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岳麓版 必修三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 第27講 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考歷史岳麓版 必修三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 第27講 含解析(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精品資料
必修三 第一單元 第27講
一、選擇題
1.(2016·湘西)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對“仁”的內涵沒有定義,《論語》中大約有60多處說到“仁”,意義各有不同。這說明孔子的“仁”( D )
A.思想引領很不到位 B.理論體系并不完善
C.是無指向的空洞理論 D.是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
[解析] 孔子的“仁”在為人處事、道德修養(yǎng)和人際關系等方面具有規(guī)范引領作用,故A項錯誤;孔子為儒家創(chuàng)始人,思想獨成一家,不能說理論體系不完善,故B項錯誤;60多處“仁”,意義不同,但每處都有具體的行為指向或思想引領,故C項錯誤;《
2、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60多處“仁”,都是具體行為指導或思想引領,故D項正確。
2.(2016·黃岡)孔子說“學而優(yōu)則仕”,而他的弟子曾參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這表明儒家( B )
A.強調學養(yǎng)與修養(yǎng)并重
B.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
C.以“仁”為思想核心
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解析] 材料“學而優(yōu)則仕”未強調學養(yǎng)的重要性,“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遠乎?”一定程度體現個人修養(yǎng),故A項錯誤;材料“學而優(yōu)則仕”體現儒家認為學習好并有余力的人應當做官、為百姓服務,“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遠乎?”體現了儒家把
3、踐行仁義道德作為畢生的宏愿,故B項正確;材料“仁以為己任”不能體現“仁”的思想核心,故C項錯誤;材料強調士應當為社會服務,而非官本位,故D項錯誤。
3.(2017·武昌)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韓非子曰:“唯夫與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常?!庇纱丝芍叨? D )
A.體現了蔑視天地的無畏精神
B.認為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C.認為自然是可以被人認識的
D.表現出人對自然及其規(guī)律的尊崇
[解析] 本題旨在考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解答本題要注意準確理解材料。孔子說:“天何嘗說
4、話呢?四季照常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孔子認為自然是有規(guī)律發(fā)展的;老子用“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法自然”,自然發(fā)展是有其客觀規(guī)律的;韓非子認為自然是永恒的,不會消亡;三者都表現出人對自然及其規(guī)律的尊崇,B、C兩項反映的是其中一個方面,D項符合題意。材料表達的是對自然的尊崇,不是蔑視天地,A項錯誤。故選D項。
4.(2016·江淮十校)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由此可見,道家( D )
A.反對掠奪,拯民疾苦 B.追求平等,無為而治
C.避世出塵,提倡包容 D.遵循規(guī)律,和諧處世
[解析] 反
5、對掠奪,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張,故A項錯誤;道家并不主張追求平等,故B項錯誤;道家雖然消極處世,“無所不容”,但絕不是與世完全無爭,而是要緩和斗爭,在“無為”的前提下達到統治的目標,故C項錯誤;根據“道法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可知道家遵循規(guī)律,和諧處世,故D項正確。
5.(2017·天一聯考)據《史記》記載: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詩歌3000多篇,后來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詩經》,就剩下了305篇。對孔子“刪詩”合理的解釋是,這一時期的詩歌大多( D )
A.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B.背離了傳統的儒家思想說念
C.時間久遠脫離現實
D.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眾生活
[解析] 據材料“到春秋晚
6、期留存有詩歌3000多篇,后來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詩經》,就剩下了305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詩經》屬于現實主義,故A項錯誤?!对娊洝肥强鬃诱?,而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立者,故B項錯誤。時間久遠脫離現實,不是孔子“刪詩”的主要原因,故C項排除。孔子主張教化民眾,故孔子“刪詩”合理的解釋是多數詩歌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眾生活,故D項正確。
6.(2017·沁陽)史學家呂思勉認為:法家之學,在先秦諸子中,是最新穎的,最適合于時勢的?!抑畬W,亦有落伍之處。……社會的利益,徹頭徹尾,都可用國家做工具去達到,就有將國權擴張得過大之弊。這里的“落伍之處”是指( A )
A.強調國家利益而忽視了
7、社會利益
B.維護專制君權而弱化了禮儀制度
C.強化中央集權而削弱了地方權力
D.注重嚴刑酷法而淡化了道德教化
[解析] 本題旨在考查戰(zhàn)國時期的法家思想。本題要注意分析材料,根據材料,前半部分是說法家思想在戰(zhàn)國時期是適合于當時的戰(zhàn)亂爭霸的時局的;但是,法家思想有落伍之處,從材料:“……社會的利益,徹頭徹尾,都可用國家做工具去達到,就有將國權擴張得過大之弊”,可以看出,法家思想過分強調加強君主集權和權力,這是通過剝奪社會利益而獲得的,從而忽視了社會利益,A項正確;B、C、D三項從材料中無法體現。故選A項。
7.(2016·海口)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諸子百家“其言雖殊,譬猶水
8、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這反映了諸子百家( B )
A.在理論上求同存異 B.有相互融合的特點
C.均為穩(wěn)定統治服務 D.最終達到殊途同歸
[解析] 諸子百家在理論上“譬猶水火”,相互批駁對立,不存在找到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故A項錯誤;諸子百家“相生”“相成”,有相互融合的特點,故B項正確;諸子百家不都為穩(wěn)定統治服務,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最終達到同歸,故D項錯誤。
8.(2016·安徽示范高中)《尚書》認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并將商人失國歸咎于德行敗壞,其罪名包括酗酒、荒淫、不恤民力等。上述材料主要強調( D )
A.政
9、權是否合法性取決于道德觀
B.君王統治必須符合上天的意志
C.君主專制與君權神授的合理性
D.天命與君德及民心的關系緊密
[解析] 材料強調君主實行德政,重視道德對統治的重要性,但沒有體現政權合法性與道德的關系,故A項錯誤;材料主要體現的是道德對于君主統治百姓的重要性,故B項錯誤;君主專制與君權神授的合理性強調的是君主的意愿,沒有體現材料中道德的重要作用,故C項錯誤;從“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商人失國歸咎于德行敗壞”“不恤民力等”可知,天命與君德及民心的關系緊密,故D項正確。
9.(2016·德州)《漢書·循吏傳》記載:“景帝末,(文翁)為蜀郡守……修起學官于成
10、都市中,招下縣子弟以為學官弟子……每出行縣,益從學官諸生明經飭行者與俱,使傳教令……由是大化,蜀地學于京師者比齊魯焉。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之始云。”該史料反映了( B )
A.蜀地私學迅速發(fā)展
B.蜀地的文化素質得到提高
C.學官主教儒家經典
D.文翁推廣了蜀地教育經驗
[解析] 學宮由官府修建,是公立學校,而非私學,故A項錯誤;根據“由是大化,蜀地學于京師者比齊魯焉”可知蜀地到京城學習的人能夠與齊魯相提并論,說明蜀地的文化素質得到提高,故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學官教授的內容,故C項錯誤;材料未體現文翁推廣蜀地教育經驗,故D項錯誤。
10.(2016·湖南常德)
11、清末學者皮錫瑞在《經學歷史》中寫道:前漢武、宣之間,經學大昌……以《禹貢》治河,以《洪范》察變,以《春秋》決獄,以三百零五篇當諫書,治一經得一經之益也。由材料可知前漢武、宣年間( C )
A.儒者治經學重在闡發(fā)義理
B.儒學獲得了獨尊的地位
C.儒學發(fā)揮了經世致用作用
D.僅以儒學為據選拔人才
[解析] 本題考查漢代儒學的積極作用。根據“以《禹貢》治河,以《洪范》察變,以《春秋》決獄,以三百零五篇當諫書,治一經得一經之益”可知材料重在強調儒學發(fā)揮著對社會發(fā)展有利的作用,不是重在闡發(fā)義理,故A項錯,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儒學的獨尊地位,故B項錯;材料未體現以儒學為依據選拔人才的信息,故D
12、項錯。
11.(2017·衡水中學期中)春秋決獄又稱經義決獄,是漢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實踐中開始以儒家經典《春秋》中的原則與精神作為案件裁量依據的司法審判模式。據此可知( C )
A.“三綱五?!背蔀榉梢?guī)范
B.西漢中期國家法制遭到嚴重破壞
C.儒家刑罰思想取得正統地位
D.春秋以來百家爭鳴局面的終結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漢代儒家思想的相關內容。材料的意思是在漢代具體的司法實踐中,以儒家經典尤其是《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為審判的依據,這說明漢代儒家思想在刑罰領域取得了正統地位,C項正確。A項材料未體現,排除;B、D兩項與材料無關;故選C項。
12.(2016·蚌埠一模)漢明帝提倡佛
13、法。郎中蔡情稱印度摩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燃燈拜佛,明帝于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由宮廷傳至民間。由此可以推知漢代( C )
A.佛教思想居于正統地位
B.佛教信仰已為百姓接受
C.佛教傳播影響百姓生活
D.民俗多與宗教信仰相關
[解析] 漢代居正統地位的是儒家思想,故A項錯誤;材料中僅體現皇帝提倡佛法,不能表明漢代百姓信仰佛教,故B項錯誤;材料體現出元宵燈節(jié)來源于佛教,可知佛教思想對人民生活的影響,故C項正確;材料中僅體現了元宵燈節(jié)一個民俗,不能表明民俗大多與宗教有關,故D項錯誤。
二、非選擇題
13.(2016·湖北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
14、求。
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的儒家學說雖然經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但畢竟是落后的小農經濟的產物,是為舊的宗法制度和專制政治服務的,因而在當今工業(yè)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時代條件下已成為過時無用的“古董”;也有人認為,儒家思想中有許多的精華,即便在當今中國社會經濟轉型和社會發(fā)展以及全球化等條件下,其主張和價值觀仍有著“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它的一些觀點和認識。
仔細識讀上邊漫畫,根據漫畫提供的信息,并結合上述文字說明,選擇一個角度,提出你的觀點,并結合相關的歷史知識對你的觀點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條理清楚;不論從何種角度或選擇何種觀點,只要言之有據,符合上述要求
15、即可)
[答案] 觀點一:“相斥”論。儒學與經濟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或人本化)的時代要求相互排斥。
儒學是中國古代舊的小農經濟的產物,與當代經濟工業(yè)化、專業(yè)化、市場化、全球化的潮流不符;儒學為封建君主專制服務,突出人治,與現階段我國建設民主化國家的目標相悖;儒學堅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級和尊卑觀念,壓制人性,違背了倡導人文精神的時代潮流。
總結:儒學是為封建經濟政治服務的思想體系,我們應予拋棄,另建符合我國現代化要求的思想體系。
觀點二:“相容”論。儒學價值觀與基督教或現代普世價值觀有相容相通之處,可以互補。
儒學倡導的“仁義禮智信”“致良知”“經世致用”等思想,重視個體道德
16、修養(yǎng),倡導向上向善,這與以基督教文化為代表的西方價值觀是相容相通的;儒學倡導的誠信觀,有利于擴大人們之間的互信,也有利于維護市場經濟中的公平正義;儒學推崇“和”“合”思想,主張“和而不同”,有利于不同人之間的友好相處,也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和平共處;儒學主張“有序”,有利于維護國際秩序的穩(wěn)定。
總結: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儒學的主體內容,使之為建立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類社會的和平發(fā)展服務。
觀點三:“互斥互補論”(綜合觀點一、二即可)。
觀點四:“發(fā)展”論。在“三化”的時代潮流下,傳統儒學需要與時俱進,自我革新。
在當代中國,無論是“和諧社會”理念,中國的和平
17、崛起,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等等,都彰顯了儒家思想的現實價值。而在我國和世界范圍內,“三股勢力”的破壞活動、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貧富不均、道德滑坡等問題,都從反面印證了儒學“大一統”“天人合一”“和諧”“大同”“講信修睦”等思想的巨大價值;同時,儒學確有自身的不足和矛盾之處,如維護專制,提倡人治、等級觀、尊卑觀等,不利于建設民主法治與和諧社會。
總結:儒學需要自我揚棄,綜合創(chuàng)新,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的對接。(其它觀點符合題意,言之有理有據亦可)
14.(2016·浙江模擬)“大一統”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形態(tài)。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墨子》:“一同天下”
《孟子》
18、:(天下)“定于一”
《荀子》:“一天下,財萬物,長養(yǎng)人民,兼利天下”
《韓非子》:“一匡天下”
材料二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抟詾橹T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胖跽摺厦娑翁煜?,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
——《漢書·董仲舒?zhèn)鳌?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當時思想家言論中“天下”的含義及其共同主張,并回答這種主張形成的社會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董仲舒的“大一統”“統”什么,并分析這一主張產生的結果與影響。
[答案] (1)含義:周王朝統治區(qū)域(中國)。
主張:都主張統一。
原因:春秋戰(zhàn)國持續(xù)數百年的戰(zhàn)亂,人心思定,渴望統一。
(2)“統”:政治統一,思想統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結果和影響:結束了各派學術思想平等競爭的局面,確立儒學思想的正統地位,但遏制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fā)展;創(chuàng)建太學,使儒學教育官方化、制度化,推動了儒學的傳播與發(fā)展;儒學地位的上升,對中國傳統文化發(fā)展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