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概論:名詞解釋小抄版-Word版
《中國文化概論:名詞解釋小抄版-Word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中國文化概論:名詞解釋小抄版-Word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00321 中國文化概論:名詞解釋小抄版 緒論一、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共同創(chuàng)造并賴以生存的物質(zhì)與精神存在的總和。二、狹義文化:是某一社會集體(民族或階層)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經(jīng)傳承累積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質(zhì)體現(xiàn)總體體系。三、文化產(chǎn)品:廣義的文化產(chǎn)品指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提供給社會的可見成品,既包括物質(zhì)產(chǎn)品,也包括精神產(chǎn)品,狹義專指精神產(chǎn)品。四、文化內(nèi)涵:一些不屬于狹義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五、文化現(xiàn)象:指人類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呈現(xiàn)的某種外部狀態(tài)和聯(lián)系。六、文化事象:當一種現(xiàn)象以同樣的形式反復出現(xiàn)時,其中就含有規(guī)律性,成為某一歷史時期、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域)文化發(fā)展中帶有典型性和標志作用的事情。七、文化思潮:某種文化觀念及與之相關(guān)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時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對社會產(chǎn)生廣泛影響,為多數(shù)人所贊同和奉行,形成一種潮流。八、文化政策:指一定時代、一定的社會條件下,行政機構(gòu)對文化領(lǐng)域的問題所頒布的相關(guān)規(guī)定和對策原則。九、上層文化:指宮廷文化與上層文人所創(chuàng)造、擁有的文化,底層文化指民間文化,即不依賴于統(tǒng)治階級的廣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創(chuàng)造、擁有的文化。十、中國傳統(tǒng)文化:指的是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nèi)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長期歷史發(fā)展所積淀的文化。十一、中國文化概論的基本內(nèi)容:1.有關(guān)文化的一般概念 2.中國文化賴以存在的地理環(huán)境 3.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脈絡以及決定歷史發(fā)展的諸因素 4.有關(guān)中國文化分科的知識 5.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6.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社會。第一章:中國文化的地理背景一、山西“天下形勢”:歷來是北方草原民族進入中原地帶的要沖,太行山脈中某些斷裂處,又可以直通華北地區(qū),是內(nèi)遷北方民族進入中原地區(qū)的要路。二、中國地理的整體性特征:不失大陸的整體性 1.眾多的河流猶如血脈一樣,將大陸廣大的地區(qū)聯(lián)系在一起。2.地理通道三、地理條件對中國文化的諸多影響 1.廣大地域決定中國文化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2.廣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統(tǒng)”觀念 3.地緣特征與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四、構(gòu)成區(qū)域文化的幾個因素:1.自然環(huán)境 2.地理條件的特殊或得天獨厚 3.是特定區(qū)域的人群有明確的區(qū)域意識,并與其他區(qū)域的人群形成競爭關(guān)系 4.典范人物潛移默化的影響五、司馬遷天下劃分四區(qū):1.山西 2.山東 3.龍門- 碣石 4. 龍門-碣石以北農(nóng)牧交錯地帶和江南地區(qū)。六、地域文化對統(tǒng)一文化的作用:1.地域文化是正統(tǒng)文化的資源 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產(chǎn)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從而推進正統(tǒng)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發(fā)展 3.歷史悠久的國家,有時也面臨著各種深度的災難,我們的文化從未斷絕,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實在不小。七、古代保護自然方面的作用:1.不違天時的觀念 2.在保護西北地區(qū)環(huán)境方面作用最大的,還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馬場地的廣布。八、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1.土地的開墾 2.水利的興修 3.運河的開鑿。九、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誤:1.土地的過當開墾及林木資源的過量開采 2.林木的濫砍濫伐統(tǒng)治者太喜歡大興土木。第二章:中國文化的歷史發(fā)展脈絡一、舊石器時代的特征:打制石器的使用。二、新石器時代的特征 1:原始農(nóng)業(yè)的出現(xiàn),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廣泛使用。三、五帝:皇帝、顓 頊 、 高 辛 、 堯 、 舜 。四 、 分 封 制 的 實 施 有 以 下 特 點 和 意義 : 1.作 為 一 種 制 度 , 分 封 制 實 際承 認 了 包 括 商 人 在 內(nèi) 的 異 族 人 生 存的 權(quán) 利 2.旨 在 維 護 王 室 的 統(tǒng) 治 分 封 ,實 際 形 成 的 是 周 王 與 諸 侯 共 治 天 下的 局 面 3.分 封 制 是 一 個 激 發(fā) 歷 史 創(chuàng)造 力 的 制 度 。五 、 春 秋 戰(zhàn) 國 的 歷 史 大 勢 : 1.諸 侯國 之 間 的 混 戰(zhàn) 和 兼 并 , 目 的 在 爭 奪周 王 室 失 落 的 王 權(quán) 2.民 力 的 大 發(fā) 展各 國 為 強 權(quán) 競 爭 , 有 意 刺 激 本 國 經(jīng) 濟 。六 、 魏 晉 南 北 朝 的 文 化 大 勢 : 1.北方 民 族 大 舉 內(nèi) 侵 引 起 中 原 人 群 大 規(guī)模 南 移 , 其 結(jié) 果 是 民 族 的 大 融 合 2.對南 方 大 規(guī) 模 的 開 發(fā) , 新 的 經(jīng) 濟 區(qū) 的出 現(xiàn) 3.佛 教 的 廣 泛 傳 播 , 給 固 有 的中 國 文 化 注 入 了 許 多 新 的 精 神 因 素 。第 三 章 : 中 國 傳 統(tǒng) 的 生 產(chǎn) 生 活 文 化一 、 中 國 的 生 產(chǎn) 經(jīng) 濟 文 化 : 指 在中 國 傳 統(tǒng) 的 農(nóng) 耕 自 然 經(jīng) 濟 的 基 礎(chǔ) 上 ,所 產(chǎn) 生 、 發(fā) 展 和 連 續(xù) 傳 承 的 一 種 社會 文 化 形 態(tài) , 又 稱 農(nóng) 業(yè) 文 明 。二 、 歷 代 農(nóng) 書 提 出 的 主 要 農(nóng) 業(yè) 經(jīng) 營思 想 與 生 產(chǎn) 知 識 : 有 以 下 幾 點 : 1.統(tǒng) 籌 水 土 利 用 規(guī) 劃 2.調(diào) 整 好 農(nóng) 業(yè) 生產(chǎn) 關(guān) 系 3.“荒 政 ”思 想 4.人 力 勝 天 說 。三 、 我 國 民 族 商 業(yè) 有 兩 個 文 化 特 點 :1.漢 族 與 多 民 族 地 區(qū) 的 內(nèi) 貿(mào) 活 動 頻繁 , 商 路 通 達 , 推 動 了 各 民 族 之 間的 往 來 和 文 化 交 流 2.中 國 與 東 方 鄰邦 和 西 方 國 家 對 外 貿(mào) 易 的 興 起 , 歷史 悠 久 , 開 辟 了 中 外 交 流 的 長 期 通道 。四 、 市 商 貿(mào) 易 的 四 種 模 式 : 市 、墟 、 集 、 會 。五 、 市 商 貿(mào) 易 的 方 式 : 1.農(nóng) 商 兼 營.2.行 商 經(jīng) 營 3.坐 商 經(jīng) 營 。六 、 市 商 的 經(jīng) 營 之 道 : 1.市 聲 2.商幌 3.牌 匾 、 字 號七 、 營 業(yè) 習 俗 : 1.敬 財 神 2.經(jīng) 銷 3.廣 告 。八 、 歷 史 傳 說 解 釋 工 匠 有 三 個 特 點 :1.具 有 手 工 藝 性 , 講 究 手 的 巧 慧 、手 的 經(jīng) 驗 , 手 工 的 審 美 效 果 , 肯 定用 雙 手 實 現(xiàn) 大 腦 想 法 的 工 匠 能 力 。2.缺 乏 大 機 器 生 產(chǎn) 的 合 作 性 , 傳 統(tǒng)的 手 工 業(yè) 勞 動 是 小 規(guī) 模 的 , 超 出 了一 定 的 控 制 范 圍 擴 大 經(jīng) 營 , 產(chǎn) 品 就會 變 形 3.惟 一 性 。九 、 行 會 的 管 理 方 式 : 1.祖 師 崇 拜2.師 徒 傳 承 3.行 業(yè) 禁 忌 。十 、 農(nóng) 業(yè) 生 產(chǎn) 經(jīng) 營 與 文 化 特 征 : 1.天 時 、 地 利 、 人 勤 的 重 農(nóng) 經(jīng) 驗 2.以 工 補 農(nóng) 、 以 商 求 富 的 農(nóng) 人 心 理 3.精打 細 算 、 知 足 節(jié) 用 的 務 農(nóng) 傳 統(tǒng) 。十 一 、 居 住 建 筑 的 文 化 含 義 : 1.居住 方 式 : 半 穴 式 、 井 干 式 、 干 欄 式 、石 室 、 土 木 結(jié) 構(gòu) 或 木 石 結(jié) 構(gòu) 式 。 2.居 住 建 筑 格 局 : 3.儀 式 : 選 址 儀 式 、上 梁 儀 式 、 賀 新 房 儀 式 、 使 用 家 具的 儀 式 、 祭 灶 儀 式 、 搬 遷 儀 式 。十 二 、 中 國 的 飲 食 觀 念 : 1.民 本 思想 2.節(jié) 約 糧 食 3.人 格 教 育 4.食 療觀十 三 、 我 國 的 群 體 飲 食 活 動 : 1.儀式 飲 食 2.階 層 飲 食 3.節(jié) 日 飲 食 4.民間 組 織 飲 食 5.待 客 飲 食 6.饋 贈 飲 食 。十 四 、 服 飾 的 構(gòu) 成 要 素 : 1.質(zhì) ( 原料 ) 2.形 ( 樣 式 ) 3.飾 ( 佩 戴 的 飾物 ) 4.色 ( 顏 色 ) 5.畫 ( 圖 案 )十 五 、 服 飾 的 形 制 有 四 種 基 本 類 型 :1.衣 著 2.附 屬 裝 飾 品 3.人 體 自 身 的裝 飾 4.帶 有 裝 飾 性 的 生 產(chǎn) 工 具十 六 、 自 然 范 圍 內(nèi) 的 服 飾 文 化 標 志 :環(huán) 境 標 志 、 性 別 標 志 、 體 型 標 志 、年 齡 標 志 。十 七 、 人 文 范 圍 內(nèi) 的 服 飾 標 志 :信仰 標 志 、 階 層 標 志 、 儀 禮 標 志 、 政治 標 志 、 職 業(yè) 標 志 和 審 美 標 志 。十 八 、 道 路 分 : 徑 、 畛 、 凃 、 道 、 路 。十 九 、 交 通 行 旅 行 業(yè) 的 習 俗 傳 承 :1.行 旅 規(guī) 矩 2.行 業(yè) 范 圍 3.信 仰 禁 忌4.行 業(yè) 技 術(shù) 。二 十 、 中 國 家 庭 管 理 的 文 化 要 素 主要 有 : 1 字 輩 譜 2.家 譜 3.家 風 4.人生 禮 儀 。 5二 十 一 、 家 族 共 同 體 的 文 化 功 能 :1.血 緣 凝 聚 力 2.地 緣 凝 聚 力 : 生 產(chǎn)互 助 、 生 活 互 助 、 在 公 共 地 的 建 設上 實 行 基 層 民 主 制 。二 十 二 、 社 區(qū) 與 地 方 圣 地 的 活 動 特征 : 1.對 神 仙 、 圣 賢 所 在 地 的 崇 拜2.交 換 農(nóng) 副 產(chǎn) 品 3.賭 勝 4.吃 喝 5.娛樂 。二 十 三 、 社 區(qū) 文 化 互 動 的 歷 史 價 值 :1.社 區(qū) 文 化 活 動 可 以 跨 越 多 民 族 的界 限 成 為 一 個 地 方 社 會 的 共 同 活 動2. 社 區(qū) 文 化 活 動 可 以 保 持 各 地 方 、各 民 族 的 文 化 特 質(zhì) 。 3.社 區(qū) 文 化 活動 可 以 保 持 地 方 文 化 遺 產(chǎn) 。二 十 四 、 中 國 日 常 生 活 的 文 化 習 慣 :1.血 緣 社 會 的 禮 俗 美 德 2.人 情 社 會的 公 益 傳 統(tǒng) 3.耕 讀 社 會 的 奮 斗 精 神 。25、 四 大 發(fā) 明 的 民 族 貢 獻 :中國的傳統(tǒng)科技曾長期居于世界領(lǐng)先水平,中華民族舉世公認的重大貢獻是四大發(fā)明。它代表了中國農(nóng)業(yè)文明的輝煌成就、曾改變了整個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是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史意義的偉大技術(shù)成果。造紙術(shù):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卓越創(chuàng)造。紙的發(fā)明,對世界各國的文化、教育、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印刷術(shù):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又一重要發(fā)明。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帶來了我國明清文化的繁榮,促進了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推動了世界各國思想文化的交流?;鹚帲夯鹚幍陌l(fā)明至遲在唐朝?;鹚幵跉W洲近代政治和商業(yè)發(fā)展史上發(fā)揮了極大的威力。指南針: 指南針的發(fā)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劃時代事件。我國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發(fā)現(xiàn)了磁石指示南北方向的現(xiàn)象,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針-司南。指南針幫助哥倫布完成了震驚世界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促成了海上新航線的開辟,導致了世界市場的出現(xiàn)。第 四 章 : 中 國 傳 統(tǒng) 的 制 度 文 化一 、 秦 漢 以 后 中 央 集 權(quán) 的 君 主 專 制制 度 具 有 以 下 特 點 : 1.皇 帝 總 攬 天下 大 權(quán) 2.擁 有 龐 大 的 官 僚 辦 事 機 構(gòu)3.嚴 密 的 人 身 控 制 。二 、 宗 法 觀 念 對 秦 漢 以 后 國 家 政 治結(jié) 構(gòu) 的 滲 透 主 要 表 現(xiàn) 在 以 下 三 個 方面 : 1.“家 天 下 ”政 權(quán) 模 式 的 長 期延 續(xù) 2.親 親 倫 理 政 治 原 則 的 不 斷 擴張 3.宗 法 原 則 成 為 維 系 王 朝 政 治 的習 慣 力 量 。三 、 漢 代 察 舉 考 試 與 后 代 科 舉 考 試的 區(qū) 別 : 察 舉 以 舉 薦 為 主 , 考 試 只是 一 種 輔 助 手 段 , 有 察 舉 而 來 的 士人 , 沒 有 落 選 的 憂 慮 , 對 策 、 射 策等 考 試 只 對 任 職 等 級 發(fā) 生 作 用 。四 、 科 舉 制 對 唐 宋 文 化 面 貌 的 影 響主 要 表 現(xiàn) 在 : 1.科 舉 制 將 儒 家 思 想全 面 推 進 到 社 會 各 層 面 , 成 為 中 國傳 統(tǒng) 文 化 的 精 神 核 心 。 2.科 舉 制 強化 了 讀 書 尚 文 的 文 化 傳 統(tǒng) , 促 進 了學 校 教 育 的 發(fā) 展 , 造 就 了 大 批 優(yōu) 秀的 文 化 人 才 。五 、 科 舉 制 的 負 面 影 響 : 1.科 舉 考試 耗 費 了 士 人 幾 乎 全 部 的 精 力 , 讀書 做 官 成 為 知 識 階 層 的 最 終 目 標 ,造 成 傳 統(tǒng) 文 化 畸 形 發(fā) 展 2.科 舉 制是 對 極 端 專 制 王 權(quán) 的 維 護 。六 、 古 代 法 律 制 度 的 文 化 特 色 主 要表 現(xiàn) : 1.以 儒 家 倫 理 學 說 作 為 立 法的 指 導 思 想 ( 1.以 “三 綱 ”為 核 心的 封 建 禮 教 作 為 指 導 立 法 、 司 法 活動 的 基 本 原 則 2.貫 穿 “德 主 刑 輔 ”“明 刑 弼 教 ”的 精 神 , 以 德 為 主 ,德 刑 并 用 是 統(tǒng) 治 者 所 倡 導 的 統(tǒng) 治 方法 3 通 過 引 經(jīng) 斷 獄 , 引 經(jīng) 注 律 等 方式 使 儒 家 經(jīng) 典 法 典 化 。 ) 2.家 族 本位 的 倫 理 法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3.皇 權(quán).至 上 , 法 自 君 出 4.強 調(diào) 等 級 特 權(quán) ,主 張 同 罪 異 罰 。七 、 傳 統(tǒng) 禮 俗 規(guī) 約 的 特 點 : 1.傳 統(tǒng)禮 俗 的 等 差 性 2.傳 統(tǒng) 禮 俗 的 調(diào) 和 性3.傳 統(tǒng) 禮 俗 的 規(guī) 范 性 。八 、 傳 統(tǒng) 社 會 禮 俗 規(guī) 約 的 層 位 表 現(xiàn) :1.皇 家 貴 族 禮 制 的 嚴 整 性 2.庶 族 平民 禮 俗 的 規(guī) 范 性九 、 官 方 禮 制 的 若 干 特 性 : 1.祭 祀典 禮 的 神 圣 莊 嚴 (1.天 神 祭 祀 : 天帝 祭 祀 、 日 月 星 辰 祭 祀 、 氣 象 神 祭祀 2.地 神 祭 祀 : 大 地 祭 祀 、 社 稷 祭祀 、 山 川 祭 祀 3.人 神 祭 祀 : 宗 廟 祭祖 、 祭 先 王 先 師 )2.冠 婚 喪 禮 的 隆重 盛 大 ( 冠 禮 、 婚 禮 、 喪 禮 )十 、 民 間 禮 俗 與 貴 族 禮 制 的 聯(lián) 系 :1.它 們 來 源 于 同 一 文 化 母 體 , 所 依托 的 是 統(tǒng) 一 宗 法 社 會 結(jié) 構(gòu) , 貴 族 不過 是 特 殊 家 族 , 2.上 層 禮 法 思 想 滲透 民 間 , 家 族 社 會 模 仿 國 家 禮 制 ,制 定 自 己 的 家 法 族 規(guī) 3.隨 著 社 會 的變 遷 , 朝 代 的 更 替 , 士 庶 差 異 的 消失 , 貴 族 禮 制 除 保 留 在 統(tǒng) 治 集 團 內(nèi)部 外 , 相 當 部 分 化 為 庶 民 的 行 為 規(guī)范 。十 一 、 庶 族 平 民 禮 俗 的 規(guī) 范 性 : 1.歲 時 禮 俗 的 倫 理 性 ( 一 歲 時 禮 俗 的自 然 倫 理 屬 性 二 歲 時 禮 俗 的 社 會 倫理 屬 性 : 1 四 時 祭 祖 聚 族 2.以 節(jié) 日聚 會 娛 樂 調(diào) 節(jié) 鄉(xiāng) 里 社 區(qū) 關(guān) 系 ) 2.人生 禮 俗 的 家 族 性 3.家 訓 族 規(guī) 的 禮 俗教 育 與 禮 俗 規(guī) 范 ( 1.以 孝 悌 之 道 為禮 俗 之 本 , 強 化 家 族 內(nèi) 部 的 倫 理 關(guān)系 2.以 誠 信 忠 厚 為 修 身 之 本 , 塑 造傳 統(tǒng) 社 會 的 理 想 人 格 3.以 勸 誡 懲 罰的 禮 俗 規(guī) 條 , 規(guī) 范 家 族 成 員 行 為 ,補 充 國 法 )第 五 章 : 中 國 傳 統(tǒng) 的 思 想 觀 念 與 精神 文 化一 、 整 體 思 維 : 指 把 天 地 、 人 、 社會 看 做 密 切 貫 通 的 整 體 , 認 為 天 地人 我 , 人 身 人 心 都 處 在 一 個 整 體 系統(tǒng) 之 中 , 各 系 統(tǒng) 要 素 之 間 存 在 著 相互 依 存 的 聯(lián) 系 。二 、 類 比 思 維 : 指 依 據(jù) 事 物 的 外 部特 征 或 內(nèi) 在 屬 性 進 行 比 照 與 聯(lián) 系 的思 維 方 式 。 三 、 辯 證 思 維 : 運 用 對 立 而 統(tǒng) 一 的觀 點 、 方 法 來 認 識 、 分 析 各 種 自 然現(xiàn) 象 及 其 變 化 。四 、 天 人 合 一 : 人 是 天 地 生 成 的 ,人 的 生 活 服 從 自 然 界 的 普 遍 規(guī) 律 ,自 然 界 的 普 遍 規(guī) 律 和 人 類 道 德 的 最高 原 則 是 一 而 二 , 二 而 一 的 。五 、 天 人 合 一 觀 念 對 中 國 文 化 的 影響 : 1.造 成 了 中 國 文 化 中 整 體 系 統(tǒng)的 、 辯 證 發(fā) 展 的 思 維 方 式 2.造 成了 追 求 和 諧 社 會 的 理 想 主 義 傾 向 3.造成 “誠 明 合 能 “的 人 生 修 養(yǎng) 哲 學 ,推 動 人 們 在 成 已 成 物 、 人 我 交 融 中實 現(xiàn) 人 格 、 品 德 的 完 善 。六 、 天 人 合 一 的 負 面 影 響 : 思 維方 式 過 分 強 調(diào) 整 體 聯(lián) 系 與 統(tǒng) 一 , 缺乏 必 要 的 分 析 和 論 證 , 致 使 我 們 沒有 能 經(jīng) 過 近 代 的 實 驗 科 學 而 進 入 現(xiàn)代 科 學 , 過 分 強 調(diào) 社 會 的 和 諧 與 統(tǒng)一 , 而 使 封 建 社 會 長 期 停 滯 , 資 本主 義 萌 芽 生 長 緩 慢 , 在 一 個 長 時 間內(nèi) 民 族 心 理 自 視 過 高 而 缺 乏 進 取 精神 。七、知行合一: 中國古代哲學的“知行”問題不僅是認識論的問題,更是一個倫理道德的問題。古代哲學家主張不僅要認識(“知” ),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tǒng)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八、中國古代的原始宗教: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占卜。九、中國古代原始宗教的社會作用:1.保護統(tǒng)治者和緩和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矛盾 2.麻醉和馴服被統(tǒng)治者。十、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1.仁愛孝悌 2.重義輕利 3.謙和禮讓 4.真誠有信十一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1.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 2.強調(diào)教育的必要性 3.主張德育和智育相結(jié)合。十二、中國古代教育的總體目標和步驟:三大目標: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八大步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十三、中國古代教育的教學思想:1.因材施教 2.啟發(fā)誘導 3.學思結(jié)合 4.教學相長。十四、中國古代藝術(shù)的主要門類:1.文學藝術(shù) 2.戲曲 3.音樂 4.舞蹈 5.繪畫6.建筑。十五、中國畫的特點:1.追求神似,注重意境 2.以墨線為造型的主要手段 3.與詩、書、印密切配合。十六、中國古代藝術(shù)的致用精神:1.詩言志 2 文以載道 3.樂以教化。十七、中國古代藝術(shù)的審美觀念:1.中和之美 2.尚意追求 3.尊崇自然。第六章:中國的語言文字文化一、語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語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載體。二、漢語的特點:按詞的構(gòu)造特點來看,漢語的詞用在句子里時,沒有表示語法關(guān)系的詞形變化。按句法結(jié)構(gòu)的表達方式來看,漢語不通過詞的形態(tài)變化表示語法關(guān)系,而是借助于虛詞和次序來表示詞與詞的語法關(guān)系。漢語是有聲調(diào)的語言。從音義對應的角度看,漢語的特點是一個音節(jié)對應于多個詞。三、語言觀念:一方面是對語言這一文化事象的看法,如對語言的崇拜、對語言與社會的關(guān)系的討論等,另一方面是對語言交際能力的不斷追求,如對規(guī)范語言的追求,對言辭技巧的不斷探索。四、傳統(tǒng)的語言文字教育:1.傳統(tǒng)語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漢字漢語的特點,在教學安排上體現(xiàn)了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 2.傳統(tǒng)的語言文字教育與人才選拔制度有直接的聯(lián)系,這使教學內(nèi)容嚴重脫離現(xiàn)實,不注重語言應用的教學 3.傳統(tǒng)語言文字教學.盡量適應青少年學習的特點,注意趣味性。第七章:中國文化的對外交匯與現(xiàn)代化一、兩次文化交匯:1 從漢到唐幾百年間,南亞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2.從明清之際到近現(xiàn)代,歐洲西方文化的傳入。二、第二次交匯的特點:1.交匯對象起了變化,不再是過去相對落后于中國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化與南亞次大陸文化,而是整體水平超過中國的西方歐洲文化,后來還有美國、日本文化 2.興趣起了變化,中國人對外來宗教本身表示出莫大的冷淡,而對天文、數(shù)學、水利,火器等科學知識興味十足,3.交匯時間長,從 16 世紀末葉開始已延綿四個世紀,至今仍在繼續(xù)進行中 4.交流反差大,西方文化隊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系統(tǒng)造成了強烈震撼。三、明清之際傳教士在溝通中西文化方面的作用:1.向中國廣泛傳播西方科技、文化、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學,古典哲學、史地、音樂等,2.向西方介紹中國文化。四、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影響:1.中國物質(zhì)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2.中國制度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3.中國精神文化對世界的影響。五、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fā)展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1.馬克思主義是文化的指導思想 2.培育“四有”公民是文化建設的目標 3.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的基本特征。六、社會主義文化的特征:1.它有鮮明的時代性 2.它有濃郁的民族性3.它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性 4.它有吸納百川的科學性 5.它有深廣的群眾性 6.它有勇于改革的創(chuàng)造性。-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中國文化 概論 名詞解釋 小抄版 Word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483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