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級政治 第六課 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教學案1 蘇教版.doc
《2019-2020年七年級政治 第六課 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教學案1 蘇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七年級政治 第六課 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教學案1 蘇教版.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七年級政治 第六課 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教學案1 蘇教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理解和體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義。 2學會換位思考,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友善相處。 3懂得友善不只在于認識更在于行動。學習表達友善態(tài)度、感恩心情的合適方式。4懂得愛是有原則的,學會分辨是非,誠實友善。過程與方法1同學問相處,要努力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幫助、關心別人,在具體行動中奉獻自己的愛心,實現(xiàn)人生的意義。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義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意義,學習“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換位思考方式,養(yǎng)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習慣。 2幫助學生懂得愛不僅是一種內(nèi)心的感動,更是一種行動,一種在現(xiàn)實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真情付出。教育學生從關心幫助周圍的人做起,培養(yǎng)良好的公德意識。 3幫助學生理解愛心是博大的,但愛心是建立在分清是非基礎上的,不是不問是非,更不是不要分清是非,只有分清是非后的愛心才更加可貴和真實可靠。 4幫助學生理解人與人相處需要友善,世界需要愛,只有人與人之間友善相處,才能建設和諧社會,才能為社會的每一個成員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才能真正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二、教學重點和難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本課的重點之一;“心動不如行動”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 三、知識體系 第一框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至理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說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沒有權(quán)利強加給別人。這是一種推己及人的過程,它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考慮,怎樣對待自己,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 2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意義?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關鍵是什么?為什么? 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世間的糾紛就會大大減少,人與人的關系就會多一份和諧與溫馨。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關鍵在于我們在對待他人時要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因為在生活中,誰都不愿意干自己不愛干的事情,更不喜歡讓他人來強迫自己做不愛做的事情。自己是這樣,別人也是這樣。如此,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后,自然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第二框 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1愛心的表現(xiàn)形式有哪些? 愛心有時是驚天動地的,但更多的時候則在于點點滴滴的真情實意之中。一次得力的救助,一次善意的批評,一句關切的問候,一次適時的看望,一個及時的電話,一個親切的微笑,一次碰撞后的謙讓,一次跌倒后的攙扶,這些都是愛心的體現(xiàn)。 2愛心的內(nèi)涵是什么?要怎樣才能形成? 愛心是一份情感,一種責任。它需要啟迪、激活、熏陶和培養(yǎng)。 3你怎樣理解“授人玫瑰,手留余香”這句話? 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實際上人生的意義不僅表現(xiàn)在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問題上,而且也表現(xiàn)在幫助他人解決所遇到的問題上。如果別人因為我們的幫助而使生活更加快樂和幸福,那么,我們就會得到心靈的凈化、精神的滿足和道德的升華,我們的人生就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是為自己鋪路。所以我們說“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四、教法:閱讀討論法、活動體驗法、案例教學法。五、課時安排:2課時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導入新課:生活在線(教材P53)討論1:讀了“生活在線”中的有關材料,大家有何體會呢? 提示:這里主要讓學生能夠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細節(jié)反映出一個人的素質(zhì),甚至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的素質(zhì)。雨天公共汽車座位潮濕的問題是一個很平常的問題,但我們可以通過故事中中年婦女的行為發(fā)現(xiàn),公共汽車座位的潮濕大多是可以避免的。但大家常常不太注意,中年婦女的行為表明人們的素質(zhì)有待于提高。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留給別人。其實,方便別人也就是方便自己。討論2:這是我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看到的極不和諧的事情。象這樣不和諧的事情你有沒有遇到或聽說過?提示:給別人起不文明、侮辱性的綽號;亂扔垃圾;因自己不滿,向別人亂發(fā)泄;用自己的喜好衡量別人(特別是父母)討論3:綜合上述例子,你認為出現(xiàn)上述不和諧事情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社會上一些人不懂得尊重、關心、幫助他人,是社會缺乏“愛”引起的。新課講授:過渡:愛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古今中外許多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都把“讓世界充滿愛”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和理想。xx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把建設和諧社會作為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目標。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圍繞建設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作為公民個人應該怎么做?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義(板書)活動內(nèi)容:名言賞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討論:至理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請談談你的理解。提示: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時代的人對此理解也可能有所不同。但從詞面上來說,也就是“不要把自己不希望、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他人”。其實,這樣的理解過于簡單。應將它放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來理解,它是“仁者愛人”的一個方面,是做人的起碼要求之一。現(xiàn)代社會對它的理解就是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意愿,尊重個性自由,這也是當代民主思想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教師小結(ji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說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沒有權(quán)利強加給別人。這是一種推己及人的過程,它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考慮,怎樣對待自己,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它的核心就是“愛人”,實質(zhì)就是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板書)過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似容易,但要做到還有一定的難度?;顒觾?nèi)容:生活實例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因為愛,所以往往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子女,造成父母與子女的沖突。大人都喜歡逛商店,特別是媽媽。但我們都注意到: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子總是不喜歡呆在商場里這常常讓大人們感到不能理解。為什么商場里琳瑯滿目的商品和豐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專家都無法解釋。有一位兒童心理學家卻輕而易舉地解答了這個問題。討論1:你能回答這個問題嗎?提示:其實很簡單,大人蹲下來,處在和小孩子同樣的高度環(huán)視四周的景象,結(jié)果看到的都是大人們的腿。討論2:你在生活中父母有沒有因為他們的喜歡或不喜歡強加于你?當時你的心境怎么樣?討論3:你有沒有因為自己的喜歡或不喜歡強加于你的父母?你父母當時作出了怎么樣的反映?設計意圖: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一是為了說明生活中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一定的難度;二是討論2和討論3分別讓學生體驗“當別人把己所不欲強加于你時的心理感受”和“當自己把己所不欲強加于別人時別人的心理感受”,來體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義。再者,實例和討論中選用把喜歡或不喜歡的事強加于人,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己所不欲”“己所欲”都不能強加于人。把“己所不欲”“己所欲”強加于人都是不尊重人的表現(xiàn)。最后,選擇親緣關系最近的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來說明,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父母與子女之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況且與他人?;顒觾?nèi)容:辨析明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我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請你發(fā)表你的觀點。提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從別人的感受出發(fā),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集體、社會和自然漠不關心的利己思想,這種思想對建立和諧社會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設計意圖:針對學生很容易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成為不要去管別人的事,形成“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錯誤思想,而設置的。這一思想實際上在學生中有一定的市場。特別是社會價值觀比較混亂的今天,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較冷漠,這種思想在社會上較流行;二是現(xiàn)在一些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也時常對子女灌輸“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錯誤思想,影響到了學生的價值取向。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澄清兩者的區(qū)別,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通過辨析,使學生明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雖是一種古老的道德規(guī)范,但今天仍有它的現(xiàn)實意義。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現(xiàn)實意義(板書)結(jié)合活動內(nèi)容“辨析明理”,討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一種古老的道德規(guī)范,今天有怎么樣的現(xiàn)實意義?教師小結(jié):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世間的糾紛就會大大減少,人與人的關系就會多一份和諧與溫馨。(板書)活動內(nèi)容:感悟愛的意義依據(jù)“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一句式,描述你不想被人欺騙,就不要欺騙別人。世界就會 ;你不想受人冷落,就不要冷落別人。世界就會 ;你不想受人輕視,就不要輕視別人。世界就會 ;你不想被人傷害,就不要傷害別人。世界就會 ;你不想遭到戰(zhàn)亂,就不要侵略別人。世界就會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悟到愛的意義,從而也為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情感鋪墊。三、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關鍵是什么?為什么?(板書)活動內(nèi)容:閱讀感悟在我國,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大禹接受治水任務時,剛剛和涂山氏的一個姑娘結(jié)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里就像自己家里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別妻子,率領27萬治水群眾,夜以繼日地進行疏導洪水的勞動。經(jīng)過13年奮戰(zhàn),三過家門而不入,疏通了9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 到了戰(zhàn)國時期,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大禹治水這件事,他夸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到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河水流到鄰國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了嗎?”討論:比較大禹治水和白圭談治水兩則故事,說說你的感想。提示:從白圭談治水來看,白圭只為自己著想,不為別人著想,沒有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違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難免要害人害己,而大禹把洪水引入大海,雖然費工費力,但這樣做既消除了本國人民的災難,又消除了鄰國人民的災害,做到了“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體現(xiàn)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教師小結(jié):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關鍵在于我們在對待他人時要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因為在生活中,誰都不愿意干自己不愛干的事情,更不喜歡讓他人來強迫自己做不愛做的事情。自己是這樣,別人也是這樣。如此,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后,自然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板書)活動內(nèi)容:身體力行同學之間如何才能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你有沒有這方面的經(jīng)驗,讓我們共同分享。 提示:應該從兩個方面去考慮。首先,應該提高個人的素養(yǎng),學會同情人,讓自己能夠具有寬容心,能夠容納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其次,學會換位思維,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如:“假如是你會不會這樣?”“如果不這樣會怎樣?”等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使學生能夠?qū)捜菟?,諒解他人?-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七年級政治 第六課 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教學案1 蘇教版 2019 2020 年級 政治 第六 玫瑰 余香 教學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quán),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3231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