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孔孟論學》《黃生借書說》《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練習及答案

上傳人:zh****u6 文檔編號:48807684 上傳時間:2022-01-14 格式:DOCX 頁數(shù):7 大小:54.81KB
收藏 版權申訴 舉報 下載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孔孟論學》《黃生借書說》《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練習及答案_第1頁
第1頁 / 共7頁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孔孟論學》《黃生借書說》《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練習及答案_第2頁
第2頁 / 共7頁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孔孟論學》《黃生借書說》《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練習及答案_第3頁
第3頁 / 共7頁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積分

下載資源

還剩頁未讀,繼續(xù)閱讀

資源描述: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孔孟論學》《黃生借書說》《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練習及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孔孟論學》《黃生借書說》《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練習及答案(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初二 上古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孔孟論學》《黃生借書說》《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 復習 卷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a.出身卑微 一(1--2)①列舉歷史上六個名人事例(共同點) b.經歷磨難 個體 c.成就偉業(yè) 舉例論證 ②論證了人才是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故--總結--論證) 一般 二(3)

2、③人處逆境,才能奮發(fā)(正面,個人);國無憂患,易遭滅亡(反面,國家) 對比論證 a.精神:苦其心志 三(4)④得出結論 生于憂患 b:身體: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死于安樂 c:行為:行拂亂其所為 d:生活:空乏其身 孔孟論學 1.孔子論學習的作用——學習終身受益。自述

3、自己進德修業(yè)和認識能力提高的過程,反眏了人生經驗不斷積累的規(guī)律。。 2.孔子論學習方法——學習與思考結合。突出了“思學結合”的重要性。 3.孔子論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勤勉好學,不恥下問。借孔文子的謚號闡發(fā)。 4.孔子論學習態(tài)度——不要止步不前, 要不斷進取。以“為山”“平地”為喻,論說堅持不懈的重要性,勸人自強不息。 5.孟子論學習態(tài)度——①不能一暴十寒,要持之以恒;②不能三心二意,要專心致志。以“一曝十寒”為喻,以“學弈”為例,通過二人學習態(tài)度的對比,闡明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 6.孟子論學習態(tài)度——不要迷信書本,要有懷疑批判精神。以《尚書》為例,證明不要迷信書本的道理。“盡信《

4、書》,則不如五《書》”這一著名論斷作為警句傳于后世。 黃生借書說 一(1--3節(jié))闡明觀點。 1.緣事而發(fā),引出議論。 2.提出觀點:“書非借不能讀也” 舉例論證: 三種藏書不讀的人 ① 天子 ②富貴人家 ③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 深化拓展論點:“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 對比論證: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3.舉例論證:自己的親身經歷。 對比論證:年輕時借書苦讀-----做官后買書不讀。 二(4--

5、5節(jié))點明目的。 4.對比論證: ①“我”慷慨公書---張氏吝書不借 ②黃生有幸借到書---“我”不幸借不到書 提出希望:“讀書也必專”,“歸書也必速”。 寫作目的:勉勵黃生珍惜年少時光,勤奮讀書學習。 5.照應開頭。 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 1.樹立批駁靶子, 表明鮮明態(tài)度。 “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 “最是不濟事” 2.反對“過目成誦”,主張讀書要“深入研究”(反問句:增強語勢,使批駁更有力量) 孔子讀《易》至韋編三絕;蘇軾讀《阿房宮賦》之四鼓 【正面】 舉例論證

6、 對比論證 虞世南等人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 【反面】 舉例論證 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 比喻論證 3.反對“無所不誦”,主張“選擇精華,反復誦讀” 讀《史記》要反復誦讀精華 【正面】 對比論證 傳奇惡曲(舉例論證)

7、 破廚欄柜(比喻論證) 【反面】 作者提出:讀書必須選擇精華,深入研究。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文章采用 舉例子 和 講道理 的論證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 2.作者認為一個國家走向衰敗滅亡的原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用原文回答) 3.下面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C )(2013) A.第1、2段論證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 B.第2段“空乏其身”意指“受到貧窮之苦”。 C.第3段從反面論證國無憂患易滅亡的道理(從個人、國

8、家兩方面論證經受磨難的次要,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fā)斗志,國務憂患易遭滅亡的道理 從正反兩面論證經受磨難的必要)。D.本文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D) A第1段為下文論述人才的成功必須經歷磨難作事實論據(jù)。 B第2段運用排比句式論證了人才須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 C第3段的論述是從個人推及國家:生于憂患;多難興邦。 D文章圍繞個人和國家之間的生死存亡關系提出中心論點。(從個人推及國家,以點帶面,從小到大的寫法) 5.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C)(3分) A.第①②段列舉歷史上明君賢臣的事例,論證了人才在憂患中造就的

9、道理。 B.第①②段使用排比,使文章氣勢咄咄逼人,具有無可辯駁的強大力量。 C.第③段通過舉例論證,從個人和國家兩方面入手,論證經受磨難的必要(說理論證,從個人講到和國家,從正反兩方面入手,論證了……)。 D.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是作者層層論證得出的結論。 6.下列對文本理解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C ) A.第①段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說明人要成大器,必須經受磨練。 B.第②段“故”字領起,表明由前面六個事例歸納出后面帶有普遍意義的結論。 C.第③段從正面論述經受磨練的益處,富有人生哲理(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 D.最后一段總結全文,歸納中心論點

10、7.下面對選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 中心論點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A.選文第一自然段列舉古代賢士的事例,說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經歷苦難的磨練。 B.選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論點,再論述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內憂外患將導致滅亡 C.從選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觀因素。 D.選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既增添了氣勢,也給人以美感 9.下列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D )(3分) A.第①段用六位賢臣的事例來引出論題 B.第②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C.第③段從反面論述磨難對人生的意義 D.第④段的結論既適用于個人,也適用于國家 10.下列理解

11、正確的一項是(C )(2分) A、第一段運用了排比的論證方法,使文章讀起來氣勢逼人,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修辭手法)。 B、第二段主要講主觀條件對造就人才的作用。(客觀條件P89<《點擊》) C、第三段主要講在虛假的太平表象下,整個國家的人們會放松警惕,導致國家滅亡(同上)。 D、本文主要講了成才和治國兩個方面的道理(中心論點不是這個)。 孔孟論學 一、以下孔、孟的話分別闡明了關于學習的什么道理?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與思考必須精密結合

12、 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敏捷而好學,且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淺的人請教 3.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讀書要有懷疑批判精神 4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學習不能一暴十寒,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13、 二、第一則中的有些詞語,已成為年齡的別名。如三十歲稱 而立之年,四十歲稱不惑之年,五十歲稱 知命之年 ,六十歲耳順之年(花甲) ,七十歲稱 古稀之年 ;耄耋指 八九十 歲(泛指老年) 三、從文中尋找和歸納出四個成語三十而立、不恥下問、功虧一簣、一暴十寒、專心致志 四.孟子所說的關于弈秋的故事,意在告誡齊宣王:做任何事要專心。后來從以上節(jié)選部分還延伸出兩個成語:一暴十寒、專心致志、 五.常識填空 孔子、孟子是怎樣一個人?《論語》、

14、《孟子》是怎樣一部書?請各用一句話加以介紹。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被尊稱為“至圣” “萬世師表”。 孟子: ,名 軻,是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 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孔子學說的繼承人,人稱“亞圣”。 《論語》: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 《孟子》:儒家經典之一,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著。 儒家經典的書籍四書五經 1四書:《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 2.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簡稱:詩、書、禮、易、春秋 六.翻譯句子:  ①雖與之俱學,

15、弗若之矣。 那人雖然和他一起學習,但是不如他。 ②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 (如果)一天曬它,十天凍它,就不能生長了/沒有能夠生長的 ③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即使是天下容易生長的植物(2分) 七.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B )) A.本段以弈秋誨棋的事例來闡明觀點。 B.本段的論點是“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C.文中通過兩個下棋人的對比闡明道理。 D.文中闡明了“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八.“弈秋誨棋”的故事固然給予我們專心治學的啟示,但孟子在這段話中講述這

16、個故事的主要意圖是( D )(選擇最確切的一項填序號) A.啟示人們下棋不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B.告訴人們智力的高低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c.讓人明白像下棋這樣的小技術不專心致志也學不成,學習治國之道亦如此? D.希望大王能夠經常地與他探討治國之道,采納他的治國策略。 九.選文設喻說理,告訴我們深刻的道理。下列觀點不是選自選文的一項是( B )(3分) A .為人處事貴在向善有恒,半途而廢必將遠善失道。 B .即使對待小技藝(小數(shù))也應加以重視,認真研究。 C .為學必須杜絕三心二意,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成就。 D .研究學問或歷練品格,都應堅持不懈,自覺上進。

17、 十.選文設喻說理,告訴我們深刻的道理。下列觀點不是選自選文的一項是( B )(3分) A .為人處事貴在向善有恒,半途而廢必將遠善失道。 B .即使對待小技藝(小數(shù))也應加以重視,認真研究。 C .為學必須杜絕三心二意,專心致志才能學有成就。 D .研究學問或歷練品格,都應堅持不懈,自覺上進。。 黃生借書說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古今意義沒有變化的一項是( D ) A.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B.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 C.子孫棄者無論焉 D.而惴惴

18、焉摩玩之不已 E.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F.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2.下列句子中“之”與“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中“之”字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C ) A、天子之書 B、吾不得而見之矣 C、惟予之公書 D、授以書而告之曰 3.下列句子中,“為”字意思相同的兩項是( A )和( B ) A.非獨書為然 B.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C.為一說 D.若業(yè)為吾所有 4.下列對選文內容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C ) A.上文是隨園主人就黃

19、生來借書一事發(fā)表議論 B.第②段主要闡述了“書非借不能讀也”的觀點。 C.第③段以自身經歷來表達對有書不借者的譴責 D.隨園主人說這番話的目的是希望黃生專心讀書。 5.下列對選文寫作意圖的理解,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D ) A.由黃生借書一事緣起,闡明“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 B.由“書非借不能讀”引發(fā)“天下物皆然”的深入思考。 C.由黃生借書一事緣起,抒發(fā)對少時歲月的“可惜”之情。 D.由黃生借書一事緣起,勉勵青年人創(chuàng)造條件發(fā)憤求學。 6.句子翻譯。 ①為一說,使與書俱。 (我)寫了這一篇說,把(它)同出借的書一起(交給黃生)。

20、 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其余那些祖輩和父輩收藏(書籍),子輩孫輩隨便丟棄的就更不用說了。 ⑤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 不只書書籍是這樣,天下的事物(也)都是這樣。 ⑥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 (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給我,回來以后我在夢中還出現(xiàn)向他借書的情形。我那種迫切(求書的心情就)到了這樣的程度。(3分,前兩句要求補充主語,少一個扣1分;“歸”“形”翻譯錯扣1分;狀語后置沒有體現(xiàn)出

21、來不扣分) ⑧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黃生)懂得了(借到書的)幸運和(借不到書的)不幸運,那么他讀書一定會專心,而且他還書也一定會很快。 五.內容理解。 1.課文為了論證“書非借不能讀”這一觀點,作者從三方面進行對比。 2.作者列舉了三個藏書者不讀書的事實,并進而推論其他事物:“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 3.第②段中“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這句話運用了神態(tài) 和_

22、動作_描寫,寫出了借物者擔心主人討還而非常珍惜借來的東西 的心理。(點擊) 4.第③段“其切如是”中的“是”是代詞,解釋為 這樣 ,它指代的是“_歸而形諸夢”這種情況;從中可以看出作者 年少時迫切渴望讀書_的思想感情(心情)。 5.作者認為“書非借不能讀也”的原因是:借來的書一定擔心別人的逼取,十分珍惜,用心專一(用自己的話回答) 6.選文第④段作者將我的不幸(遇到張氏)與黃生的幸運(遇到我)或者“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 對比,進而對黃生提出讀書要專心,還書要快(用原文則是“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保?的希望。 六.文學常識。 1、《黃生借書說》選自《

23、小倉山房文集》一書,作者是_清朝著名學者袁枚,其字為子才號為簡齋 ,又號隨園主人 ,隨園老人,倉山居士。(點擊) 2.與本文中“汗牛塞屋”意思相同的一個成語是汗牛充棟,這兩個成語都是用來形容藏書極多(點擊) 8. 《黃生借書說》,“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其特點是_以議論為主,可以敘事、說明。課題的“說”是 說說 意思。(2分) 9.課文中的第一人稱代詞有吾,余,予 ,寫出3個自己所學過的第二人稱代詞 爾,汝,子。 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 一.句子解釋 1.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24、 讀書把看一遍便能背誦作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實)這是最不中用的。(“以 濟”) 2.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 自古以來過目成誦的人,有誰(能)比得上孔子呢? 3.愈往而不知其所窮。 越是深入鉆研就越是不知道它的盡頭 4.豈以

25、一過即記,遂了其事乎! 怎么能因為看一遍就能記誦,便丟下書本,草草結束學習這事呢! 5.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 況且過目就能成誦,又有什么都記誦的弊端。 三.填空題 1.本文選自《板橋家書》,作者是清朝的鄭燮,字克柔,是書法家、文學家。因其號是板橋,所以世間

26、多稱其為鄭板橋。他是 揚州八怪之一。題目中“寄舍弟墨第一書”意思:寄給自己弟弟的第一封書信_ 2.《項羽本紀》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中的一篇,作者為漢朝的司馬遷 。 3.文章第一段提出“過目成誦”“最是不濟事”/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的觀點,樹起批駁的靶子。第二段先用比喻論證方法指出匆匆而讀,其實什么收獲也沒有。接著以孔子、蘇東坡、虞世南等人為事實 論據(jù),用了舉例論證 、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強調了只有深入研讀才能真正讀懂書中真諦的道理。第三段先指出“無所不誦”是“過目成誦”的另一個弊端,然后以讀《史記》為例從正(正或反)面論證了“反復誦觀”精

27、彩內容 的必要性。又以“小說家言”等為例,“破爛廚柜”為喻,從反(正或反)面論證了讀書應 有所選擇,取其精華 。 4.本文所反對的是“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 的讀書態(tài)度,針對其弊端作者直接論述了兩點,依次是:①“_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②_(況且)過目就能背誦,又有什么都背誦的弊端 (第(2)點請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作者認為讀書要做到以下兩點:深入研究,選擇精華。 5.這封家書實際上是對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_的批駁,從而引導家中子弟樹立_讀書必須深入研究、選擇精華_的正確態(tài)度。 6.文中用孔子和蘇軾兩例,作用是論證了讀書應該深入探究書中的微言精義,反對閱讀草草了事的觀點(

28、2分) 7.這封家書所談問題是讀書(態(tài)度)方法,作者從兩個方面來闡述自己的看法:(3分) (1) 深入探究書中微言精義 (2)選擇書中精華反復閱讀 8.找出本文的成語:過目成誦、應接不暇、韋編三絕、微言精義、生知安行 四.選擇題 1.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D ) A.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迄無佳文”,原因是讀書不深入。 B.寫孔子、蘇軾讀書的事例,表明圣賢要有所成就也必須勤奮苦讀。 C.作者反對“過目成誦”和“無所不誦”的讀書態(tài)度和方法。 D.作者認為《史記》中最值得“反復誦觀”的只有《項羽本紀》 2.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B )(3分) A

29、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迄無佳文”,原因是讀書不深入。 B寫孔子、蘇軾讀書的事例,表明圣賢要有所成就必須勤奮苦讀。 C課文第①②節(jié)中作者反對“過目能誦為能”的讀書態(tài)度和方法。 D課文第①②節(jié)中作者主張深入探研書中的微言精義。 3.以下語句和本文第③段中作者所主張的讀書之法最接近的一項是(D(2分) A(1分) A.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B.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C.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D.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4.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節(jié)選的第②段主要論證了:“讀書應該也必須深入研讀”。 B.孔子讀《易》的事例證明“不廢困

30、勉下學之功”乃讀書之術。 C.“老吏史苦之”與“坡灑然不倦”對比,證明讀書貴在樂學。 D.虞世南等人的事例與孔子、蘇東坡的研讀形成了鮮明對比。 5.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老吏史苦之,坡灑然不倦”句,正確的一項是( B ) A.老吏史很辛苦,蘇東坡很高興不覺得疲倦。 B.老吏史覺得蘇東坡很辛苦,東坡很暢快不覺得疲倦。 C.老吏史覺得很辛苦,東坡很暢快不覺得疲倦。 D.老吏史覺得蘇東坡很辛苦,蘇坡很高興不覺得疲倦。 6.下列對選文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C ) A.第一節(jié)明確表達了作者對“過目成誦”的記憶力的輕視與否定。 B.第二節(jié)開頭指出,讀書若“一眼即過”,往往眼前蒙眬,心里茫然,難以留下印象。 C.第二節(jié)接連以兩位天賦過人的先賢為例,闡述了深入研讀給心靈帶來的收獲和滿足。 D.第二節(jié)又以虞世南等三人成名后不再讀書導致終無佳作傳世的例子,從反面論證了觀點 7

展開閱讀全文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關于我們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wǎng)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wǎng)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wǎng),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