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語文 論民本教案 語文版必修5.doc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論民本教案 語文版必修5.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語文 論民本教案 語文版必修5.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論民本教案 語文版必修5 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一、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內涵并大致了解這一思想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它的進步性和它的局限性。 二、繼續(xù)學習和積累文言詞語,(今、茍、勝、就、刑、衣、王、諸、盍、幾、者、莫、雖等)總結歸納賓語前置的規(guī)律并能舉一反三。 四、學習本文運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一、孟子的民本思想與今天以民為本思想的異同。 二、特殊文言句式的規(guī)律。 [教學方法] 在學生反復閱讀的基礎上,帶領學生整體感知與精細分析相結合來理解課文,在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基礎上教師適時點撥。 [教學安排] 二課時。 [教學設想] 民本思想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重要的思想資源,是孟子學說中最富進步性的部分,有必要讓學生了解它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它的進步性和它的局限性。特別是在將群眾觀點當作我們黨的基本政治觀點,將群眾路線當作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的今天,尤其有必要讓學生了解當代以民為本的思想與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傳承與發(fā)展。因此,本課除了教學必要的文言知識,特別是賓語前置、詞類活用的規(guī)律外,還宜補充一些資料,結合本課內容讓學生討論,以達到初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內容、它的積極意義和它的歷史局限性,并認識中國當代以民為本的思想。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都知道,孔子的學說核心是“仁愛”,時隔百余年之后,生活于戰(zhàn)國中后期的孟子,由于時代不同及學術發(fā)展的原因,極大地充實和發(fā)展了孔子的仁愛學說及德政主張??鬃拥娜蕫鄹嗟膫戎赜趥惱硪饬x,政治上企圖恢復舊的統(tǒng)治秩序,表現(xiàn)得有些保守。而孟子立足“以民為本”的原則,將其更多地應用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觀點都反映了民眾的心聲和現(xiàn)實社會的要求。進而提出了豐富而具體的“仁政王道”思想——這也是孟子政治學說的核心思想。 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組孟子關于以民為本的言論。 關于孟子,同學們都知道他是與孔子齊名的儒家代表人物,誰能來講一講你所知道的孟子和他的民本思想。 學生發(fā)言,教師歸納。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國即今山東鄒城人,約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代,但是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相傳,孟子的母親十分賢惠,辛勞地撫養(yǎng)他長大成人,為了給孟子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鄰里環(huán)境,孟母曾三遷其家,最后找到一個讀書人作鄰居,使孟子終成大器,“孟母三遷”的故事也傳為佳話。晚年時孟子回到故鄉(xiāng),與萬章等親密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闡發(fā)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論、事跡編著成書。至今,我們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據(jù)就是《孟子》一書。孟子是我國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國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代,是繼承和發(fā)展由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師,后世尊號“亞圣”。 在哲學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論,“人之初,性本善”,應發(fā)揚人的善性,才能國治家齊。孟子特別強調民為邦本的學說,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高見。他認為,諸侯如果施行了他這一套“民本”說以及他的治民之術,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統(tǒng)治者也能長治久安,達到“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即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在天、地和民之間,孟子明確地強調人民的作用和地位。他針對當時一些國滅家亡的事實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戰(zhàn)國時期,當法家學派極力強調專制主義國君集權的情況下,孟子的這種“民本”思想是對其消極面的一個極大限制和約束。這種主張在我國兩千年封建社會里,一直成為制約君權,強調皇帝應該順乎民心民意的思想,對于歷朝政治的開明,起了莫大作用。 二、教師范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句讀并正音。 板書或投影生字和易錯字詞正音正字 社稷粢盛桀紂壙為淵驅魚為叢驅爵(雀)獺 雞豚狗彘庠序孝悌 三、閱讀理解。 1請同學們自由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句讀。 2請五名同學分別朗讀五部分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后可指出朗讀不當之處。 3請同學們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不解之處可與周圍同學討論。分別請同學串講大意,要求直譯。一名同學譯完,其他同學可指出不當之處。教師適當強調重點詞語和句式并板書。 第一部分: 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國家的代稱。 是故:因此。 祭祀以時:介賓結構后置句,“以時”,按時,譯為“按時祭祀”。 參考譯文:孟子說:“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輕些。所以得到許多百姓的擁護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諸侯,得到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壯的,谷物是清潔的,又是按時祭祀的,然而還是干旱水澇,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第二部分: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這是個判斷句,判斷句可以表示某某的原因是什么,也可以表示某某是什么。此句譯為“桀和紂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后面句子與此相同。“之”,取消句子獨立性。 道:古文中常出現(xiàn)這個詞,不同語境中有不同意思,此處譯為“方法”。 斯:那么,就。 所欲與之聚之:第一個“之”,代詞,百姓;第二個“之,代詞,代“所欲”。全句譯為:“(百姓)想要的,給他們積蓄起來”。 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就,接近,靠近,趨向。此處譯為“流向”。兩個“之”字均為取消句子獨立性。 為淵驅魚,為叢驅爵:“爵”通雀,這兩句現(xiàn)已成為固定成語,用來比喻統(tǒng)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敵方;也比喻不善團結人,把關系本來親密的人推向對立面。 雖欲無王:“雖”,常譯為“雖然”和“即使”,全句有假設意思時應譯為“即使”,已成為事實時譯為“雖然”?!巴酢保鲃樱Q王。全句譯為“即使不想稱王”。 茍:如果。 參考譯文:孟子說:“桀和紂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辦法:贏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辦法: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積聚起來;他們厭惡的,不強加給他們。人民歸向于仁,就像水流向低處、野獸奔向曠野一樣。所以,為深水趕來魚的是水獺;為樹叢趕來鳥雀的是鷂鷹;為湯王、武王趕來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紂。如果現(xiàn)在天下的國君有愛好仁德的,那么諸侯們就會替他把人民趕來。即使他不想稱王天下,也不可能了?,F(xiàn)在想稱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來治。如果平時不積存,那就終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實行仁政,必將終身憂愁受辱,以至子死亡。《詩經(jīng)》上說:‘那怎能把事辦好,只有一塊兒淹死了。’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第三部分: 莫之死: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譯為“沒有一個人為他們效死的”。 不可勝誅:“勝”,盡。不能殺盡。 壯者散而之四方:之,動詞,到,往。譯為“壯年人逃往四方”。 倉廩實,府庫充:倉廩,盛糧食的倉庫。府庫,存放財物的地方。 莫以告:省略句,介詞“以”后省略賓語“之”。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同樣對待你。后成為固定成語“出爾反爾”,常指言行前后矛盾,反復無常。 死其長矣:為動用法,為長官赴死了。 參考譯文:鄒國與魯國交戰(zhàn)。鄒穆公問孟子:“我的官員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沒有一個肯為長官效死的。殺了他們吧,無法殺盡;不殺吧,又恨他們看著自己的長官死難而不去救,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饑荒年頭,您的百姓,年邁體弱的填尸溝壑,壯年人逃往四方,將近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糧倉里糧食滿滿的,庫房里財物足足的,官員們沒有一個向您報告(這些情況),這就是對上怠慢國君,對下殘害百姓啊。曾子說過:‘警惕啊,警惕啊!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同樣回報你的?!傩諒慕褚院罂梢苑催^來這樣對待他們的長官了。您不要責怪他們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長官,愿為長官赴死了?!? 第四部分: 從而刑之:隨之用刑法處置他們。刑,名作動,施刑。 焉:疑問代詞,哪里。 樂歲、兇年:收成好的年份、收成不好的年份。 驅而之善:引導他們向善。 奚暇治禮義:哪里有閑暇學習禮義。 盍反其本:盍,兼詞,何不。本,根本基礎的東西,古時指農(nóng)桑業(yè),與“末”所指的工商業(yè)相對。譯為“何不返回到根本上來”。 樹之以桑:介賓結構后置句,譯為“把桑樹種在那里”。樹,名作動,種。 衣帛:穿絲織的衣服。衣,動詞,穿。 百畝之田:相當于現(xiàn)在三十畝左右。 未之有也:沒有這種情況。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句。 參考譯文:孟子說:“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卻能保持一顆恒定的向善之心,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隨之就沒有恒定的向善之心。如果沒有恒定的向善之心,就會胡作非為,壞事沒有不干的了。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處置他們,這是在坑害百姓。哪有仁德之人在位還用這種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賢明的君主要規(guī)定的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一定要使他對上足夠奉養(yǎng)父母,對下足夠養(yǎng)活妻兒,好年成就終年能吃飽,壞年成也能免于餓死。這樣之后引導他們一心向善,百姓也就樂于聽從了。 “而現(xiàn)在規(guī)定的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上不夠奉養(yǎng)父母,下不夠養(yǎng)活妻兒,好年成也還是一年到頭受苦,壞年成還避免不了餓死。這(就使百姓)連維持生命都怕來不及,哪有空閑去講求禮義呢?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來呢?五畝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棉襖了。雞、狗、豬等禽畜,不要錯過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畝的田,不要占奪農(nóng)時,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餓了。認真對待學校教育,反復說明孝順父母、敬重兄長的道理,頭發(fā)白了的老人就不會肩扛頭頂著東西趕路了。老年人穿上絲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餓受凍,這樣還不能統(tǒng)一天下的,是從來不會有的。” 四、布置作業(yè)。 1小結本課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和賓語前置句,小結通假字,完成課后練習一、二、五題。 2反復閱讀課文,理解每段內容,思考課后練習三、六題,為下節(jié)課討論發(fā)言做準備。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訂正練習一、二、五題。(略) 二、請同學們討論課文各部分大意,教師歸納。 第一部分: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它的意思是說,不論是諸侯還是社稷神靈,在百姓面前都不足論起,即使貴為天子,也需得到民心民意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顧。而諸侯一旦危害社稷就要撤換他;若社稷之神不能保佑鄰國,也要換掉它。唯一不可變的是百姓,其他無論地位多么顯貴,他的存現(xiàn)都要以是否得民心,合民意為取舍標準。孟子這一思想極具平民意識,它揭示了民眾是立國根本的真理,充分肯定民眾在社會生活、國家政治中的基礎性作用。老子的名言“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老子》三十九章),從哲理層面詮釋了貴與賤、高與下的本末關系。先秦哲人明確指出:“民為君之本”(《谷梁傳桓公十四年》),“凡君之所以立,出乎眾也”(《呂氏春秋用眾》)。正因為君由民立、國由民興,所以孟子才有這“民貴君輕”的震古鑠今之論;荀子還曾將民與君形象地比喻為水與舟的關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 第二部分: 主要談“得民心”與“有天下”間的關系。孟子認為君王要施仁政,才能吸引天下百姓的心。他用兩個形象的比喻指出,那些不修仁政的暴君,就像為淵驅魚、為叢驅爵(雀)一樣為有道的明君驅趕來百姓。以此提醒國君要“志于人”。孟子的仁政思想對于后世的統(tǒng)治者影響是深遠的,像西漢初年從劉邦到漢景帝所實行的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和唐初“貞觀之治”的種種措施,都是直接地從孟子的思想得到依托。這種思想一直成為兩千年封建社會開明政治家以“仁”大治天下的理論基礎。 第三部分: 主要講百姓有反抗君主暴政的權力。君主府庫被糧食物資充滿,而百姓卻或流離失所,或暴尸荒野,百姓因此不為君主出力,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孟子在這里強調統(tǒng)治者必須把人民的幸福放在首位,勤政愛民,“與民同樂”,而反對統(tǒng)治者的任意作為、營私謀利和不顧百姓死活,否則便可“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梢娒献訉缄P系,并不是一味地強調“忠君”,而要求互相尊重。他曾對齊宣王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這也體現(xiàn)了孟子重視人格平等而不以勢觀人的超俗品格。 第四部分: 孟子的這段話,講述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財產(chǎn),才能操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窮困不堪,就會走險犯罪。等老百姓犯了罪,再用刑罰懲罰,這是陷害百姓。英明的君主應該保護老百姓的利益,使他們有一定的財產(chǎn)侍奉父母,養(yǎng)活妻子兒女,只有如此,老百姓才能安定下來。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是實實在在地維護老百姓的利益。作為儒家學派的“亞圣”,孟子主要繼承并發(fā)展孔子“仁政”思想,他力主統(tǒng)治者應該對人民施行“仁政”,而反對施行“暴政”。孟子認為,首先讓人民安居樂業(yè),過上穩(wěn)定的生活。同時統(tǒng)治者應該輕徭薄賦,省減刑罰,不隨意侵奪農(nóng)時,也即是少剝削一些,少擾民一些,借以保證人民能夠安定地生產(chǎn),維持起碼的生活。他認為,在這個基礎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養(yǎng)父母,下和兄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后就能達到天下大治。 三、討論三個問題。 1孟子民本思想的進步性。舉例說明這一思想對于后世的影響。 教師歸納: 第一,平民性。孟子的學說是平民利益的代表,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有尊重民權的意味;強調統(tǒng)治者應尊重民心、民意。將人民置于國家和個人之上。這一“民本”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第二,批判性。孟子過分夸大了道德力量在社會歷史活動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孟子依此來批判不義之戰(zhàn)和暴政,對后世督導君權、激勵賢良及封建社會的自我完善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千百年來,它一直成為明君賢臣進行自我反省、追求治國安邦理想的理論武器,為其統(tǒng)治人民、維護社會穩(wěn)定提供了警醒作用。 第三,進步性。孟子重視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從理論上證明了人具有先天平等性,并且以德抗位,尚道蔑勢;提出制約君權的思想;提出了許多以利民為本的仁政王道的具體措施,顯示了其高度的人文關懷精神和理性主義精神,具有進步意義。 可見,孟子不僅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而且是一個非常進步的政治家,他的“以民為本”思想顯示了其匡時濟世、救民水火的抱負胸襟和孜孜不倦、為民請命的使命感。 (不限于這幾點,學生討論時教師要善于傾聽,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以上僅為參考。) 對后世的影響: 例1,太宗李世民采用租庸調制,輕徭薄賦,減輕農(nóng)民的負擔;實行均田制,還農(nóng)民以一定的土地;采取科舉制,選賢與能。從而出現(xiàn)了初唐“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 例2,唐代柳宗元“反苛政”。 例3,宋代范仲淹“憂民之憂”。 例4,明代張居正“為民請命”。 2孟子民本思想的局限性。 在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老百姓始終是被剝削、被壓迫的對象,沒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這是因為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產(chǎn)生了重民、貴民的思想萌芽,并沒有真正具備“以民為本”的思想內涵,也沒有在政治統(tǒng)治中得到體現(xiàn)。其理想目標是使統(tǒng)治者成為“民父母”,把君民關系由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系,轉化為父慈子孝的倫理關系。同時,孟子畢竟是封建士大夫,他的學說客觀上對百姓有利,但其出發(fā)點仍是為了鞏固君王的政權。對他的一些學說應一分為二的看,比如孟子認為,百姓與士人不同,士人沒有恒產(chǎn)也能有恒常之心;而一般百姓則是無恒產(chǎn)便無恒心。這其中雖有唯物的一面,但歧視百姓的一面也是很明顯的。 3討論練習第四題。(略) 四、帶領學生有選擇的朗讀背誦。 五、作業(yè)。 閱讀印發(fā)的資料,也可上網(wǎng)自查資料,思考問題:以孟子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與今天的民主思想有何異同。 [附] (一)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促進經(jīng)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這是我們黨從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全局出發(fā)提出的重要戰(zhàn)略思想,是執(zhí)政理念的又一次飛躍。以人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等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耙匀藶楸尽保钌钪哺谌祟悆?yōu)秀文化的沃土之中。 總的來看,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最基本的內涵包括了保民、養(yǎng)民、富民、教民四個層次,其核心是“重民”,把“民”視為政治的根本。但是,民本思想雖然包括民有、民享的成分,但卻不包括“民治”的成分;雖然具有民權思想的意味,卻沒有民主民權的制度。因此,自先秦以至近代,民本思想始終難以被真正貫徹到底,人民始終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自己被壓迫、被剝削、被奴役的地位。 馬克思主義在吸收西方人本思想合理因素的同時,打破了其歷史局限性。與一般人本主義者以抽象的人作為出發(fā)點不同,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從現(xiàn)實的人出發(fā),直接面向人的社會實踐和現(xiàn)實生活,強調通過實踐來充分發(fā)揮人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人類解放,這是以人為本的最高標準和理想境界,是人本思想的歷史性飛躍。 人不應當是物的奴隸,而應當是人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明和社會的主體的本體論認識,是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基石。從人的實踐性和社會性出發(fā),提出理想社會的本質特征是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科學預見;從人的發(fā)展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闡釋人的解放及人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發(fā)展的歷史階段性,明確個性自由的發(fā)展目標將是“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主要內容。 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新中國的建立標志著專制政權的終結和人民政權的誕生,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真正實現(xiàn)了。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以人為本”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基本原理,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將最終占有自己全部本質的人本思想,吸收了當今國際社會關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反思的積極成果,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人類發(fā)展思想。 科學發(fā)展觀中的“以人為本”思想,是對新中國建設史上經(jīng)驗教訓的科學總結,體現(xiàn)了幾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圍繞發(fā)展問題的艱辛探索?!耙匀藶楸尽钡目茖W發(fā)展觀,其本質是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權益,最大限度地為人民謀利益,最終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不斷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邁進??茖W發(fā)展觀中的“以人為本”思想,進一步揭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guī)律。進一步明確人在發(fā)展中的主體地位,闡明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謀發(fā)展與發(fā)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辯證關系,揭示了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同人類自身發(fā)展的內在聯(lián)系?!耙匀藶楸尽敝\發(fā)展的新理念是對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根本超越,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 (二) 民本與近代民主有本質差別,二者不可混淆,但又有內在一致性和相通之處。孟子的民本思想于當今時代仍有極為重要的借鑒意義:第一,孟子的勤政愛民、與民同樂的思想對執(zhí)政黨的思想建設有教育意義;第二,“制民之產(chǎn)”、“取于民有制”對于加大減輕農(nóng)民負擔、禁止亂攤派、亂收費的力度有現(xiàn)實的借鑒意義;第三,孟子提出制約君權的主張對我們建立權力制約機制、防范以權謀私的貪污腐敗現(xiàn)象有啟示意義;第四,孟子重視教化百姓,于當今時代我們重視教育、提高人民素質、以科教興國有相同之處。當今時代,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由農(nóng)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過渡,由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型,由人治、德治社會向法制社會邁進。其實無論是哪種社會,也不論是哪種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人的生存狀況”應是其出發(fā)點,而“人的幸福”應是其目的;無論是人治、德治還是法治,其“應以民為主”的宗旨是一樣的。而且法治也不可能離開德治而獨立發(fā)展,很難想象在一個道德水準不高的社會里,法治會起作用;也很難想象在一個道德水準不高而“法律”橫行的社會里,人民的生存狀況會如何。在這樣的時期,江澤民主席提出了“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的治國之策;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二中全會上提出:“權為民用,情為民系,利為民謀?!边@一思想的提出很有時代意義,也表達了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為民的思想。-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論民本教案 語文版必修5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民本 教案 語文版 必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appdesigncorp.com/p-2604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