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示例一.doc
《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示例一.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示例一.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教學資料參考范本 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二節(jié)教案示例一 撰寫人:__________________ 時 間: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目標:1、能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地運動變化之中。 2、知道板塊構(gòu)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3、通過對海陸變遷及大陸分離的若干證據(jù)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觀察、感知、分析、歸納、表達等認知能力。 4、通過相連證據(jù)的找尋方向的探研,提高學生研究手段的科學性,指向性,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 5、通過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zhì)的科研興趣;通過魏格納的故事,激發(fā)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利用大陸漂移假說、板塊學說解釋一些現(xiàn)象。 教學難點:尋找大陸漂移的證據(jù)。 導入:我們地球表面有兩種基本形態(tài),即陸地與海洋,我最近看到兩則有關陸地與海洋的資料,請同學們和我一起來看一下,有何感想。 一、滄海桑田 展示:1、澳門地圖的一部分(地圖上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示澳門一百年來面積不斷擴大)。(用來說明??勺冴懀? 2、臺灣海峽地圖和資料:科學家在臺灣海峽的底部發(fā)現(xiàn)了古代森林的遺跡。(用來說明由陸可以變海) 提問:能不能用一個成語來概括審種由海到陸及由陸到海的巨大變遷。 (滄海桑田) 討論:自古以來,人們就認識到這種“滄海桑田”的變化,這樣的例子很多請同學把自己知道的例子相互交流一下,然后派代表發(fā)言。 過渡:那是什么原因?qū)е铝诉@種巨大的變化呢? 活動:請看一下第33頁海陸變化的實例,并解釋一下原因。 1、思考喜馬拉雅山上發(fā)現(xiàn)海洋生物化石說明什么問題?那是什么原因出呢? (以兩本書相向運動作類比來解釋地殼運動,并用一段錄像(地理科學院研究員解釋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進一步說明。) 2、我國東部海底發(fā)現(xiàn)古河道及水井等一些人類活動的遺跡,反映該海域過去是什么狀況?那是什么原因呢?(用動畫說明水平面的升降引起海陸的變遷) 3、荷蘭的國土面積為什么會逐漸增加?(放一段荷蘭圍海造田的錄像) 總結(jié):讓學生自己總結(jié)海陸變化的原因并得出哪兩個是主要原因。 過渡:既然海陸可以發(fā)生滄海桑田的變化,那七大洲、四大洋也會發(fā)生這種滄海桑田的變化嗎,也就是說我們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變的嗎? 二、 大陸漂移學說 說明:當時的兩派觀點。 展示:東西半球圖,觀察海陸輪廓,特別是南美洲東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輪廓有什么特點? 展示:南美洲和非洲相互移動正好吻合的動畫。 討論: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猜想? 閱讀:閱讀材料的第一段回答魏格納躺在病床上得到的猜想是什么? 提問: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魏格納提出自己的觀點,別的科學家會有什么反映?那魏格納應從哪些方面找證據(jù)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把那種偶然性給排除呢? 展示:兩張撕開的紙片。 提問:這兩張紙片是不是同一張紙。如果是,為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到什么樣的啟示?(主要從上面的圖片和文字行列是連貫的來思考) 提示:撕開的紙具有文字和圖片的連貫性,那如果兩塊大陸曾經(jīng)是一個整體,那也應該具有某種連續(xù)性,那到底是什么呢? (動植物,古生物化石和地層) 追問:那是不是所有的化石都是可以的呢? (要找那些具有地質(zhì)意義的化石和地層) 提問:如果兩塊大陸曾經(jīng)是一個整體,那它不同時間的地層和化石應該是怎么樣的呢? (連續(xù)的) 追問:接下來應該做什么?(去實地調(diào)查) 展示:科學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有關地層和化石的圖片。 閱讀:魏格納也是從這幾個方面去找資料的,接下來請同學閱讀一下《偶然的發(fā)現(xiàn),偉大的假說》第二段。并想一下你由此得到了什么啟示? 提示:注意觀察,學會思考,勇于實踐,堅忍不拔,不怕失敗,不怕困難…… 過渡: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掃描格納為此獻出生命的大陸漂移學說。 展示:不同年代的大洲、大洋分布圖。并思考大西洋是怎么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變化? 講解:2億年前,陸地是一個整體,稱為泛大陸;海洋也是一個整體,稱為泛大洋,即現(xiàn)在的太平洋。 經(jīng)過漫長的時期,北美洲和南美洲逐漸向西漂移,出現(xiàn)了大西洋的雛形,并不斷擴大,太平洋逐漸縮小。 解決問題:在冰天雪地的南極地層里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煤,可煤是在溫暖、潮濕的環(huán)境下生成的,為什么? 思考:一大塊大陸,是一個龐然大物為什么會漂移呢,也就是說是什么力量推著它移動的。 過渡:當時反對大陸漂移學說的科學家也提出了這個問題,但是魏格納并沒找到合理的解釋,所以大陸漂移學說并沒有使大多數(shù)人信服,直到20世紀60年代,新的探測、觀測技術得以應用,人類可以深入海底,由此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研究才形成了板塊理論。 三、板塊運動 提問:自讀找出板塊學說的觀點。 (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命而成的,全球劃分為六大板塊,并且各大板塊處在不斷運動中) 展示:一段錄像(主要內(nèi)容是:全球劃分六大板塊及板塊運動與地形、地震和火山的關系) 思考:①如果是背向運動,會產(chǎn)生什么結(jié)果呢? ②如果是相向運動,又會產(chǎn)生什么結(jié)果呢? ③請解釋紅海不斷變大,地中海不斷縮小的原因. ④請解釋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的形成. 觀察:世界地震分布圖、世界火山分布圖和六大板塊圖,可以得出什么結(jié)論? 總結(jié):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所以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運動比較活躍,而板塊內(nèi)部則比較穩(wěn)定。科學家還可以用板塊學說的理論解釋地下礦藏形成的原因,并用來找礦;還可以用來預測世界海陸分布的變化趨勢…… 結(jié)束語:地殼運動的規(guī)律非常復雜,我們的地球還有很多秘密,其中的奧妙等著你們?nèi)ヌ剿鳎? 教后感 ——海陸的變遷 本課課文內(nèi)容體現(xiàn)了新教材的特點之一,即進行研究性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本課并不要求學生能夠?qū)j懙淖冞w掌握多少,而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科學的態(tài)度,所以我備課時就從提問上下工夫。從實施情況來看能基本上完成教學目標,學生的反映很積極,對提出的問題能夠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并有很多我沒有備到的但又是合理的答案。比如講到海陸變遷的例子,學生所給的答案很豐富。再如“解決問題”里南極洲發(fā)現(xiàn)煤的問題,我所謂的標準答案是:南極大陸原不在南極是后來漂到南極的。有位學生就講還有可能一塊分裂的大陸南漂過程中,撞到了南極洲大陸而合為一體。無論這種可能是否成立,但這是學生積極思考的結(jié)果,這就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只調(diào)動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這不僅是這節(jié)課的問題,也是自開學來就發(fā)現(xiàn)的問題。有的學生認為:反正有人會來回答問題的,這樣長久下去,學生將養(yǎng)成即使知道答案也不愿講出來的習慣,而主動交出發(fā)言的機會。當課堂上這樣的隊伍不斷壯大,發(fā)言的就會越來越少,使提問變的無趣,課堂變的越來越沉悶,很容易就形成滿堂灌。問題在哪兒呢?我覺著首先培養(yǎng)自己敏銳的觀察力,了解學生的不同性格(內(nèi)向、外向),哪些學生知道答案也不愿講出來,哪些學生知道答案卻不敢舉手;還有提問也是很講究藝術的,至少要讓學生感覺到這個問題是值得回答的,有上定的挑戰(zhàn)意義,不過也不能太難了。另外還要改變地理課的方式,努力創(chuàng)建一個開放式的課堂模式,讓大家都動起來,這需要多努力。 在課堂上學生是最重要的,但這節(jié)課我沒有全身心的投入課堂,集中注意力關注學生,精力受到了外界聽課的干擾,這是問題以后一定要注意。 雖然做了較充分的準備,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大到整體把握,小到具體的細節(jié),提問的藝術以及上課的功底都有待提高。 4 / 4-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 鍵 詞:
- 年級 地理 上冊 第二 教案 示例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quán),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3067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