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2018-2019學年高考歷史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改革 第3課 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課件 岳麓版選修1 .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新課標)2018-2019學年高考歷史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改革 第3課 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課件 岳麓版選修1 .ppt(2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3課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知識點一北魏統(tǒng)一北方 1.建國統(tǒng)一 (1)386年,拓跋部首領_建立北魏,定都平城。 (2)439年,_統(tǒng)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多年來分裂混亂的政治局面。,拓跋珪,北魏,2.社會狀況 (1)落后:與漢族的經(jīng)濟和文化相比,鮮卑族的社會發(fā)展水平落后。 (2)趨勢:各民族相互融合。 (3)矛盾:鮮卑貴族實行_政策,對各族百姓巧取豪奪,激化了社會矛盾。 3.主觀努力 _和孝文帝具有改革意識和才能。,民族歧視,馮太后,知識點二孝文帝改革的內容 1.經(jīng)濟方面:推行均田制 (1)前提:_能夠掌握大批的無主荒地。 (2)內容:把國家控制的_分配給農(nóng)民,農(nóng)民向政府交納_,承擔一定的
2、徭役和兵役。 (3)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國家征收_和征發(fā)徭役。,政府,荒地,租稅,賦稅,2.政治方面 (1)實行三長制:廢除_,實行三長制,三長直屬于州郡,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 (2)整頓吏治:為杜絕官吏貪污,孝文帝制定了_,按照政績考核地方官吏,改善了吏治,促進北方農(nóng)業(yè)恢復和發(fā)展。 (3)遷都洛陽:493年由平城遷到洛陽,保證了改革深入,有利于_民族文化的融合。 (4)改行漢制:廢除鮮卑族舊制,政府機構的設置、官吏名稱、禮儀、典章等一律改行_ 。,宗主督護制,俸祿制度,胡漢,漢制,3.社會風俗 (1)目的:學習漢族先進文化,鞏固統(tǒng)治。 (2)內容:改鮮卑服為漢服,改鮮卑語為漢語,改鮮
3、卑姓為漢姓,提倡鮮卑族與_通婚。,漢族,知識點三孝文帝改革的意義 1.經(jīng)濟:促進了北魏社會的發(fā)展,_出現(xiàn)了魏晉以來空前的繁榮局面。 2.民族關系:加快了各族人民_的進程,為中國多民族共同發(fā)展的歷史做出了貢獻。,北方,融合,【概念闡釋】民族融合 是指歷史上兩個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響,最終形成為一個民族的現(xiàn)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第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鮮卑族等落后民族在漢族經(jīng)濟文化的影響下,逐漸融合于漢族。,【易錯提醒】 1.促使北魏實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當時的宗主大量兼并土地,隱瞞人口,直接影響了北魏政府的賦稅收入,為了保證財政收入,北魏實施了均田制。 2.北魏孝文帝遷
4、都洛陽的主要目的并非是減少改革阻力,而是為了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tǒng)治。 3.北魏孝文帝改行漢制是指將政府機構的設置、官吏名稱、禮儀、典章等改為中原的漢制,屬于政治制度改革,并非是移風易俗。,【圖解歷史】 民族融合的推手,【結構圖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史料一拓跋鮮卑族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識開始覺醒,這一點充分體現(xiàn)在其民族優(yōu)越感與自卑感的并存上。在這種意識的驅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權的強制力,相繼實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統(tǒng)”自居。 趙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漢化政策與拓跋民族精神的喪失,主題,史料研讀,史料二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識漢化處于不自覺的狀態(tài)。北魏孝
5、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氣、魄力,矢志不渝地推進鮮卑族的全面漢化改革,將北魏漢化運動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漢化舉措,使得鮮卑上層與漢族上層融為一體,使鮮卑族的主體部分融入到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匯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僅補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見。 胡阿祥魏晉南北朝史十五講 史料三(孝文帝)惡本俗之陋,欲以華風變之,故不憚為此舉也。然國勢之衰,實始于此。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卷十四魏孝文遷洛,1.史料一反映了拓跋鮮卑族進入中原后,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提高民族正統(tǒng)地位。 2.史料二認為孝文帝在出現(xiàn)漢化趨勢時,全面推行漢化措施,促進民族融合,同時促進南北文化交
6、流。 3.史料三認為孝文帝漢化改革使北魏走向衰落。,(1)據(jù)史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措施的有利條件和主要目的。 提示:條件:民族意識覺醒,中央集權力量加強。 目的:鞏固北魏統(tǒng)治。 (2)據(jù)史料二分析孝文帝漢化措施的特點。 提示:特點:自覺漢化;全面漢化;匯通南北。,(3)史料二、三兩位作者對孝文帝改革的評價有何不同?指出導致評價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不同:材料二作者對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態(tài)度,認為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見。材料三作者對改革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因素:評價者的立場;研究的方法、角度;歷史的時代變遷等。,史論歸納,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
7、)有利條件 北魏統(tǒng)一北方,初步結束了北方長期分裂割據(jù)的局面。 北魏統(tǒng)治者接受漢文化,促進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開始了封建化的進程。 各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2)社會矛盾 鮮卑貴族實行民族歧視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北魏社會動蕩不安,人民起義不斷,統(tǒng)治面臨危機。,(3)個人因素 馮太后執(zhí)掌朝廷實權后,積極推動北魏統(tǒng)治者學習漢族先進文化。 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漢族文化教育,對漢族文化的先進和鮮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認識。,2.孝文帝改革的具體內容及意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史料一自孝文定鼎伊洛,務欲以夏變夷,遂至矯枉過正,崇文鄙武,六鎮(zhèn)兵卒,多擯棄之,有同奴隸,邊任浸輕,裔夷
8、內侮。魏之衰弱,實肇于此。 馬端臨文獻通考 史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chuàng)空前之世局。 陳寅恪李唐氏族推測之后記,主題,史料研讀,史料三魏孝文帝的厲行改革,讀史的人都說他是失策。這種觀察,也是謬誤了的。議論他的人,不過說他是:從此以后就同化于漢族,失掉本來雄武的特質。然而不如此,難道想永遠憑藉武力和漢族相持么?總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國,其結果和漢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呂思勉中國通史,1.史料一認為孝文帝改革急于漢化,矯枉過正,崇文鄙武,削弱軍力,造成北魏開始衰落。 2.史料二認為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融
9、合,使?jié)h族注入了新鮮血液,革新進步,為唐朝興盛奠定基礎。 3.史料三批判了否定孝文帝改革的觀點,認為改革促進民族融合符合進步趨勢,有利于少數(shù)民族發(fā)展。,(1)史料一作者認為“魏之衰弱”的原因是什么?史料二作者認為李唐一族崛興的原因是什么?兩者評判的角度有何不同? 提示:衰落原因:急于漢化,矯枉過正;崇文鄙武(重文輕武),削弱軍力。 崛興原因: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融合,革新進步,為唐朝興盛奠定基礎。 不同:材料一立足于鮮卑民族政權的延續(xù);材料二基于中華文明整體的發(fā)展。 (2)史料三的作者是如何反駁對孝文帝的指責的? 提示:反駁:作者認為改革促進民族融合符合進步趨勢;有利于少數(shù)民族發(fā)展(封建化)。,
10、(3)通過上述史料,你對民族發(fā)展和文明進步有何認識? 提示:認識:中華文明是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創(chuàng)造的成果;善于吸收借鑒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推動文明進步;融合發(fā)展中要注重保留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史論歸納,1.從民族融合的角度看孝文帝改革 (1)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礎上進行的。北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域時,那里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民族融合的趨勢。要穩(wěn)固北魏的統(tǒng)治,就必須進行社會改革,順應民族融合的潮流。 (2)孝文帝改革中實行了一系列漢化的措施。接受中原先進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3)孝文帝改革中的漢化措施促進了鮮卑族的封建化進程,將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2.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順應歷史發(fā)展的潮流,這是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2)馮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則、信心堅定。 (3)內容全面,措施得力。 (4)民族融合趨勢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