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考歷史全國考點強化練 第14練 含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精修版高考歷史全國考點強化練 第14練 含答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歷史備考精品資料【精校版】
訓練目標] 1.辛亥革命的綱領、過程、成敗認識。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意義。3.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功績。4.多元史觀認識辛亥革命。
小題精練
1.(2017·蕪湖一中月考)一份由“上海軍政分府”發(fā)布的安民告示記載:“……凡我義旗所指,罔不踴躍歡迎;……茲已紛紛歸順,具見敵愾同情;惟愿親愛同胞,仍各安分營生;洋人生命財產,切勿乘機相侵;轉瞬民國成立,人人共享太平。”從中可以推斷出當時 ( )
A.義和團民阻擊列強侵略
B.清政府的統(tǒng)治面臨土崩瓦解
C.反袁護國運動風起云涌
D.北伐戰(zhàn)爭進程勢如破竹
2.(2016·玉林、貴港、梧
2、州二模)史學家左舜生認為“辛亥革命是合政治與種族的兩個因素而形成的,其成功只限于種族的一面,政治則四十年來并沒有表現什么顯著的成績?!痹撚^點( )
A.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B.承認政治民主化取得突破
C.認為辛亥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
D.不滿南京國民政府的統(tǒng)治
3.(2016·肇慶三模)文學家沙汀在回憶故鄉(xiāng)——川西北的綿陽在辛亥革命后服裝的變化時說:“那時,大家把辛亥革命稱為光復,意思是興漢滅清。男的一般裝束是用黑綾子、黑紗帕包頭,后頭吊半截,說是給崇禎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边@反映了( )
A.辛亥革命推動移風易俗
B.“民族主義”思想已影響到民眾
C.民主共和思
3、想深入人心
D.反封建、反帝國主義成為思想主流
4.(2017·“江淮十校”高三第三次聯考)民國初年,辛亥革命一詞使用并不廣泛,稱呼辛亥年武昌起義至清帝退位這段史事的詞匯,名目繁多。民國初年的報章,如《申報》《大公報》以及政府公報中,“武昌首義”“共和成立”“民國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詞連篇累牘。這表明( )
A.辛亥革命對封建正統(tǒng)思想批判不徹底
B.北洋軍閥對新興思想嚴格控制和打壓
C.民主共和已成為近代思想界主流思想
D.媒體和輿論對革命的名稱未達成共識
5.(2016·資陽三模)1912年1月2日,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修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guī)定臨時大總統(tǒng)“宣戰(zhàn)、媾
4、和締結條約”“制定官制、官規(guī),任免文武官員”“設立中央臨時裁判所”等權力。據此推斷,修正“組織大綱”意在( )
A.迅速穩(wěn)定國內局勢 B.創(chuàng)建責任內閣制
C.制約袁世凱專權 D.貫徹主權在民原則
6.(2016·邢臺一中月考)在下列《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諸條內容中,最能體現約法本質的是 ( )
A.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B.國民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結社等自由
C.國民有選舉與被選舉權力
D.實行責任內閣制
7.“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民主主義成了正統(tǒng)。過去專制主義是正統(tǒng),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殺頭?,F在民主主義成了正統(tǒng),同樣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對這段材料的
5、正確理解是 ( )
A.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的統(tǒng)治
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
C.辛亥革命實現了人民當家做主
D.辛亥革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8.1935年林語堂曾痛心疾首地評論道:“1911年的革命不過在種族革命上獲得了勝利,它不過是粉碎了一個皇權,而剩留下了一堆毀垣碎瓦和嗆人的塵灰?!贝嗽u論 ( )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歷史作用
B.認為辛亥革命基本實現了三民主義
C.為辛亥革命不徹底而深感惋惜
D.強調革命未根本改變中國社會性質
大題優(yōu)練
9.(2016·錦州高三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當時的清政府,正如孫中山所形容的那
6、樣,像“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整個結構已從根本徹底的腐朽了”,“全國革命的時機,現已成熟”。可見,辛亥革命的發(fā)生,是客觀情勢使然,而不是什么“激進主義思潮”的產物。因此,辛亥革命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偉大事件,“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飛躍,它推翻了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結束了在中國綿延幾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專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從而掃清了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障礙,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義是決不能低估的。
——陳其泰《近代史上有關重大是非的
兩個問題的評價》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譯一本書名叫《平民政治》,但現在卻準備易名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國粹學
7、報》過去一段時間銷路不暢,但最近改名《共和雜志》,重新變得搶手。——摘編自徐兆瑋《棣秋館日記》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點,綠營制度沒有改變多少……守兵當值的,到時照常上衙門聽候差遣。馬兵仍照舊把馬養(yǎng)在家中。衙門前鐘鼓樓每到晚上仍有三五個吹鼓手奏樂……——沈從文《辛亥革命的一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是從什么角度評價辛亥革命的?并說明辛亥革命最大的歷史功績。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出兩段材料關于辛亥革命影響的不同看法,對此應如何理解?
答案精析
1.B 依據所學及材料的內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應是武昌起義后,全國各省紛紛宣布脫
8、離清政府而獨立,中華民國即將成立的情況。這時,由于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王朝的統(tǒng)治面臨土崩瓦解的局面。所以應選B。A、C、D三項時間上明顯不符。]
2.A 材料信息“其成功只限于種族的一面”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故A項正確;材料信息“政治則四十年來并沒有表現什么顯著的成績”,故B項錯誤;認為辛亥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不符合材料信息,也不符合史實,故C項錯誤;辛亥革命后中國相繼出現袁世凱北洋軍閥和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統(tǒng)治時期,在這兩個時期內,政治上都沒有表現什么顯著的成績,故D項錯誤。]
3.B 材料“男的一般裝束是用黑綾子、黑紗帕包頭”不能體現移風易俗,故A項錯誤;材料“那時,大家把辛亥革命稱
9、為光復,意思是興漢滅清”得出反對清朝統(tǒng)治,是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故B項正確;材料“說是給崇禎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與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不一致,故C項錯誤;辛亥革命沒有明確反帝,材料也沒有直接涉及到帝國主義,故D項錯誤。]
4.D 材料反映的是對辛亥革命的稱呼,不能反映對封建思想的批判程度,故A項錯誤;材料未體現北洋軍閥的思想控制,故B項錯誤;材料未體現民主共和成為主流思想,故C項錯誤;根據“‘武昌首義’‘共和成立’‘民國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詞連篇累牘”可知媒體和輿論對革命的名稱未達成共識,故D項正確。]
5.A 賦予總統(tǒng)“宣戰(zhàn)、媾和締結條約”“制定官制、官規(guī),任免文武官員”“設立中
10、央臨時裁判所”等權力,有利于迅速穩(wěn)定國內局勢,故A項正確。]
6.A 首先理解“約法的本質”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有反對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性質。據此分析選項可知:A項所述的內容實質就是反封建專制制度,最能體現約法的資產階級性質。]
7.D 根據材料信息分析,把民主主義提高到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度,體現了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材料中側重思想的變化,A、B兩項強調的是政治意義;C項說法不正確。]
8.C “種族革命上獲得了勝利”說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留下了一堆毀垣碎瓦和嗆人的塵灰”說明存在一定的封建殘余,因此答案選C項。]
9.(1)角度:政治意義(或民主政治)。
功績: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來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2)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國初期共和觀念風行,反映的現象主要發(fā)生在城市里的知識分子群體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帶來什么變化,反映的現象主要發(fā)生在偏遠縣城的普通民眾中。
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徹底性,其影響在不同地區(qū)和不同群體中是不一樣的,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是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
版權所有:高考資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