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時(shí)期黃河變遷

上傳人:max****ui 文檔編號:23932307 上傳時(shí)間:2021-06-13 格式:PPT 頁數(shù):60 大?。?86KB
收藏 版權(quán)申訴 舉報(bào) 下載
歷史時(shí)期黃河變遷_第1頁
第1頁 / 共60頁
歷史時(shí)期黃河變遷_第2頁
第2頁 / 共60頁
歷史時(shí)期黃河變遷_第3頁
第3頁 / 共60頁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14.9 積分

下載資源

還剩頁未讀,繼續(xù)閱讀

資源描述:

《歷史時(shí)期黃河變遷》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歷史時(shí)期黃河變遷(60頁珍藏版)》請?jiān)谘b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第二章 歷史時(shí)期黃河的變遷 黃 河 全 長 5464公 里 , 流域 面 積 752443平 方 公 里 。 黃 河 流 域 是 我 國 文 明 最 早的 發(fā) 祥 地 , 其 中 下 游 地 區(qū) 在相 當(dāng) 長 的 歷 史 時(shí) 期 內(nèi) , 一 直是 我 國 政 治 、 經(jīng) 濟(jì) 和 文 化 的中 心 。 第 一 節(jié) 黃 河 的 歷 史 與 現(xiàn) 狀 發(fā) 源 于 巴 顏 喀 拉 山 脈 的 各 姿各 雅 山 的 卡 日 曲 。還 有 約 古 列 宗 曲 、 扎 曲 一 、 黃 河 的 一 般 狀 況1、 黃 河 的 河 源 從 源 頭 至 內(nèi) 蒙 的 托 克 托特 點(diǎn) : 從 青 藏 高 原 至 黃

2、 土 高 原 , 河 流穿 行 于 峽 谷 中 , 河 流 湍 急 , 泥 沙 含 量 不高 。2、 黃 河 的 上 游瑪 多 星 宿 海 河 水 在 滿 布 砂 礫 的 河 灘上 , 時(shí) 分 時(shí) 合 , 形 成 辮 狀 水 系 ,到 葫 蘆 湖 附 近 才 折 向 東 , 河 面開 展 , 河 谷 寬 , 河 水 淺 , 河 床中 淺 灘 羅 列 , 水 流 散 亂 。 扎 陵 湖 湖 的 面 積 達(dá) 526平 方 公 里 ,平 均 水 深 約 9米 , 蓄 水 量 為 46億 立 方 米 。 鄂 陵 湖 湖 的 面 積 為 628平 方 公 里 , 平均 水 深 17.6米 , 最 深 可

3、 達(dá) 30多米 , 蓄 水 量 為 107億 立 方 米 。 積 石 山 從 托 克 托 至 桃 花 嶼特 點(diǎn) : 黃 河 流 經(jīng) 山 陜 黃 土 高 原的 峽 谷 之 中 , 流 速 較 快 , 由 于穿 行 黃 土 高 原 之 間 , 黃 河 中 泥沙 含 量 主 要 泥 沙 含 量 主 要 源 于此 。 但 由 于 流 速 較 快 , 泥 沙 的沉 積 不 突 出 。3、 黃 河 中 游 從 桃 花 嶼 至 入 海 口特 點(diǎn) : 黃 河 正 式 進(jìn) 入 華 北 大 平原 。 流 速 平 緩 , 水 綏 沙 沉 , 河床 的 淤 積 速 度 加 快 。 黃 河 決 口 、改 道 的 幾 率

4、 加 大 。 4、 黃 河 的 下 游 風(fēng) 成二 、 黃 土 高 原1、 黃 土 高 原 的 成 因 :( 1) 東 西 走 向 的 喜 馬 拉 雅 山擋 住 了 印 度 洋 暖 濕 氣 團(tuán) 的 向 北移 動 , 中 國 的 西 北 部 地 區(qū) 越 來越 干 旱 , 漸 漸 形 成 了 大 面 積 的沙 漠 和 戈 壁 。 這 就 是 堆 積 起 黃土 高 原 的 那 些 沙 塵 的 發(fā) 源 地 。 ( 2) 青 藏 高 原 的 寬 度 約 占 西 風(fēng)帶 的 三 分 之 一 , 把 西 風(fēng) 帶 的近 地 面 層 分 為 南 北 兩 支 。 南 支 :沿 喜 馬 拉 雅 山 南 側(cè) 向 東 流

5、動北 支 :從 青 藏 高 原 的 東 北 邊 緣 開 始向 東 流 動 , 這 支 高 空 氣 流 常 年 存在 于 35007000米 的 高 空 , 成為 搬 運(yùn) 沙 塵 的 主 要 動 力 。 ( 3) 在 中 國 西 北 部 和 中 亞 內(nèi) 陸 的 沙 漠 和戈 壁 上 , 由 于 氣 溫 的 冷 熱 劇 變 , 這 里 的巖 石 比 別 處 能 更 快 地 崩 裂 瓦 解 成 為 碎 屑 按 直 徑 大 小 把 它 們 分 成 :礫 (大 于 2毫 米 ) 沙 (20.05毫 米 )粉 沙 (0.050.005毫 米 )黏 土 (小 于 0.005毫 米 )。 黏 土 和 粉 沙

6、顆 粒 , 能 被 帶 到3500米 以 上 的 高 空 , 進(jìn) 入 西風(fēng) 帶 , 被 西 風(fēng) 急 流 向 東 南 方向 搬 運(yùn) , 直 至 黃 河 中 下 游 一帶 才 逐 漸 飄 落 下 來 。 (1) 垂 直 節(jié) 理 :疏 松 的 黃 土 內(nèi) 有 無 數(shù) 細(xì) 小 的 孔 洞 ,當(dāng) 黃 土 層 厚 達(dá) 幾 十 公 尺 甚 而 200300公 尺 時(shí) , 在 重 力 作 用 擠 壓 下 ,上 下 之 間 的 結(jié) 構(gòu) 非 常 緊 密 , 使 孔 洞幾 乎 消 失 , 而 左 右 間 的 土 粒 仍 保 持原 來 的 疏 松 狀 況 , 細(xì) 小 孔 洞 仍 然 存在 。 由 于 黃 土 層 上

7、下 之 間 的 結(jié) 構(gòu) 緊密 , 使 土 壁 能 夠 直 立 不 墜 。 2、 黃 土 的 特 性 : (2)濕 陷 性 :黃 土 顆 粒 之 間 依 靠 碳 酸 鈣 膠 結(jié)起 來 , 當(dāng) 黃 土 遇 到 大 雨 或 流 水沖 刷 時(shí) , 碳 酸 鈣 易 被 溶 解 , 黃土 即 成 為 泥 漿 被 水 帶 走 , 稱 為為 濕 陷 性 。 2、 晉 、 唐 時(shí) 期 對 青 海 河 源地 區(qū) 的 初 步 認(rèn) 識三 、 歷 代 對 黃 河 河 源 的 探 索 1、 西 漢 河 出 昆 侖 說 西 晉 張 華 博 物 志 “源 出星 宿 ” 。 隋 的 河 源 郡 唐 文 成 公 主 入 藏 ,

8、松 贊 干布 曾 “ 率 其 部 兵 次 柏 海 , 親迎 于 河 源 ” 。 唐 侯 君 集 到 達(dá) 河 源 地 區(qū) :“ 閱 月 , 次 星 宿 川 , 達(dá) 柏 海上 望 積 石 山 , 觀 河 源 。 ” 元 派 都 實(shí) 考 察 河 源 , 潘 昂 霄 著 河 源 志 記 載 此 行 時(shí) 曾 越 過 黃河 上 源 的 兩 巨 澤 “ 阿 剌 腦 兒 ”( 指 扎 陵 、 鄂 陵 二 湖 ) 。3.元 、 明 、 清 三 代 對 河 源 地 區(qū)的 考 察 與 成 就 明 清 已 經(jīng) 考 察 出 黃 河 源 頭 的 三條 河 流 , 比 較 確 定 地 認(rèn) 為 黃 河 正源 為 卡 日 曲

9、。 第 二 節(jié) 黃 河 下 游 河 道 的 遷 徙 黃 河 “ 善 淤 、 善 決 、 善 徙 ” 。從 先 秦 時(shí) 期 到 解 放 前 約 三 千年 間 , 黃 河 下 游 決 口 泛 濫 達(dá)1500余 次 。較 大 的 決 口 、 泛 濫 達(dá) 16次 。 清 初 學(xué) 者 胡 渭 著 禹貢 錐 指 提 出 五 大 徙 之 說 。后 咸 豐 五 年 ( 1855年 ) 銅瓦 廂 決 口 改 道 , 加 上 一 徙 ,統(tǒng) 稱 “ 六 大 徙 ” 。 一 、 西 漢 以 前 黃 河 下 游 河 道 1、 “ 禹 貢 大 河 ” 禹 貢 導(dǎo) 水 : “ 東 過洛 汭 , 至 于 大 伾 ; 北 過降

10、 水 , 至 于 大 陸 ; 又 北播 為 九 河 , 同 為 逆 河 入于 海 ” 。 古 河 水 東 過 洛 汭 后 , 自 今 河南 滎 陽 廣 武 山 北 麓 東 北 流 ,至 今 浚 縣 西 南 大 伾 山 西 古 宿胥 口 , 然 后 沿 著 太 行 山 東 麓北 行 。 在 今 河 北 曲 周 縣 南 ,接 納 自 西 東 來 的 漳 水 , 然 后北 過 大 陸 澤 , 在 今 天 津 市 東南 入 于 海 。 2、 “ 山 經(jīng) 大 河 ” “禹 貢 大 河 ” 流 至 今 河 北 深縣 后 , “ 山 經(jīng) 大 河 ” 即 由 此分 道 北 流 。會 合 虖 沱 水 , 又 北

11、 流 至 今 蠡縣 南 , 會 合 泒 水 、 滱 水 后 ,經(jīng) 今 安 新 縣 南 、 霸 縣 北 , 東流 至 今 天 津 市 東 北 入 海 。 3、 “ 西 漢 大 河 ” 見 于 漢 書 。 地 理 志 禹 貢 錐 指 : “ 周 定 王 五 年 ( 前602年 ) , 河 徙 , 自 宿 胥 口 東 行 漯川 , 右 逕 滑 臺 城 , 又 東 北 逕 黎 陽 縣南 , 又 東 北 逕 涼 城 縣 , 又 東 北 為 長壽 津 , 河 至 此 與 漯 別 行 而 東 北 入 海 , 水 經(jīng) 謂 之 大 河 故 瀆 ” 。 宿 胥 口 以 上 與 山 經(jīng) 、 禹 貢 河 道 同 ,

12、自 宿 胥 口 東 北 流 至 長 壽津 ( 今 河 南 滑 縣 東 北 ) 的 一 段 ,河 水 折 而 北 流 , 至 今 館 陶 縣 東 北 ,折 東 經(jīng) 高 唐 縣 南 , 再 折 北 至 東 光縣 西 會 合 漳 水 , 復(fù) 下 折 而 東 北 流經(jīng) 漢 章 武 縣 ( 今 黃 驊 縣 伏 漪 城 )東 入 海 。 1、 東 漢 大 河 的 形 成 。二 、 東 漢 至 宋 初 后 期 黃 河 下 游 河 道 王 莽 始 建 國 三 年 ( 11年 ) ,黃 河 發(fā) 生 第 二 次 大 徙 。 “河 決 魏 郡 ( 治 鄴 , 今 河 北 臨 漳縣 西 南 ) , 泛 清 河 以 東

13、 數(shù) 郡 。 先是 , 莽 恐 河 決 為 元 城 ( 今 河 北 大名 東 ) 冢 墓 害 , 及 決 東 去 , 元 城不 憂 水 , 故 遂 不 堵 塞 。 ” 漢書 王 莽 傳 洪 水 在 今 魯 西 、 豫 東 一 帶 泛 濫 了近 六 十 年 。東 漢 明 帝 永 平 十 二 年 ( 69年 ) 遣王 景 、 王 吳 率 眾 10萬 治 理 決 口 ,修 渠 筑 堤 。 2、 東 漢 大 河 的 流 經(jīng) 路 線 。 自 滎 陽 東 至 千 乘 ( 今 山 東高 青 縣 東 北 ) 海 口 千 余 里 ” , 后 漢 書 。 王 景 傳 東 漢 大 河 的 位 置 較 西 漢 大 河

14、 偏 東 。流 經(jīng) 路 線 : 從 長 壽 津 自 西 漢 大河 故 道 別 出 , 循 古 漯 水 河 道 東行 , 復(fù) 蜿 蜒 于 今 黃 河 與 馬 頰 河之 間 , 至 今 濱 縣 之 南 入 海 。 3、 東 漢 大 河 安 瀾 的 原 因 。 距 海 里 程 短 。 王 景 治 河 后 的 河 道 距 海里 程 比 西 漢 大 河 短 , 河 道 也比 較 順 直 , 河 水 的 流 速 和 輸沙 能 力 大 , 對 下 游 河 道 的 穩(wěn)定 起 到 了 一 定 的 作 用 。 泄 洪 的 分 支 多 。 東 漢 以 后 , 一 直 到 魏 普 南 北朝 時(shí) 期 , 黃 河 下 游

15、 仍 有 汴 水 、 濟(jì)水 、 濮 水 、 漯 水 等 許 多 分 支 , 還有 許 多 湖 澤 和 舊 的 河 道 。 汛 期 利用 這 些 分 支 、 湖 澤 、 舊 道 。 能 從 大 河 分 出 部 分 洪 水 , 削減 洪 峰 , 并 且 能 夠 宣 泄 部 分 泥沙 , 減 緩 下 游 河 道 淤 積 。 中 游 植 被 得 以 恢 復(fù) 。東 漢 以 后 , 黃 河 中 游 人 口 減 少 ,大 批 耕 地 由 農(nóng) 轉(zhuǎn) 牧 , 植 被 情 況可 能 得 到 一 定 改 善 , 水 土 流 失有 了 一 定 程 度 的 減 輕 。 這 樣 ,也 就 相 應(yīng) 地 延 緩 了 下 游 河

16、 道 的淤 積 速 度 , 使 河 道 有 可 能 維 持較 長 的 時(shí) 間 。 三 、 北 宋 慶 歷 以 后 黃 河 下 游 河 道 慶 歷 八 年 (1048年 ), 黃 河 便 在 澶 州商 胡 埽 大 決 , 河 水 改 道 北 流 , 經(jīng) 大名 府 (今 河 北 大 名 )、 恩 州 (今 河 北 清河 西 北 )、 冀 州 (今 河 北 冀 縣 )、 深 州(今 河 北 深 縣 南 ), 瀛 州 (今 河 北 河間 )、 永 靜 軍 (今 河 北 東 光 )等 府 , 州 、軍 境 , 至 乾 寧 軍 (今 青 縣 ), 經(jīng) 界 河( 今 海 河 ) 至 今 天 津 入 海 。

17、宋 人 稱這 條 河 道 叫 “ 北 流 ” 或 “ 北 派 ” 。 嘉 祐 五 年 ( 1060年 ) , 北 流 經(jīng)大 名 府 魏 縣 第 六 埽 ( 今 南 樂 西 )向 東 決 出 一 支 分 流 , 東 北 流 經(jīng)一 段 西 漢 大 河 故 道 , 由 今 山 東堂 邑 、 夏 津 等 地 , 下 循 篤 馬 河( 今 馬 頰 河 ) 在 冀 、 魯 之 間 入海 。 名 為 二 股 河 , 宋 人 稱 它 為“ 東 流 ” 或 “ 東 派 ” 。 熙 寧 十 年 ( 1077年 ) , 從 澶 州決 口 后 , 匯 入 梁 山 泊 , 隨 后 分為 兩 支 : 一 支 由 泗 入

18、淮 , 謂 之南 清 河 , 一 支 合 濟(jì) 至 滄 州 入 海 ,謂 之 北 清 河 。 四 、 金 章 宗 明 昌 五 年 至 明 弘治 初 年 黃 河 下 游 河 道 “北 流 絕 , 全 河 皆 入 淮 ” ,不 再 進(jìn) 入 河 北 平 原 。河 決 河 南 省 陽 武 光 祿 村 , 黃河 河 道 南 移 。金 章 宗 明 昌 五 年 (1194年 ) “是 歲 河 徙 自 陽 武 而 東 , 歷 延 津 、 封 丘 、長 垣 、 蘭 陽 、 東 明 、 曹 州 、 濮 州 、 鄆城 、 范 縣 諸 州 縣 界 中 , 至 壽 張 , 注 梁山 濼 , 分 為 兩 派 : 北 派 由

19、 北 清 河 入 海 ,今 大 清 河 自 東 平 歷 東 阿 、 平 陰 、 長 清 、齊 河 、 歷 城 、 濟(jì) 陽 、 齊 東 、 武 定 、 青城 、 濱 州 、 蒲 臺 , 至 利 津 縣 入 海 者 是也 ; 南 派 由 南 清 河 入 淮 , 即 泗 水 故 道 ,今 會 通 河 自 東 平 歷 汶 上 、 嘉 祥 、 濟(jì) 寧 ,合 泗 水 , 至 清 河 縣 入 淮 者 是 也 。 ” ( 禹貢 錐 指 ) 五 、 明 弘 治 中 期 至 清 咸 豐 年 間的 黃 河 下 游 河 道 下 游 河 患 頻 發(fā) 。1、 明 代 前 期 的 黃 河 下 游 的水 文 特 點(diǎn) : 河

20、患 多 發(fā) 生 在 河 南 境 內(nèi) , 尤 其集 中 于 開 封 上 下 , 決 溢 次 數(shù) 極為 頻 繁 。 據(jù) 不 完 全 的 統(tǒng) 計(jì) , 僅 在 明 實(shí)錄 、 明 史 和 明 史 紀(jì) 事本 末 中 , 洪 武 至 弘 治 年 間 有決 溢 記 載 的 年 分 就 有 59年 。 其中 十 之 八 、 九 都 在 蘭 陽 , 儀 封以 上 的 河 南 各 地 , 僅 開 封 (包 括祥 符 縣 )一 地 決 溢 的 記 載 就 有 26年 之 多 。 流 路 紊 亂 。河 道 亂 , 變 遷 多 , 忽 南 忽 北 ,極 不 穩(wěn) 定 。 在 治 河 策 略 上 , 重 北 輕 南 ,以 保

21、 漕 為 主 。 明 前 期 100多 年 中 , 黃 河 大 部 分 奪 淮流 入 黃 海 , 少 部 分 時(shí) 間 東 北 流 經(jīng) 壽張 穿 運(yùn) 河 注 入 渤 海 。 相 當(dāng) 長 的 時(shí) 間內(nèi) , 黃 河 多 支 并 流 , 此 淤 彼 決 , 在今 豫 東 、 魯 西 南 , 皖 北 、 蘇 北 一 帶變 化 , 形 成 了 異 常 復(fù) 雜 的 局 面 。 2、 明 中 期 以 后 黃 河 下 游 的 河 道明 弘 治 年 間 , 筑 斷 黃 陵 岡 , 堵塞 黃 河 北 流 的 通 道 。 黃 河 河 道 由 蘭 陽 、 考 城 , 逕 歸德 、 徐 州 、 宿 迂 , 南 入 運(yùn) 河

22、 ,會 淮 水 東 注 于 海 。筑 斷 黃 陵 岡 和 興 建 太 行 堤 的 結(jié)果 , “ 北 流 于 是 永 絕 , 始 以 清口 一 線 受 萬 里 長 河 之 水 。 ”( 明 史 。 河 渠 志 ) 六 、 清 咸 豐 五 年 以 后 黃 河 下 游 河 道 咸 豐 五 年 六 月 , 河 決 銅 瓦 廂 ,至 長 垣 縣 蘭 通 集 , 分 兩 股 :一 由 趙 王 河 下 注 , 經(jīng) 山 東 曹 州府 迤 南 穿 運(yùn) , 一 股 由 長 垣 縣 之 小 清 集 行 至 東明 縣 之 雷 家 莊 , 又 分 兩 股 : 一股 由 東 明 縣 南 門 外 下 注 , 水 行七 分

23、, 經(jīng) 山 東 曹 州 府 迤 北 下 注 ,與 趙 王 河 下 注 漫 水 匯 流 入 張 秋鎮(zhèn) 穿 運(yùn) , 一 股 由 東 明 縣 北 門 外下 注 。“匯 至 張 秋 穿 運(yùn) 。 ” 奪 大 清 河至 利 津 注 入 渤 海 。 第 三 節(jié) 黃 河 下 游 改 道 的 原 因 及 其 影 響 ( 1) 流 經(jīng) 黃 土 高 原 黃 河 流 經(jīng) 面 積 達(dá) 58萬 平 方 公 里 的黃 土 高 原 , 黃 土 結(jié) 構(gòu) 疏 松 一 遇 雨 水 和洪 水 的 沖 刷 , 便 土 隨 水 去 , 大 量 的 泥沙 被 挾 持 至 河 水 中 , 加 大 了 河 水 中 泥沙 含 量 。 一 、 黃

24、 河 下 游 河 道 變 遷 的 原 因 1、 自 然 因 素 : ( 2) 降 雨 量 小 黃 河 的 上 中 游 地 區(qū) 處 于 我 國 的 干 旱和 半 干 旱 地 區(qū) , 氣 候 干 燥 , 降 雨 量 小 。 上 游 地 區(qū) 年 降 雨 量 為 200400毫米 , 中 游 為 400600毫 米 , 且 降 雨 多半 集 中 于 夏 秋 兩 季 , 而 且 多 以 暴 雨 的形 式 出 現(xiàn) 。 上 、 中 游 經(jīng) 過 暴 雨 之 后 ,河 床 中 便 出 現(xiàn) 了 洪 峰 , 洪 水 與 泥 沙 俱下 , 對 下 游 構(gòu) 成 嚴(yán) 重 的 威 脅 。 ( 3) 水 綏 沙 沉黃 河 出

25、 峽 谷 進(jìn) 入 平 原 , 比 降 驟然 減 小 , 流 速 降 低 。 由 于 防 洪問 題 未 徹 底 解 決 , 下 游 河 道 的上 段 十 分 寬 淺 。 因 此 中 游 帶 來的 大 量 泥 沙 , 不 能 全 部 送 入 海洋 , 必 然 產(chǎn) 生 嚴(yán) 重 淤 積 。 ( 1) 黃 河 上 中 游 地 區(qū) 植 被遭 到 破 壞 , 加 大 了 水 土 流 失的 程 度 。2、 社 會 因 素 ( 2) 政 治 中 心 的 東 移 。 ( 3) 宋 、 元 以 后 為 了 保 證京 畿 地 帶 的 安 全 及 政 治 上 和經(jīng) 濟(jì) 上 的 統(tǒng) 一 , 加 固 黃 河 大堤 , 這

26、種 人 為 的 因 素 , 對 黃河 的 決 徙 及 流 向 影 響 很 大 。( 4) 科 技 水 平 的 制 約 , 導(dǎo)致 防 洪 標(biāo) 準(zhǔn) 低 。 ( 1) 每 一 次 決 口 都 使 大 片土 地 被 淹 沒 。二 、 黃 河 下 游 河 道 變 遷 的 影 響 1、 自 然 影 響( 2) 洪 水 過 后 , 留 下 了 大片 流 沙 , 形 成 沙 災(zāi) 。 ( 3) 黃 河 不 斷 地 決 口 和 改道 也 直 接 改 變 了 黃 淮 海 平 原上 的 水 系 面 貌 。 ( 4) 黃 河 的 泥 沙 廣 泛 漫 淤 ,使 黃 淮 海 平 原 的 地 面 普 遍 淤高 。 黃 河 的

27、 決 口 和 泛 濫 , 在 北至 津 沽 南 達(dá) 江 淮 的 二 十 五 萬平 方 公 里 的 廣 大 范 圍 內(nèi) , 曾制 造 了 無 數(shù) 次 田 園 、 城 鎮(zhèn) 和人 口 被 吞 噬 的 慘 劇 。2、 社 會 影 響 ( 1) 西 漢 武 帝 元 光 三 年( 前 132年 ) 瓠 子 決 口 , 洪水 泛 濫 所 及 達(dá) 十 六 郡 , 歷 時(shí)二 十 余 年 , “ 城 郭 壞 沮 , 稸積 漂 流 , 百 姓 木 棲 , 千 里 無廬 。 ” ( 2) 王 莽 始 建 國 三 年 ( 11年 )的 一 次 決 口 , 洪 水 在 河 、 濟(jì) 之間 泛 濫 達(dá) 六 十 年 之 久 。( 3) 政 和 七 年 ( 1117年 ) 的一 次 水 災(zāi) , 僅 河 間 、 滄 縣 被 淹死 的 居 民 即 在 一 百 萬 以 上 。 ( 4) 崇 禎 十 五 年 ( 1642年 ) ,李 自 成 起 義 軍 圍 攻 開 封 城 。河 南 巡 撫 高 名 衡 扒 開 河 堤 ,淹 起 義 軍 , 結(jié) 果 開 封 全 城 被淹 沒 , 僅 露 鐘 鼓 樓 、 相 國 寺頂 及 周 王 府 紫 金 城 , 全 城 三十 七 萬 八 千 余 人 , 被 淹 死 者達(dá) 三 十 四 萬 人 。

展開閱讀全文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相關(guān)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關(guān)于我們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聯(lián)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wǎng)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wù)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上載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版權(quán)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wǎng),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