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三單元 11核舟記教案 新人教版.doc
《2019年春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三單元 11核舟記教案 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年春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三單元 11核舟記教案 新人教版.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1 核舟記 1.積累文言詞語,把握文章內(nèi)容。感受文本語言的簡潔、嚴密和生動。 2.學習本文“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方式和空間說明順序。 3.關(guān)注文中數(shù)量詞的特點,體會古代漢語數(shù)量詞與現(xiàn)代漢語數(shù)量詞的異同。 4.了解我國古代雕刻技藝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賞藝術(shù)品的巧奪天工之美,感受中國的藝術(shù)文化魅力。 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師:一顆桃核,能變成一件藝術(shù)品嗎? 生:自由發(fā)表意見。 師:關(guān)于能否變成一件藝術(shù)品,下面這段視頻會解答這個疑問。 配《微雕欣賞》視頻(見光盤) 師:多么神奇而瑰麗的藝術(shù),一顆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變得如此生動精美。不過,視頻中的畫面轉(zhuǎn)瞬即逝,你也許未能仔細觀察這瑰麗的藝術(shù)。沒關(guān)系,作為補償,讓我們走進今天的課文《核舟記》,去感受這藝術(shù)的魅力所在。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梳理字詞,破除閱讀障礙 1.教師范讀課文,正音。 罔(wǎng) 貽(y) 有奇(yu jī) 箬篷(ru) 髯(rn) 衣褶(zhě) 袒胸(tǎn) 黍(shǔ) 矯首(jiǎo) 篆章(zhun) 壬戌(rn xū) 2.教師范讀,或聽朗讀音頻。要求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整體感知大意。 3.結(jié)合工具書和注釋,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詞語歸納。 (1)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橫”) (2)一詞多義 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妙) B.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零數(shù)、余數(shù)) ②為:A.為宮室、器皿、人物(做。這里指雕刻) B.中軒敞者為艙(是) 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B.啟窗而觀(表承接,不譯) C.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表轉(zhuǎn)折,卻、但是) ④之:A.徑寸之木(助詞,的) B.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代詞,指核舟) ⑤其:A.其兩膝相比者(他們) B.其人視端容寂(那) (3)詞類活用 石青糝之(名詞作狀語,用石青) (4)重點探究:古代漢語使用數(shù)量詞的方法與現(xiàn)代漢語不完全相同,請根據(jù)下列例句,說說它們的不同在哪里。 ①嘗貽余核舟一。 ②蘇、黃共閱一手卷。 ③舟尾橫臥一楫。 ④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⑤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 明確:A.“一手卷”翻譯為“一幅只能卷舒而不能懸掛的橫幅書畫長卷”,“橫臥一楫”翻譯為“橫放著一支槳”。現(xiàn)代漢語中,數(shù)詞一般不單獨充當定語,必須和量詞組成數(shù)量詞組才能充當定語。在古代漢語里,數(shù)詞則可單獨充當定語。B.“嘗貽余核舟一”翻譯為“贈給我一個用桃核雕成的小船”,“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翻譯為“總計在一條船上,刻了人五個,窗八扇”。可見古代漢語中,數(shù)詞表示事物的數(shù)量時,不僅可以放在名詞的前面作定語,也可以放在名詞的后面修飾名詞,而這種把數(shù)詞放在名詞后的用法,計數(shù)的意味更明顯。 目標導學二:梳理思路,把握說明順序 1.仔細研讀課文,嘗試繪制核舟示意圖,然后復述課文內(nèi)容。 2.討論:本文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模式。開頭第1段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shù)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中間(2—5段)詳細介紹“核舟”的結(jié)構(gòu)、舟上的人物和題名。最后(第6段)總結(jié)全文,統(tǒng)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shù)量和刻字的總數(shù),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然后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jié)。 3.文中描寫了核舟的哪幾個部分?并說說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核舟的。 明確:船艙—船頭—船尾—船背。 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先整體后局部。先整體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舟的中間部分船艙,然后介紹船頭和船尾、船背。 4.作者不是按照“船頭→船艙→船尾”的順序?qū)?,而將船頭和船艙的順序顛倒,請?zhí)骄窟@樣寫的原因。 明確: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船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可以關(guān)閉,這樣說可以引發(fā)讀者的興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后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象感知蘇軾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yōu)美情景。 三、板書設計 船艙——船頭——船尾——船背 (空間順序) 第2課時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對微雕藝術(shù)品“核舟”有了整體的認識,不過,作為藝術(shù)品,它值得我們用審美的眼光去鑒賞,它值得我們對文本進行更深入的解讀。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欣賞微雕藝術(shù),品析語言特色 (一)指名朗讀課文第一段并思考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明確:概述雕刻家王叔遠的精湛技藝。 2.找出本部分中能總括全文,突出王叔遠雕刻技藝特點的詞語。 明確:奇巧。 3.雕刻時“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說明了什么? 明確:說明了王叔遠的構(gòu)思巧妙、技藝精湛,也只有因勢象形,才能保證藝術(shù)品出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 (二)指名朗讀課文第二段并思考 1.試賞析“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一句。 明確:本句介紹“核舟”體積,作者抓住了長度和高度,呈現(xiàn)空間立體感,“八分有奇”與“二黍許”準確而形象地點明了核舟的體積。 2.文章先介紹了核舟體積,又寫了眾多小窗和對聯(lián),作者意在表現(xiàn)什么? 明確:以核舟“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體積小跟船艙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細相對照,突出王叔遠雕刻技藝的“奇巧”“靈怪”。 3.領(lǐng)會“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意境,抒發(fā)感悟。 (三)指名朗讀課文第三段并思考 1.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什么? 明確: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表現(xiàn)他們豁達、豪放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xiàn)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則是蘇、黃二人的陪襯,他的表情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 2.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著墨較多的是誰?為什么? 明確:是蘇東坡。因為刻畫得仔細,所以作者當然也寫得細膩;同時還因為核舟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這樣說明與主題吻合。 3.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 明確: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shù)也”。 (四)指名朗讀課文第四段并思考 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么氛圍? 明確: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里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xiàn)了一個愉悅輕松、活潑自樂的共同氛圍。 (五)指名朗讀課文第五段并思考 1.這段文字中哪些說明可以表現(xiàn)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明確: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2.寫船其他部位用了三段文字,寫船頂部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明確:這是為了突出“核舟”的主題,同時也表現(xiàn)作者主次分明的寫作技巧。 (六)指名朗讀課文第六段并思考 作者為什么在段末再次對船上的事物進行說明? 明確:強調(diào)了核舟的體積雖小,但所刻之物十分豐富,讓人對小小核舟嘆為觀止。此時,作者最后發(fā)出的“技亦靈怪矣哉”,也正是讀者由衷的感受。 小結(jié):在全文中,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核舟的藝術(shù)之美。核舟的創(chuàng)作本“因勢象形”,見核舟雕刻的自然之美;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一應俱全,顯現(xiàn)出核舟的精致玲瓏之美;核舟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核舟上的文字充滿詩情畫意,見古典藝術(shù)之美。核舟的美,又是因為雕刻者有精湛的技藝、不凡的見識、深厚的文化底蘊。不過,在短短幾百字中,能將這巧奪天工的核舟完美呈現(xiàn),以簡潔、生動的語言,寫就這篇意境深邃、想象豐富、對比巧妙的文章,又足見文本本身的藝術(shù)之美。 三、板書設計-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2019年春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三單元 11核舟記教案 新人教版 2019 年春八 年級 語文 下冊 第三 單元 11 核舟記 教案 新人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3348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