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一單元《親愛的爸爸媽媽》教案 人教新課標版.doc
《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一單元《親愛的爸爸媽媽》教案 人教新課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一單元《親愛的爸爸媽媽》教案 人教新課標版.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一單元《親愛的爸爸媽媽》教案 人教新課標版 教材分析 回首二戰(zhàn),那一幅幅殘酷而血腥、雄偉而悲壯的歷史畫面,永遠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令人難以忘懷?!队H愛的爸爸媽媽》一文便是把這血腥的歷史、沉重的現實和凄冷的風雨融合成了一幅畫,一幅讓世上所有的爸爸媽媽都心碎的畫。“親愛的爸爸媽媽”300個孩子那稚嫩的聲音,真心的呼喚,讓我們撕心裂肺,深深地為之震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理解、積累“納粹、殺戮、蜿蜒、朝圣、荒謬、健忘、肅穆”等詞語。 2、 理清文章的思路,體會議論和描寫的作用。 能力目標 1、 速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提高閱讀能力。 2、 精讀品味表現作者濃烈感情的句段,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體會戰(zhàn)爭的罪惡,讓學生銘記歷史,正視現實,呼喚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 培養(yǎng)學生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感受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體會戰(zhàn)爭的罪惡,樹立和平信念。 教學難點 揣摩文章的關鍵語句,深入領會文章的主旨。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文章語言精美,含蓄蘊藉,在朗讀中領會其深層內涵。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以學生獨立探究為主,師點撥引導,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圖片)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看著這些可愛的笑臉,伴隨著“親愛的爸爸媽媽”這聲稚嫩的呼喚的,常常是充滿愛意的笑臉和親切的呵護。但70年前,在南斯拉夫的美麗小城克拉庫耶伐次,伴隨著這聲最溫暖的呼喚的卻是滅絕人性的冰冷的槍聲,讓人撕心裂肺……人在流血,土地在流淚,慘絕人寰,那一刻,“黑色在這兒也太明亮了……” 今天,讓我們隨著華裔作家聶華苓一起,去探訪這座小城:克拉庫耶伐次,去重溫那沉重而美麗的回憶…… 二、朗讀感知,整體把握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聶華苓,女,美國華裔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漢人。1949年去臺灣,開始發(fā)表作品。1964年赴美定居,代表作《臺灣軼事》。聶華苓的作品以深邃的歷史感表現現代中國的滄桑變化,抒寫臺灣中下層人們的鄉(xiāng)愁和海外浪子的悲歌。創(chuàng)作堅持“溶傳統(tǒng)于現代,溶西方于中國”的藝術追求。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庫耶伐次參加悼念活動。47年前,納粹在這座小城大肆屠殺,一天之間,殺死了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多個孩子。47年來,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這段沉重的歷史,從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萬的人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舉行悼念活動。作者在當年納粹大屠殺的地點,感受到歷史的殘酷與沉痛,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寫下了這篇文章。 2、聽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生字難詞,初步了解文章內容。 蜿蜒(wān yn) 恍惚(hǎng hū) 殺戮(l) 荒謬( mi ) 聶華苓(lng) 憧憬( chōng jǐng ) 肅穆( s m ) 盟誓( mng ) 悼(do)念 明赫( h)白 殺戮:殺害(多指大量地) 肅穆:嚴肅安靜 憧憬:向往 荒謬:極端錯誤;非常不合情理 盟誓:發(fā)誓,宣誓。 健忘:容易忘事 3、快速瀏覽課文,用簡練的語言準確概括主體部分的內容。 一、來到紀念地 二、看紀念演出 三、參加座談會 四、參觀紀念館 4、兩人小組合作討論:本文表達了怎樣的主題? 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 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zhàn)爭和屠殺了 三、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思考、討論后教師點撥) 1、在正文前面的引文中,薩特說他的記憶既是“沉重的”,又是“美麗的”,試結合課文內容說說薩特這樣說的原因。 課文再現了半個世紀前那一段殘酷的歷史,一天之內,納粹殺死7 000人,其中包括300名孩子,鮮血染紅三百五十多英畝土地,克拉庫耶伐次這座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墳墓,被殘殺者臨死前的哀號仿佛就在我們耳畔回響。大屠殺慘絕人寰,歷史是沉重的,記憶是沉重的。 面對法西斯的屠刀,塞爾維亞人表現了“整個民族的英勇”。文中那位不愿茍且偷生,寧死不屈的老師,就是一個例子;再從死者的遺言可以想見,人們怎樣懷著對親人的愛而從容面對法西斯匪徒的槍口。這一方面的記憶又是美麗的。 薩特的話是很警辟的,特別是說他的記憶是“沉重的”,又是“美麗的”,還可以作為全文的一個引子,也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是文章的鋼。 2、請在第二個片斷中找出表達作者感受或觀點的句子?并加以體會。 A、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找出寫“歷史”和“現實”的內容聯(lián)系起來分析。你怎樣理解這看似矛盾的議論?) 第一部分中作者參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會,悼念二戰(zhàn)中被納粹殺死的300個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為現實。而莫馬迪密為作者作的回顧和解釋基本展現了幾十年前的歷史。作者以凄風、苦雨、靜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來烘托集會的沉重,讓人感受到這里曾經發(fā)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慘,歷史、現實的交錯出現使那些悲慘、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時讓人體味現實,反思歷史,形成了立體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視鏡頭的來回切換,把歷史與現實溝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義。 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這兩組看似矛盾的詞的含義:成千上萬的人來紀念當年被殘殺的人,特別是兩位幸存者來到這里,半個世紀前殘酷的歷史呈現在人們眼前,在凄風苦雨的悲哀氣氛中,歷史和現實融合了。殘酷的歷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歷史,成千上萬的人來這里紀念死者,這又是美麗的。這一切都是真實的;47年前納粹竟然認為種族有優(yōu)劣,要消滅劣等種族,這又是何等的荒謬。 B:“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保?lián)系上下文,說說這幾句話的內涵) 作者強調的是不能忘記歷史,因為只有記住歷史,吸取歷史教訓,才能保證世界永遠不再有戰(zhàn)爭和屠殺。感情表達得極為頓挫、急迫。 3、屠殺是令人發(fā)指的殘酷行經,但兩個不同國度的作家參觀后卻不謀而合地感受到了“美麗”,他們?yōu)槭裁磿羞@種不合常情的感受呢? 薩特的“美麗”感緣于克拉庫耶伐次被敵人殺戮的那一刻的“整個民族的英勇”。 作者筆下美麗的記憶:一位老師面對血腥的屠殺,不屈服,不乞憐,不背叛,不茍且偷生,用生命英勇抗暴的事實;還有“孩子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塞爾維亞人對暴力的反抗和對自由的執(zhí)著——世世代代‘人’的聲音”,以及那些被殘殺的人臨死前幾分鐘給親人留下的表達赤裸裸的愛、赤裸裸的心愿的片紙只字等等。這些都對薩特抽象的觀感給出了具體的詮釋,成為了令人崇敬的美麗的記憶。作者的美麗感還在于,南斯拉夫人民沒有忘記那段殘酷的歷史:每年的這一天,不管是陽光明媚、風和日麗,還是凄風苦雨、天昏地暗,成千上萬的人——老年、青年、孩子,各種藝術家——詩人、畫家、雕刻家、劇作家、演員、音樂家,都到這兒,用各種方式——詩歌、合唱、短歌劇,來紀念他們。不間斷地表達這樣一種歷史感:“沒有仇恨,沒有憤怒;只有悲哀,只有記憶,只有警告——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zhàn)爭和屠殺了?!?這顯然會引發(fā)讀者深沉的悲哀和深沉的思考,這是尤其美麗的。 四、誦讀課文,揣摩語言 1、殘酷的戰(zhàn)爭讓許多無辜的塞爾維亞人失去寶貴的生命,令人沉重。然而,在戰(zhàn)爭中塞爾維亞人所表現出來的勇氣和精神又讓人感到是多么的美麗。請從文中找出最令你感動的語句,誦讀品味。 (學生自由探討,教師適當點撥) A、凄風??嘤?。天昏。地暗。(連用四個句號,起到了什么表達效果?這里僅僅是在描寫天氣嗎?) 我們把這句話的個別詞換成“和風細雨,天高氣爽?!闭埜惺苓@兩句話的不同區(qū)別。 這里不僅寫天氣,也是在渲染氣氛,第一句話連用四個短句,使每個字都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出表意功能。讀者的閱讀速度自然放慢,一讀一停頓,想象一個畫面,使人感受到無限悲哀的氛圍。而第二句則渲染了喜悅快樂的氛圍,與當時人物的心情不相稱。 B、“他們殺孩子、老師,也殺牧師、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純樸勤勞的普通市民”一句中“全是”強調了作者什么樣感情。我們把“全”字刪掉,來體會這個句子與原句的區(qū)別。 “全”字突出了作者對被殘殺者的深切同情和對法西斯強盜的憤怒控訴。刪掉就沒此種效果了。 2、指名朗讀文中引用迪??ǖ脑娋浜徒Y尾引述死者的遺言,體會引文的作用。 A、這些詩句歌唱孩子們“對未來的憧憬,對生命的喜悅”。他們還年幼,還在小學念書,他們的生命才起步,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夢想。他們正努力學習,向往將來“在陽光下奔跑”,創(chuàng)造人生的業(yè)績。他們在愛的陽光下成長,絲毫沒有意識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脅。歌唱孩子的可愛和希望,正是對納粹強盜的控訴。 B、死者遺言,是人性中最美麗的體現,讓人據此想像被殘殺者生前的情形,通過再現他們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動,反襯出法西斯的殘酷,摘錄被殘殺者留下的只言片紙,就是拾取人性中最為閃光的幾個瞬間,控訴泯滅人性的戰(zhàn)爭,并向全人類提出警示:永遠不要再有戰(zhàn)爭和屠殺了。 3、角色朗讀西德與日本兩位作家的發(fā)言,思考:面對當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態(tài)度、表現有何不同?(作者寫克拉庫耶伐次屠殺紀念活動,為什么不斷提及南京大屠殺?請找出文中有關文字,品讀思考。) 西德作家:充滿罪惡感,寧愿代人受過,懺悔真誠,認識深刻,感情真摯,態(tài)度誠懇,表達了整個民族的反省,贏得了人們的寬容和尊重。(適時補充勃蘭特之跪) 而日本人:應該說,比起日本右翼勢力對南京大屠殺百般抵賴他還是好的,但他仍忘不了自私狡辯,總想為日本軍國主義開脫罪責(美國作家安格爾反駁的三個問題,辯清了日本侵略的真相,深刻揭露了日本應承擔罪責的無可爭辯的事實),所以稱其“日本人”,而非“作家”大家不理會他,表明對他的反感和孤立。(可適時展示一些二戰(zhàn)史料和日本右翼美化侵略的言論,補充日本領導人定期參拜供奉日本二戰(zhàn)甲級戰(zhàn)犯的靖國神社的頑固事實。) 文中共有4次提及南京大屠殺:第一次是第二部分末,作為有著一顆“中國心”作者,由克拉庫耶伐次的紀念演出自然聯(lián)想到南京大屠殺。她說到,“我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殺”,“這是歷史事實。但是,多少人記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這次提及,是想表達失望、擔憂和警策之情。所以她接著說,“人,是健忘的。不記愁,很對。但是,不能忘記。”還有第三部分,在作家座談會上,中、日作家關于南京大屠殺的發(fā)言,以及美國作家對日本作家的的反駁。 4、作者在第三部分記錄作家座談會之前提出一個發(fā)人深省的問題:“歷史是沉重的,現實呢?”換句話說,作者的問題就是:“現實沉不沉重呢?”表達了怎樣的思想? 作者借日本作家的狡辯,表達沉重的現實感——至今還有人不愿正視歷史,還在為侵略辯護,表達了對戰(zhàn)爭狡辯者的厭憎,對新的戰(zhàn)爭危險潛伏的隱憂,從而將西方與東方聯(lián)系起來,表達了世界和平的主題。 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今天,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世界上仍然還有很多的地方銷煙彌漫,母親們痛苦的眼淚,孩子們驚恐的哭叫,那一雙雙流露著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們呼喊:不要戰(zhàn)爭,保衛(wèi)和平。我相信“世界何時鑄劍為犁”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聲。同學們,希望我們都是和平的維護者,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幸福。 你知道哪些有關戰(zhàn)爭的詩篇,找出來有感情的朗讀一下??梢詥为氉x,也可以和搭檔一起讀,齊讀,要讀出作者對戰(zhàn)爭的憎恨之情。如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 課外作業(yè): 請關注歷史,查一查日本帝國主義制造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的資料;請關注時事,留意日本軍國主義不顧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對,一再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教科書,篡改歷史的舉動,然后結合課文寫一篇以“真實的歷史”為題的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提供的資料: 1、《勃蘭特之跪》他的一個簡單的動作,使得這平凡的一天不再平凡。這一天不僅造就了一個偉人,也重塑了一個民族。德國是一個理性的民族,具有反思精神的民族。 2、日本拓植大學講師田中正明1984年6月出版一本名為《“南京大屠殺”之虛構》的書,想把南京大屠殺從歷史上一筆勾銷。墨寫的謊言,掩蓋不住血寫的事實。證明南京大屠殺的人證、物證俱在,南京大屠殺是歷史事實。 3、張純如《南京暴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被遺忘的暴行》印證“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這一事實。南京的暴行一直是一個鮮為人知的事件。與在日本爆炸原子彈和在歐洲猶太人遭到屠殺不同,南京大屠殺的血腥恐怖很少為亞洲以外的人們所了解。美國出版的多數歷史文獻都沒有注意這次大屠殺。在對美國中學歷史課本進行的一次徹底檢查中,發(fā)現只有寥寥幾本提到了南京的暴行。美國公眾所讀的綜合的、或‘權威’的二戰(zhàn)歷史著作中,也幾乎沒有一本詳細地記述南京大屠殺的。 4、奧斯威辛集中營 板書設計 沉重 美麗 銘記 認清 歷史 現實 關注 清醒 世間永遠不能再有戰(zhàn)爭和屠殺了-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親愛的爸爸媽媽 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一單元親愛的爸爸媽媽教案 人教新課標版 2019 2020 年級 語文 上冊 第一 單元 親愛 爸爸 媽媽 教案 新課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3359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