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凈沙秋思》教案.doc
《《天凈沙秋思》教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天凈沙秋思》教案.doc(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背誦詩歌,掌握文學常識。 (2)品析詩歌中的幾個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進一步體會詩歌的魅力,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的鑒賞力。 教學重點:品析詩歌中的幾個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的鑒賞力。 教學方法:誦讀法,品析法,研討法。 教材分析 1、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中的一首《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古典詩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散曲是學生新接觸的一處詩歌形式,所以,這一課就顯得尤其重要。要讓學生在學習名家名篇的過程中,領悟散曲的獨特魅力,感受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于古典詩歌的學習熱情,啟迪學生思維。 學情分析 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已經學了許多詩歌,但還沒有接觸過散曲,二者在學習中的方法類似,都要品析意象,賞析寫法,理解詩歌所表達思想感情。所以學生學習本課應該有一定基礎,對于作者情感的理解會稍難一些,需要學生預習,了解作者的經歷,查找相關資料。 教法和學法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是藝術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學這首散曲必須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受到如臨其境的感染。本著課堂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這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采用教師展示課件,教師指導點撥,學生合作探究,師生共同學習等策略,為了達到課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實施過程中關鍵是營造詩意氛圍,激活學生思維。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堂 請大家欣賞兩幅幅圖畫,并齊聲吟誦所配詩句郁達夫《故都的秋》與辛棄疾《水龍吟》中有關寫秋的文字。(稍作停頓)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詩的國度,唐有唐詩,宋有宋詞,元有元曲。我們今天要欣賞的這首《天凈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展示課件) 二、介紹體裁 1.學生齊讀注釋⑨:選自《全元散曲》。天凈沙,曲牌名。馬致遠,生卒年不詳,元大都(現(xiàn)在北京)人,著名戲曲作家。 2.教師提問: (1)元曲具有什么特點? 學生思考交流后回答: 明確:這個“曲”字告訴我們,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為是元代的作品,我們把它叫做元曲。簡單地說,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種文學作品體裁。 (2)“天凈沙”是什么意思呢?跟這首元曲的內容有關系嗎? 明確:(可引導:注釋里是怎么說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說,“天凈沙”與這首曲的內容沒有關系,而與它的——曲調有關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調的。 (3)而與內容有關的是哪個部分? 明確:“秋思”。那么“秋思”就是這首曲的題目了。 三、誦讀感知 1、媒體播放朗讀,學生聽讀。(注意節(jié)奏、情感) 2、學生跟讀,體悟情感。 教師提問:一曲小令、一縷情絲,你認為這曲小令當中哪個詞最能體現(xiàn)這種情思、這種思念?請找一找。(略等:大家一起來告訴我,是哪個詞呢?) 學生回答,教師追問:大家都認為是“斷腸”,那么有誰知道斷腸是什么意思? 明確:形容人悲傷到了極點。而斷腸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鄉(xiāng)或親人的人。 (出示組圖)生活當中可以描寫的秋景有黃山的秋日,有香山的紅葉,也有長江的漁家唱晚,在諸多如畫的秋景中,馬致遠棄而不用,為什么偏偏選了“枯藤、老樹、昏鴉”這些秋景呢?請同學們思考并相互討論一下。 學生自主分析,小組交流。 明確: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是借景抒情。在平常生活里,藤、樹、烏鴉,這些都是很普通的景物。假如是你在開心的時候,看到這些景物會不會在這些詞之前加上“枯、老、昏”這些形容詞呢? 一切的景象都是因為斷腸人思念親人,心情非常低落凄苦,所以自然會選取一些最能表達自己心情的景物。 (教師播放音頻)學生閉目靜聽,感受情景,并交流感受。體悟詩歌妙處。 學生小組交流 明確: 化景為情,情從景出。 語言凝練,刻畫準確。 格調清逸,音節(jié)和諧。 四、對比賞析 試比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與劉禹錫《秋詞》的不同。 學生誦讀、思考后回答。 明確:簡言之,從《秋詞》中可以讀出劉禹錫心中的豪氣干云之境,從《天凈沙秋思》中可以讀馬致遠心中的蕭索凄涼之境。 明確:情由景生,詩由心生,劉禹錫的字里行間都洋溢著一股昂揚的氣息,“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已將心中的豪邁之氣推向高潮,是一幅生氣勃勃的畫。而馬致遠則是將一件件反應秋天蕭瑟氣息的物象連綴,形成一幅整圖。這樣便有強烈的視覺沖擊,令人一讀便在腦中馬上浮出那幅蕭索悲涼的畫面。而“斷腸人”三個字便是對所描寫的那些景物的最好詮釋,景斷腸,人更斷腸,而這樣的秋季不是顯得天涯蕭索,滿目荒涼嗎? 五、師生小結 這堂課我們通過朗讀小令,將文字轉化成畫面,體會了它的意象,從總體感受到了小令的意境;再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繪秋的思鄉(xiāng)之情,進入它的藝術境界,我們的文學素養(yǎng)自然有了一些提升。 五.作業(yè) ①背誦并默寫《天凈沙秋思》。 ②課下查閱圖書或網(wǎng)絡與“秋”有關的詩詞曲,選擇你認為經典的欣賞背誦。 教學反思 以上教學設計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原本打算發(fā)揮插圖的作用,幫助學生感悟詩歌的意境,卻不料有此節(jié)外生枝的環(huán)節(jié),幸好我沒有武斷地依自己的預先設想獨斷專行,不然傷害了同學的自尊不說,更扼殺了同學們的創(chuàng)造力,那是多么愚蠢的行為??!教學中我欣喜地看到我們的學生有著那么敏銳的觀察力,那么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他們對課文及插圖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讓教學有了獨辟蹊徑地縱深發(fā)展。想起以前的詩歌教學,惟恐學生不能體會其中的妙處,羅羅嗦嗦,林林總總,最后倒弄得意境全無,詩歌欣賞成了理性的知識圖解,而今是學生幫我巧妙地運用了教材中的資源,話語不多卻盡得文章真意,可以說本案例切實體現(xiàn)了“重在自主、重在發(fā)現(xiàn)、重在探究”的教學新理念。 一、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參與意識。本節(jié)課中學生的鑒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 終,無論是對文本的解讀,還是對詩歌意境的感悟,都不是由教師直接傳遞、告知的。在課堂上學生擁有充分的鑒賞權和發(fā)言權,教師自始自終沒有干涉學生的學習行為,而只是在教學的組織上作了適當引導,教師成了課堂的引導者、開發(fā)者與欣賞者。整個教學片段中,由于教師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尊重學生的參與意識,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質疑、交流、爭辯和探討,從而激發(fā)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在師生共同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思維處于異?;钴S的狀態(tài),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新理念,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演練場。 二、體現(xiàn)開放式教學思想,重視學生的創(chuàng)造與探究。新課程提出開放式教學思想,提倡多元化教學,美國教育家杜威也說過:“知識的目的不在于知識本身,而在于學生自己獲得求知的方法”。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不拘泥于現(xiàn)成的教學設計,而能準確把握住教學的動態(tài)過程,敏銳捕捉到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感悟,學生親歷了知識的發(fā)生、探究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最終產生了屬于自己的“活化”的知識。在用自己的話語描述詩歌意境時,學生參與意識強烈,思維敏捷,優(yōu)美而生動的語言更是令人贊嘆,這一切都是教師運用開放式教學、開放式評價的結果。開放使學生擁有了較自由的學習空間,開放使教學多了一份主動,多了一份生動。 三、營造氛圍,珍視學生的成功體驗。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在整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始終以平等、鼓勵的對話方式營造出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適時點撥、熱情鼓勵,使學生能以極大的熱情無所畏懼地投入到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在探究圖片的瑕疵時,時而疑惑、時而頓悟,教師則時而贊許、時而期待,從而有效激發(fā)起學生積極求知的欲望,顯示出了較高的思維、探究潛力。實踐證明只有處在自由、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才能情緒高昂地樂于參與、樂于探究,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fā)起學習的興趣,享受到成功的體驗。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上述教學片段表明:我們學生的頭腦不是等待灌裝的容器,而是等待我們去點燃的火把,他們是有思想、有創(chuàng)造精神的。教學中只要我們教師能彎下腰來,聆聽學生的心聲,放飛學生心靈的翅膀,重視學生的發(fā)現(xiàn)和探究,不必刻意,創(chuàng)新往往就在不經意間和你相約!-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天凈沙秋思 教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9280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