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營孜煤礦1.5Mta新井設計含5張CAD圖.zip
錢營孜煤礦1.5Mta新井設計含5張CAD圖.zip,錢營孜,煤礦,1.5,Mta,設計,CAD
錢營孜煤礦 1 5Mt a 新井設計 目 錄 1 礦區(qū)概述及井田地質特征 1 1 1 礦區(qū)概述 1 1 1 1 礦區(qū)地理位置 1 1 1 2 礦區(qū)氣候條件 1 1 2 井田地質特征 1 1 2 1 煤系地層 2 1 2 2 水文地質特征 4 1 3 煤層特征 5 1 3 1 可采煤層 5 1 3 2 煤的特征 6 2 井田境界與儲量 12 2 1 井田境界 12 2 2 礦井地質儲量 12 2 3 礦井地質儲量計算 12 2 4 礦井可采儲量 14 2 5 工業(yè)廣場煤柱 14 3 礦井工作制度 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 17 3 1 礦井工作制度 17 3 2 礦井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 17 3 2 1 確定依據 17 3 2 2 礦井設計生產能力 17 3 2 3 礦井服務年限 17 3 2 4 井型校核 18 4 井田開拓 19 4 1 井田開拓的基本問題 19 4 1 1 井筒形式的確定 19 4 1 2 井筒位置的確定采 帶 區(qū)劃分 21 4 1 3 工業(yè)場地的位置 21 4 1 4 開采水平的確定 21 4 1 5 礦井開拓方案比較 22 4 2 礦井基本巷道 25 4 2 1 井筒 26 4 2 2 開拓巷道 26 4 2 3 井底車場及硐室 26 5 準備方式 采區(qū)巷道布置 34 5 1 煤層地質特征 34 5 1 1 采區(qū)位置 34 5 1 2 采區(qū)煤層特征 34 5 1 3 煤層頂底板巖石構造情況 34 5 1 4 水文地質 34 5 1 5 地質構造 34 5 2 采區(qū)巷道布置及生產系統 34 5 2 1 采區(qū)范圍及區(qū)段劃分 34 5 2 2 煤柱尺寸的確定 34 5 2 3 采煤方法及首采工作面工作面長度的確定 35 5 2 4 確定采區(qū)各種巷道的尺寸 支護方式 35 5 2 5 采區(qū)巷道的聯絡方式 35 5 2 6 采區(qū)接替順序 35 5 2 7 采區(qū)生產系統 35 5 2 8 采區(qū)內巷道掘進方法 36 5 2 9 采區(qū)生產能力及采出率 36 5 3 采區(qū)車場選型設計 38 6 采煤方法 39 6 1 采煤工藝方式 39 6 1 1 采區(qū)煤層特征及地質條件 39 6 1 2 確定采煤工藝方式 39 6 1 3 回采工作面參數 39 6 1 4 回采工藝及工作面設備選型 39 6 1 5 采煤工作面支護方式 42 6 1 6 端頭支護及超前支護方式 44 6 1 7 各工藝過程注意事項 45 6 1 8 采煤工作面正規(guī)循環(huán)作業(yè) 46 6 2 回采巷道布置 48 6 2 1 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48 6 2 2 回采巷道參數 48 7 井下運輸 51 7 1 概述 51 7 1 1 井下運輸設計的原始條件與數據 51 7 1 2 運輸距離和貨載量 51 7 1 3 井下運輸系統 51 7 2 采區(qū)運輸設備選型 52 7 2 1 設備選型原則 52 7 2 2 采區(qū)運輸設備的選型及能力驗算 52 7 3 大巷運輸設備選型 54 7 3 1 運煤設備 54 7 3 2 輔助運輸設備選擇 54 8 礦井提升 56 8 1 礦井提升概述 56 8 2 主副井提升 56 8 2 1 主井提升 56 8 2 2 副井提升 57 9 礦井通風及安全 59 9 1 礦井地質 開拓 開采概況 59 9 1 1 礦井地質概況 59 9 1 2 開拓方式 59 9 1 3 開采方法 59 9 1 4 變電所 充電硐室 火藥庫 59 9 1 5 工作制 人數 59 9 2 礦井通風系統的確定 59 9 2 1 礦井通風系統的基本要求 59 9 2 2 礦井通風方式的選擇 60 9 2 3 礦井通風方法的選擇 60 9 2 4 采區(qū)通風系統的要求 61 9 2 5 工作面通風方式的確定 61 9 2 6 回采工作面進回風巷道的布置 62 9 3 礦井風量計算 62 9 3 1 礦井風量計算方法概述 62 9 3 2 回采工作面風量計算 63 9 3 3 掘進工作面風量計算 65 9 3 4 硐室需要風量的計算 65 9 3 5 其他巷道所需風量 65 9 3 6 礦井總風量計算 66 9 3 7 風量分配 66 9 4 礦井通風阻力 67 9 4 1 確定礦井通風容易時期和困難時期 67 9 4 2 礦井通風容易時期和困難時期的最大阻力路線 69 9 4 3 礦井通風阻力計算 69 9 4 4 礦井通風總阻力 69 9 4 5 礦井總風阻及總等積孔 70 9 5 礦井通風設備選型 71 9 5 1 通風機選擇的基本原則 71 9 5 2 通風機風壓的確定 71 9 5 3 電動機選型 74 9 5 4 礦井主要通風設備的要求 76 9 5 5 對反風裝置及風硐的要求 76 9 6 特殊災害的預防措施 76 9 6 1 預防瓦斯和煤塵爆炸的措施 76 9 6 2 預防井下火災的措施 77 9 6 3 防水措施 77 10 設計礦井基本技術經濟指標 78 參考文獻 79 致 謝 80 1 礦區(qū)概述及井田地質特征 1 1 礦區(qū)概述 1 1 1 礦區(qū)地理位置 井田位于宿州市西南 其中心位置距宿州市約 15km 行政區(qū)劃隸屬宿州市和淮北市 濉溪縣 地理坐標 東徑 116 51 00 117 00 00 北緯 33 27 00 33 32 30 勘查區(qū)范 圍 東起雙堆斷層 西至南坪斷層 南以 27 勘探線和 F22 斷層為界 北至 32 煤層 1200m 等高線地面投影線 勘查許可證號為 3400000520045 勘查登記范圍見表 1 1 勘查 登記面積為 74 15km2 區(qū)內有南坪集至宿州市的公路和四通八達的支線與任樓 許疃 臨渙 童亭 桃園 等礦井相連 青疃 蘆嶺礦區(qū)鐵路支線從勘查區(qū)南部由西向東穿過 向東與京滬線 向 西與濉阜線溝通 合徐高速公路從勘查區(qū)東北部穿過 交通十分便利 見圖 1 1 1 1 2 礦區(qū)氣候條件 本區(qū)屬季風暖溫帶半濕潤性氣候 年平均降水量 850mm 左右 年最小降水量為 520mm 雨量多集中在七 八兩個月 年平均氣溫 14 15 最高氣溫 40 2 最低 14 春秋季多東北風 夏季多東南風 冬季多西北風 圖 1 1 礦區(qū)地理位置 1 2 井田地質特征 井田位于淮北煤田南部中段 處于北東向的南坪斷層 雙堆斷層所夾持的斷塊內 區(qū)內總體構造形態(tài)為一較寬緩向南仰起的向斜 并被一系列北東向斷層切割 斷層較發(fā) 育 共查出斷層 45 條 其中正斷層 26 條 逆斷層 18 條 滑覆斷層 1 條 斷層走向以北 東向為主 少數近南北向及北西向 1 2 1 煤系地層 井田內地層自下而上劃分為奧陶系 石炭系 二疊系 第三系和第四系 簡述如下 奧陶系 O 分布于本區(qū)雙堆斷層之東 鄰區(qū)鉆孔零星揭露 揭露厚度 20 56m 為厚層狀 灰褐 色的白云質灰?guī)r 溶洞發(fā)育 石炭系 C 自下而上劃分為本溪組和太原組 中統本溪組 C2b 本區(qū)未揭露 據區(qū)域資料本組地層厚 8 57 4m 為淺灰色夾紫斑含鮞粒鋁質泥巖 間 夾薄層灰?guī)r 與下伏奧陶系呈假整合接觸 上統太原組 C3t 本區(qū)未完全揭露 361 孔揭露厚度 115m 為灰?guī)r 碎屑巖和薄煤層組成 據鄰區(qū)祁 南井田綜合資料 本組厚 133m 巖性由灰?guī)r 細砂巖 粉砂巖 泥巖及薄煤層組成 夾 灰?guī)r 8 14 層 一般 11 12 層 其中三 四 十二灰三層較厚 五灰 十一灰可合并 灰 巖多分布于本組上 下部位 各層灰?guī)r具細晶 粗晶結構 局部層段含燧石結核 與下 伏本溪組整合接觸 粉砂巖為灰 深灰色 間夾砂質條帶 泥巖為深灰 黑色 質細均一 含黃鐵礦結 核 砂巖為灰 淺灰色 微帶綠色 細砂巖成分以石英 長石為主 鈣泥質膠結 性疏 松 具不清晰緩波狀層理 二疊系 P 區(qū)內揭露厚度 1266 80m 為二疊系下統及上統一部分 自下而上劃分為山西組 下 石盒子組 上石盒子組 下統山西組 P1S 底界為太原組一灰之頂 頂界為駱駝缽砂巖之底 厚度為 88 50 145 50m 平均 111 20m 巖性組合為砂巖 砂泥巖互層 粉砂巖 泥巖和煤層 含 10 11 兩個煤層 組 其中 11 煤層發(fā)育不好 10 煤層發(fā)育稍好 為局部可采煤層 與下伏太原組整合 接觸 上段 10 煤層以上 以淺灰 灰白色細 中粒砂巖 粉砂巖為主夾泥巖 近 10 煤層 常為石英砂巖 含長石較多 且含泥質包體 中段 10 11 煤層間 由淺灰白色細砂巖和深灰色粉砂巖 泥巖條帶呈互層狀組成 俗稱 葉片狀砂巖 下段 11 煤層以下 以深灰 黑灰色粉砂巖為主夾泥巖組成 粉砂巖中含細砂條帶 線理 顯示水平層理 底部為黑灰色泥巖 下統下石盒子組 P1XS 底界為駱駝缽砂巖之底 頂界為 K3 砂巖之底 厚 224 00 306 50m 平均 265 60m 巖性組合為砂巖 粉砂巖 泥巖 鋁質泥巖和煤層 含 4 5 6 7 8 等 5 個 煤層 組 含煤 10 19 層 平均厚約 13 57m 其中 51 52 53 62 72 82 為可采 煤層 上部砂巖較發(fā)育 中下部煤層發(fā)育 為二疊系主要含煤段 4 煤上泥巖具少量紫斑 4 5 煤附近泥巖常含菱鐵鮞粒和結核 7 8 煤組間砂巖水平層理發(fā)育 底部鋁質泥巖和 駱駝缽砂巖為區(qū)域性標志層 與下伏山西組整合接觸 上統上石盒子組 P2SS 底界為 K3 砂巖之底 頂界為平頂山砂巖之底 厚約 900 余米 區(qū)內揭露厚度 890m 上部 1 煤至平頂山砂巖無系統揭露 巖性組合為雜色泥巖 粉砂巖 砂巖和煤層 含 1 2 3 三個煤組 含煤 4 15 層 平均厚度約 7 83m 其中 32 煤為可采煤層 1 2 煤組偶有可采點 但灰份高 煤質差 上部 1 煤上 巖層色雜 多紫色 灰綠色 由上 而下雜色漸少 底部 K3 砂巖是良好的標志層 與下伏下石盒子組整合接觸 上統石千峰組 P2Sh 區(qū)內未揭露 據鄰區(qū)資料 厚度大于 200m 巖性為一套陸相磚紅色 紫紅色砂巖 砂 礫巖間夾淺豬肝色 灰綠色花斑狀砂質泥巖 粉砂巖 與下伏上石盒子組整合接觸 下第三系 E 主要分布在本區(qū)西部及外圍 揭露厚度 300 26m 其巖性以紫紅色砂礫巖和粉砂巖為 主 與下伏地層不整合接觸 上第三系 揭露有中新統 上新統 兩極厚度 52 30 236 80m 平均 157 12m 中新統 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 厚度在 0 109 20m 平均厚 60 29m 根據巖性 特征 一般分為上 下兩段 下段 厚度 0 24 55m 平均 6 69m 局部缺失 巖性較復雜 一般由土黃色 灰黃 色和雜色含泥質中細砂 砂礫 礫石及粘土礫石組成 局部呈半固結狀 上段 厚度 0 84 65m 平均厚度為 53 60m 在 296 806 和 696 三孔缺失 上中部 為灰綠色粘土和砂質粘土組成 下部為砂質粘土 鈣質粘土和少量泥灰?guī)r組成 局部夾 2 3 層粉砂或細砂 粘土質砂 可塑性強 具膨脹性 少數泥灰?guī)r具溶蝕現象 上新統 厚度在 52 30 127 60m 平均厚度為 96 83m 可分為上 下兩段 下段 兩極厚度 42 30 98 35m 平均厚 78 96m 巖性以淺棕紅 棕褐色及灰綠色中 細 粉砂為主 夾 3 4 層粘土或砂質粘土 上部砂層一般純含泥質少 而下部則含泥質 多 在頂部夾有 1 2 層細砂巖 盤 上段 兩極厚度 10 00 29 25m 平均 17 88m 巖性由灰黃色 棕紅色及灰綠色的粘 土或砂質粘土為主 間夾 1 3 層薄層透鏡狀粉砂 細砂等 粘土可塑性強 分布穩(wěn)定 頂部有一層砂質粘土 富含鈣質和黑色鐵錳質結核 為一沉積間斷的古土壤層 是第三 四系的分界線 第四系 兩極厚度為 49 20 87 35m 平均厚 67 46m 更新統 兩極厚度 21 49 70m 平均厚 34 72m 可分為上 下兩段 下段 兩極厚度 11 50 26 20m 平均厚度 19 12m 巖性以灰黃色 棕黃色細砂 粉 砂及粘土質砂為主 夾 1 2 層粘土或砂質粘土 含有鐵錳質及鈣質結核 上段 兩極厚度 9 50 23 50m 平均厚度 15 60m 巖性以灰黃色 褐黃色粘土及砂 質粘土組成 夾 1 2 層粉砂或粘土質砂 一般含較多鈣質及鐵錳質結核 全新統 兩極厚度為 28 20 37 65m 平均厚度 32 74m 巖性主要為灰黃色 黃褐色 的粉砂 粘土質砂及砂質粘土 粘土組成 一般具二元結構 由粉砂與粘土組成 2 3 個 韻律層 上部 0 50m 為耕植土 在深度 3 5m 處富含砂礓結核 底部普遍發(fā)育有一層 1 2m 的砂質粘土 富含大量有機質 并保存有大量蚌 螺化石及碎片 并含有鈣質結 核 是全新統與下伏更新統分界的標志 1 2 2 水文地質特征 該區(qū)新生界松散層的沉積厚度受古地形控制 厚度變化大 除少數基巖裸露區(qū)外 厚度為 40 500m 其變化規(guī)律是自北向南 自東向西逐漸增厚 從地層剖面上可劃分為 四個含水層 組 和三個隔水層 組 局部地區(qū)缺失四含 三含或三隔 二疊系含煤地層根據主采煤層的賦存層位 一般分為三個砂巖裂隙含水層 段 和 四個隔水層 段 石炭系太原組和奧陶系兩個石灰?guī)r巖溶裂隙含水層 段 a 含水層 組 段 水文地質特征 根據區(qū)域地層巖石的含水條件 含水賦存空間分布 可劃分為新生界松散層孔隙含 水層 組 二疊系主采煤層砂巖裂隙含水層 段 和太原組及奧陶系石灰?guī)r巖溶裂隙 含水層 段 其主要水文地質特征見表 6 1 b 隔水層 組 段 的水文地質特征 a 新生界松散層隔水層 組 除第四含水層 段 直接覆蓋在煤系之上外 新生界第一 二 三含水層 組 之 間分別對應有第一 二 三隔水層 組 分布 它們主要由粘土 砂質粘土及鈣質粘土 組成 厚度 10 158m 分布穩(wěn)定 粘土塑性指數為 19 38 隔水性能較好 尤其是第三 隔水層 組 以灰綠色粘土為主 單層厚度大 可塑性強 塑性指數 21 38 膨脹量近 13 7 隔水性能良好 是區(qū)域內重要的隔水層 組 表 1 1 區(qū)域含水層 組 段 主要水文地質特征表 含 水 層 組 段 名稱 厚 度 m q l s m K m d 富水性 水 質 類 型 新生界一含 15 30 0 1 5 35 1 03 8 67 中等 強 HCO3 Na Mg 新生界二含 10 60 0 1 3 0 92 10 95 中等 強 HCO3 SO4 Na Ca HCO3 Na Ca新生界三含 20 80 0 143 1 21 0 513 5 47 中等 強 SO4 HCO3 Na Ca HCO3 SO4 Na Ca新生界四含 0 57 0 00024 2 635 0 0011 5 8 弱 強 SO4 HCO3 Na CaHCO3 Cl Na Ca 3 4 煤間砂巖 K3 含水 層 20 60 0 02 0 87 0 023 2 65 弱 中等 HCO3 Cl Na CaSO4 Ca Na 7 8 煤砂巖 含水層 20 40 0 0022 0 12 0 0066 1 45 弱 中等 HCO3 Cl Na Ca SO4 Ca Na10 煤上下砂巖含水層 25 40 0 003 0 13 0 009 0 67 弱 中等 HCO3 Cl Na HCO3 Na太原組灰?guī)r 含 水 層 47 135 0 0034 11 4 0 015 36 4 弱 強 HCO3 SO4 Ca Mg SO4 Cl Na Ca奧陶系灰?guī)r 含 水 層 約 500 0 0065 45 56 0 0072 60 24 強 HCO3 Ca Mg SO4 HCO3 Ca Mgb 二疊系隔水層 段 主要由泥巖及粉砂巖組成 對應各主采煤層砂巖裂隙含水層 段 劃分為四個隔 水層 段 1 2 煤隔水層段 4 6 煤隔水層段 8 煤下鋁質泥巖隔水層段和 10 煤下海 相泥巖隔水層段 它們的隔水性能一般較好 礦井涌水量 利用地下水動力學法預算礦井正常涌水量為 450m3 h 比擬法預算礦井正常涌水量為 434m3 h 最大涌水量為 885m3 h 礦井涌水量計算公式和參數選擇合理 兩種方法預算 正常涌水量結果近似 符合本井田水文地質條件和實際水文地質資料反映的規(guī)律 建議 采用比擬法預算的礦井正常涌水量 434m3 h 和最大涌水量 885m3 h 可供礦井選擇排水設 備設計時利用 1 3 煤層特征 1 3 1 可采煤層 32 煤層 位于上石盒子組下部 上與 2 號煤層平均間距 116 5m 煤層厚 0 58 8 22m 平均煤厚 3 2m 煤層厚度除個別點較薄或不可采 358 孔 外 一般見煤 點的厚度均在 2 3m 以上 煤層含煤面積 49 61km2 可采面積 49 55km2 可采系數達 99 9 為全區(qū)可采的較穩(wěn)定的主要可采煤層 煤層結構較復雜 具夾矸 116 個可采見煤點 中夾矸一層的有 49 個點 2 層的有 29 個點 3 層以上有 16 個點 夾矸以泥巖和炭質泥 巖為主 少數為含炭泥巖 頂板 底板巖性以泥巖為主 次為粉砂巖和細砂巖 為全區(qū)可 采的較穩(wěn)定的主要可采煤層 82 煤層 位于下石盒子組下部 上與 72 煤層平均間距 28 12m 煤層厚 0 5 46m 平均厚 1 78m 96 個鉆孔穿過點中 無巖漿侵入的正常見煤點 62 個 其中不可采或尖滅 點 9 個 在井田 F17 斷層以東深部 271 2710 324 孔等處形成不可采區(qū) 巖漿侵入點 32 個 其中不可采點 9 個 吞蝕點 1 個 在井田 F22 斷層以東淺部 F22 F30 斷層間中 部形成大面積巖漿侵蝕不可采區(qū) 另有 341 349 孔等零星巖漿侵蝕不可采區(qū) 該煤層分 布面積 42 44km2 其中可采面積 24 69km2 可采系數 58 2 區(qū)內煤層大部可采 為較 穩(wěn)定煤層 見圖 4 6 煤層結構簡單 少數點有一層夾矸 巖性為炭質泥巖 頂板為細砂 巖 粉砂巖及泥巖 底板為泥巖及粉砂巖 1 3 2 煤的特征 1 3 2 1 煤類分布 本區(qū)煤類總體以氣煤 1 3 焦煤為主 又有少量的不粘煤 貧煤 焦煤 弱粘煤 在勘探區(qū)內 32 煤層全區(qū)為 QM 82 煤層受巖漿巖侵入影響較小 全區(qū)以 1 3JM 為 主 1 3 2 2 化學性質 區(qū)內各煤層主要煤質指標見表 1 2 表 1 2 各可采煤層主要煤質指標匯總表 32 51 52 53 62 72 82 10 最小 最大 最小 最大 最小 最大 最小 最大 最小 最大 最小 最大 最小 最大 最小 最大 煤層指標 平均 點數 平均 點數 平均 點數 平均 點數 平均 點數 平均 點數 平均 點數 平均 點數 0 62 2 12 0 67 4 39 0 65 2 73 0 66 2 09 0 68 2 77 0 53 2 90 0 43 3 78 0 42 3 56Mad 原煤 1 32 106 1 28 61 1 32 55 1 39 32 1 32 51 1 39 45 1 33 63 1 35 21 16 40 39 86 16 86 39 51 10 42 39 06 10 51 39 17 10 27 38 65 14 78 39 74 14 23 38 63 7 71 30 81原煤 27 85 106 27 31 60 26 95 54 28 89 32 27 66 51 24 95 45 23 88 62 18 37 21 標準差 5 419 5 832 6 416 7 092 7 177 6 420 6 676 6 796 6 68 16 14 5 75 14 78 6 01 15 19 6 84 15 61 6 57 14 28 6 41 13 19 4 07 13 56 5 06 14 09 Ad 浮煤 9 84 106 10 28 62 9 84 56 10 24 33 10 13 55 9 21 46 9 43 64 8 67 21 23 79 43 98 26 09 44 89 27 81 44 47 20 13 42 15 9 13 41 02 8 25 40 44 7 74 39 13 7 58 39 15原煤 38 86 105 36 96 60 36 93 54 36 89 32 31 76 51 26 92 45 31 84 62 33 12 21 16 90 42 94 25 59 41 34 26 72 43 77 28 67 39 57 7 74 40 18 11 23 39 10 9 95 38 63 18 07 39 16 Vdaf 浮煤 38 60 106 36 26 62 36 69 55 36 02 33 30 86 55 27 91 46 31 09 64 32 59 21 0 27 2 39 0 12 2 32 0 14 2 92 0 16 1 08 0 10 1 12 0 16 1 06 0 22 2 72 0 23 1 55原煤 1 05 105 0 37 64 0 42 55 0 40 33 0 44 58 0 44 47 0 61 65 0 42 21 標準差 0 423 0 302 0 408 0 241 0 225 0 226 0 386 0 290 0 28 1 44 0 20 0 98 0 21 0 96 0 17 1 02 0 20 0 92 0 18 1 62 0 14 1 02 0 26 0 94 St d 浮煤 0 89 99 0 39 57 0 42 49 0 45 31 0 47 51 0 44 42 0 57 58 0 41 18 0 29 2 48 0 16 2 30 0 18 2 98 0 17 1 17 0 10 1 13 0 16 1 03 0 21 2 68 0 20 1 40換算后 St d 原煤 1 03 103 0 37 60 0 41 53 0 42 32 0 44 49 0 39 44 0 57 60 0 38 19 0 002 0 040 0 001 0 075 0 002 0 043 0 002 0 027 0 002 0 041 0 002 0 058 0 002 0 057 0 001 0 026Pd 原煤 0 007 103 0 011 63 0 009 55 0 011 33 0 010 53 0 020 46 0 010 65 0 008 22 0 000 0 100 0 000 0 070 0 000 0 120 0 000 0 150 0 000 0 230 0 000 0 250 0 006 0 100 0 006 0 044Cld 原煤 0 011 96 0 011 58 0 016 50 0 018 31 0 015 52 0 022 42 0 014 59 0 013 18 0 0 27 0 0 0 40 0 0 0 28 0 0 0 9 0 0 0 20 0 0 0 22 0 0 0 39 0 0 0 6 0Asd ppm 原煤 5 6 98 2 5 59 3 4 50 1 9 30 2 9 53 1 9 43 3 0 60 1 8 18 14 42 29 03 19 89 29 03 20 20 31 21 12 61 31 09 7 58 31 78 20 15 30 41 12 63 30 93 23 94 32 54Qb d MJ Kg 原煤 24 55 106 24 69 60 25 05 54 23 88 32 24 47 50 25 87 45 26 21 62 28 67 21 14 36 28 91 19 84 28 95 20 15 31 10 12 57 30 98 7 55 31 71 20 09 30 28 12 58 30 81 23 88 32 46 24 42 103 24 62 60 24 95 53 23 81 32 24 39 50 25 79 45 26 02 60 28 66 19 Qgr d MJ Kg 原煤 中熱值煤 中熱值煤 中熱值煤 中熱值煤 中熱值煤 高熱值煤 高熱值煤 高熱值煤 83 13 90 83 80 15 87 11 76 49 86 97 75 12 88 42 80 32 91 49 84 57 92 31 83 38 91 96 84 69 89 32Cdaf 浮煤 85 28 39 84 69 26 84 30 24 85 09 19 86 20 28 87 72 23 87 10 33 86 31 12 26 3 93 4 20 7 92 3 8 3 96 7 11 5 94 6 0 0 88 6 0 0 93 0 0 0 96 5 0 0 95 5G RI 浮煤 80 4 104 73 0 62 78 4 56 74 6 33 53 9 54 47 0 46 66 0 63 82 1 21 10 0 26 0 8 0 19 0 11 0 25 0 9 0 19 0 0 0 22 0 0 0 26 0 0 0 23 0 0 0 28 0Y mm 浮煤 15 2 97 15 2 45 15 2 40 14 5 22 13 2 37 12 2 34 13 8 46 18 4 19 6 90 14 80 1 80 11 87 5 58 12 40 8 09 11 50 1 58 13 10 2 40 11 00 1 53 12 70 0 67 12 10Tar ad 原煤 11 01 34 8 84 27 9 34 20 9 76 6 6 46 22 5 42 12 8 37 25 6 59 9 1291 1500 1260 1500 1330 1500 1320 1500 1300 1500 1060 1500 1170 1500 1310 1500ST 原煤 1400 47 1408 39 1421 33 1427 16 1419 37 1390 24 1402 39 1420 12 煤類 QM 95 1 3JM 8 FM 1 SM 1 QM 28 1 2ZN 4 1 3JM 27 BN 1 CY 1 RN 2 1 3JM 30 QM 25 BN 1 RN 1 1 3JM 18 QM 13 RN 2 1 3JM 23 QM 13 1 2ZN 2 BN 4 PM 6 PS 1 RN 6 WY 1 1 3JM 12 1 2ZN 2 QM 9 FM 1 BN 3 JM 4 PM 10 RN 7 TR 39 1 3JM 34 1 2ZN 3 QM 10 BN 5 JM 4 PM 1 RN 6 TR 13 WY 1 1 3JM 9 QM 4 FM 2 JM 4 PM 1 TR 3 a 原煤水分 Mad 各可采煤層原煤空氣干燥基水分平均在 1 28 1 39 之間 以 51 煤層較低 53 72 煤 層較高 但變化不甚明顯 b 灰分 Ad 原煤灰分 區(qū)內各可采煤層原煤干燥基灰分平均值在 18 37 28 89 之間 53 煤層較高 10 煤 層較低 均屬中灰煤 c 浮煤揮發(fā)分 Vdaf 各可采煤層浮煤干燥無灰基揮發(fā)分平均值在 27 91 38 60 之間 以 32 煤層較高 72 煤層較低 72 煤屬中等揮發(fā)分煤 32 煤屬高揮發(fā)分煤 其余煤層均屬中高揮發(fā)分煤 各可采煤層原煤揮發(fā)分平均值在 26 92 38 86 之間 除 72 煤因受巖漿巖侵入影響較大 原煤揮發(fā)分比浮煤揮發(fā)分略低外 其余煤層原煤揮發(fā)分都比浮煤揮發(fā)分略高 1 3 2 3 有害元素 全硫 St d 各可采煤層原煤干燥基全硫平均值在 0 37 1 05 之間 通過與各煤 層干燥基高位發(fā)熱量換算后所得的原煤干燥基全硫平均值在 0 37 1 03 之間 32 煤屬中 硫煤 82 煤為低硫煤 其余煤層均屬特低硫煤 32 煤層硫分相比其它煤層略有偏高 主 要是其中的硫化鐵硫含量相對較高所致 從各煤層硫分分布頻率直方圖中可看出 32 煤層以中硫煤為主 次為低硫煤 少量 中高硫煤和特低硫煤 51 煤層以特低硫煤為主 少量低硫煤和中高硫煤 52 82 煤層以 特低硫煤為主 少量低硫 中硫和中高硫煤 53 62 72 10 煤層以特低硫煤為主 少 量中硫煤和低硫煤 1 3 2 4 工藝性能 各可采煤層原煤發(fā)熱量值見表 5 3 區(qū)內各可采煤層原煤干燥基彈發(fā)熱量平均值在 23 88 28 67MJ Kg 之間 由原煤干燥 基彈筒發(fā)熱量求出各煤層原煤干燥基高位發(fā)熱量 其平均值在 23 81 28 66MJ Kg 之間 32 5 1 5 2 5 3 6 2 煤層為中熱值煤 7 2 8 2 10 煤層為高熱值煤 粘結性和結焦性 粘結指數 GR I 各煤層粘結指數平均值在 47 0 82 1 之間 62 72 煤層屬中粘 結性煤 其余煤層均屬強粘結性煤 膠質層最大厚度 Y 各煤層膠質層最大厚度平均值在 12 2 18 4mm 之間 均屬中 等結焦性煤 焦塊特征為部熔 完全熔合狀態(tài) 綜合以上本區(qū)瓦斯資料 再結合鄰區(qū)任樓及祁東礦井的瓦斯資料 認為本區(qū)瓦斯在 600m 以淺含量較低 而 600m 以深瓦斯含量相對較高 且在 F22 斷層與 F17 斷層之間的 夾塊內及 F22 以西局部塊段具有富集的可能 因此在開采中應予以充分重視 特別是在 壓性斷層附近及少數高瓦斯區(qū)要注意防止瓦斯突出現象 1 3 2 5 煤塵與自燃性 本區(qū)煤層煤塵爆炸危險性試驗成果見表 1 3 表 1 3 煤塵爆炸性試驗成果表 煤層 孔號 火焰長度 mm 巖粉量 爆炸危險 684 30 40 35 有 296 有火 75 80 有 29 304 400 75 有32 346 有火 35 有 256 300 75 有 29 304 120 70 有51 364 有火 25 30 有 52 29 304 300 75 有 53 346 有火 55 60 有 62 29 304 120 75 有 256 40 65 有 29 304 15 35 有72 364 有火 55 60 有 346 有火 40 50 有8 2 36 4 有火 55 60 有 10 346 有火 85 90 有 從表中可看出 區(qū)內各可采煤層火焰長度在 40 300mm 之間或顯示有火 巖粉量最 大可達 90 因此本區(qū)各可采煤層均有煤塵爆炸危險性 煤的自燃 本區(qū)煤層自燃趨勢試驗成果見表 1 4 從表中可看出 各煤層自燃傾向等級為 3 2 5 1 煤層為不自燃 很易自燃 5 2 10 煤層為不自燃 5 3 煤層為不易自燃 易自燃 6 2 煤層 為不自燃 很易自燃 7 2 8 2 煤層為不自燃 易自燃 表 1 4 煤的自燃趨勢實驗成果一覽表 燃 點 燃 點 煤層 孔號 原 樣 氧化 樣 還原 樣 t 自燃傾向 等級 煤層 孔號 原樣 氧化 樣 還原 樣 t 自燃傾 向等級 271 298 295 324 29 易自燃 256 360 322 378 56 很易自燃 296 330 329 332 3 不自燃 29 304 360 322 378 56 很易自燃 303 305 298 314 16 不易自燃 62 355 382 367 396 29 不易自燃 803 377 367 383 16 不自燃 256 341 325 371 46 易自燃 801 363 316 371 55 很易自燃 29 304 384 376 418 42 不易自燃 801 365 326 369 43 易自燃 355 391 380 418 38 不易自燃 801 361 315 367 52 很易自燃 72 364 338 335 340 5 不自燃 801 362 317 369 52 很易自燃 256 339 326 372 46 易自燃 32 346 330 327 333 6 不自燃 29 304 363 350 372 22 不易自燃 29 304 357 316 378 62 很易自燃 346 341 337 344 7 不自燃 364 330 326 336 10 不自燃 355 352 332 378 46 易自燃51 804 358 354 362 8 不自燃 364 336 334 339 5 不自燃 52 29 304 366 356 372 16 不自燃 82 804 355 350 359 9 不自燃 346 330 319 332 13 不易自燃 804 358 352 362 10 不自燃5 3 35 5 334 324 387 63 易自燃 10 34 6 331 329 334 5 不自燃 1 3 2 6 煤的可磨性 本報告對區(qū)內各煤層做了可磨性測定 測試結果見表 1 5 可磨性系數在 65 142 之 間 均為易破碎煤 表 1 5 煤的可磨性試驗成果匯總表 煤層 孔號 可磨性系數 備注 298 117 易破碎3 2 35 5 108 易破碎 51 298 90 易破碎 52 298 92 易破碎 53 355 108 易破碎 298 100 易破碎6 2 35 5 78 易破碎 281 142 易破碎7 2 35 5 123 易破碎 298 91 易破碎8 2 35 5 118 易破碎 10 298 92 易破碎 298 120 易破碎無名 355 104 易破碎 1 3 2 7 礦床工程地質類型 煤礦床是以碎屑巖組為主的堅硬 半堅硬層狀巖類礦床 煤系地層巖性大多膠結良 好 煤層直接頂 底板以泥巖為主 特別是頂底板為炭質泥巖 含炭泥巖 厚度小 巖 石辦學指標相對較低 多屬軟巖 穩(wěn)定性差 粉砂巖和砂泥巖互層屬中等堅硬巖類 細 砂巖 中砂巖膠結良好 巖石堅硬致密 抗壓強度高 穩(wěn)定性好 工程地質條件良好 礦床淺部基巖風化帶巖芯不完整 斷層帶巖石破碎 均屬軟弱結構面 綜上所述 本井 田礦床工程地質條件為中等類型 1 3 2 8 瓦斯情況 可采煤層瓦斯甲烷成分最高達 96 36 瓦斯含量最高達 24 79m3 t 燃 32 煤 瓦 斯含量隨著煤層埋深的增加 其瓦斯含量有逐漸增大的趨勢 煤層埋深 600m 水平以上瓦 斯平均含量均小于 2 5 m3 t 燃 而 600m 水平以下瓦斯含量較高 2 井田境界與儲量 2 1 井田境界 井田位于宿州市西南 其中心位置距宿州市約 15km 行政區(qū)劃隸屬宿州市和淮北市 濉溪縣 地理坐標 東徑 116 51 00 117 00 00 北緯 33 27 00 33 32 30 勘查區(qū)范 圍 東起雙堆斷層 西至南坪斷層 南以 27 勘探線和 F22 斷層為界 北至 32 煤層 1200m 等高線地面投影線 勘查許可證號為 3400000520045 勘查登記范圍見表 1 1 勘查 登記面積為 74 15km2 2 2 礦井地質儲量 儲量計算基礎 1 根據本礦的井田地質勘探報告提供的煤層儲量計算圖計算 2 根據 煤炭資源地質勘探規(guī)范 和 煤炭工業(yè)技術政策 規(guī)定 煤層最低可采 厚度為 0 70m 原煤灰分 40 3 依據國務院過函 1998 5 號文 關于酸雨控制區(qū)及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區(qū)有關 問題的批復 內容要求 禁止新建煤層含硫份大于 3 的礦井 硫份大于 3 的煤層儲量 列入平衡表外的儲量 4 儲量計算厚度 夾石厚度不大于 0 05m 時 與煤分層合并計算 復雜結構煤層 的夾石總厚度不超過每分層厚度的 50 時 以各煤分層總厚度作為儲量計算厚度 5 井田內主要煤層穩(wěn)定 厚度變化不大 煤層產狀平緩 勘探工程分布比較均勻 采用地質塊段的算術平均法 2 3 礦井地質儲量計算 礦井可采煤層為 32 煤 82 煤 由于礦井井田形狀規(guī)整 本區(qū)礦井儲量采用網格法 將井田分為 A B C 三個塊段 根據等高線疏密程度劃分面積小塊 具體分塊情況見圖 2 3 1 井田地質儲量計算面積劃分示意圖 根據每個面積小塊的等高線水平間距和高差計 算出面積小塊的煤層傾角 用 CAD 命令計算面積小塊的水平面積 由此可計算得出每個 塊段的不同儲量 礦井地質總儲量即為各塊段儲量相加之和 全 礦 井 采 掘 工 程 平 面 圖礦 長日 期比 例 尺圖 號編 制審 核部 長總 工 程 師 南 坪 斷 層 70 H 1m 圖 2 1 塊段劃分示意圖 再根據 2 1 式中 Z 礦井地質儲量 t S 井田塊段面積 m2 m 煤層平均厚度 煤層的容重 1 4 t m 3 各塊段煤層的傾角 由式 2 2 及礦井塊段劃分圖 得各塊段地質儲量計算見下表 2 1 表 2 1 礦井地質儲量計算表 煤層厚度 m塊段名稱 傾角 面積 km 2 32 82 儲量核算 Mt A 15 8 7 476 3 2 1 78 54 17 B 11 5 18 25 3 2 1 78 129 85 C 12 9 7 225 3 2 1 78 51 67 總計 235 69 則礦井地質儲量 Z 235 69 Mt 2 礦井工業(yè)儲量 根據鉆孔布置 在礦井地質資源量中 60 探明的 30 控制的 10 推斷的 根據 煤層厚度和煤質 在探明的和控制的資源量中 70 的是經濟的基礎儲量 30 的是邊際 經濟的基礎儲量 則礦井工業(yè)資源 儲量由式計算 礦井工業(yè)儲量可用下式計算 2 12M123gbZZZk 2 式中 礦井工業(yè)資源 儲量 探明的資源量中經濟的基礎儲量 1b 控制的資源量中經濟的基礎儲量 2Z 探明的資源量中邊際經濟的基礎儲量 m 控制的資源量中經濟的基礎儲量 推斷的資源量 3 可信度系數 取 0 7 0 9 地質構造簡單 煤層賦存穩(wěn)定的礦井 值取k k 0 9 地質構造復雜 煤層賦存較穩(wěn)定的礦井 取 0 7 該式取 0 8 k 92 83 Mt 1 60 7bzZ 46 41 Mt 23 39 78 Mt mz 19 89 Mt 17 68 Mt 3 10zZkk 因此將各數代入式 2 2 得 216 59 Mt gZ 2 4 礦井可采儲量 礦井設計資源儲量按式 2 3 計算 2 1 sgZP 3 式中 礦井設計資源 儲量s 斷層煤柱 防水煤柱 井田境界煤柱 地面建筑煤柱等永久煤柱損失1 量之和 按礦井工業(yè)儲量的 3 算 224 03 Mt 1 230 96 3 sgZP 礦井設計可采儲量 2kC 式中 礦井設計可采儲量 kZ 工業(yè)場地和主要井巷煤柱損失量之和 按礦井設計資源 儲量的 2 算 2P C 采區(qū)采出率 厚煤層不小于 75 中厚煤層不小于 80 薄煤層不小 于 85 此處取 0 85 則 186 62 Mt 2 4 032 0 85kZ 2 5 工業(yè)廣場煤柱 根據 煤炭工業(yè)設計規(guī)范 不同井型與其對應的工業(yè)廣場面積見表 2 3 第 5 22 條規(guī) 定 工業(yè)廣場的面積為 0 8 1 1 平方公頃 10 萬噸 本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為 150 萬噸 年 所以取工業(yè)廣場的尺寸為 300m 600m 的長方形 煤層的平均傾角為 10 度 工業(yè)廣場的 中心處在井田走向的中央 傾向中央偏于煤層中上部 其中心處埋藏深度為 500m 該處 表土層厚度 90m 120m 主井 副井 地表建筑物均布置在工業(yè)廣場內 工業(yè)廣場按 級 保護留維護帶 寬度為 20m 本礦井的地質掉件及沖積層和基巖層移動角見表 2 4 表 2 3 工業(yè)場地占地面積指標 井 型 萬 t a 占地面積指標 公頃 10 萬 t 240 及以上 1 0 120 180 1 2 45 90 1 5 9 30 1 8 表 2 4 巖層移動角 廣場中心深度 m 煤層傾角 煤層厚度 m 沖擊層厚度 m 520 12 6 3 2 220 40 65 75 75 由此根據上述以知條件 畫出如圖 2 2 所示的工業(yè)廣場保護煤柱的尺寸 圖 2 2 工業(yè)廣場保護煤柱 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750 800 850 900 9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750 800 850 900 950 25 25 65 65 40 75 65 40 0 40 40 75 75 3 礦井工作制度 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 3 1 礦井工作制度 根據 煤炭工業(yè)礦井設計規(guī)范 2 2 3 條規(guī)定 礦井設計宜按年工作日 330d 計算 每 天凈提升時間宜為 16h 礦井工作制度采用 三八制 作業(yè) 兩班生產 一班檢修 3 2 礦井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 3 2 1 確定依據 煤炭工業(yè)礦井設計規(guī)范 第 2 2 1 條規(guī)定 礦井設計生產能力應根據資源條件 開 采條件 技術裝備 經濟效益及國家對煤炭的需求等因素 經多方案比較或系統優(yōu)化后 確定 礦區(qū)規(guī)??梢罁韵聴l件確定 1 資源情況 煤田地質條件簡單 儲量豐富 應加大礦區(qū)規(guī)模 建設大型礦井 煤田地質條件復雜 儲量有限 則不能將礦區(qū)規(guī)模定得太大 2 開發(fā)條件 包括礦區(qū)所處地理位置 是否靠近老礦區(qū)及大城市 交通 鐵路 公路 水運 用戶 供電 供水 建筑材料及勞動力來源等 條件好者 應加大開發(fā) 強度和礦區(qū)規(guī)模 否則應縮小規(guī)模 3 國家需求 對國家煤炭需求量 包括煤中煤質 產量等 的預測是確定礦區(qū)規(guī) 模的一個重要依據 4 投資效果 投資少 工期短 生產成本低 效率高 投資回收期短的應加大礦 區(qū)規(guī)模 反之則縮小規(guī)模 3 2 2 礦井設計生產能力 本礦井井田范圍內煤層賦存簡單 地質條件較好 首采煤層平均厚度 3 2m 煤層平 均傾角 10 15 煤層傾角不大 易于發(fā)揮工作面生產能力 全國煤炭市場需求量大 經 濟效益好 結合本礦區(qū)的煤炭儲量 確定本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為 1 5Mt a 3 2 3 礦井服務年限 礦井可采儲量 ZK 設計生產能力 A 和礦井服務年限 K 三者之間的關系為 T Zk A K 3 1 式中 T 礦井服務年限 a ZK 礦井可采儲量 Mt 186 2 A 設計生產能力 1 5Mt a K 礦井儲量備用系數 礦井投產后 產量迅速提高 礦井各生產環(huán)節(jié)需要有一定的儲備能力 例如局部地 質條件變化 使儲量減少 或者礦井由于技術原因 使采出率降低 從而減少了儲量 因此 需要考慮儲量備用系數 煤炭工業(yè)礦井設計規(guī)范 第 2 2 6 條規(guī)定 計算礦井及 第一開采水平設計服務年限時 儲量備用系數宜采用 1 3 1 5 結合本設計礦井的具體情 況 礦井儲量備用系數選定為 1 5 把數據代入公式 3 1 得礦井服務年限 T 100 150 1 5 82 9 年 186 2 3 2 4 井型校核 按礦井的實際煤層開采能力 運輸能力 儲量條件及安全條件因素對井型進行校核 1 煤層開采能力的校核 井田內 32 煤層為首采煤層 煤厚 3 2m 為中厚煤層 賦存穩(wěn)定 厚度基本無變化 煤層傾角平均 12 地質條件簡單 根據現代化礦井 一礦一井一面 的發(fā)展模式 可以布 置一個綜采大采高工作面來滿足井型要求 2 運輸能力的校核 礦井設計為大型礦井 開拓方式為立井單水平開拓 井下煤炭運輸采用鋼絲繩芯膠 帶輸送機運輸 工作面生產的原煤經膠帶輸送機到大巷膠帶輸送機運到井底煤倉 運輸 連續(xù) 能力大 自動化程度高 機動靈活 井下矸石 材料和設備采用軌道運輸 運輸 能力大 調度方便靈活 3 通風安全條件的校核 礦井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風系統 抽出式通風方式 工業(yè)廣場內布置一個回風井 可 以滿足通風要求 4 儲量條件的校核 根據 煤炭工業(yè)礦井設計規(guī)范 第 2 2 5 條規(guī)定 礦井的設計生產能力與服務年限相 適應 才能獲得好的技術經濟效益 井型和服務年限的對應要求見表 3 1 表 3 1 我國各類井型的礦井和第一水平設計服務年限 第一開采水平服務年限礦井設計生產能力萬 t a 1 礦井設計服務年 a 煤層傾角45 600 及以上 70 35 300 500 60 30 120 240 50 25 20 15 45 90 40 20 15 15 9 30 各省自定 由上表可知 煤層傾角低于 25 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為 1 2 2 4Mt a 時 礦井設計服 務年限不宜小于 50a 第一開采水平設計服務年限不宜小于 30a 本設計中 煤層傾角低于 設計生產能力為 1 5Mt a 礦井服務年限為 82 9 a 符 合 煤炭工業(yè)礦井設計規(guī)范 的規(guī)定 4 井田開拓 4 1 井田開拓的基本問題 井田開拓是指在井田范圍內 為了采煤 從地面向地下開拓一系列巷道進入煤體 建立礦井提升 運輸 通風 排水和動力供應等生產系統 這些用于開拓的井下巷道的 形式 數量 位置及其相互聯系和配合稱為開拓方式 合理的開拓方式 需要對技術可 行的幾種開拓方式進行技術經濟比較 才能確定 井田開拓主要研究如何布置開拓巷道等問題 具體有下列幾個問題需認真研究 1 確定井筒的形式 數目和配置 合理選擇井筒及工業(yè)場地的位置 2 合理確定開采水平的數目和位置 3 布置大巷及井底車場 4 確定礦井開采順序 做好開采水平的接替 5 進行礦井開拓延深 深部開拓及技術改造 6 合理確定礦井通風 運輸及供電系統 確定開拓問題 需根據國家政策 綜合考慮地質 開采技術等諸多條件 經全面比 較后才能確定合理的方案 在解決開拓問題時 應遵循下列原則 貫徹執(zhí)行國家有關煤炭工業(yè)的技術政策 為早出煤 出好煤高產高效創(chuàng)造條件 在 保證生產可靠和安全的條件下減少開拓工程量 尤其是初期建設工程量 節(jié)約基建投資 加快礦井建設 合理集中開拓部署 簡化生產系統 避免生產分散 做到合理集中生產 合理開發(fā)國家資源 減少煤炭損失 必須貫徹執(zhí)行煤礦安全生產的有關規(guī)定 要建立完善的通風 運輸 供電系統 創(chuàng) 造良好的生產條件 減少巷道維護量 使主要巷道經常保持良好狀態(tài) 要適應當前國家的技術水平和設備供應情況 并為采用新技術 新工藝 發(fā)展采煤 機械化 綜掘機械化 自動化創(chuàng)造條件 根據用戶需要 應照顧到不同媒質 煤種的煤層分別開采 以及其它有益礦物的綜 合開采 本井田開拓方式的選擇 主要考慮到以下幾個因素 1 本井田煤層埋藏較深 煤層可采線在 26m 最深處到 900m 2 本井田瓦斯及涌水比較小 淮北煤田各生產礦正常涌水量為 100 500m 3 h 本礦井 434 m3 h 最大涌水量 885 m3 h 對開拓方式的選擇影響不大 本區(qū)瓦斯在 600m 以淺含 量較低均小于 2 5 m3 t 而 600m 以深瓦斯含量相對較高 3 井田內地形平坦 地面標高一般在 23m 左右 井田內最大地表水體是澮河 它從 本井田中部穿過 自西北流向東南 4 1 1 井筒形式的確定 1 井筒形式的確定 井筒形式有三種 平硐 斜井 立井 一般情況下 平硐最簡單 斜井次之 立井 最復雜 具體見表 4 1 本礦井煤層傾角小 平均 7 13 為近水平煤層 表土層厚約 90 120 m 無流沙層 水文地質情況中等 簡單 涌水量不大 井筒需要特殊施工 凍結法建井 因此需采用 立井開拓 表 4 1 井筒形式比較 井筒形式 優(yōu)點 缺點 適用條件 平硐 1 運輸環(huán)節(jié)和設備少 系統簡單 費用低 2 工業(yè)設施簡單 3 井巷工程量少 省去排水設備 大大減少了排 水費用 4 施工條件好 掘進速度快 加快建井工期 5 煤炭損失少 受地形影響特別大 有足夠儲量的山嶺地帶 斜井 與立井相比 1 井筒施工工藝 設備與工序比較簡單 掘進速 度快 井筒施工單價低 初期投資少 2 地面工業(yè)建筑 井筒裝備 井底車場簡單 延 深方便 3 主提升膠帶化有相當大提升能力 能滿足特大 型礦井的提升需要 4 斜井井筒可作為安全出口 與立井相比 1 井筒長 輔助提 升能力小 提升深 度有限 2 通風線路長 阻 力大 管線長度大 3 斜井井筒通過富 含水層 流沙層施 工復雜 井田內煤層埋 藏不深 表土 層不厚 水文 地質條件簡單 井筒不需要特 殊法施工的緩 斜和傾斜煤層 立井 1 不受煤層傾角 厚度 深度 瓦斯和水文地質 等自然條件限制 2 井筒短 提升速度快 對輔 助提升特別有利 3 當表土層為富含水層的沖積 層或流沙層時 井筒容易施工 4 井筒通風斷面 大 能滿足高瓦斯 煤與瓦斯突出的礦井需風 的要求 1 井筒施工技術復 雜 設備多 要求 有較高的技術平 2 井筒裝備復雜 掘進速度慢 基建 投資大 對不利于平硐 和斜井的地形 地質條件都可 考慮立井 2 井筒位置的確定 井筒位置選擇要有利于減少初期井巷工程量 縮短建井工期 減少占地面積 降低
收藏
編號:5258133
類型:共享資源
大?。?span id="duzxnsx" class="font-tahoma">3.11MB
格式:ZIP
上傳時間:2020-01-17
50
積分
- 關 鍵 詞:
-
錢營孜
煤礦
1.5
Mta
設計
CAD
- 資源描述:
-
錢營孜煤礦1.5Mta新井設計含5張CAD圖.zip,錢營孜,煤礦,1.5,Mta,設計,CAD
展開閱讀全文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