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論學》練習含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孔孟論學》練習含答案(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20、《孔孟論學》練習
一、常識填空:
1、本文作者孔子,名 ,字 ,是 時期 家、 家、
家。 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被尊為 。
2、本文作者孟子,名 ,字 ,是 時期 家、 家、
家。 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為 。
3、《論語》屬 散文,是 的書,共20篇;《孟子》是 家經典之一,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著。
二、注音:
逾矩(
2、 )( )罔( )殆( )譬如( )簣( )
一暴十寒( ) 鴻鵠( )( ) 繳( ) 杵( )
三、注釋:
立( )不惑( )知( )
天命( )耳順( )
從( )逾矩( )罔( )殆( )
3、
何以( )謂( )敏( )
是以( )好學( )簣( )
止( )覆( )進( )如…何( )
弈( )數(shù)( )善( )使( )
惟( )以為( )援( )繳( )
4、
弗若( )非然也( )盡( )至仁( )
杵( )
四、通假字:
吾十有五( )一日暴之( )無或( )
五、一詞多義:
譬如為山( ) 今夫弈之為數(shù)( ) 為是其智弗若與( )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 )一人雖聽之( )雖與之俱學( )
吾退寒之者至矣( )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 )
六、詞類活用:
平地(
5、 ) 不恥下問( )
一日暴之( ) 十日寒之( )
七、成語:
專心致志:
不恥下問:
功虧一簣:
6、
一暴十寒:
八、虛詞:
之:
謂之文也( )王之不智也( )
易生之物( )一日暴之( )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弈之為數(shù)( )
通國之善弈者也( )惟弈秋之
7、為聽( )
一人雖聽之( )思援弓繳而射之( )
弗若之矣( )
其:其一人專心致志( ) 為是其智弗若與( )
以:何以( ) 是以( )
而:三十而立( )學而不思( )敏而好學( )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 思援弓繳而射之
8、( )
何:何以( ) 吾如有萌焉何哉( )
于:志于學( ) 吾于《武成》( )無敵于天下( )
九、譯句: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2、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9、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5、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6、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10、
7、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8、今夫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
9、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11、
10、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11、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12、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2、
十、內容理解:
1、《論語》第一則論述了學習的 ,即學習使人 。
2、《論語》第三則論述了學習的 和 ,即 、 。
3、《論語》第四則將學習比喻為 和 ,由此說明了
的道理。
4、以下孔、孟的話分別闡明了關于學習的哪些道理?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3、
(2)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
(3)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5、從文中尋找和歸納出四個成語。
(1) (2)(3)(4)
十一、選擇題:
1、下列對孟子“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這段話,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14、是( )
A、孟子認為,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專心致志”,個人學習和修養(yǎng)也是這樣。如果胡思亂想,終將一事無成。
B、孟子認為,群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學習不專心。群王一天學到的東西,常常要隔十天、半個月才加以溫習,自然無法形成智慧。
C、孟子指出,群王對于賢者的言論不能專心聽取,一心只想著別的事情,即使有幸接觸正道,卻不能專心致志,當然無法有智慧了。
D、孟子運用“一暴十寒”和“奕秋誨奕”兩個譬喻,說明君王應專心聽取正確意見,以成就大智慧。這一教導,對青年學子的求學也頗有教益。
20、《孔孟論學》練習(答案)
一、常識填空:
1、本文作者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是 春秋 時
15、期 思想 家、 政治 家、
教育 家。 儒 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被尊為 至圣 。
2、本文作者孟子,名 軻 ,字 子輿 ,是 戰(zhàn)國 時期 思想 家、 政治 家、
教育 家。 儒 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為 亞圣 。
3、《論語》屬語錄體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輯錄孔子及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孟子》是 儒 家經典之一,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著。
二、注音:
逾矩( )( )罔( )殆( )譬如( )簣( )
一暴十寒( ) 鴻鵠( )( ) 繳( ) 杵( )
16、
三、注釋:
立(自立,指立于禮,即做事合于禮) 不惑(不受迷惑) 知( 懂得 )
天命(指自然的規(guī)律、法則)耳順(指聽到別人說的話,用不著怎么想,就能領會)
從(聽從,順從) 逾矩(超過規(guī)矩、法度) 罔( 迷惑 ) 殆( 危險 )
何以(即“以何”,因為什么) 謂(叫作,稱為) 敏(努力,勤勉 )
是以(即“以是”,因此) 好學( 愛好 )簣( 土筐 )
止( 停止 ) 覆( 傾倒 ) 進( 前進 ) 如…何( 對…怎么辦 )
弈( 圍棋 ) 數(shù)(技巧,技術)善( 善于 ) 使( 假使 )
惟( 只
17、 ) 以為( 認為 ) 援( 拿 ) 繳(系在箭上的繩,代箭)
弗若(不如 ) 非然也( 這樣 )盡(全部,都 )至仁(極仁道的人)
杵(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四、通假字:
吾十有五(同“又”,置于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一 日暴之(同“曝”,曬)
無或(同“惑”,奇怪)
五、一詞多義:
譬如為山( 堆積 ) 今夫弈之為數(shù)( 作為 ) 為是其智弗若與( 是 )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即使 )一人雖聽之( 雖然 )雖與之俱學( 雖然 )
吾退寒之者至矣( 極 )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到,到來 )
六、詞類活用:
平地(填 ) 不恥下問
18、(以…為恥)一日暴之(使…曝) 十日寒之(使…受寒)
七、成語:
專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不恥下問:不以向地位、學問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
功虧一簣:比喻只差最后一點而不能成功。
一暴十寒:比喻學習或工作沒有恒心,常常間斷。
八、虛詞:
之:
謂之文也( 代詞,他,指孔文子 ) 王之不智也( 助詞,無實義 )
易生之物( 助詞,的) 一日暴之( 代詞,指易生之物 )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代詞,指王) 弈之為數(shù)(助詞,無實義 )
通國之善弈者也( 助詞,的 ) 惟弈秋之為聽(助詞,無實義 )
一人
19、雖聽之( 代詞,指弈秋的話 ) 思援弓繳而射之(代詞,指鴻鵠 )
弗若之矣( 代詞,指專心致志的那個人 )
其:其一人專心致志( 其中 ) 為是其智弗若與( 他的 )
以:何以( 因為 ) 是以( 因為 )
而:三十而立(表承接) 學而不思(表轉折) 敏而好學(表并列)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表因果) 思援弓繳而射之(表目的)
何:何以( 什么 ) 吾如有萌焉何哉( 怎么 )
于:志于學( 在 ) 吾于《武成》(對于 ) 無敵于天下( 在 )
九、譯
20、句: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三十歲做事合于禮,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就能不受迷惑。
2、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不會超過規(guī)矩、法度。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無所得。
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文子)努力勤勉,愛好學習,不以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稱他謚號為文。
21、
5、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學習)好比填平洼地,哪怕只倒一筐土,如果繼續(xù)干,我也就前進了!
6、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大王不聰明,并不值得奇怪。
7、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我退居在家,對大王冷淡到了極點,(那些諂諛小人就趁機來到大王的身邊,)我怎么能使大王的善良之心萌發(fā)呢?
8、今夫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
現(xiàn)在圍棋作為一種技術,是小技術。
22、
9、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
10、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雖然與專心致志的那個人一起學習,卻不如那個人。
11、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
12、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憑周武王這樣極為仁道的人,去討伐殷紂王這樣極不仁道的人,怎么會
23、流那么多血,以致連打仗的木棒也都在血水中漂流起來呢?
十、內容理解:
1、《論語》第一則論述了學習的 作用 ,即學習使人 終身受益 。
2、《論語》第三則論述了學習的 態(tài)度 和 方法 ,即 勤勉好學 、 不恥下問 。
3、《論語》第四則將學習比喻為 “為山” 和 “平地” ,由此說明了 學習不要止步不前,要堅持不懈 的道理。
4、以下孔、孟的話分別闡明了關于學習的哪些道理?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和思考必須緊密結合。
24、(2)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
學習不能一曝十寒,必須持之以恒,專心致志。
(3)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讀書不能迷信書本,要有懷疑批判的精神。
5、從文中尋找和歸納出四個成語。
(1) 不恥下問(2)功虧一簣 (3)一曝十寒 (4)專心致志
十一、選擇題:
1、下列對孟子“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這段話,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B )
A、孟子認為,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專心致志”,個人學習和修養(yǎng)也是這樣。如果胡思亂想,終將一事無成。
B、孟子認為,群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學習不專心。群王一天學到的東西,常常要隔十天、半個月才加以溫習,自然無法形成智慧。
C、孟子指出,群王對于賢者的言論不能專心聽取,一心只想著別的事情,即使有幸接觸正道,卻不能專心致志,當然無法有智慧了。
D、孟子運用“一暴十寒”和“奕秋誨奕”兩個譬喻,說明君王應專心聽取正確意見,以成就大智慧。這一教導,對青年學子的求學也頗有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