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大氣環(huán)境【課后反思】.doc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大氣環(huán)境【課后反思】.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大氣環(huán)境【課后反思】.doc(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二章 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第三節(jié) 大氣環(huán)境 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教學設計) 【設計思想】 從2009年秋季開始,我省將全面推行試用湘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面對即將到來的課程改革,我們需要探索和實踐。尤其面臨學習方式的轉變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基點。教師教學觀念、教學方式的轉變,最終都要落實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因此,學習方式的轉變被看成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的標志和核心任務。本課設計以探究學習為主,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學習的能力。 【學情分析】 1.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低,對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較困難。 2.高中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強,本課以圖片、flash等形式展示,并配以豐富的色彩,從而增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 3.本課的知識網(wǎng)絡復雜、容量大,教學設計貼近教材,并有一定的拓展和擴充,方便不同層次的學生自主學習。 【教材分析】 1.本課處于第二章第三節(jié)大氣環(huán)境的“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的第二課時。 2.本課之前學習了熱力環(huán)流形成的原理和大氣的水平運動,可以運用熱力環(huán)流形成的原理來分析單圈環(huán)流的形成,再加上第一章學過了地轉偏向力,就可以分析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運用大氣的水平運動可以分析風帶的形成。 3.增加“北半球單圈環(huán)流形成的示意”圖,更有利于理解“北半球三圈環(huán)流和風帶示意”圖。 4.本課的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對上一節(jié)熱力環(huán)流和空氣水平運動知識的應用和遷移,也是由小空間尺度地理問題擴大到大的空間尺度地理問題的遷移,也是學習和探討下一部分“季風環(huán)流”的基礎,還對理解后面洋流的形成和分布以及自然帶的分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三圈環(huán)流與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分布和移動。 2.能力與方法 通過閱讀北半球的“三圈環(huán)流示意”圖,繪制全球的“三圈環(huán)流示意”圖,從而理解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分布和移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三圈環(huán)流與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分布和移動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的美好心靈,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及圖示。 2.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分布和移動 【教學難點】 三圈環(huán)流的成因。 【教學策略】 1.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比較復雜,從復習“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huán)流”入手,要求學生用板圖作出“北半球單圈環(huán)流”的示意圖,再結合地轉偏向力來引出北半球的三圈環(huán)流。 2.組織學生開展誘導式探究性學習:啟發(fā)學生逆向思維,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依照“北半球的三圈環(huán)流和氣壓帶、風帶圖”,探究南半球的三圈環(huán)流和氣壓帶、風帶圖。 3.借助手勢進行形象地理解和記憶(在教學過程中會講到具體的手勢)。 4.運用多媒體教學平臺,自己做或者從網(wǎng)站下載一些用“FLASH”做成的“三圈環(huán)流”和“氣壓帶、風帶移動”等課件進行教學,效果很好。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流程圖】 復習舊課:熱力環(huán)流的過程,高空中的風向,近地面的風向 展示幻燈平 引入新課:第一步假設: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轉 ③地球不公轉(太陽直射赤道) 展示幻燈平 極地與赤道,這樣大范圍的大氣會如何運動呢?有無規(guī)律可循呢?將學生帶入學習新課的情境中,開始本節(jié)課的學習。 學生做學案 第二步 假設: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自轉 ③地球不公轉(太陽直射赤道) 展示幻燈平 低緯環(huán)流和信風帶 Flash 中緯環(huán)流和西風帶 Flash 高緯環(huán)流和極地東風帶 Flash 活動:南半球三圈環(huán)流和風帶示意圖。(增加) 組織學生開展誘導式探究學習:啟發(fā)學生逆向思維,要求學生依照“北半球的三圈環(huán)流和氣壓帶、風帶圖”,組織學生進行3-5分鐘的小組討論。討論完畢后,分別叫出學生代表上黑板畫出“南半球的三圈環(huán)流和氣壓帶、風帶”圖。其它同學完成學案內容。 展示幻燈片 學生做學案 小結三圈環(huán)流: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將學生的注意力從集中在三圈環(huán)流的全部到近地面部分,總結近地面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規(guī)律:氣壓帶和風帶相間分布;南北半球對稱分布等。 Flash 難點突破:(1)如何畫出空氣上升箭頭和下沉箭頭;(2)為什么空氣會上升或下沉(成因分析);(3)空氣上升或下沉又如何形成高氣壓帶或低氣壓帶;(4)三圈環(huán)流圖中近地面的風帶(風向)如何轉畫到平面圖上,形成近地面的氣壓帶和風帶分布圖。 第三步 假設: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自轉 ③地球公轉(太陽直射點移動)---氣壓帶風帶的移動 Flash 根本原因:地球的公轉運動;直接原因:太陽直射點的季節(jié)位移。總結:就北半球來說,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學生自由討論 【課后作業(yè)】 假定課本圖2-23中各氣壓帶的寬度大致為10個緯度,嘗試畫一幅以北極為 為中心的半球投影圖,并在夏至日時的氣壓帶、風帶在地球上的緯度分布情況,畫在圖中相應位置上。 第二章 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第三節(jié) 大氣環(huán)境 二.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學案設計) 新課程目標 (1)能繪制說明三圈環(huán)流和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2)理解氣壓帶風帶位置的移動和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 重難點分析: 本節(jié)重點是三圈環(huán)流和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各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是本節(jié)的難點。 第一步假設: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轉 ③地球不公轉(太陽直射赤道) 單圈環(huán)流 第二步 假設: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自轉 ③地球不公轉(太陽直射赤道) [繪圖說明] 繪出南半球的三圈環(huán)流、標注風帶、氣壓帶名稱及風向。 第三步 假設: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自轉 ③地球公轉(太陽直射點移動) [讀圖說明]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 移動的原因: A的日期為 B的日期為 C的日期為 移動的規(guī)律: 就半球而言: 全球而言: 氣壓帶和風帶的基本情況: 氣壓帶 分 布 成 因 特 征 氣 流 影響氣候 極地高氣壓帶(2個) 南北緯90附近 熱力原因 冷高壓 下沉 冷干 副極地低氣壓帶(2個) 南北緯60附近 動力原因 冷低壓 上升 溫濕 副熱帶高氣壓帶(2個) 南北緯30附近 動力原因 熱高壓 下沉 干熱 赤道低氣壓帶(1個) 0附近 熱力原因 熱低壓 上升 濕熱 風 帶 分 布 風 向 屬 性 (影響氣候) 北半球 南半球 極地東風帶(2個) 副極地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之間 東北風 東南風 冷干 中緯西風帶(2個) 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之間 西南風 西北風 溫濕 低緯信風帶(2個) 赤道低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 東北風 東南風 干燥 小資料: 借助手勢進行形象地理解和記憶:如右圖所示,四個手指與手掌彎曲成90角,它們之間的接觸帶的凹陷處和凸起處分別代表高氣壓帶和低氣壓帶,其中中指和無名指的凸起處分別代表不同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它們之間的凹陷處代表赤道低氣壓帶,食指和小拇指的凸起處分別代表不同半球的極地高低氣壓帶,食指與中指之間以及小拇指與無名指之間分別代表不同半球的副極地低氣壓帶;大拇指伸直代表太陽直射點移動的方向,7月份,太陽直射點往北移(即大拇指往北移),全球氣壓帶(即四個手指與手掌之間接觸帶的凹凸處)也往北移,1月份則往南移動。 【課后反思】 1.教學特色:開展誘導式探究性學習。 2.教學最成功的方面:啟發(fā)學生逆向思維,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依照“北半球的三圈環(huán)流和氣壓帶、風帶圖”,探究南半球的三圈環(huán)流和氣壓帶、風帶圖。課堂氣氛熱烈,真正體現(xiàn)了課程標準的特色。 3.借助手勢進行形象地理解和記憶,特別是“北半球用右手手心手背定則,”來理解和記憶全球的風帶的方向,有事半功倍之效。 4.學生不能理解而又容易被老師忽略的問題: 問題1:極地東風與中緯西風相遇后,哪支氣流上升?(中緯西風上升) 問題2:在“北半球三圈環(huán)流和風帶示意”圖中,學生不明白地球高空在哪里?(如右圖所示,在赤道上和極點上分別畫出4個人站在地面上,再用虛線畫出地球的高空,這樣畫空氣上升和下沉箭頭就迎刃而解了)-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課后反思 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 大氣環(huán)境 課后 反思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9468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