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地理 3.3 圈層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學設計.doc
《2019-2020年高一地理 3.3 圈層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學設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一地理 3.3 圈層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學設計.doc(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一地理 3.3 圈層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學設計 一、內容及其解析 本節(jié)內容圈層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認識卡斯特地貌,二是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其核心是通過分析喀斯特和桂林“山水”的形成過程中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理解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理解它的關鍵在于通過分析喀斯特的形成條件及形成過程中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球圈層間的相互作用。本節(jié)課中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圈層相互作用等內容學生在第二節(jié)中已經學過,喀斯特的形成與化學知識聯(lián)系緊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前面章節(jié)和相關化學知識來分析,難度不大,必要時利用簡單化學實驗來說明。本節(jié)教學重點是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過程,難點是桂林山水的成因分析。解決重難點的關鍵在于運用相關化學知識及多媒體演示等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降低難度。 2、 目標及其解析 (一)目標定位 1.認識并能夠說出喀斯特地貌發(fā)育的基本條件; 2.認識并能夠在圖上指出喀斯特地貌的基本形態(tài); 3.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并能夠說明地理環(huán)境的形成和演變是圈層見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目標解析 1.認識并能夠說出喀斯特地貌發(fā)育的基本條件,需要聯(lián)系化學上的相關知識,激發(fā)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 2.認識并能夠在圖上指出喀斯特地貌的基本形態(tài),就是對喀斯特地貌分類的進一步理解和應用,可以通過展示多媒體資料,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3.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并能夠說明地理環(huán)境的形成和演變是圈層見相互作用的結果,就是對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進一步理解和提升。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jié)課圈層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對可溶性巖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本條件和桂林“山水”成因的形成條件難以理解。產生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本節(jié)課程內容主要從理論上介紹卡斯特地貌,加上學生可能對可溶性巖石尤其是碳酸鹽類巖石的溶蝕和淀積作用的過程存在停留在化學知識的理解上。對于桂林“山水”成因的形成條件,學生難以理解是因為對地球各大圈層的相互聯(lián)系的把我和桂林“山水”的各發(fā)育條件發(fā)生混淆。要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現(xiàn)象入手,結合之前所學的有關巖石和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相關知識,通過多媒體展示桂林“山水”圖片來演示和鋪墊,以達到降低學生認知難度,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其中,如何做好演示和鋪墊是學生理解喀斯特地貌及桂林山水在個圈層作用下發(fā)育的的關鍵。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在本節(jié)課圈層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學中,準備使用多媒體課件和學案。因為本節(jié)課程內容較為抽象,需要建立較強的地面空間思維能力,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直觀地反應喀斯特地貌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景觀特征,有利于為學生做好知識的演示和鋪墊,直觀性強,易理解和掌握;使用學案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五、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多媒體展示桂林山水的圖片。我們在小學學過一篇文章叫做《桂林山水甲天下》,記得在這篇文章中嚇到了桂林山水的水“靜”、“清”、“綠”,桂林山水的山“奇”、“秀”、“險”。那么對于桂林山水它為什么能夠“甲天下”,它的“靜”、“清”、“綠”,“奇”、“秀”、“險”又是如何形成的,今天這節(jié)課上我們將一一作出解釋。 1.認識喀斯特地貌 問題一 喀斯特地貌的概念是什么,它是如如何形成的?喀斯特作用的本質是什么? 【設計意圖】 讓學生了解喀斯特及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及其它的形成過程。掌握喀斯特作用的本質。 【師生活動】1、教師提出小問題,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 2、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小組討論,分析歸納總結,回答問題 問題1 什么是喀斯特及喀斯特地貌? 解析:喀斯特是指歐洲巴爾干半島原南斯拉夫西北部一個石灰?guī)r高原的名稱。19世紀末,歐洲學者借用改地名來稱呼石灰?guī)r地區(qū)的地貌、水溫現(xiàn)象和景觀。 喀斯特地貌類型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地貌類型。 問題2 喀斯特作用的本質是什么? 解析:喀斯特作用的本質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對可溶性巖石的溶蝕與淀積作用。 其化學過程是:①CO2進入水中體現(xiàn)溶蝕作用:CaCO3+CO2+H2O====Ca(HCO3)2 ②CO2從水中逸出體現(xiàn)淀積作用:Ca(HCO3)2====CaCO3↓+CO2↑+H2O 問題二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條件與基本形態(tài)有哪些? 【設計意圖】認識了喀斯特及其概念后,進一步認識掌握喀斯特作用有哪些形成條件。 【師生活動】1、教師提出小問題,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 2、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小組討論,分析歸納總結,回答問題 問題3 喀斯特作用有哪些形成條件? 解析:(1)巖石的可溶性(最基本的條件) ①種類:可溶性巖石(主要為碳酸鹽累巖石),如石灰?guī)r、白云巖。 ②特性:可溶性、透水性 (2)水 ①水的溶蝕力:取決于水中二氧化碳、有機酸和無機酸的數(shù)量以及水的流動性的強弱。其中:酸性越高,二氧化碳越多,溶蝕力越強。 ②水的流動性:取決于大氣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巖石裂隙的類型與連通性。水的流動性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必要條件,降水越多,地面皮哦度越大,巖石裂隙發(fā)育越好,連通性越強,水的流動性就越好,巖石受溶蝕的面積就越大。 問題4 喀斯特地貌有哪些形態(tài)? 解析:喀斯特地貌可分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兩種類型。 例題1:讀喀斯特地貌形成過程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喀斯特作用的本質是含有 的水對可溶性巖石的 和 作用。 (2)在喀斯特地貌地區(qū),水中主要含有 、 、 ,對石灰?guī)r具有溶蝕作用。 (3)圖中的數(shù)字表示的喀斯特地貌分別是: , , , ,它們都是屬于 ; , , , ,它們都是屬于 。 答案:(1)二氧化碳 溶蝕 淀積(2)二氧化碳 有機酸 無機酸(3)峰林 溶蝕洼地 孤峰 落水洞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河 石鐘乳 石筍 石柱 地下喀斯特 變式練習1:右下圖為“某地區(qū)地質剖面圖”讀圖完成(1)—(2)題。 (1)下列旅游景觀與圖示地貌相類似的是( ) A.長江三峽 B.桂林山水 C.黃山怪石 D.天涯海角 (2)從圖中看最有利于該地貌形成的條件是( ) A.巖石具有可溶性 B.地面平坦 C.氣候干燥 D.植被稀少 答案:(1)B (2)A 【師生活動】 說到喀斯特地貌,我們不得不提及我國歷史上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和學生共同閱讀課本P70知識窗內容,并介紹有關徐霞客的故事,指導學生完成。 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問題三 形成桂林山水的水“靜”、“清”、“綠”,桂林山水的山“奇”、“秀”、“險”的原因是什么? 【設計意圖】 對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有了一定的認識后,桂林究竟有怎樣獨特的環(huán)境才孕育了這么神奇秀美的山水呢? 巖石條件 氣候條件 水文條件 生物條件 可溶性巖石(石灰?guī)r) 亞熱帶,氣候溫暖 降水豐富 植被茂盛 【探究活動】1 通過學生閱讀課本,在教師指導下完成桂林“山水”的形成條件。 解析:形成桂林“山水”的條件如下: (1)巖石條件 桂林在地質史上經歷了從海洋抬升為陸地的過程,在處于海洋環(huán)境時沉積了大量的石灰?guī)r。桂林地區(qū)的石灰?guī)r厚度大,巖性純,空隙和裂隙發(fā)育廣泛,所以巖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都很好。 結論,桂林具有喀斯特地貌發(fā)育的最基本條件——巖石條件。 (2)請同學們閱讀課本72頁圖3-3-4。該圖是地形圖,讀圖分析該地區(qū)的地勢地形特點。 結論:該地區(qū)地形崎嶇,該地區(qū)東部、西部和北部地勢較高,中部和南部地勢較低。 (3)桂林處于什么熱量帶?根據(jù)什么可以判斷?桂林的氣候有什么特點? 桂林處于亞熱帶,是根據(jù)緯度位置來判斷的。桂林的緯度大約是北緯25多,屬于亞熱帶。桂林處于我國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溫暖,雨量充沛。 (4)暖濕的氣候對當?shù)氐乩憝h(huán)境的其他自然要素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桂林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十分有利于生物生長,土壤中積累了大量的有機質。導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機酸的含量較高,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 (5)桂林的氣候對水文有沒有影響?怎樣影響? 林的地勢地形特點和炎熱多雨的氣候條件相結合,十分有利于區(qū)域內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與富集。流水侵蝕作用強烈,石灰?guī)r受到大面積溶蝕,使喀斯特地貌廣泛發(fā)育。 【探究結論】 由以上過程可得:桂林地區(qū)之所以能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因為該地區(qū)石灰?guī)r分布廣、厚度大、巖性純、裂隙多,氣候溫暖,降水量大,地表水和地下水豐富,植被茂盛。從桂林山水形成原因的分析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桂林山水實質就是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的產物。 【探究活動】2喀斯特地貌對人們生活和發(fā)展有那些影響? 解析:喀斯特地貌一方面可以作為旅游資源加以開發(fā)利用,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同時可帶動當?shù)亟洕陌l(fā)展。另一方面喀斯特地貌區(qū)地形崎嶇,交通不便,給鐵路、公路、水庫等工程建設帶來安全隱患,增加建設成本;因為溶洞、地下河常常造成漏水,土壤不保水,容易產生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低,不利于農業(yè)生產,是造成我國西南山區(qū)經濟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題2 有利于桂林“山水”形成的自然條件是( ) A.桂林地處亞熱帶濕潤區(qū),氣候溫暖,全年降水豐富 B.桂林地區(qū)石灰?guī)r廣布,巖性純 C.桂林地區(qū)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少 D.桂林地區(qū)地形相對較平坦 答案:B 【變式練習】2讀圖6,完成(3)—(4)題。 (3)該河段水位季節(jié)變化最大的年份是 A.1970年 B.1980年 C.1990年 D.2000年 (4)2000年較1990年水位變化減少,其原因最有可能是流域內 A.年降水量增大 B.上游圍湖造田 C.植被覆蓋增加 D.水土流失嚴重 答案:(3)C (4)C 【小問題串】 下圖為“我國南方某山丘地理環(huán)境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1~3題。 1.該地區(qū)可能發(fā)生的主要環(huán)境問題有( ) ①水土流失加劇 ?、谕寥来紊}堿化加重 ③沙塵暴頻發(fā) ④洪澇災害增多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引起該地環(huán)境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殼上升 B.植被遭毀 C.氣候惡化 D.圍湖造田 3.該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了( ) A.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 B.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 C.地理要素的穩(wěn)定性 D.地理要素的獨立性 答案:1 D 2 B 3 B 六、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程內容為:圈層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主要內容是認識喀斯特地貌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λ固氐孛彩窃谝欢ǖ臍夂?、生物條件下,可溶性的水對巖石產生溶蝕作用的結果,是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一個良好例證。桂林山水是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結果。 七、目標檢測 1.認識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的本質:含有 的水對 巖石的 和 作用。 (2)形成條件 ①巖石:種類: 類巖石,如石灰?guī)r、白云巖。特性: 性、透水性 ②水:溶蝕力:取決于水中所含的 、有機酸和 的數(shù)量及水的 的強弱。流動性:取決于 、地面坡度以及 的類型與連通性。 (3)類型: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 、 、孤峰、溶蝕洼地和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 、地下河等。 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成因:桂林“山水”是這一地區(qū)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的產物,也是 、巖石圈、 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結果。 (2)發(fā)育條件: ①巖石條件: 廣布,厚度大,巖性純,空隙和裂隙發(fā)育廣泛, 、透水性都很好。 ②氣候條件:位于 濕潤區(qū),氣候溫暖,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較多。 ③地形條件:該區(qū) 、西部、 地勢較高,中部、 地勢較低,漓江谷地南北縱貫全境。 ④水文條件:河流水量豐富, 作用強烈。 ⑤生物條件:生物生長旺盛和土壤中 的積累,導致土壤和流水中 的含量較高。 八、配餐作業(yè): A組 1、喀斯特地貌發(fā)育的最基本條件是( ) A、巖石的透水性 B、巖石的可溶性 C、水中所含二氧化碳的多少 D、水中所含有有機酸、無機酸的數(shù)量多少 2、下列屬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A、鐘乳石 B、石筍 C、溶洞 D、落水洞 3、喀斯特作用的本質是( ) A、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對可溶性巖石的溶蝕和淀積作用 B、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對巖石的侵蝕和風化作用 C、含有二氧化硫的水對可溶性巖石的溶蝕和淀積作用 D、含有二氧化硫的水對巖石的溶蝕和淀積作用 4、關于喀斯特作用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屬于地質作用 B、屬于外力作用 C、屬于內力作用 D、其能量來自地球外部 5、不屬于各種由碳酸鈣沉積形成的堆積體的是 ( ) A、孤峰 B、石鐘乳 C、石筍 D、石柱 6、喀斯特地貌沉積時古地理環(huán)境屬于 ( ) A、陸地 B、冰川 C、河流 D、海洋 答案:1 B 2 D 3 A 4 C 5 A 6 D B組 桂林山水是北起興安、南到陽朔的綿延100多千米的山水風光的代名詞。據(jù)此完成1-2題。 1圖示地表地貌景觀形成的地質作用主要是( ) A冰川侵蝕作用 B流水溶蝕作用 C風力侵蝕作用 D流水沉積作用 2桂林山水形成的物質基礎是( ) A花崗巖 B石灰?guī)r C大理巖 D白云巖 解析:讀圖可知,該地貌為喀斯特地貌??λ固氐孛彩强扇苄詭r石在水的溶蝕作用下形成的地貌,石灰?guī)r是最常見的可溶性巖石。 答案:1B 2B 讀下面景觀圖,完成3-4題。 3在四處景觀中,屬于石灰?guī)r形成的景觀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能夠體現(xiàn)”山無水不活,水無山不轉”的景觀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3D 4D 5讀下面的景觀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在四處景觀中,屬于石灰?guī)r形成的景觀是 。 (2)石灰?guī)r地區(qū)的景觀,由于處在濕熱的氣候條件下,流水 、 作用形成了 、 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 解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有峰林、溶洞、天生橋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對可溶性巖石(石灰?guī)r等)的長期溶解和沖刷侵蝕。重要的反應方程式為: 答案:(1)桂林“漓江山水” (2)溶蝕 淀積 溶洞 石筍 CaCO3+CO2+H2O==Ca(HCO3)2 Ca(HCO3)==CaCO3↓+CO2↑+H2O C組 下圖為第五套人民幣20元背面圖,該版面景觀具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點,被稱為“四絕”。據(jù)此完成6-7題。 6該版面景觀所表示的地貌是( ) A喀斯特地 B風蝕地貌 C冰川地貌 D火山地貌 7該版面景觀的主要成因是( ) A冰川侵蝕作用 B海浪侵蝕作用 C風力侵蝕作用 D流水溶蝕作用 解析:圖示地貌為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是由流水的化學溶蝕作用形成的。 答案:6A 7D 第三屆世界遺產大會經過審議,同意將云南石林、貴州荔波和重慶武隆“捆綁”申報的“中國南方喀斯特”列為世界自然遺產。讀下圖完成8-9題。 8圖中6和7像年輪一樣成為環(huán)境變化的記錄器,環(huán)境要素的變化會形成粗細不等的節(jié),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①粗大的節(jié)往往代表低溫少雨的年份 ②細小的節(jié)代表降水較少的年份 ③粗大的節(jié)代表植物茂盛的年代 ④細小的節(jié)代表土壤發(fā)育良好的年代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9上圖中與下圖景觀照片相對應的部位是( ) A1 B2 C3 D4 解析:第8題,6是石鐘乳,7是石筍,它們在溫暖濕潤的年份發(fā)育得比較快,比較粗大,在這樣的年份植物生長茂盛,土壤發(fā)育良好。第9題,天坪天坑是流水溶蝕形成的,多形成于2部位。 答案:8C 9B 10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這種地形被稱作 ,主要分布在 巖地區(qū),它的成因是 。 (2)圖中A是 ,B是 。 (3)該類地形因在 高原較為典型而得名。在我國主要分布在 (省或自治區(qū))。 解析:石灰?guī)r溶洞是喀斯特地貌典型的地下形態(tài)。洞內因流水的侵蝕和淀積作用,形成空間很大的洞穴和石筍、石鐘乳、石柱等形態(tài),主要分布在云貴高原及廣西一帶。 答案:(1)喀斯特地貌 石灰 可溶性巖石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蝕和淀積作用形成的 (2)石鐘乳 石筍 (3)喀斯特 云南、廣西、貴州-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一地理 3.3 圈層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教學設計 2019 2020 年高 地理 相互作用 案例 分析 剖析 桂林 山水 成因 教學 設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5451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