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的申辯》實踐報告.doc
蘇格拉底的申辯實踐報告【內(nèi)容摘要】本報告是針對蘇格拉底的申辯做的一次小組討論性的讀書筆記和問題探討的記錄。目的在于研究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在法庭申辯時的形象,了解蘇格拉底的申辯對民主政治的深遠影響,感悟時代巨人的人格魅力,與哲人進行精神交流,重塑當代大學生的“三觀”,并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和視角進行學習和研究,發(fā)掘當代大學生自身的內(nèi)在潛力,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獨立思考,積極參與合作。重點解決蘇格拉底在法庭申辯時使用的申辯方式和技巧,蘇格拉底申辯的目的和對后世民主政治的深遠影響,蘇格拉底為人處世的方式和個人追求等相關(guān)問題。通過提出問題,小組討論解答問題的方式,探討性地學習研究了柏拉圖的這篇經(jīng)典傳世著作?!娟P(guān) 鍵 詞】方式,目的,影響,人格魅力報告時間地點:2013年12月6日晚上7:009:00經(jīng)過長期的準備和籌劃我們小組完成了此次的以蘇格拉底的申辯為研究課題的實踐學習活動。從選課題到精讀文章做讀書筆記,從分組研究討論到記錄實踐學習報告,每一個過程都讓我學習到很多東西,受益匪淺。這次全新的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嘗試給我一種全新的學習方法和視角,讓我親身參與學習實踐,在實踐交流中獲得知識,在交流合作中達到共贏。我會堅持把這種學習方式運用到學習中去。在這次實踐學習中我對時代偉人蘇格拉底有了更深的了解,對民主政治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也堅定了我追求真知真理的決心。公元前399年,希臘雅典,蘇格拉底正進行一場事關(guān)其生死的申辯,由于一個叫莫勒圖斯的年輕人控告他不信奉城邦諸神,引進新神,并且敗壞青年。雖然這場申辯最終沒有能挽救蘇格拉底的生命,但是在這場申辯中展開的他對于哲學生活的熱愛和面對生死抉擇的智慧與思考卻對后世影響深遠。我們小組圍繞著蘇格拉底申辯的方式,目的影響等問題進行研究性討論學習。下面是小組討論記錄,小組成員的問題發(fā)言與見解用姓氏代表。問題一:蘇格拉底針對指控者的指控進行申辯,但反過來他的法庭證人卻是他的控告者,他何以確信他自己的申辯會具有說服力?討論:周:蘇格拉底巧妙地進行了角色轉(zhuǎn)換,把控告者作為自己的法庭證人,用“以其人之道還施彼身”的方式,不請他人做自己的證人而直接借助控訴者的手來證明自己的清白,使自己的申辯更有說服力。 田:這是蘇格拉底“破而不立”的辯論術(shù)。蘇格拉底擅長將一個問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或小步驟,引導別人對每個小問題作出討論,最后加以總結(jié)得出于對方原先支持的觀點相悖的結(jié)論,從而使對方自己認識到自己先前思想觀點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使其主動加以矯正。從文章中蘇格拉底根據(jù)麥利圖斯的指責進行申辯中不難看出蘇格拉底的這種辯論方式,他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進行申辯,讓對方陷入已經(jīng)為他鋪好的陷阱中,得出與他自己的觀點自相矛盾的結(jié)論,有“請君入翁”的意圖哦!這種方式不僅能使自己的申辯獲得大眾的支持更有說服力,而且能夠強有力地打擊對手,顯示自己的睿智。 梅:這是蘇格拉底的申辯技巧,將動機與結(jié)果相結(jié)合打動別人。既能使對手在落入他設(shè)計好的陷阱后啞口無言,又能使對手在不知不覺中為他代言,從而達到申辯的目的。但是蘇格拉底的這種辯論術(shù)有詭辯的成分,有扭曲事實掩蓋事實的嫌疑。所以我并不贊同這種辯論方式。小組總結(jié):這是蘇格拉底獨特的“破而不立的申辯技巧,使其申辯更有說服力,同時顯露出他的哲學智慧。我們?nèi)齻€人答案可以互補,以田杰的見解為總流,其他兩位的見解為支流,更好地解決問題。問題二:蘇格拉底申辯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獲得人身自由還是一心求死獲得解脫呢?討論:田:我認為蘇格拉底是為了一心求死獲得解脫。理由有3個:第一,他采取與他人完全不同的申辯方式,不委曲求全,卑躬屈膝,用諷刺的語氣進行申辯,甚至故意激怒法官,當為自己的刑罰進行闡述時他竟說自己因為他有功于雅典該受到獎勵和厚待。在最后依照法律程序,給他兩條路,簡單的罰款而已,但他沒有,他認為自己毫無過錯,要么處死我,要么請我到政府廳用膳。這當然出動了雅典人的底線,政府廳用膳那是要經(jīng)過6000人的公民大會投票通過的,而事實上也只有一些奧運會的勝者以及民主制的創(chuàng)立者哈摩狄阿斯和阿利斯托齋吞的直系長子有幸在那里用膳。而雅典人也就自然因為要求過甚而判他死罪。 第二,他拒絕交納罰金,從容地告別親朋好友接受死刑。即使蘇格拉底自身很貧窮交不起罰金但他的弟子朋友諸如亞里士多德等都很富裕,并且他們都愿意為他交納罰金但被蘇格拉底拒絕了。蘇格拉底說:“我寧愿選擇死也不愿婢膝地乞求比死還壞得多的”可見他是一心求死,拒絕了生存的希望。第三,蘇格拉底是為了舍生取義,他想要以死來喚醒雅典民眾的民主意識,挽救日益危機的雅典民主政治。蘇格拉底說:“對哲學家來說死是最后的自我實現(xiàn),是求之不得的事,因為它打開了通向真正知識的門,靈魂從肉體的羈絆中解脫出來,終于實現(xiàn)了光明的天國的視覺境界?!?在對自己刑罰評價時,出人意料的是,他提出自己非但無罪,而且對城邦有益,因此不僅不應(yīng)受到懲罰,而且應(yīng)獲得在國家食堂免費吃飯的殊榮。接著又提出,他沒有錢,如果真要處罰,自己只能承擔罰款一百德拉克馬(大約相當于一個體力勞動者三個月的勞動報酬);而后又說,他的弟子柏拉圖、克里托等愿意承擔罰款,那就罰款三千德拉克馬。這樣的態(tài)度無異于藐視甚至戲弄陪審團,結(jié)果陪審團以三百六十票對一百四十票判處蘇格拉底死刑。這就是說,在此輪投票中,他不僅沒能爭取更多的票數(shù),而且把原先支持他的八十名陪審員趕到了對方一邊??紤]到前一輪票數(shù)十分接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如果蘇格拉底提出適度的刑罰比如流放,他是完全可以避免死刑的。事實上,柏拉圖在蘇格拉底的申辯中已經(jīng)十分明確地告訴了我們這一點,只不過蘇格拉底堅持認為自己無罪,不應(yīng)遭受流放的顛沛流離,而不肯接受這樣的刑罰。梅:我贊同田杰的觀點。理由有3個:第一,蘇格拉底認為要通過留血才能使民眾覺醒,他是追求真理的殉道者。第二,蘇格拉底在申辯之后的結(jié)果還是死,他拒絕繳納罰金放棄求生的希望,一心求死追求真理,捍衛(wèi)法律。第三,這是蘇格拉底舍生取義的體現(xiàn)。當尊嚴與生命不可兼得時,寧愿有尊嚴地死去也不愿委曲求全。周:我認為他是想要得到人身自由。蘇格拉底認為死亡并不可怕苦難不是逃避死亡,他并不是真的想死去,只要有一絲生的希望他也會去把握。同時他拒絕繳納罰金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無辜,使自己的觀點更有說服力,因為一旦繳納罰金就表明自己是有罪的,證明了指控者們?yōu)樽约喊膊宓淖锩汲闪⒘?。就我自己的理解能力而言,我看到的是在死亡面前躁動不安的蘇格拉底,在這一點上,他更接近一個普通人,因而也更能表明一個完全與我們一樣的人,憑借自己的理性,可以達到多么偉大的高度。所以他是迫于形勢不得不死。小組總結(jié):經(jīng)過激烈討論我們?nèi)齻€人達到了共識,一致認為蘇格拉底是想活但是必須死。蘇格拉底作為一個正常的人他不可避免地也想活下去,但是當時的形勢使得他必須做出舍生取義的選擇,這也顯示出他具有的超出一般人的高尚的人格魅力。資料補充:(一)他指責雅典的論辯能法庭獲勝卻不能教道人如何變好或向善,因而他不會刻意修飾“辭令和名目”,不會說像他們那樣“精心設(shè)計的詞句”,只以自己的“說話方式”申辯,因為“演說者的德性就是說真話” 他不愿也不能取悅雅典人民主政體。死刑無疑也就成了對他如此這般指責的報復,蘇格拉底的失敗也不在于無說服力,而恰恰在于一直說刺耳的真理 蘇格拉底從一開始就不關(guān)心或者說放棄了取勝,他只在乎是否傳達真理,于是選擇在生死攸關(guān)的政治場合宣講哲學講真話而死。也許他可以以自己的口才與才智逃脫這次審判,然而只要他一直堅持自己的追求,“最后的審判”和“死刑”永遠無法避免。 再者,雅典人知曉常識卻不知“善好”,追求正義與德性的蘇格拉底,對雅典人負有義務(wù),而他陳述的哲學使命對不完美的批判卻觸動了雅典人的生活方式,雅典人必然以政治手段來維護權(quán)威蘇格拉底的省察更使得雅典最重要的人物陷入難堪,威脅了他們的政治聲望,因而他們是否真的關(guān)心雅典的秩序與安全本來也就不重要了,而作為一個堅信城邦正義的公民,蘇格拉底不能不遵守城邦政治與法律賦予他們的裁判生死的權(quán)利 更重要的是蘇格拉底不能放棄省察的哲學生活,或是被流放他不愿陷入不義的生活,而只有雅典城邦和雅典人才有可能使得他的哲學追求得以實踐因而蘇格拉底只有為哲學而死。而且哲學追求真理必定要突破必然局限,與人性弱點沖突,而死即局限之極致,蘇格拉底必須戰(zhàn)勝死亡,蔑視死帶來的恐懼因為他所獻身的真理事業(yè)是真正正義的生活,因而也就不值得恐懼。-張恒哲 蘇格拉底的申辯解讀。(二)19世紀丹麥的克爾凱廓爾認為,蘇氏之死是對蘇氏之生的報酬;K雅斯貝爾斯認為,蘇氏之抉擇死亡,使蘇氏荒謬的一生具有了崇高的意義樹立了真正”生存”的權(quán)威榜樣。但尼采卻說,蘇格拉底是”衰敗的典型”,是一個”罪犯”,”并非雅典人,而是他自己給自己下毒的,他向雅典人強索毒鳩”?,F(xiàn)代對蘇氏之死的看法仍有爭議。梯利(Frank Thilly)在其中認為,蘇氏是”被誣告”了羅素認為蘇氏”很象一個基督教的殉道者或者一個清教徒”。而前蘇聯(lián)的學者則把蘇格拉底當作反動頭目來批判。近年美國的F斯東認為,蘇格拉底破壞雅典的民主,提倡極權(quán),故雅典人完全有理由控告蘇氏,盡管處死這位偉大的思想家給雅典的民主”永遠留下了一個污點”。(重讀蘇格拉底之死中對蘇格拉底死的見解)問題三:蘇格拉底的申辯對雅典乃至后世的民主政治有何深遠的影響?討論:梅:蘇格拉底具有清醒的政治意識,他甘愿做一個平凡百姓,他意識到自己的敵人不是民眾,而是當時的社會倫理,信仰規(guī)范等,雅典社會存在很大的弊端,而他強烈的民主意識損害了貴族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打擊。他通過法庭申辯體現(xiàn)社會的弊端喚醒民眾的民主意識,故他是民主政治的犧牲者。(我對這一問題認識還存在不足,需要完善這個問題的答案。)周:對民主政治沒有實質(zhì)性的意義。他們之間的政治斗爭只是為了爭奪權(quán)力,蘇格拉底的申辯只是在當時震撼了民眾。當今提倡以醫(yī)德治國與他的美德即知識有異曲同工之妙。田:我認為有實質(zhì)性的意義。第一,他的申辯確實是起到了喚醒民眾民主意識的目的。第二,古希臘的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從古到今,我們都在追求民主。第三,蘇格拉底的申辯為民主政治的不斷完善奠定了基礎(chǔ),影響深遠。蘇格拉底的申辯顯露出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其一,公眾的民主審判并非完全民主,它可能由于被控者的故意而為,而強化判決結(jié)果。其二,雅典的民主審判的局限性和排他性。其三,多數(shù)人暴政。然而這里的從政自由不是現(xiàn)代意義所說的個人自由,更趨向于政治自由,在雅典實際上沒有個人的言論自由。這些弊端為后世民主政治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提供了借鑒。小組總結(jié):我們都不能全面深刻地認識這個問題需要查閱相關(guān)資料對自己的答案進行完善。資料補充:蘇格拉底說:“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是因為政權(quán)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shù)人手中?!边@一點是非常偉大的,他確立了主權(quán)在民的思想,這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在本文中,我們所談的民主是指一種國家制度和行使國家權(quán)力的程序和方式。前一種即民主政體,后一種即民主原則。雅典是第一個典型的實行民主政治的國家,這個國家在行使國家權(quán)力時是以民主的原則進行的。民主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雅典的民主,就是直接的民主,它將民主的原則擴大到最大化,使一切有資格的人參加國家事務(wù),決定國家大事。第二種是代議制民主制度。代議制是由選舉產(chǎn)生權(quán)力機構(gòu),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國家的權(quán)力,是一種間接的民主。毫無疑問,雅典的民主在蘇格拉底生活的年代變成了極端的民主。雅典人歷經(jīng)幾個世紀,孜孜以求,創(chuàng)立了民主政體的基本形式,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民主制度不被毀滅。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聰明睿智,看到了民主政體可能會給人類帶來的災(zāi)難,他們天才的思想引導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對民主制度進行不斷的思索,人們力求找到一個種好的治理國家的模式,使人類真正能夠?qū)崿F(xiàn)自由、平等、幸福。 百度文庫從蘇格拉底之死看雅典民主政治及其影響問題四:蘇格拉底既然承認自己擁有的智慧是一般人都擁有的卻為什么敢明目張膽地說其他人無知呢? 討論:周:因為別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無知但蘇格拉底意識到了,他是用反語的方式喚醒民眾的民主意識。田:這是蘇格拉底大智若愚的智慧追求,顯示了他獨特的人格魅力。他主張不知道,坦誠自己一無所知,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儒家經(jīng)典主張。同時也用諷刺的手法揭示了雅典當時社會所存在的弊端,自作聰明和自以為是的人太多。梅:我贊同田杰的觀點,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當時扭曲的社會觀念,揭露社會的弊端。小組總結(jié):蘇格拉底用諷刺的方式揭示雅典社會的弊?。鹤宰髀斆骱妥砸詾槭堑娜颂?。問題五:蘇格拉底為什么說他做事是會有一個神性的精靈的聲音?精靈指的是什么?討論:田:精靈是蘇格拉底申辯守護神,是神與人的媒介,是諸神向人傳遞旨意的媒介。他這樣說有3個目的:第一,借助神的力量使自己的隨做所為尋找支撐點,使其更有說服力。精靈的聲音實質(zhì)上加強了蘇格拉底思辨的力量,成為他理性批評和行動的依據(jù),他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神的代言人。第二,證明自己并沒有不信神,擊破指責者的誹謗與誣陷。第三,表明自己行為符合真理,對得起自己的良知。蘇格拉底接受審判的時候特別提到一點:“我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有一種特別的現(xiàn)象,亦即每當我要去做一件不該做的事情時,內(nèi)心都會出現(xiàn)一個聲音叫我不要做?!敝埽壕`指諸神,是追求真理的指示。蘇格拉底追求真理,甚至犧牲自己來保全真理。當他做了符合真理的時候就心安理得,否則就會受到內(nèi)心的譴責。梅:精靈是美德道德倫理與人的天職。蘇格拉底主張美德即知識,以此美德引導人們做事。蘇格拉底把美德作為自己行動的準則,以此來規(guī)定自己的行為,獲得真理。小組總結(jié):總之,精靈是蘇格拉底信仰神靈的證明也是他所作所為符合真理的證明。資料補充:蘇格拉底稱這個聲音為代蒙(Daimon),一般翻譯為“精靈”。這個精靈有一個特色:它一向只說“不”,而不說“是”。換言之,只有當人要去做不該做的事情時,精靈才會出現(xiàn),告訴你不可以,其他時候則不會發(fā)聲這種說法聽起來很玄,其實并不難了解。就像我們常說:“做這件事,會讓我良心不安,很不忍心。”事實上,所謂的“不安”、“不忍”,即和蘇格拉底所要表達的意思是相似的,只不過蘇格拉底用一種非常具象化的方式來描述他的良知精靈永遠只會說“不”,換句話說,當一個人在做該做的事情時,精靈不會有反應(yīng),因為人性本來就是向善的,做該做的事只是順其自然罷了。但是在做不該做的事情時,精靈會叫你不要做,因為這件事并不符合你內(nèi)心對自我的要求與期望。 (搜搜問問蘇格拉底內(nèi)心之聲的見解)通過這次討論式的研究性的學習實踐報告,我不僅收獲了知識而且認識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之處,個人的思維畢竟很狹隘,我們需要借鑒別人的見解和查閱資料來完善自己提出的問題答案?!叭诵斜赜形?guī)熝伞?,老師教我們的這種討論式的學習方法確實很棒,能讓我受益匪淺,當然,我也決定要將這種學習方式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