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輪復習 專題輔導與訓練 第二部分 應考技巧篇攻略(一)
《高考生物二輪復習 專題輔導與訓練 第二部分 應考技巧篇攻略(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考生物二輪復習 專題輔導與訓練 第二部分 應考技巧篇攻略(一)(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專題輔導與訓練 第二部分 應考技巧篇攻略(一) [滿分90分,限時45分鐘] 一、選擇題(每小題6分,共36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2016西安)下圖表示真核細胞某些結構的主要組成成分(圖中字母是元素符號),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結構1功能的復雜程度主要是由圖中甲的種類和數量直接決定的 B.物質乙、丙的單體分別是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 C.薩頓用類比推理的方法證明了基因在結構2上 D.結構2在有絲分裂時會呈現周期性的變化 解析 結構1為生物膜、結構2為染色體。由元素組成和參與組成的結構判斷,甲、乙、丙依次為磷脂、蛋白質、DNA。生物膜功能的復雜程度主要是由圖中乙的種類和數量直接決定的,A項錯誤。蛋白質、DNA的單體分別是氨基酸和脫氧核苷酸,B項錯誤。薩頓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假設了基因在結構2上,C項錯誤。染色體在有絲分裂時會呈現形態(tài)和數量的周期性變化,D項正確。 答案 D 2.(2016安慶質檢)對下列兩個生物概念模型的理解或者分析錯誤的是 A.若圖1表示基因工程的操作流程圖,則C表示重組質粒,D表示受體細胞 B.若圖1表示植物體細胞雜交過程,則A、B在融合前必須經過特殊處理——制備原生質體,形成的C稱為雜種細胞,從C到D需要的技術是植物組織培養(yǎng) C.若圖2中B表示下丘腦,C表示垂體,切斷下丘腦與垂體的聯系,對胰島的影響比對甲狀腺、腎上腺的影響更小 D.若圖2中B是核移植技術,C是胚胎移植技術,則形成d的過程體現了高度分化的動物體細胞也具有全能性 解析 若圖1表示基因工程的操作流程圖,則A和B分別表示目的基因和運載體,C可表示重組質粒,D是受體細胞,A正確。若圖1表示植物體細胞雜交過程,則A、B在融合前必須經過去壁處理(酶解法,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形成原生質體,形成的C細胞稱為雜種細胞,從C雜種細胞到D雜種植株需要采用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B正確。甲狀腺激素的調節(jié)過程:下丘腦→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垂體→促甲狀腺激素→甲狀腺→甲狀腺激素,同時甲狀腺激素還能對下丘腦和垂體進行負反饋調節(jié),血糖濃度調節(jié)過程中,下丘腦可以不通過垂體而直接作用于胰島細胞。所以若圖2中B表示下丘腦,C表示垂體,切斷下丘腦與垂體的聯系,對胰島的影響比對甲狀腺、腎上腺的影響更小,C正確;若圖2中B是核移植技術,C是胚胎移植技術,則形成d的過程體現了高度分化的動物體細胞核也具有全能性,D錯誤。 答案 D 3.(2016四川)有人從真菌中提取到甲、乙和丙三種生長素類似物,分別測試三種類似物的不同濃度對萵苣幼根生長的影響,結果如下圖。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甲、乙和丙對萵苣幼根生長的影響均有兩重性 B.在0-20 ppm范圍內,甲對萵苣幼根的促進作用大于丙 C.乙的濃度大于20 ppm后,對萵苣幼根生長起抑制作用 D.據圖推測,用30 ppm的甲處理萵苣幼芽可抑制其生長 解析 與生長素類似物濃度為0相比,生長素濃度大于20 ppm時抑制生根,具有兩重性,A、C正確;在0-20 ppm范圍內,甲組萵苣幼根長度大于丙,故甲對萵苣幼根的促進作用大于丙,B正確;由圖不能推出30ppm的生長素類似物對幼芽的影響,D錯誤。 答案 D 4.(2016天津)在絲瓜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絲瓜、昆蟲甲、昆蟲乙存在捕食關系。下圖為某年度調查甲、乙兩種昆蟲種群數量變化的結果。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該絲瓜地的碳循環(huán)在絲瓜、昆蟲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完成 B.依據隨機取樣原則統(tǒng)計成蟲數量可計算出昆蟲種群密度 C.乙與甲的數量比值代表兩種昆蟲間的能量傳遞效率 D.乙數量的增加會減少甲種群對絲瓜的攝食量 解析 碳循環(huán)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huán)境之間進行,而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qū)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所以絲瓜地的絲瓜和昆蟲不能代表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物群落,A項錯誤;種群密度是指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量,包括該種群的全部個體,而不只是成年個體,故B項錯誤;能量傳遞效率指的是相鄰兩個營養(yǎng)級同化能量的比值,而不是相鄰兩個營養(yǎng)級個體數量的比值,C項錯誤;根據題意和圖示可推知絲瓜、昆蟲甲和昆蟲乙構成的食物鏈為絲瓜→昆蟲甲→昆蟲乙,乙數量的增加會導致甲種群個體數量減少,進而會減少甲種群對絲瓜的攝食量,故D項正確。 答案 D 5.(2016安慶質檢)為驗證生長素和赤霉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某同學將胚芽鞘尖端以下的切段浸入蒸餾水中1 h,然后分別轉入5種不同濃度的生長素和赤霉素溶液中,同時以含糖的磷酸鹽緩沖液作對照,在23 ℃的條件下培養(yǎng)24h后逐一測量切段長度,實驗重復5次,結果取平均值,并繪制成如圖,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A.該實驗能證明生長素和赤霉素有協同作用 B.實驗組中生長素或赤霉素均應用含糖的磷酸鹽緩沖液配制 C.浸入蒸餾水中1h的目的是排除內源植物激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D.該實驗結果不能說明生長素具有兩重性 解析 圖中沒有設立生長素和赤霉素的混合溶液處理植物,則不能證明生長素和赤霉素具有協同作用,A錯誤。對照實驗中加入含糖的磷酸鹽緩沖液,滿足單一變量原則,實驗組生長素和赤霉素也應溶解于中含糖的磷酸鹽緩沖液,B正確。切段浸泡在蒸餾水中浸泡1小時,是為了減少切段中內源激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C正確。觀察柱形圖,生長素濃度為0是對照組,切段的平均長度是7.0 mm,而實驗組的切段長度都大于7.0 mm,只能體現生長素的促進作用,不能體現生長素作用的兩重性,D正確。 答案 A 6.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約1 m2的石頭。有人于石頭不同距離處,調查了蜥蜴?zhèn)€體數、蝗蟲種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結果見下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隨著蝗蟲種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間的競爭將會加劇 B.蜥蜴活動地點離石頭越遠,被天敵捕食的風險就越大 C.距石頭的遠近是引起該群落水平結構變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適量石頭,有利于能量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 解析 A項,隨著蝗蟲種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生物量均減少,因此植物之間的競爭減弱;B項,從柱狀圖可以看出,蜥蜴活動地點離石頭越遠,被天敵捕食的風險就越大;C項,石頭導致了地形、光照等變化,故距石頭的遠近是引起該群落水平結構變化的重要因素;D項,草地上放置適量石頭,可控制蝗蟲等有害昆蟲數量,有利于能量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 答案 A 二、非選擇題(共54分) 7.(13分)(2016懷遠月考)圖1是仙人掌類植物特殊的CO2同化方式,吸收的CO2生成蘋果酸儲存在液泡中,液泡中的蘋果酸經脫羧作用釋放CO2用于光合作用;圖2表示不同地區(qū)A、B、C三類植物在晴朗夏季的光合作用日變化曲線,請據圖分析并回答: (1)圖1所示細胞在夜間能產生ATP的場所有__________。該植物夜間能吸收CO2,卻不能合成糖類等有機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1所示植物對應圖2中的__________類植物(填字母),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該特殊的CO2同化方式是__________的結果。 (3)圖2中的A類植物在10~16時__________(能/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的暗反應,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與上午10時相比,中午12時B類植物細胞中C5含量變化是__________。 解析 (1)圖1中所示的結構包括了細胞質基質、液泡(右上)、線粒體(右下)、葉綠體(左下),在夜間細胞中的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反應,故不能產生ATP;而細胞質基質和線粒體能進行細胞呼吸的相關過程,故能產生ATP,據圖1可知:CO2在細胞質基質中轉化為蘋果酸,并暫時貯存于液泡中,蘋果酸可進入細胞質基質分解產生CO2進入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沒有光照,光反應不能進行,無法為暗反應提供[H]和ATP,故仙人掌類植物夜間不能合成糖類等有機物。(2)圖2曲線反映的一天24 h內細胞吸收CO2的速率,其中曲線A在夜晚吸收較多,白天因氣孔關閉,不能從外界吸收CO2,故其對應圖1中所示植物;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該特殊的CO2同化方式是自然選擇的結果。(3)從圖2曲線可知A類植物在10~16時吸收CO2速率為0,但由于該植物液泡中的蘋果酸可進入細胞質基質分解產生CO2進入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同時,該植物也可通過呼吸作用產生的CO2進入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4)從圖2曲線可知B植物在10點時吸收CO2處于波峰,12點時吸收CO2下降,故10點時C5固定CO2多,12點時C5固定CO2少,因此,中午12時B類植物細胞中C5含量變化與上午10時細胞中C5含量變化相比增多。 答案 (1)細胞質基質和線粒體 沒有光照,光反應不能進行,無法為暗反應提供[H]和ATP (2)A 自然選擇 (3)能 液泡中的蘋果酸能經脫羧作用釋放CO2用于暗反應 呼吸作用產生的CO2用于暗反應 (4)增加 8.(14分)(2016洛陽一中一模)圖1表示鱷梨果實成熟時,乙烯引起纖維素酶的形成過程;圖2為鱷梨某枝條去掉頂芽前后,側芽部位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的濃度變化及側芽長度變化曲線坐標圖.請據圖分析回答(在“[ ]”內填入圖中數字,在“橫線”上填入恰當文字): (1)圖1中,①的基本組成單位是______________;②進入細胞質需要通過的結構是______________。 (2)纖維素酶在[ ]__________上合成,參與對其進行加工的細胞器有[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3)圖2中,激素甲代表的是____________,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___。 (4)分析圖中曲線可知,高濃度的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對側芽萌動所起的作用分別是__________。 解析 (1)圖中①是雙鏈DNA,其基本組成單位是4種脫氧核苷酸,②是mRNA,在細胞核經過轉錄形成后,通過核孔進入細胞質,并指導翻譯過程。(2)纖維素酶是蛋白質,在③核糖體中合成,隨后在④內質網加工,最后又經⑤高爾基體再加工和包裝,最后排出細胞。(3)由圖可知,去掉頂芽,側芽的生長素來源減少,濃度降低,所以甲是生長素。(4)高濃度生長素具有抑制生長的作用,細胞分裂素一直在增加,促進植物生長,所以高濃度的細胞分裂起促進作用。 答案 (1)脫氧核苷酸 核孔 (2)③ 核糖體 ④ 內質網?、荨「郀柣w (3)生長素 去掉頂芽,側芽的生長素來源減少,濃度降低 (4)生長素起抑制作用,細胞分裂素起促進作用 9.(13分)生物小組甲研究了生長素類似物2,4—D對月季插條生根的影響,得到下圖所示結果;生物小組乙則研究了生長素類似物萘乙酸對葡萄插條生根的影響,得到表格所示結果(表中濃度由a到e依次升高)。請回答: 組別 清水 濃度a 濃度b 濃度c 濃度d 濃度e 平均生根數 2 3 6 9 7 5 (1)上述研究還可以用__________作為實驗觀察的指標。 (2)上述實驗結果能否說明2,4—D和萘乙酸的相應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__________。 (3)為進一步探究2,4—D和萘乙酸分別促進月季和葡萄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甲、乙兩組同學應分別在濃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圍內配制系列梯度濃度的溶液來處理相應枝條。 (4)請用上述實驗材料,提出一項進一步探究的實驗課題:__________。 解析 (1)本實驗既可以用相同時間內插條的平均生根數為觀察指標,也可以用生根數相同時所需時間為觀察指標。 (2)圖甲中,與濃度為0時相比,濃度為20 mg/L、40 mg/L、60 mg/L、80 mg/L的2,4—D溶液能促進生根,濃度為100 mg/L的2,4—D溶液抑制生根,故能體現“兩重性”。表乙中數據只能體現萘乙酸的促進效果。 (3)由圖甲、表乙的結果可知,二者的最適濃度在40 mg/L、濃度c左右,故應在20~60 mg/L以及b~d之間設置系列梯度濃度。(4)提出進一步探究課題時,應注意“上述實驗材料”的限制。 答案 (1)生根數相同時所需時間 (2)能說明2,4-D的相應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不能說明萘乙酸的相應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 (3)20~60 mg/L b~d (4)比較同等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2,4—D和萘乙酸對月季(或葡萄)插條生根的影響是否相同(合理即可) 10.(14分)(2016張家界月考)“稻魚共生系統(tǒng)”中,鯉魚通過沖撞稻秧導致稻飛虱等害蟲落入水中并食之,同時使清晨水稻葉片上的露水滴落,減輕稻瘟病原孢子的產生和菌絲體生長;鯉魚的游動,又使水渾濁,抑制水中雜草的生長;稻葉在給鯉魚提供食物的同時,還為鯉魚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與水稻單種系統(tǒng)相比,稻魚共生系統(tǒng)取得了明顯的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分別表現在:①生態(tài)效益:__________。②經濟效益:__________。 (2)“亞洲鯉魚”被引入美國,在當地已經構成了生態(tài)入侵,它與美國的本地物種之間可能存在著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關系,導致入侵地的__________銳減。 (3)科學家通過研究種間捕食關系,構建了“捕食者-獵物”模型,如圖所示(圖中箭頭所指方向代表曲線變化趨勢)。僅從該模型分析,圖中最可能代表獵物和捕食者K值的數據分別為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其曲線變化趨勢反映了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__調節(jié)。 解析 (1)由題意可知稻魚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態(tài)效益是減少農藥使用,降低環(huán)境污染或充分合理利用資源,利于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態(tài)。而經濟效益是降低生產成本或增加魚的產出,增加農民收入。(2)亞洲鯉魚可以捕食當地的某些生物,應有捕食關系。其引入也與本地某些物種出現競爭關系。因已經構成了生物入侵,說明其數量增長十分多,進而導致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下降。(3)由圖可知代表獵物種群數量的K值應是N2,因為捕食者種群數量下降到一定程度,獵物種群數量增加,而獵物種群數量增加到一定數量時捕食者數量增加,故應是N2。而捕食者K值應是P2,因為當捕食者種群數量超過P2時種群數量開始下降,即獵物種群數量超過N2,會引起捕食者種群數量增加,捕食者種群數量超過P2,則獵物數量減少,兩者相互作用,它們維持在相對穩(wěn)定范圍。這樣的曲線變化映了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反饋調節(jié)機制。 答案 (1)①減少農藥使用,降低環(huán)境污染或充分合理利用資源,利于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態(tài)(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诮档蜕a成本或增加魚的產出,增加農民收入(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競爭 捕食 生物多樣性 (3)N2 P2 (負)反饋-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考生物二輪復習 專題輔導與訓練 第二部分 應考技巧篇攻略一 高考 生物 二輪 復習 專題 輔導 訓練 第二 部分 應考 技巧 攻略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13083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