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員工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分析 人力資源管理論文 管理學論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企業(yè)員工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分析 人力資源管理論文 管理學論文(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論文范文
題目:企業(yè)員工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分析人力資源管理論文_管理學論文
編輯:小小
[摘 要] 員工主觀幸福感是員工其生活質(zhì)量的整體性評估,是衡量個人和社會生活質(zhì)量的一種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以往研究多關注員工滿意度,但是有研究表明,員工滿意度與員工績效的相關性較低,而員工滿意度與員工績效卻存在很大的正相關性,本文將對員工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進行探研。
[關鍵詞] 主觀幸福感 工作滿意度 大五人格理論
幸福是人們對于顯示生活的主觀體驗。生活是豐富多樣的, 人們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也各不相同, 因此人們對于幸福的理解與追求
2、也是多樣的, 主要包括物質(zhì)幸福和精神幸福。物質(zhì)條件是幸福生活的基礎, 幸福首先是人們物質(zhì)生活的幸福。但是幸福并不等同于物質(zhì)享受, 更不能把幸福簡單歸結為個人物質(zhì)享受的追求與獲得。幸福還包括精神幸福,精神幸福就是人們快樂的心理體驗, 而心理體驗是感情, 是心理、意識之一種, 屬于主觀意識范疇, 它是依人們自己的主觀感覺而轉(zhuǎn)移的。
主觀幸福感( subject well being, SWB) ,是一個心理學專門術語,是評價者根據(jù)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zhì)量的整體性評估。所以SWB是一種主觀的、整體的態(tài)度和看法,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主觀幸福感主要包括. 情感平衡和生活滿意度兩個方面。情感平衡是指與
3、不愉快的情感體驗相比較,占相對優(yōu)勢的愉快體驗,是個體對生活的一個總體、概括評價。情感平衡包含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兩個維度,但這兩個維度并不具有必然的相關性,是兩個相對獨立的變量。生活滿意度是個體對生活的綜合判斷,作為認知因素,它獨立于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是衡量SWB更關鍵有效的指標。
一、員工主觀幸福感與工作滿意度及其與工作績效的關系
工作滿意度是指員工對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滿足與否的態(tài)度。一個人對工作的滿意度水平高,對工作就可能持積極的態(tài)度;相反,對工作的滿意度水平低,就可能對工作持消極態(tài)度。工作滿意度是工作者對工作情境的主觀反映,只涉及工作領域內(nèi)的情緒,而主觀幸福感不僅
4、涉及工作領域,還涉及家庭、婚姻等方面的情緒體驗。工作滿意度的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員工的情緒,但個體的情緒同時還會受到家庭、婚姻等生活因素的影響,所以工作滿意度只是主觀幸福感的一個方面。
現(xiàn)在很多思想認為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有正相關,實際上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的研究都沒有發(fā)現(xiàn)工作滿意度與生產(chǎn)率有明顯的正相關,兩者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僅僅為0.14,相關性是很低的。卻有研究發(fā)現(xiàn)管理者對員工工作績效做出的評價與幸福感有顯著的相關,因此主觀幸福感能比工作滿意度更好的預測工作績效。
二、影響員工主觀幸福感的主觀因素
1.年齡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有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的積極情感
5、從20多歲到80多歲呈現(xiàn)逐漸下降的趨勢,即個體在20歲前后是SWB和積極情感比較高的時期。嚴標賓等對48個國家和地區(qū)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SWB體驗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他們有比較積極的情感體驗和高的生活滿意度。
2.性別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在大多數(shù)研究中發(fā)現(xiàn)男女在總的幸福感差異不顯著。但在SWB 的不同維度上,兩性的差異還是存在的。Wood等人發(fā)現(xiàn)女性報告的積極情感水平較男性高。這可能是因為在社會分工中,女性更多的從事需要表達情感的工作,如老師、護士或在家中照料兒童等,使女性較男性更易體驗和表達情緒的變化。
3.人格特質(zhì)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人
6、格是成人獨特的性格反應傾向,既表現(xiàn)生物的特質(zhì),又有后天習得的成分。Diener和Cooper (1998)的元分析結果得出結論,人格是幸福感最有力的預測指標之一。在他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型中,認為人格影響著人們處世的行為和態(tài)度,增加經(jīng)歷某種情境的可能性,不同的情境又引起SWB增加或減少。對于人格的研究大多數(shù)集中于大三人格,即以艾森克對人格的分類, 從神經(jīng)質(zhì)、精神質(zhì)和外傾性三個維度來研究人格與SWB 的關系。研究表明外向性與幸福感存在正相關, 能夠增進幸福感; 神經(jīng)質(zhì)與幸福感存在負相關, 能夠降低幸福感。
大五人格理論(Costa 等,1992) 比較系統(tǒng)地解釋了人格對SWB 的影響,大五人
7、格理論是研究外傾性、神經(jīng)質(zhì)、經(jīng)驗的開放性、宜人性和公正性與SWB的關系。Costa &McCrae(1982,1991)的研究表明,五個因素全部與SWB存在顯著相關。其中,經(jīng)驗的開放性同時與正性情感和負性情感存在正相關,宜人性和公正性與SWB 的關系模式是一致的,與生活滿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顯著正相關,與負性情感存在顯著負相關,因此能夠提高SWB??梢?,不同的人格特質(zhì)對SWB 的影響機制不盡相同。
4.自我效能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班杜拉提出的, 是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對某一成就行為進行主觀判斷。Elliot 和Sheldon(1997) 的研究表明, 回避目
8、標的追求、較少的目標發(fā)展與低幸福觀都有關系。Ryan (2000) 通過對目標效能的控制發(fā)現(xiàn), 自主的個人目標與幸福結果的預測有關聯(lián)。國內(nèi)余鵬等的相關研究則表明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水平學生的SWB 有顯著差異, 高自我效能水平學生的SWB 要高于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學生。
三、影響員工主觀幸福感的客觀因素
1.經(jīng)濟狀況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經(jīng)濟也是人們關注的影響SWB的一項因素。以往的研究主要針對于國家經(jīng)濟總體情況對國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就個人而言,雖然收入的狀況與SWB沒有必然聯(lián)系,但是當收入發(fā)生變化時可能會暫時性的引起SWB的波動,尤其當收入不能滿足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時,
9、 SWB會降低。但從整個時間維度來看,個體可逐漸適應新的收入等級,從而削弱收入變化對SWB的影響。
2.家庭環(huán)境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從對青少年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他們的家庭環(huán)境對與他們本身的幸福感存在很大相關。家庭的穩(wěn)定、成員間的相互關懷、沒有明顯的家庭矛盾對青少年幸福感有著積極的影響,并會對其成長過程中人格,性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3.工作關系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工作學習是大多數(shù)人從青少年時期到退休前的主要任務。但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工作學習對SWB的影響不同。Katja等對芬蘭中學生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影響中學生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積極因素之一是在學校獲得的滿足和愉快。
10、而在學校中的挫折失意是引起中學生,尤其是女中學生,不幸福感覺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然,在學校中的感受并不只來源于學業(yè)一方面,學校的客觀環(huán)境、校園內(nèi)外良好的人際關系等因素也對SWB產(chǎn)生影響。對于青年人,工作學習的負荷量和從工作學習中獲得的滿意情緒,都與SWB呈現(xiàn)出正性相關。中年人在工作學習上的負荷量依然與SWB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而從工作學習中獲得的滿意情緒不再是影響SWB的重要因素。
4.文化傳統(tǒng)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所以生活在這個社會的人的個性都必然要收到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在文化的組成中,對一些重大問題的價值觀念,如對人生的看法,對自然界的看法,對人與人關系的
11、看法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行為模式都會對每個人的價值觀存在巨大的影響。
有研究成果表明,文化傳統(tǒng)從多方面影響著個性的形成,影響著人與人的關系,影響需求與滿足需求的途徑,影響著解決沖突的方式,以及人們?nèi)绾慰创挛?,感知事物,所以文化傳統(tǒng)也必然影響著人們對幸福感的感知。
5.宗教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宗教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往往是積極的。宗教本身就是對于幸福生活的追求,成員會希望通過宗教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本身充滿了希望及幸福感覺。另外宗教團體可以給成員提供高層次的社會支持,使個體免除最不幸的后果。
四、對企業(yè)的啟示
由于主觀幸福感對工作績效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所
12、以企業(yè)可以通過提高影響幸福感的因素方面對員工進行激勵,提高員工績效。對于主觀性因素,雖然很難進行改變,但是可以對其規(guī)律進行把握,進而對其幸福感進行積極性干涉。對于客觀性的因素,則可以主動介入,制定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薪酬措施,或活動提高員工的主觀幸福感,將會實現(xiàn)企業(yè),員工的雙贏,提高企業(yè)績效的同時,也提高了員工的幸福感及增強了員工忠誠度。
參考文獻:
李儒林張進輔梁新剛:影響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因素理論[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3
吳明霞:30年來西方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理論發(fā)展[J].心理學動態(tài), 2000
嚴標賓 鄭 雪 邱 林:中國大陸、香港和美國大學生主觀
13、幸福感比較[J].心理學探新, 2003
[4]Diener E. Subjective well —being [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
[5]周 菲:管理心理學[M].2005
轉(zhuǎn)貼于
5m{NSdUZ5oJR?@1yJ{\;d~HaH1XP1}b<`w~1TELj=qtzbT
14、DXu:AYLH3KLBmp9gO;pj8k573Fes;0fZFL_|@t<@AtN=jSVW5j{J9Zw?2`6hbbg4Hn2{>g~A:n^3rQQ
15、5KJ_7sHTNaIeBsc{swy{Z0OZ4zQ?AEAkvX|I2s}X9uBtoiA`nLq[{zG|da7NIBosHI^X\cYkQao\I
16、fr`J|rJ>cKJp3\r=b04;5tB[A\yI`^Wz4]s?Z`Z6Mrv3\GgOVzr2i2JOEgdeuk@Egj4S@K2JIxy;kG0\jurWs1D2=Y``fXLWvWkVkjurkkzXNAm]f~_|CU1MAif0bK:4d:YrZ~hBn>U:k]oyJ;G6Alx35@wQ=P}JD0r2]6prAAH9NihOOOo9XSgVSnX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