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 市骨干教師競賽作品(教學案+課件+設(shè)計方案+教學實踐報告):季氏將伐顓臾
語文 市骨干教師競賽作品(教學案+課件+設(shè)計方案+教學實踐報告):季氏將伐顓臾,語文,市骨干教師競賽作品(教學案+課件+設(shè)計方案+教學實踐報告):季氏將伐顓臾,骨干教師,競賽,比賽,作品,教學,課件,設(shè)計方案,實踐,報告,講演,呈文,季氏將伐顓臾
《季氏將伐顓臾》教學實踐報告
(指導思想,設(shè)計方法等說明)
《季氏將伐顓臾》是《論語》中篇幅最長的語錄之一。它記錄了孔子對冉有和季路助季氏將伐顓臾的一場對話,反映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體現(xiàn)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蘇教版教材將《季氏將伐顓臾》和《寡人至于國也》作為一個板塊編排在必修四第一專題“我有一個夢想”的第一板塊“經(jīng)世濟民”中,其后是第二板塊“英名與事業(yè)”,從編者意圖看,其教學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經(jīng)世濟民的政治理想。
學生在初中階段曾學過《<論語>十則》,對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仁愛思想等略有了解,但由于仁的內(nèi)涵比較豐富繁雜,學生對何者為仁何為不仁,比較含糊。進入高二,將有一門《<論語>選讀》選修課,學生是否會選修這一模塊,這篇課文的教學顯得比較關(guān)鍵。
鑒于上述原因,我用形象的甲骨文“仁”字導入,運用字源探析法較輕松地說清 “何者為‘仁’”, 既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又通過 “何為不‘仁’”“‘仁’在何”“‘仁’歸何處”等問題的研討,落實對孔子政治主張的理解和文言知識的教學。此即通過“言”的品味,理解“文”的內(nèi)涵,將兩者融為一體,使學習變得既輕松又扎實。
實踐過程
一、導入
孔子作為一名老師很多時候給人的感覺是性格溫和、循循善誘,是一個翩翩君子的“圣人”形象,今天,我們將要認識一個不一樣的孔子,因為這一次孔子發(fā)怒了,而對象就是他的學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季氏將伐顓臾》
二、整體感知
(1)齊讀全文,糾正字音、斷句
首先,請同學們翻開課本,齊讀全文并且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本文的對話是在什么情況或者背景下發(fā)生的?
明確:季氏將伐顓臾
“伐”字怎么解釋?解釋為明目張膽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要動用“武”力
“將”字說明什么?“將”字說明這個戰(zhàn)爭還沒開始,即將發(fā)生,可以通過勸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勸說,那么這場戰(zhàn)爭就有可能變成現(xiàn)實
時代背景:
當時的魯國,政治上處于動蕩變革之中魯桓公的后代季孫、孟孫、叔孫三大家族把持魯國朝政,而王室日趨衰敗,這種情況到孔子生活的時期一直持續(xù)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歷史上被稱為“三桓犯上”這其中,季氏的勢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討伐顓臾一是貪其土地,二是擔心顓臾對自己的勢力構(gòu)成威脅當時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門下,而且都參與了出征前的籌劃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兩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兩位弟子的對話
三、文本探討
(1)下面,請同學們朗讀第一段,思考:對于這場仗,孔子持贊成還是反對態(tài)度?他列舉了哪幾條理由來表明自己的觀點?大家用序號把理由標出來。
明確:孔子反對討伐,理由有三點(治國以禮):
①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是社稷之臣也
資料:論語中就曾經(jīng)提到“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論語·季氏篇》
從這里我們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顓臾就在魯國境內(nèi),是魯國的附屬國,而野心勃勃的季氏卻想吞并它,這顯然違背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禮樂思想孔子能不生氣嗎?
接下來,請同學們朗讀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中哪些語句最能體現(xiàn)孔子生氣的態(tài)度,應(yīng)該讀出什么樣的語氣
明確:
①求!無乃爾是過與?表示推測語氣,賓語前置句解釋成“恐怕要責備你吧?”要讀得溫和,緩慢學生朗讀
②何以伐為?“何……為”表示一種反問語氣,為什么要討伐它呢?賓語前置句
③求!語氣強烈
(3)孔子對冉有三次直呼其名,接下來的兩次責備的語氣都一樣嗎?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下面孔子的話,孔子的語氣有什么變化,從哪里看出來?
明確:語氣加重,更加急促、強烈、氣憤
①求!周仁有言……是誰之過與?
1、指責(責備)的語氣
2、句子有:責將焉用彼相矣?是誰之過與?實質(zhì)上是指責冉有、季路沒有做好季氏的家臣
3、不是直接地訓斥從哪里看出來
孔子引用了周任的話表明只有施展才能了才能擔任職務(wù),否則就辭職在《憲問》篇里,孔子曾經(jīng)說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很顯然“在其位,就得謀其政”
用盲人遇到危險(危)不去護持,將要跌倒(顛)卻不去攙扶,是做相的失職
用老虎犀牛這些猛獸逃出籠子,龜甲和玉器毀壞在木匣中是看管者的責任
比喻季氏攻打顓臾,冉有季路作為家臣沒有進行勸阻的失職所以這種責備的語氣會委婉、含蓄一點
學生嘗試朗讀這一段
②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讀出強烈的痛斥的責備語氣“疾”(痛恨、討厭)注意斷句
學生朗讀這一句
(4)孔子三次責備的語氣層層遞進,取決于誰的態(tài)度?
明確:冉有冉有的話體現(xiàn)了他害怕責備、推卸責任的特點比如說
①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為何不說將伐顓臾?學生本身就理虧,怕被孔子責罵,說得委婉一些)
②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這句話體現(xiàn)了冉有推卸責任,不想被孔子責備
③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這句話流露了冉有支持攻打顓臾的真實想法,卻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掩蓋本意,實在很虛偽
根據(jù)說話內(nèi)容,冉有的話讀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而弟子的語句呢因為是推托之詞,所以要稍微緩慢一點,畏畏縮縮
(5)角色朗讀下面,我們根據(jù)前面對師徒兩人的對話的內(nèi)容,請同學們揣摩第一段到第三段“為之辭”為止的語氣,各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盡量把冉有的推脫語氣與孔子愈加氣憤的層次感表現(xiàn)出來學生展示朗讀
四、問題探討
1、其實啊,孔子面對冉有的執(zhí)迷不悟如此痛心疾首,是可以理解的,孔子一生周游列國,顛沛流離,終于回到魯國,他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半生追求托付給得意門生,冉有非但沒有遵守,反而孔子反對武力的主張,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在對話中流露出的這種真性情,使他的儒雅形象更生動外,還增添了幾分可愛與真實那么孔子治國安邦的主張到底是什么?請在文中找到明確的語句
明確:孔子的正面主張也就是他治國安邦的原則:“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這里說明孔子主張對內(nèi)使人人和平穩(wěn)定、安居樂業(yè)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樂業(yè);對外要加強文教德化,使外邦異族歸附,以德服人(為政以德)
2、深化思想: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內(nèi)涵體現(xiàn):禮讓、正名、以身作則
五、拓展延伸(機動)
討論:聯(lián)系材料,談?wù)効鬃訛檎缘轮鲝埖木唧w表現(xiàn)和現(xiàn)實意義
資料:近些年來,我國貧富差距正在逼近社會容忍的“紅線”國家發(fā)改委宏觀經(jīng)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介紹,對我國的基尼系數(shù)目前各機構(gòu)認識不一,被學界普遍認可的是世界銀行測算的0 .47“我國基尼系數(shù)在10年前越過0.4的國際公認警戒線后仍在逐年攀升,貧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五、總結(jié)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一個真性情的孔子,人們喜歡將他神圣化,但更多時候他是一個凡人,我們通過朗讀體會他與冉有的對話中的語氣,因聲求氣,從而深刻地體會了孔子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也更生動更全面地認識了一個真性情的孔子形象
六、作業(yè)
1、背誦“丘也聞……蕭墻之內(nèi)也”語段
2、寫一篇心得,談?wù)効鬃拥乃枷胫鲝垖ΜF(xiàn)實生活的啟發(fā)
七、板書:“因聲求氣”
收獲與體會
《季氏將伐顓臾》中記載孔子與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對話??鬃訌摹叭省闭挠^點出發(fā),堅決反對“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由于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季路是季康子的家臣,他們在內(nèi)心里很支持“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于是就有了文章中的這場師生之間的辯論。在學習本文前,必須要想辦法讓學生先了解孔子與冉有、季路談話的背景。而對于孔子這偉大人物的認識,學生往往只停留在表層,只知道孔子是“圣人”,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類的話,而對孔子的“仁”、“禮”等思想?yún)s未曾涉獵。因此,我把這一課的教學效益定位在三方面:了解孔子的“仁”、“禮”核心思想、引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初步掌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具體實行的措施:
一、早讀時先領(lǐng)著學生大聲地反復朗讀本文,初步熟悉文本內(nèi)容。有時候文言文的教學里,老師只注重字詞的解釋、串講課文內(nèi)容而忽略了學生讀文本的重要性,很多時候,上完一篇文言文,學生卻未能流暢地通讀全文,不可不謂失敗。語感對學生學習語文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須重視朗讀,反復的朗讀,以達到讓學生熟悉文本、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目的。在學生熟讀文本后再來深入學習文本內(nèi)容,從易到難,由淺入深,也符合學生認知的規(guī)律和有效教學的要求。
二、布置預習、自學。要求:給文中生字詞注上拼音;把一些重要的實詞、虛詞的解釋附注在課文中;找出文中古今異義的詞、通假字、詞類活用以及特殊文言句式。這預習的要求,實際上就是扎實地學習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我把它板書在黑板上,并且要求學生記住這幾點要求,今后每篇文言文的學習自學方式都是按此步驟來進行。這也就是在無言中把具體的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對日后文言文的學習很有幫助。而這自學的要求也正符合了“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內(nèi)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么程度以及學什么,學生只有知道學到了自己學什么或?qū)W到什么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這一有效教學的要求。
三、每四人為一小組,以小組為單位,搜集孔子的相關(guān)名言名句。課堂上,正式進入文本的學習前,先進行了“孔子名言大賽”。學生們個個踴躍著大聲說出自己小組所掌握的名言,還未正式開始進入文本學習,學生的積極性已經(jīng)被激發(fā)出來了??鬃用匀娴胤从沉丝鬃拥恼軐W、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在進行“孔子名言大賽”的同時,學生對孔子的思想了解得更加全面而深刻?!叭藷o遠慮,必有近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三軍不可多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沒想到,在短短的一晚,學生居然能搜集到這么多的名言!更讓人振奮的是,在課堂短時間的比賽中,學生的興奮度、踴躍程度、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既讓學生自主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名言,鍛煉了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比賽中語言表達的能力,又激發(fā)了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為今后文言文的學習開了好頭,真可謂一箭多雕!
在接下來的文本學習中,有了前面三大措施的鋪墊,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效果非常不錯。課后也與幾位學生交流一下,學生們都表示對這課印象非常深刻,也初步知道了如何學習文言文。頓時,幸福感一下涌遍全身!
問題與建議
作為文言文單元開篇的《孔孟兩章》之《季氏將伐顓臾》,如何上好這一課,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對接下來的文言文教學至關(guān)重要。有效教學要求教學必須有效益,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要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教學具有藝術(shù)性和科學性。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它的必要條件有三方面:一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chǔ)上展開的;二是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內(nèi)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么程度以及學什么,學生只有知道學到了自己學什么或?qū)W到什么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三是采用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學語言有自己的獨特性,一一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因此,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xiàn)代化教學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內(nèi)容:有效教學關(guān)注學生的進步或發(fā)展,關(guān)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觀念,更多關(guān)注可測性或量化,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
鎮(zhèn)江市中小學中青年骨干教師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
實踐活動教學設(shè)計方案
教學目標分析(結(jié)合課程標準說明本節(jié)課學習完成后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
《季氏將伐顓臾》是《論語》中的一個經(jīng)典篇章。文中通過孔子與學生的三次對話譴責了季氏討伐顓臾的做法,表現(xiàn)了孔子反對武力征伐、重視教化、以德服人的思想觀點。
教學此文,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繼續(xù)學習孔子高超的論辯藝術(shù),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學生“透徹、清晰、深刻”地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
知識目標:學習和積累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能力目標:體會文章反復辯難的對話方式和富有雄辯力的論證方法。
情感目標:了解孔子主張仁政、實行禮治的政治觀點。
教學重點:文言文多義詞和句式辨識。
教學難點:課文第三段闡述孔子的主張。
學習者特征分析(結(jié)合實際情況,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心理特征、知識結(jié)構(gòu)等方面進行描述):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jīng)學習過孔子的《論語》中的許多文章,對孔子子的“仁政”、“禮治”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因為有了高一必修一到三的文言學習的鋪墊,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礎(chǔ)。所以,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分別為“透徹、清晰、深刻”地理解孔子的“仁政”、“禮治”。
教學過程(按照教學步驟和相應(yīng)的活動序列進行描述,要注意說明各教學活動中所需的具體資源及環(huán)境):
一、導入
孔子作為一名老師很多時候給人的感覺是性格溫和、循循善誘,是一個翩翩君子的“圣人”形象,今天,我們將要認識一個不一樣的孔子,因為這一次孔子發(fā)怒了,而對象就是他的學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季氏將伐顓臾》
二、整體感知
(1)齊讀全文,糾正字音、斷句
首先,請同學們翻開課本,齊讀全文并且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本文的對話是在什么情況或者背景下發(fā)生的?
明確:季氏將伐顓臾
“伐”字怎么解釋?解釋為明目張膽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要動用“武”力
“將”字說明什么?“將”字說明這個戰(zhàn)爭還沒開始,即將發(fā)生,可以通過勸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勸說,那么這場戰(zhàn)爭就有可能變成現(xiàn)實
時代背景:
當時的魯國,政治上處于動蕩變革之中魯桓公的后代季孫、孟孫、叔孫三大家族把持魯國朝政,而王室日趨衰敗,這種情況到孔子生活的時期一直持續(xù)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歷史上被稱為“三桓犯上”這其中,季氏的勢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討伐顓臾一是貪其土地,二是擔心顓臾對自己的勢力構(gòu)成威脅當時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門下,而且都參與了出征前的籌劃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兩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兩位弟子的對話
三、文本探討
(1)下面,請同學們朗讀第一段,思考:對于這場仗,孔子持贊成還是反對態(tài)度?他列舉了哪幾條理由來表明自己的觀點?大家用序號把理由標出來。
明確:孔子反對討伐,理由有三點(治國以禮):
①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是社稷之臣也
資料:論語中就曾經(jīng)提到“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論語·季氏篇》
從這里我們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顓臾就在魯國境內(nèi),是魯國的附屬國,而野心勃勃的季氏卻想吞并它,這顯然違背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禮樂思想孔子能不生氣嗎?
接下來,請同學們朗讀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中哪些語句最能體現(xiàn)孔子生氣的態(tài)度,應(yīng)該讀出什么樣的語氣
明確:
①求!無乃爾是過與?表示推測語氣,賓語前置句解釋成“恐怕要責備你吧?”要讀得溫和,緩慢學生朗讀
②何以伐為?“何……為”表示一種反問語氣,為什么要討伐它呢?賓語前置句
③求!語氣強烈
(3)孔子對冉有三次直呼其名,接下來的兩次責備的語氣都一樣嗎?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下面孔子的話,孔子的語氣有什么變化,從哪里看出來?
明確:語氣加重,更加急促、強烈、氣憤
①求!周仁有言……是誰之過與?
1、指責(責備)的語氣
2、句子有:責將焉用彼相矣?是誰之過與?實質(zhì)上是指責冉有、季路沒有做好季氏的家臣
3、不是直接地訓斥從哪里看出來
孔子引用了周任的話表明只有施展才能了才能擔任職務(wù),否則就辭職在《憲問》篇里,孔子曾經(jīng)說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很顯然“在其位,就得謀其政”
用盲人遇到危險(危)不去護持,將要跌倒(顛)卻不去攙扶,是做相的失職
用老虎犀牛這些猛獸逃出籠子,龜甲和玉器毀壞在木匣中是看管者的責任
比喻季氏攻打顓臾,冉有季路作為家臣沒有進行勸阻的失職所以這種責備的語氣會委婉、含蓄一點
學生嘗試朗讀這一段
②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讀出強烈的痛斥的責備語氣“疾”(痛恨、討厭)注意斷句
學生朗讀這一句
(4)孔子三次責備的語氣層層遞進,取決于誰的態(tài)度?
明確:冉有冉有的話體現(xiàn)了他害怕責備、推卸責任的特點比如說
①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為何不說將伐顓臾?學生本身就理虧,怕被孔子責罵,說得委婉一些)
②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這句話體現(xiàn)了冉有推卸責任,不想被孔子責備
③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這句話流露了冉有支持攻打顓臾的真實想法,卻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掩蓋本意,實在很虛偽
根據(jù)說話內(nèi)容,冉有的話讀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而弟子的語句呢因為是推托之詞,所以要稍微緩慢一點,畏畏縮縮
(5)角色朗讀下面,我們根據(jù)前面對師徒兩人的對話的內(nèi)容,請同學們揣摩第一段到第三段“為之辭”為止的語氣,各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盡量把冉有的推脫語氣與孔子愈加氣憤的層次感表現(xiàn)出來學生展示朗讀
四、問題探討
1、其實啊,孔子面對冉有的執(zhí)迷不悟如此痛心疾首,是可以理解的,孔子一生周游列國,顛沛流離,終于回到魯國,他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半生追求托付給得意門生,冉有非但沒有遵守,反而孔子反對武力的主張,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在對話中流露出的這種真性情,使他的儒雅形象更生動外,還增添了幾分可愛與真實那么孔子治國安邦的主張到底是什么?請在文中找到明確的語句
明確:孔子的正面主張也就是他治國安邦的原則:“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這里說明孔子主張對內(nèi)使人人和平穩(wěn)定、安居樂業(yè)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樂業(yè);對外要加強文教德化,使外邦異族歸附,以德服人(為政以德)
2、深化思想: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內(nèi)涵體現(xiàn):禮讓、正名、以身作則
五、拓展延伸(機動)
討論:聯(lián)系材料,談?wù)効鬃訛檎缘轮鲝埖木唧w表現(xiàn)和現(xiàn)實意義
資料:近些年來,我國貧富差距正在逼近社會容忍的“紅線”國家發(fā)改委宏觀經(jīng)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介紹,對我國的基尼系數(shù)目前各機構(gòu)認識不一,被學界普遍認可的是世界銀行測算的0 .47“我國基尼系數(shù)在10年前越過0.4的國際公認警戒線后仍在逐年攀升,貧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五、總結(jié)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一個真性情的孔子,人們喜歡將他神圣化,但更多時候他是一個凡人,我們通過朗讀體會他與冉有的對話中的語氣,因聲求氣,從而深刻地體會了孔子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也更生動更全面地認識了一個真性情的孔子形象
六、作業(yè)
1、背誦“丘也聞……蕭墻之內(nèi)也”語段
2、寫一篇心得,談?wù)効鬃拥乃枷胫鲝垖ΜF(xiàn)實生活的啟發(fā)
七、板書:“因聲求氣”
教學資源(說明在教學中資源應(yīng)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預習時,建議學生去圖書館借閱孔子及相關(guān)書籍。同時,利用學校局域網(wǎng)這個平臺鏈接相關(guān)的網(wǎng)站,指導學生查閱。課堂上,展示給學生教師所搜集的視頻及音頻資料,組織小組討論,分享討論結(jié)果。
評價方法或工具(說明在教學過程中將用到哪些評價工具,如何評價以及目的是什么):
評價對象
評價等級
評價目的
評價結(jié)果及其原因分析
和應(yīng)對方法
分組討論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
A.90%以上
B.60%到80%
C.60%以下
對問題設(shè)計合理性
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的評價
能遵循高一學生年齡特點, 90%的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少數(shù)學生的
觀望是因為自身性格內(nèi)向。
分組討論結(jié)果對課程引入和展開起到的支撐作用
A.有效
B.基本有效
C.不理想
對問題設(shè)計針對性
的評價
分組討論對引導學生迅速進入課文及對課程的展開起到了支撐作用,問題的設(shè)計有針對性,分組討論的方法是有效的。
有無發(fā)現(xiàn)思維活躍和觀望的學生?
A.有
B.無
對兩個極端學生
的關(guān)注和評價
有思維活躍和觀望的學生。思維活躍一是預習較好,一是善于表現(xiàn)自我。觀望主要是性格使然。
教學重點和難點有無解決?
A.有意義的
解決
B.基本解決
C.不理想
對問題設(shè)計有效性
的評價
教學重點和難點較好地得到了解決,體現(xiàn)了教學設(shè)計的有效性和較高的教學效果。
學生對自己在本節(jié)課學習狀態(tài)的滿意度
A.比較滿意
B.一般
C.不滿意
體現(xiàn)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能力;反襯課堂教學的滿意度
據(jù)課后師生交流和作業(yè)情況,學生在本節(jié)課上有收獲,課堂教學的滿意度較好。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chuàng)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教育上,開創(chuàng)私學,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晚年致力于整理“六經(jīng)”等古代文獻。,《詩》 《書》 《禮》 《易》 《樂》 《春秋》,《論語》是孔子寫的?,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是 儒家思想的經(jīng)典著作。北宋時,朱熹將《大學》、 《中庸》、《論語》、《孟子》編在一起,稱 為“四書”。,季氏將伐顓臾,,A 顓臾(zhuān xū) 虎兕(sì)出于柙(xi) 社稷(jì)之臣 則將焉用彼相(xiāng)矣 B 顓臾(chuǎn yū) 虎兕(shì)出于柙(xiá) 社稷(sù)之臣 則將焉用彼相(xiāng)矣 C顓臾(zhuān yú) 虎兕(sì)出于柙(xiá) 社稷(jì)之臣 則將焉用彼相(xiàng)矣 D顓臾(zhuān yú) 虎兕(shì)出于柙(jiá) 社稷(sù)之臣 則將焉用彼相(xiāng)矣,√,思考:本文的對話是在什么情況或者背景下發(fā)生的?,季氏將伐顓臾,,時代背景,當時的魯國,政治上處于動蕩變革之中魯桓公的后代季孫、孟孫、叔孫三大家族把持魯國朝政,而王室日趨衰敗,這種情況到孔子生活的時期一直持續(xù)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歷史上被稱為“三桓犯上”這其中,季氏的勢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討伐顓臾一是貪其土地,二是擔心顓臾對自己的勢力構(gòu)成威脅當時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門下,而且都參與了出征前的籌劃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兩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兩位弟子的對話。,思考:孔子與冉有、季路的對話從那句開始?,——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古義:有軍事行動 今義:有事情,句式:狀語后置倒裝句 于顓臾有事,思考:當聽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的消息,孔子有何反應(yīng)?,“求,無乃爾是過與?”,無乃……與:恐怕……吧。,爾是過:責備你,賓語前置(疑問句),思考:孔子為什么反對討伐顓臾?,①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不可伐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不必伐 ③是社稷之臣也 ——不當伐,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為東蒙主,判斷句,何以伐為?,何以……為? ——固定搭配,表反問語氣。,思考:針對孔子的批評,冉有自我辯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當即給予反駁。如何反駁?引用了哪些話?用了哪些比喻?,引用周任的話:“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用比喻: A.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B.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轉(zhuǎn)折,何,疑問句賓語前置。,,陳力就列,不能者止,陳: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職位。止:不去。 翻譯:能施展才能就充任職位,否則就不要去(當那個官)。,,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狀語后置:虎兕于柙出,龜玉于櫝中毀,,思考:對討伐顓臾一事冉有、季路真的是“皆不欲”嗎?,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翻譯:顓臾城墻堅固,而且離費地很近,現(xiàn)在不把它占領(lǐng),日后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并列,思考:冉有前后矛盾的兩句話表明了冉有口心不一,對此,孔子的態(tài)度如何?,“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疾:憎恨,厭惡。舍曰:避而不談。,思考:孔子在政治上主張什么,反對什么呢?,對內(nèi):做到均安民和。(“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對外:“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反對戰(zhàn)爭。,使動用法,禍起蕭墻:,指禍亂發(fā)生在家里;比喻內(nèi)部發(fā)生禍亂。 蕭墻:指的是古代的一種擺在室內(nèi)的家具——屏風(蕭墻是古代國君宮殿大門內(nèi)(或者大門外)面對大門起屏障作用的矮墻,又稱“塞門”;蕭墻的作用,在于遮擋視線,防止外人向大門內(nèi)窺視)。,古人一般房屋建筑結(jié)構(gòu),主題:,本文通過孔子與弟子的對話,表明孔子反對戰(zhàn)爭,堅持禮治,均安民和,施行文德的“仁政”思想和主張,體現(xiàn)了孔子豐富的政治經(jīng)驗和深刻的政治眼光。,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