交流
學生踴躍講述。
同位互相說一說大陸漂移說。
在很久以前,這兩個地方可能是連在一起的。
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地理觀和辯證思維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合作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14、
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觀察能力和合作學習的習慣。
【知識建構】
海陸變遷的實例
海陸變遷 主要原因: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
海陸變遷的原因
15、
人類活動:荷蘭圍海造田等
海陸變遷
觀點:大陸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慢慢漂移的
大陸漂移說
16、
證據(jù):大西洋兩岸古生物,古老地層相似
【當堂達標】
1. (目標1)喜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化石,說明 ( )
A. 喜馬拉雅山原來是海洋島嶼上的山脈 B.喜馬拉雅山所在地區(qū)原來是一片汪洋
C.海洋生物原來生活在山上 D.有人將海洋生物帶到了山上
2. (目標1)“滄海桑田”說明的地理知識是 ( )
A. 地區(qū)上只有茫茫大海和農(nóng)田 B.大??梢员蝗祟惛脑斐闪继?
C.大海也是農(nóng)田
17、 D.茫茫大海在地殼運動過程中也可能成為陸地
3. (目標1)下列滄海桑田的變化,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是( )
A. 喜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B.海底的古河流三角洲
C.荷蘭的圍海造田 D.紅海的不斷擴大
4. (目標2)以下哪一幅圖表示的是現(xiàn)代大陸的分布狀況 ( )
…
A.? B.? C.? D.④
5. (目標2)下列事實中,可以作為大陸漂移說證據(jù)的是( )
A. 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18、 B.世界陸地輪廓都比較破碎
C.大西洋兩岸古老地層的相似性 D.我國東部海域發(fā)現(xiàn)古河流的遺跡
6. (目標2)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的原因是 ( )
A. 陸地上大量的水土流失 B.板塊的運動
C.火山和地震 D.全球氣候的變化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最大優(yōu)點在于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學生的自學為主,讓學生讀圖,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學生不易理解的內(nèi)容,教師給予適時點撥,講解。在教學過程中以課標為依據(jù),緊扣目標,突出重點。增強了學生的理解,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存在的不足之處是,學生交流的不夠熱烈。在今后的教學中,將進一步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努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