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非攻課件 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高中語文 非攻課件 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2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二、非攻二、非攻墨子選讀 墨墨子名言集錦子名言集錦(二)1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2節(jié)儉則昌,淫佚則亡。3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4力,形之所以奮也。圓,一中同長也。一、字音識記1園圃(p) 2.攘取(rn) 3.犬豕(sh)4雞豚(tn) 5.欄廄(ji) 6.衣裘(qi)二、通假字1不仁茲甚(通“滋”,更加)2扡其衣裘(同“拖”,強奪或費力取得)3不知白黑之辯(通“辨”,分別)四、古今異義則弗知非,從而譽之古義:從,跟從;而,來 今義:順承關(guān)系的連詞五、詞類活用1從而譽之 名詞作動詞,贊美2眾聞則非之 形容詞作動詞,責(zé)怪3以虧人自利也 使動用法,使虧六、文言句式1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判
2、斷句2上為政者得則罰之 判斷句3以虧人自利也 賓語前置句啟迪智慧啟迪智慧1墨子的“非攻”是反對一切的戰(zhàn)爭嗎?明確:墨子反對戰(zhàn)爭,卻不是簡單的和平主義者。他只主張非攻,而不主張非戰(zhàn);他反對攻,卻講究守;他不主張“去兵”,而主張備兵自守;他既不贊成國家間的攻伐掠奪,也不盲從“春秋無義戰(zhàn)”的看法。墨子將戰(zhàn)爭分為“誅”與“攻”,即誅戰(zhàn)與攻戰(zhàn),認為誅戰(zhàn)是討滅害民君主的正義戰(zhàn)爭,攻戰(zhàn)則是大國、強國以掠奪土地、財富、人口為目的的非正義戰(zhàn)爭。因此,“非攻”絕不是不加分析地反對一切戰(zhàn)爭,而是在分清戰(zhàn)爭性質(zhì)的基礎(chǔ)上,對誅戰(zhàn)贊同,對攻戰(zhàn)反對。2墨子反對“不義”戰(zhàn)爭的原因是什么?明確:墨子反對不義戰(zhàn)爭,主要是因為這樣
3、的戰(zhàn)爭對人民的損害最慘重,罪孽深重。墨子把“虧人自利”視為不仁不義。虧人越多,不仁不義越重:殺人越貨者,其不仁不義重于竊人馬牛者;竊人馬牛者,其不仁不義重于竊人犬豕雞豚者;竊人犬豕雞豚者,其不仁不義重于竊人桃李者,而竊人桃李者也是不義的。文章以這種思想為基礎(chǔ),宣示了反對侵略戰(zhàn)爭的觀念,認為攻打別國是最大的不仁不義,是最大的罪過,因為它是最大的“虧人自利”。3選文在說理上層層鋪墊,對照鮮明,試結(jié)合課文分析。明確:文章主旨的表現(xiàn)沒有開門見山,而是作了層層鋪墊。先從情節(jié)極其輕微的竊人桃李說起,說到情節(jié)不太嚴重的雞鳴狗盜,又說到情節(jié)較為嚴重的取人馬牛,再說情節(jié)相當(dāng)嚴重的殺人越貨,情節(jié)是越來越嚴重,不義
4、的程度也越來越深。這些行為的確應(yīng)當(dāng)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但是以上種種行為即使再嚴重也比不上侵人之國嚴重。按正常來推理,侵人之國應(yīng)當(dāng)是罪大惡極,其罪行應(yīng)該是罄竹難書,擢發(fā)難數(shù),但卻贏得了一片頌揚之聲。性質(zhì)相同只是輕重不同的行為,導(dǎo)致的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相形之下,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邏輯才真是不合乎邏輯的邏輯。鮮明的對比使得文章的主旨突出而且鮮明。4墨子認為最大的不義是攻國,可為什么要說竊人桃李、雞鳴狗盜、取人馬牛和殺人越貨?這是否是多余的?明確:從竊人桃李不義,說到竊人犬豕不義,再說到竊人馬牛不義,再說到殺死清白無罪之人并搶奪其財物不義,最后說到最大的不義是攻國。之后反復(fù)說明天下君子指責(zé)小的不義
5、,卻贊頌大的不義,可以說是荒謬之至。這些不是多余的話,是為了對比,來說明天下君子攻人之國的不義特征,顯示出文章的條理極為清楚。歸納主旨歸納主旨在選文中,墨子采用層層進逼推論及類比說理的方法,反復(fù)證明了自己“天下之君子”不知道義與不義的分別的觀點。從而得出了“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的結(jié)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天下的君子們在如何看待攻打別人的國家這種事情上,顯示了價值判斷上的混亂,他們根本不懂得義與不義的區(qū)別。墨子在譴責(zé)“天下之君子”的同時言明了戰(zhàn)爭是最大的不義的觀點,表達了自己“非攻”的思想主張。一、基礎(chǔ)達標(biāo)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茍?zhí)澣擞啵洳蝗势澤魾上為政者得則罰之
6、C若以此說往D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解析:A項,“茲”通“滋”,更加。答案:A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解析:A項,厲害,嚴重;超過,勝過。B項,均為“解釋,說明”。C項,名詞,分別;動詞,區(qū)別。D項,責(zé)怪,反對;錯誤,不義的事情。答案:B解析:A項,表順承,就;表轉(zhuǎn)折,卻。B項,均為第三人稱代詞,他。C項,根據(jù);因為。D項,第三人稱代詞,他的;指示代詞,這,這樣。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跟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A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B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C則弗知非,從而譽之D故書其言以遺后世解析:A項,“愛人”,關(guān)愛別人;B項,“少見”,看見很少的;C項
7、,“從而”,跟從,并且;D項,“后世”,后代,與現(xiàn)代漢語同。答案:D二、閱讀鑒賞(一)課內(nèi)閱讀閱讀下面文字,完成57題。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殺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zhí)澣擞啵洳蝗势澤跻?,罪益厚。?dāng)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
8、,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dāng)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后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5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偷盜B其不仁茲甚,罪益厚 深重C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牛馬 牛棚D今有人于此 如果解析:C項中的“廄”意為“馬棚”。答案:C6對下列句中“非”字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A與相同,與相同B與不同,與不同C與相同,與相同D與相同,與相同解析:為形容詞作名詞,“不義的事”“錯誤的事”;是動詞,“指責(zé)”。答案:C7翻譯下面的句子。(1)當(dāng)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2)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后世哉?譯文:譯文:那如何解釋他們寫下這些不義來留傳給后世呢?譯文:譯文:對于這些,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指責(zé)它,稱它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