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差異的影響因子分析調查研究.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貧富差異的影響因子分析調查研究.doc(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意識形態(tài)中貧富差異的影響因子分析研究
摘要:本文筆者采用統(tǒng)計分析的方法,以上海大學某課題小組于2005年在上海市調查所得到關于不同現狀的調查對象對貧富和改革的看法數據為依據,選取了其中的部分數據,通過分析人們對于社會的貢獻、文化程度、市場競爭等因素是否是影響貧富差異因素的態(tài)度,向我們初步展示了在影響因子可選范圍的情況下,所提出的幾種影響因子的頻率、程度。分析表明,人們認為,在可選的影響因子范圍中,權力、分配政策、地區(qū)發(fā)展是主要的影響因子。文章對這些問題作了探討,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一、導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處于社會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各方面發(fā)生了或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
2、,我國社會整體生活水平有較大的提高,國民經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貧富差異也在逐步擴大。貧富差異過大,容易引起部分社會成員心理失衡甚至利益沖突,強化人們的不公感,引起社會動蕩。貧富差異成為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從衡量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來看,我國的收入差距從改革開放初期的0.20,迅速擴大到目前的0.53左右。國際上,基尼系數0.3-0.4表示相對合理,通常以0.4作為警戒線。目前我國已經從一個平均主義的國家,轉變?yōu)樨毟粦沂獾膰?,已超過了警戒線。筆者認為,作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一個重要因素,貧富差異問題的解決已經是刻不容緩。目前貧富差異主要表現在地區(qū)差異、城鄉(xiāng)差
3、異、行業(yè)差異、個人差異等方面,其中個人方面的差異也正在被逐漸拉大,社會的貢獻、文化程度、市場競爭、權力分配等因素成為了影響個人貧富差異的重要因素,文章試圖通過分析這些因素,從而找出他們的分布,以達到分析個人貧富差異影響因子的目的。
(二)資料收集方法
本次研究的樣本是采用簡單隨機抽樣和戶內抽樣的方法,從上海的18個縣的年滿18周歲的居民中抽取的。具體地說,課題組首先在全上海18歲以上人口每人一張的戶口卡中隨機抽出1000張,以個別發(fā)送法的方式將設計好的問卷分別發(fā)送到每個被調查對象的手中,一周后取回。在寄出的1000份問卷中,共回收了950份,其中有44份填答不完整,最后回收有效問卷906份
4、,回收率為90.6%(906/1000)。這在調查研究學的調查中已經可以被用作推論總體的依據(一般認為50%的回收率即可使用,60%的回收率已屬上乘)。因此,可以有把握的說,由這個樣本所得到的數據能夠推論到上海的全體成年人口。當然,由于樣本是在戶口卡中抽取的,所以必然存在著許多不足,這里本文忽略不計。
(三)資料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所收集的數據采用了spss17.0 對被調查對象關于個人對貧富差異的原因態(tài)度進行了描述統(tǒng)計、相關分析,所有的操作均在電腦上完成。在進行數據分析時,本文以各影響因子為單變量進行相關描述統(tǒng)計,并以文化程度和人們對于是否是文化程度差異所造成的貧富差異為雙變量進行了交互分
5、析。
二、文獻評論
關于貧富差異影響因子的研究在國內也有許多。市場競爭方面,有人認為,市場經濟改革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平均分配與“大鍋飯”,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等,但同時也造成并不斷加劇了地區(qū)之間、行業(yè)之間、職業(yè)之間以及不同所有制職工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使社會成員之間出現貧富分化的現象。由于各種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導致部分社會成員淪為低收入階層,生活陷入貧困境地(方榮才,2008)。此外,在分配政策上不公平、機會不均加劇,不平等競爭表現在很多方面,最突出的是一些部門、行業(yè)甚至是一些個別的社會成員,通過壟斷經營獲得壟斷利益或高額利潤。在全國分行業(yè)收入的統(tǒng)計中,壟斷性行業(yè)人員的收入居前幾名,甚
6、至連一些社會公共事業(yè)部門也存在利用行業(yè)壟斷的地位而索取高額利潤的情況。由于社會的不公平競爭加劇,最終形成了非常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方榮才,2008)。在經濟體制改革與分配政策方面的原因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明確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制度。在收入分配領域,國民經濟的初次分配時注重效率,再分配則由政府來調節(jié)而注重結果公正。這種分配制度打破了計劃經濟年代長期存在的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引入了市場競爭機制,認可了個人在先天稟賦和能力上的差異,強調每一個社會成員有著平等的生存和發(fā)展機會,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按勞分配。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得一大批能利用制度與政
7、策優(yōu)勢、把握機遇的人率先致富。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生產要素在分配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這種分配體制的轉變使社會的物質財富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較大的提高。但在解決了效率問題的同時,必然會伴隨著貧富差距的擴大問題。
與此同時,經濟發(fā)展的區(qū)域性不平衡也造成了個人的貧富差異(李中華,2005),我國的改革開放是由東到西、由南到北、由沿海到內陸、由經濟特區(qū)到全方位開放的梯度開放發(fā)展模式。改革開放先行地區(qū)不但先享受了傾斜的政策優(yōu)惠,而且在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和市場運行機制方面都存在著比較優(yōu)勢,并通過辛勤勞動獲得了豐厚的收益。而在中西部地區(qū),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qū)、革命
8、老區(qū)、邊疆地區(qū)和特困地區(qū)由于自然條件差、生存環(huán)境惡劣、交通不便、技術落后、信息不靈、人才缺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市場競爭能力較差,要素稟賦處于劣勢。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資源配置更不利于向貧困地區(qū)流動。由此導致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區(qū)域性不平衡和各地區(qū)之間居民收入的不平衡。東部和中西部地區(qū)之間由于在地理位置、經濟基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加上改革開放初期東部沿海地區(qū)享受到了國家的特殊政策,東部地區(qū)經濟增長明顯快于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qū)(李中華,2005)。文化程度方面,文化技術水平的高低是導致收入差距的因素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技術成為生產力發(fā)展和經濟增長的核心資源和加速力量。
9、由于創(chuàng)造價值的方式發(fā)生了重大革新,知識的占有、創(chuàng)造和配置、使用成為創(chuàng)造價值的主要手段,科學技術與知識在創(chuàng)造財富的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因此,在人才市場中自然形成按知識貢獻和能力大小來進行分配的機制,收入水平與受教育程度已基本上呈正相關關系,過去“腦體倒掛”的分配狀況已經從根本上發(fā)生變化,學歷層次越高,收入水平也就越高。不同學歷與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之間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即使是在同一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其收入水平因知識掌握程度或學歷及專業(yè)技術水平的高低而不斷拉開距離(李中華,2005)。綜合上述分析,關于不同地區(qū)、分配政策、文化程度、市場競爭、等因素都有談到,但這是否是大多數人所認為的觀點,以及它們
10、分別所扮演的角色、重要程度等文獻中并沒有指出。
三、研究及分析過程
(一)、影響因子單變量描述統(tǒng)計
首先,我們來看針對可選范圍的諸如社會的貢獻、文化程度、市場競爭、權力、分配政策、地區(qū)發(fā)展、等影響因子的分析,下面是對可選范圍的影響因子進行的單變量描述統(tǒng)計:
表1 對社會的貢獻不同的頻數分析
對社會的貢獻不同
頻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有效
非常同意
36
4.0
4.0
4.0
比較同意
212
23.4
23.5
27.5
不知道
360
39.7
39.9
67.3
不同意
239
26.4
26.5
11、93.8
反對
56
6.2
6.2
100.0
合計
903
99.7
100.0
缺失
系統(tǒng)
3
.3
合計
906
100.0
圖1 相關直方圖分析
從上面的統(tǒng)計數據可以看出,針對對社會貢獻不同是否是貧富產生的原因,被調查對象大多持不知道的態(tài)度,其中,比較同意和不同意的也相對較多?!安恢馈钡念l數為360,有效百分比為39.9%(39.7/99.7)。此外,非常同意和發(fā)對的相對較少,但也占有少量比例。這說明大多數人對此觀點持懷疑態(tài)度。
表2
12、對文化程度不同的頻數分析
文化程度不同
頻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有效
非常同意
50
5.5
5.5
5.5
比較同意
364
40.2
40.4
45.9
不知道
251
27.7
27.8
73.7
不同意
194
21.4
21.5
95.2
反對
43
4.7
4.8
100.0
合計
902
99.6
100.0
缺失
系統(tǒng)
4
.4
合計
906
100.0
圖2 相關餅圖分析
同樣,從數據表中我們不難看出,針對對文化程度不同
13、是否是貧富產生的原因,被調查對象大多持比較同意的態(tài)度,其中,不知道和不同意的也相對較多。比較同意的頻數為364,有效百分比為40.4%(40.2/99.6)。此外,非常同意和發(fā)對的相對較少,但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非常同意的比例相對于社會貢獻有所增大,這說明大多數人對此觀點持同意態(tài)度,并且,程度有所加深。
表3 對市場競爭因素的頻數分析
市場競爭
頻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有效
非常同意
93
10.3
10.4
10.4
比較同意
485
53.5
54.1
64.5
不知道
227
25.1
25.3
89.8
14、
不同意
71
7.8
7.9
97.8
反對
20
2.2
2.2
100.0
合計
896
98.9
100.0
缺失
系統(tǒng)
10
1.1
合計
906
100.0
表4 對權力因素的頻數分析
權力
頻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有效
非常同意
163
18.0
18.2
18.2
比較同意
379
41.8
42.3
60.4
不知道
272
30.0
30.3
90.7
不同意
71
7.8
7.9
98.7
反對
12
1.3
1.3
15、
100.0
合計
897
99.0
100.0
缺失
系統(tǒng)
9
1.0
合計
906
100.0
表5 對分配政策因素的頻數分析
不公正的分配政策
頻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有效
非常同意
137
15.1
15.3
15.3
比較同意
372
41.1
41.5
56.7
不知道
308
34.0
34.3
91.1
不同意
67
7.4
7.5
98.6
反對
13
1.4
1.4
100.0
合計
897
99.0
100.0
缺失
16、
系統(tǒng)
9
1.0
合計
906
100.0
表6 對地區(qū)發(fā)展因素的頻數分析
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平衡
頻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有效
非常同意
135
14.9
15.0
15.0
比較同意
451
49.8
50.2
65.2
不知道
262
28.9
29.1
94.3
不同意
44
4.9
4.9
99.2
反對
7
.8
.8
100.0
合計
899
99.2
100.0
缺失
系統(tǒng)
7
.8
合計
906
100.0
17、依據上面的統(tǒng)計分析,筆者認為從“非常同意”的有效百分比來看各影響因子是按照權力、分配政策、地區(qū)發(fā)展、市場競爭、文化程度、社會的貢獻依次遞減的,“比較同意”也只是只是前三位的排列順序有所變化,其他依然不變,這表明人們認為,在可選的影響因子范圍中,權力、分配政策、地區(qū)發(fā)展是主要的影響因子。
(二)雙變量交互分析
為了檢驗文化程度是否是影響他們對貧富差異的看法,筆者在這里進行了它們二者的雙變量交互分析,以確定假設是否成立。
表7 文化程度不同* 文化程度 交叉制表
文化程度不同* 文化程度 交叉制表
計數
文化程度
合計
大學或以上
大專
高中中專
初中
18、
小學或以下
文化程度不同
非常同意
7
8
16
16
3
50
比較同意
36
56
112
129
30
363
不知道
24
27
101
86
13
251
不同意
22
32
83
45
12
194
反對
3
2
19
15
4
43
合計
92
125
331
291
62
901
卡方檢驗
值
df
漸進 Sig. (雙側)
Pearson 卡方
23.983a
16
.090
似然比
25.506
16
.061
線性和線性組合
.269
1
19、
.604
有效案例中的 N
901
a. 3 單元格(12.0%) 的期望計數少于 5。最小期望計數為 2.96。
對稱度量
值
漸進標準誤差a
近似值 Tb
近似值 Sig.
按順序
γ
-.044
.040
-1.116
.265
有效案例中的 N
901
a. 不假定零假設。
b. 使用漸進標準誤差假定零假設。
從上面的統(tǒng)計數據不難看出,二者相關系數的sig大于0.05,說明二者的關系比較弱,還沒有達到顯著性程度。由此,可以推斷出文化程度并不影響他們對貧富差異的看法,而表中我們可以看到高學歷的并沒有許多贊成文
20、化程度影響了貧富差異,由此可見,文化程度并不是影響貧富差異的主要因子。
四、總結及討論
本文筆者試圖通過對各影響因子為單變量進行的相關描述統(tǒng)計,以及以文化程度和人們對于是否是文化程度差異所造成的貧富差異為雙變量進行的交互分析,從而達到分析人們對于社會的貢獻、文化程度、市場競爭等因素是否是影響貧富差異因素的態(tài)度,向讀者初步展示在影響因子可選范圍的情況下,所提出的幾種影響因子的頻率、程度,進而分析出影響貧富差異的因素。結果表明,人們認為,在可選的影響因子范圍中,權力、分配政策、地區(qū)發(fā)展是主要的影響因子。結果還表明其中,文化程度也不是影響貧富差異的主要因子。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本次研究僅僅
21、是以上海大學某課題小組于2005年在上海市調查所得到關于不同現狀的調查對象對貧富和改革的看法為數據,此外,筆者的研究方法也有限,研究結果的代表性和概括性顯然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即使如此,這一結果對我們了解影響貧富的因子程度分布,并制定相關的政策應對也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方榮才.當前貧富差距問題探索[J].消費導刊,2008,(6).
[3]王培剛.當前各社會階層對貧富差距狀況的動態(tài)認知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8(6).
[4]彭金波,彭宇文.論我國貧富差距問題[J].經濟地理,2002,(12).
[5]林其屏.試析我國貧富差異[A].
[6]李中華.透視現階段貧富差距的拉大[J].求索,2005,(3).
漳州師范學院歷史與社會學08社本1班 盧義
盧 義
080702156
08社本1班
意識形態(tài)中貧富差異的影響因子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