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輪復習講義 第二章 第4講《地球的圈層結構》中圖版必修1
《高考地理大一輪復習講義 第二章 第4講《地球的圈層結構》中圖版必修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考地理大一輪復習講義 第二章 第4講《地球的圈層結構》中圖版必修1(1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11 第4講 地球的圈層結構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1.劃分依據: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 (1)地震波的分類及特點 類型 傳播速度 能通過的介質 共性 A表示橫波 較慢 固體 傳播速度都隨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而變化 B表示縱波 較快 固體、液體和氣體 (2)不連續(xù)面及波速變化 代碼 名稱 深度 波速 A波 B波 C 莫霍面 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 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 D 古登堡面 地下2 900千米處 完全消失 傳播速度突然下降 2.C以上為地殼,C、D之間為地幔,D以內為地核(由E外核和F內核組成)。 3.巖石圈 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1.大氣圈 (1)范圍:下部邊界為地球海陸表面,上部邊界約在高空2_000~3_000千米處。 (2)低層大氣的組成及作用 組成 含量 作用 干 潔 空 氣 氧 二者占干潔空氣 體積分數的99% 維持生物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氮 組成蛋白質的基本成分 二氧 化碳 含量很少 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對地面起保溫作用 臭氧 吸收太陽紫外線, 保護地球生物 水汽 含量很少 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 固體雜質 (3)分層 ①對流層 ②平流層 ③高層大氣 知識拓展 地球外部大氣層的作用 (1)形成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尤其是氧氣;(2)吸收紫外線,減輕其對生物的傷害;(3)減少小天體對地球的撞擊;(4)使地表晝夜溫差適中。 2.水圈 (1)組成:主體是海洋,還包括其他水體形式。 (2)作用:參與物質能量轉化,促進地理環(huán)境的發(fā)展和演化。 3.生物圈 (1)概念:地球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所構成的圈層。 (2)范圍:大氣圈下層、整個水圈和地殼上層。 考點一 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及特征 1.(2011大綱全國文綜)讀下圖,組成該山體巖石的礦物直接來自 ( ) A.地表 B.地殼上部 C.地殼下部 D.地幔 答案 D 解析 根據景觀圖片中山體的形態(tài)和火山噴發(fā)的景象可以判斷出該山體屬于火山,其巖石為巖漿巖,是由來自上地幔上部軟流層的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的。因此,組成該山體巖石的礦物直接來自地幔。 【考向立意】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及其物質組成。 【思維過程】 結合題干信息“山體巖石的礦物直接來自”要求和圖示信息→調運知識并獲得結論。 【誤區(qū)警示】 審題不準,不明確設問取向導致答題失誤。 【預測展望】 1.結合礦產資源勘探,考查地震波在研究地球內部圈層中的意義。 2.結合生產實際,考查地球內部圈層的特點。 依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地球固體表面以下可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具體分析如下圖、表所示: 圈層 名稱 不連 續(xù)面 深度 (km) 地震波的 速度變化 特征 地殼 莫霍 堡面 古登 堡面 平均17 2 900 (縱波和橫波速 度明顯加快) (縱波速度突然下降, 橫波消失) ①固體外殼;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陸地殼較厚,大洋地殼較薄 地 幔 上 地幔 ①固態(tài),上地幔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物質處于熔融狀態(tài);②溫度、壓力、密度增大 下 地幔 地 核 外核 呈熔融狀態(tài) 內核 呈固態(tài),溫度很高,壓力、密度很大 特別提醒 (1)地殼的厚度不同,大陸地殼厚,平均厚度為35千米,大洋地殼薄,平 均厚度為7千米。 (2)巖石圈不同于地殼,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二者的關系如下圖 所示: (3)軟流層位于上地幔頂部,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 1.地震波測量是人們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圖甲為“地震波典型時距曲線(時距曲線表示地 震時縱波和橫波到達不同地震臺站所需的時間)圖”。某次地震時,M、N、Q三地震臺站測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為半徑作成三個大小不同的圓(如圖乙)。讀圖,完成(1)~(3)題。 (1)能穿過地核的波是 ( ) A.W1 B.W2 C.W1和W2皆可 D.兩者皆無法通過 (2)若M臺站測得縱波、橫波時距差為6分鐘,則M臺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 A.3 000 km B.3 500 km C.4 000 km D.4 500 km (3)依據M、N、Q三地震臺站測得的震中距判斷,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B (2)D (3)B 解析 第(1)題,由圖看出,W2傳播速度較快,應為縱波。地核中的外核為液態(tài),橫波不能通過,只能是縱波穿過(縱波能經過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第(2)題,時距差為6分鐘,對應地震波典型時距曲線圖中各震中距對應的時距差可知,最接近4 500 km處。第(3)題,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三圓交會的②處??键c二 地球的外部圈層特點 2.(2010江蘇地理)2010年3月以來,北大西洋極圈附近的冰島發(fā)生大規(guī)?;鹕絿姲l(fā),火山 灰蔓延使歐洲航空業(yè)蒙受重大損失。下圖為火山噴發(fā)圖片。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質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是 ( ) A.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 B.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氣圈→巖石圈 D.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 答案 A 解析 火山噴發(fā)形成的火山灰首先在大氣圈中遷移,然后進入水圈和生物圈,而后進入巖石圈。 【考向立意】 地球外部圈層結構及其分布狀況。 【思維過程】 結合題干信息“火山灰物質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要求和圖中所示信息→調運知識并獲得結論。 【誤區(qū)警示】 審題不準,不清楚地球外部圈層的分布狀況而導致錯選。 【預測展望】 1.結合人類對地球外部圈層的探索,考查對地球外部圈層的探索意義。 2.結合生產、生活實際,考查地球外部圈層的特點。 地球的外部圈層 地球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三大圈層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具體表解如下: 圈層 含義 分布 基本特征 大氣圈 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的包圍地球的復雜系統(tǒng) 地表至大氣上界 地球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水圈 由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 ①分布形態(tài):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②分布范圍:廣泛存在于地表、地下、大氣和生物體中 水圈的水處于不間斷的循環(huán)運動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總稱 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 生物圈與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是有生命存在的圈層 思維拓展 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系統(tǒng)中最活躍的圈層 水圈、大氣圈、地殼均是由無機成分構成,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總稱,是由有機成分和無機成分共同組成的。生物圈中的生物不僅使自然界中的化學元素進行了遷移,而且改造了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從而使地球面貌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因此,自然地理環(huán)境系統(tǒng)中最活躍的圈層是指生物圈。 2.2011年9月,美國的一顆已經廢棄的衛(wèi)星,失去控制砸向地球,眾多的殘片墜落在南太 平洋中。據此回答(1)~(2)題。 (1)這些衛(wèi)星殘片落回地球時沒有穿越的地球圈層是 ( ) A.大氣圈 B.水圈 C.生物圈 D.巖石圈 (2)有關地球圈層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層中 C.①圈層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D.②圈層中硅鎂層在大洋洋底缺失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題,衛(wèi)星殘片首先穿越大氣層,落入太平洋中,主要涉及的是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沒有穿越巖石圈。第(2)題,生物圈是一個跨圈層的圈層,其界限不像其他圈層那樣分明。 航天基地的區(qū)位選擇及區(qū)位分析 (2010浙江文綜)讀“世界某區(qū)域略圖”,簡述①地建設航天發(fā)射基地的有利 條件和不利因素。 有利條件:緯度低;海運便利;地形平坦開闊;人口稀少等。 不利條件:天氣多變。 1.航天發(fā)射基地選擇的條件 (1)盡量選擇較低的緯度,緯度低,地球自轉線速度大。 (2)盡量選擇地勢較高的地區(qū),地勢高,地球自轉線速度較大。 (3)要盡量選擇多晴朗天氣,大氣污染輕、透明度高的地區(qū)。 (4)建海上發(fā)射平臺,在海上發(fā)射的好處在于可以避免火箭飛越有人居住的地區(qū),安全性好,更主要的是海上發(fā)射平臺可以根據需要移動,發(fā)射位置能靈活選擇。 2.航天回收基地選擇的條件 地形平坦,視野開闊,水域面積少,便于搜救;人煙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氣候干旱, 多晴朗天氣。 一、選擇題 讀“火山景觀圖”和“地球的內部圏層結構圖”,完成1~2題。 1.從火山口噴發(fā)出的熾熱巖漿,一般來源于 ( ) A.①圈層 B.②圈層 C.③圈層 D.④圈層 2.下列關于地球圈層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①圈層的厚度海洋較陸地大 B.②圈層橫波不能通過 C.③圈層最可能為液態(tài) D.④圈層的溫度、壓力和密度都較小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題,結合右圖判斷①~④圈層分別是地殼、地幔、外核與內核,巖漿來自上地幔中的軟流層。第2題,地殼厚度海洋比陸地薄;橫波在地幔自地殼向地幔傳播時速度加快;外核可能是液態(tài);內核中溫度、壓力和密度都很大。 下圖為“地球圈層結構的局部圖”。讀圖,回答3~4題。 3.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 A.地殼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①層和②層屬于地殼 C.②是軟流層 D.巖石圈的范圍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4.在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 A.莫霍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間 C.古登堡面上部附近 D.內、外核之間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題,根據地球內部圈層劃分依據,莫霍面以上為地殼,據此知①層和②層屬于地殼。第4題,根據橫波和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差異及其變化特點,可以判斷古登堡面上部附近地震波(縱波)傳播速度最快。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2012年11月27日,俄羅斯遠東堪察加半島上的“Plosky Tolbachik”火山爆發(fā),火山灰云有10公里高,并散布到了太平洋的上空?;卮?~6題。 5.巖漿物質沖破了巖石圈的束縛后才噴發(fā)出來。關于巖石圈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巖石圈屬于地殼的一部分,是由巖石構成的 B.巖石圈屬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巖石圈與生物圈關系密切 D.巖石圈的上部是軟流層 6.火山灰滿天飛揚,對地球的外部圈層產生了很大影響。有關地球外部圈層的說法,正確 的是 ( ) A.大氣圈是由大氣組成的簡單的系統(tǒng) B.水圈是一個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 C.生物圈占據大氣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層之間關系密切,但與地球的內部圈層沒有關系 答案 5.C 6.B 解析 第5題,考查了有關巖石圈的知識。巖石圈是由巖石構成的,它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的上部)。它與地球的外部圈層關系密切。第6題,考查了有關地球外部圈層的知識,大氣圈是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的復雜系統(tǒng);水圈是一個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總稱,它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層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與巖石圈的關系也較密切。 氣溫垂直遞減率是指空氣溫度在垂直方向上隨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數值。讀“某地春季某日氣溫垂直遞減率(℃/100米)時空變化圖”,完成7~9題。 7.當天該地幾乎沒有對流運動發(fā)生的時段是 ( ) A.9~17時 B.18時至次日7時 C.17時至次日9時 D.19時至次日6時 8.發(fā)生大氣逆溫現象的最大高度約為 ( ) A.100米 B.200米 C.400米 D.500米 9.如果該地位于華北地區(qū),這天 ( ) A.大氣環(huán)境質量好 B.不容易有沙塵暴形成 C.較有可能為陰雨天氣 D.能見度高,行車方便 答案 7.B 8.C 9.B 解析 第7題,在18時到次日7時之間,近地面大氣隨海拔升高,氣溫升高,空氣下冷上熱,不利于空氣對流,即發(fā)生逆溫現象。第8題,由縱坐標可知,逆溫層最大高度約為400米。第9題,逆溫現象抑制了空氣對流,近地面污染物聚集,大氣能見度差,污染嚴重;空氣對流弱,不易形成云雨;近地面沙塵不易被上升氣流帶起,沙塵暴天氣不易形成。 讀“秀麗的黃果樹瀑布景觀圖”,回答10~12題。 10.圖示景觀體現出的地球圈層的個數是 ( ) A.2個 B.3個 C.4個 D.5個 11.在景觀圖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統(tǒng)中最活躍的圈層的要素是 ( ) A.瀑布 B.巖石 C.樹木花草 D.大氣 12.該景觀的形成過程,充分說明了 ( ) A.圖中各圈層都是連續(xù)而不規(guī)則的,且都相互聯(lián)系 B.圖中各圈層之間存在著物質遷移和能量轉化 C.圖中的各圈層是獨立發(fā)展變化的 D.圖中各圈層的內部物質運動的能量都來自太陽輻射能 答案 10.C 11.C 12.B 解析 景觀圖中涉及的圈層有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生物圈是最活躍的圈層;該瀑布的形成說明地球的圈層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它們之間不斷進行著物質遷移與能量的轉化。其所需能量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分別是地球內能、重力能、太陽輻射能。 讀“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完成13~14題。 13.關于圖中各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A、B、C、D為地球外部圈層,C為生物圈 B.地球內部圈層由E、F、G三部分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傳播速度減為0 14.有關巖石圈的敘述,正確的是 ( ) ①包括地殼和地?!、谥饕怯筛鞣N巖石組成的 ③位于軟流層以上?、芎穸炔灰?,大陸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13.C 14.B 解析 第13題,讀圖可知,A為大氣圈,B為生物圈,C為水圈,D為地殼,E為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F為地幔,G為地核。D、E合為巖石圈,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巖石圈四大圈層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D選項中應是橫波速度減為0。第14題,巖石圈是由巖石組成的,它包括整個地殼和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厚度不一,是一個連續(xù)的圈層。 15.右圖為“地球號”研究船鉆探示意圖,此船值得期待的科技成果是:鉆探到地幔。判斷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鉆探到地幔過程中,鉆頭將經過地殼 B.鉆探到地幔的過程中,可能接觸到變質巖 C.鉆頭鉆探過程中將經受高溫高壓的考驗 D.圖中的生物圈只存在于水圈的上部 答案 D 解析 生物圈是地球上非?;钴S的圈層,占有大氣圈的底部、巖石圈的上部以及水圈的全部。 二、綜合題 16.結合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2010年玉樹地震相關資料 材料二 我國大陸部分地殼等厚度線圖 (1)為探測莫霍面的情況,在下列四地同時進行了地震波的測定,最遲從莫霍面?zhèn)鱽淼卣鸩ǖ氖? ( ) A.玉樹 B.成都 C.上海 D.北京 (2)掌握地震發(fā)生規(guī)律可有效減少危害,我們要了解青海省地球各圈層組成物質和結構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據是__________,試簡述其研究原理。 (3)在地殼等厚度線圖中,0千米表示__________(面),根據我國大陸部分地殼等厚度線圖可以推斷出,玉樹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______。 答案 (1)A (2)地震波 地震波的傳播速度隨所通過的介質不同而變化;縱波能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 (3)莫霍面 地殼 解析 第(1)題,地殼厚度不均,高山、高原較厚,平原、盆地較薄。第(2)題,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特征。第(3)題,由地球內部圈層知識可知,莫霍面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面;從我國大陸部分地殼等厚度線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地殼厚度總體由東向西增大,由此可推斷出玉樹的地殼厚度要大于33千米,所以說玉樹地震的震源位于地殼。 17.讀下面兩圖,完成下列問題。 (1)40千米地殼厚度線與我國____________自然分界線北部大致一致,簡要說明地勢與地殼厚度的關系。 (2)我國東北部的7月等溫線與地殼厚度線的吻合度較高,簡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3)太原和石家莊緯度相當,但7月氣溫差別較大,簡述其原因。 答案 (1)第二、三級階梯 地勢高,地殼厚度大;地勢低,地殼厚度小。 (2)氣溫和地殼厚度都受地勢高低的影響,其等值線延伸方向基本與山脈走向一致。 (3)太原地處黃土高原,地勢高,氣溫低;石家莊位于華北平原,地勢低,氣溫高。 解析 地殼厚度不一,其中高山、高原地區(qū)地殼較厚,平原、盆地地區(qū)地殼相對較薄,即地勢高,地殼厚度大,地勢低,地殼厚度?。煌瑫r地勢高低又影響氣溫等其他因素。 111-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地球的圈層結構 高考地理大一輪復習講義 第二章 第4講地球的圈層結構中圖版必修1 高考 地理 一輪 復習 講義 第二 地球 結構 圖版 必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9573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