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不列顛尼亞”》《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教學設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同步教學 (統(tǒng)編新版)
《《別了“不列顛尼亞”》《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教學設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同步教學 (統(tǒng)編新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別了“不列顛尼亞”》《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教學設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同步教學 (統(tǒng)編新版)(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別了,“不列顛尼亞”》《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 教學設計 (本教學設計參考了網絡媒體等不少資料,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 了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把握消息和通訊兩種新聞體裁的不同特點。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培養(yǎng)閱讀新聞作品、篩選信息的能力;揣摩文中重要語句,理解新聞寫作將情感融于場景敘事之中的寫法;學習通訊選取典型材料來表現人物精神和品格的方法。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欣賞新聞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美;學習人物通訊多角度、多層次刻畫人物的方法,品析人物的品質美。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 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
2、、珍惜領土的思想品質,激發(fā)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感受焦裕祿的偉大人格,學習焦裕祿高尚的精神品質。 教學重點 掌握新聞寫作的特點及其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賞析作者在刻畫人物形象時選取典型材料來表現人物精神和品格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探究新聞中的場景描寫和語言中的情感;依托人物形象,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把握作者的觀點、立場和態(tài)度。 教學方法 研讀法、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讀明體 1.導入新課 播放“香港回歸交接儀式”和電影《焦裕祿》視頻片段。 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和開始全
3、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呈現過許多激動人心的時刻,也涌現出無數感人至深的干部,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兩篇新聞作品——《別了,不列顛尼亞》《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來重溫歷史、感悟偉大。 2.了解新聞 ①新聞的定義 新聞是對新近已經發(fā)生和正在發(fā)生或早已發(fā)生卻是新近發(fā)現的有價值的事實的及時報道,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包括消息、通訊、特寫、調查報告等,狹義的新聞專指消息。 ②新聞的結構 新聞的結構比較固定,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五個部分。其中標題、導語、主體缺一不可。 標題分主標題和副標題。主標題標明新聞內容,副標題補充、解釋主標題內容。 導語就是引導讀閱讀新聞的開頭語
4、,是處于新聞開頭的一句話或一段話。 主體部分用精練的文字,簡眼、扼要、生動、真實地寫出新聞中最主要、最新的事實。 背景主要是對新聞事件發(fā)生的歷史、環(huán)境與原因的說明,為烘托和表達新聞的主題服務。 結語是新聞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話,主要闡明新聞的意義,使讀者對新聞的理解、感受加深,從中得到一定的啟示。 ③新聞的特點 真:新聞的事實必須真實。 短:篇幅要求短。 快:時效性。 活:要寫得生動活波,引人入勝。 強:思想性和指導性要強。 ④新聞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即五個“W”和一個“H”: 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時 )、Wher
5、e(何地)、Why(何因)、How(如何)。 ⑤消息和通訊的區(qū)別 通訊與消息雖然都是新聞文體,都其不同之處在于: 一是外表形式上,消息開頭通常注明“本報訊”等消息頭之類,通訊則無此標注; 二是表現對象上,消息主要寫事,通訊則主要些人; 三是表現方法上,通訊要求具體形象地,更詳盡完整地報道人和事,因此往往綜合運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寫作手法,人稱表達上也很靈活,第一、二、三人稱均有使用;四是在篇幅長短上,消息涉及的是事物的概貌或某個側面,所以篇幅一般短小,通訊要反映的事件過程,人的心理活動及具體情節(jié)等,所以篇幅較長。 五是時間概念上,消息更偏重于迅速,而通訊則及時就行。
6、二、自讀明事 (一)提取要點,完成表格 1.快速瀏覽《別了,不列顛尼亞》,將文中表示時間的句子畫出來,并填寫下表,將“香港回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過程展現出來。 時間 地點 主要事件 2.對照課文小標題,思考《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這篇人物通訊選取了那些典型事例來刻畫焦裕祿這一人物形象?這些事例表現了焦裕祿怎樣的精神和品格? 典型事例 人物品質 學生討論回答后展示表格。 《別了,“不列顛尼亞”》 時間 地點 主要事件 6月
7、30日下午4時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旗桿 6月30日下午4時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車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 6月30日晚6時15分 添馬艦東面 告別儀式 宣讀女王贈言 6月30日晚7時45分 親王軍營旁 第二次降旗儀式 6月30日最后一分鐘 交接儀式現場 米字旗最后一次降下 7月1日第一分鐘 交接儀式現場 五星紅旗升起 7月1日0時40分 中國南海 “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 典型事例 人物品質 危難之際赴蘭考任職 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的大無畏氣概 深入一線調研 細致深入、求真務實的求實作風
8、冒風雪送溫暖 心系群眾、親民愛民的公仆情懷 帶病痛斗災害 堅韌頑強、公而忘私的“忘我”精神 積勞成疾,不幸離世 鞠躬盡瘁、死而不已的崇高品格 蘭考人民深切悼念焦裕祿 一心為民、無私奉獻、深受愛戴 (二)理清思路,明晰結構 1.對照新聞的結構,說說《別了,“不列顛尼亞”》這則消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1)標題“別了,‘不列顛尼亞’”,它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明確: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fā)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題。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游輪“不
9、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實的場景。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殖民地統(tǒng)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實境是永別,虛境是回歸和雪恥。標題寓虛境于實境,獨具匠心又不留痕跡。 (2)導語(第1段):概述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的游輪離開香港。 (3)主體(2—10段):集中描寫英國撤離香港那天的四個場景及有關背景資料。 (4)結語(最后1段):用極其概括的語言敘述英國在香港統(tǒng)治的開始與結束。 2.《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一文的線索是什么?如何理解課文中的幾個小節(jié)之間的關系? 明確:全文以
10、“榜樣”作為貫穿全文的思想“紅線”,文章開頭寫焦裕祿受到黨的委派,到蘭考縣上任,意在強調黨的領導的重要性,這是戰(zhàn)勝困難的組織保障。第一、二兩節(jié)寫焦裕祿戰(zhàn)勝困難的思想基礎,其中第二節(jié)還涉及了焦裕祿戰(zhàn)勝困難的群眾基礎。第三、四節(jié)寫焦裕祿忍受病痛折磨合身忘我、愛民親民的工作態(tài)度,這是戰(zhàn)勝困難的主觀因素。最后一節(jié)寫焦裕祿病逝后的工作成效以及蘭考人民對焦裕祿的懷念。文章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為讀者展現了焦裕祿在蘭考縣的工作,照應了文章題目中的“榜樣”二字。 三、賞讀明法 1.合作探究一:特寫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fā)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
11、在讀者面前。《別了,“不列顛尼亞”》選取了哪幾個場景來報道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有什么象征意義? 以前后四人為單位,彼此之間交流所找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 ⑴第一場景:4點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別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標志:今后香港再也不會由港督來統(tǒng)治。 ⑵第二場景:6時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廣場舉行象征英國統(tǒng)治結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7時45分,廣場上燈光漸暗,開始了港島上的第二次降旗儀式?!裉?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
12、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標志:被英國統(tǒng)治了156年的香港終于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⑶第三場景: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紅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鐘,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標志: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統(tǒng)治的結束;從此中國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⑷第四場景: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第十自然段) 標志:英國統(tǒng)治結束,香港已經回歸祖國。 2.合作探究二:《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刻畫焦裕祿這一典型形象?請舉例說明。 明確:①白描化的語
13、言描寫。 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絢麗的語言,卻能從平淡中體現出典型人物的豐滿、細膩,這離不開白描化的語言描寫。焦裕祿沒有豪言壯語,沒有深刻的道理說教,每一句話都明白、簡單,能讓百姓聽懂、感動。如:那句“我是您的兒子”溫暖了那對無依無靠的老人的心,他成為黨員干部所追求的人民公仆的楷模。那句“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感人肺腑,把人物的精神實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②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 對于焦裕祿身患嚴重肝病仍堅持工作的場景,文中用踩”“頂”“揣”“按”一系列動詞將焦裕祿忍痛工作的細節(jié)描繪出來,突出了焦裕祿忘我工作的人民公仆形象。再如:“焦裕祿聽見風雪聲;倚在門邊望著風雪發(fā)呆。
14、”抓住“發(fā)呆”的神態(tài),揭示了焦裕祿心中時刻裝著人民的襟懷。 ③典型的環(huán)境描寫。 文章第三段寫“三害”的象征和標志:“黃沙”“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鹽堿地”。色調的變化,展現出蘭考大地遭受災荒的苦難景象,更顯示出焦裕祿身上的責任之重大。面對這種狀況,焦裕祿不退縮、不逃避,展現了其不怕困難、勇于擔當的大無畏精神。 ④有力的側面烘托。 文中除了對焦裕祿言行舉止的直接描寫外,還通過其他的人物來表現焦裕祿的崇高品質。在引言部分,“大家議論說新來的縣委書記看問題高人一著棋,他能從困難中看到希望能從不利條件中看到有利因素”,通過別人的評價,表現了焦裕祿不怕困難、勇于擔當的精神。在第一節(jié)中,通過對金營
15、大隊支部書記李廣志的“吃驚”“非常感動”的描寫,表現了焦裕祿重視調研、實事求是的精神風貌。在文章最后一節(jié),通過老百姓的回憶、評價,表現了焦裕祿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四、品讀明情 1.七嘴八舌析情感 你從《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中,讀出了什么樣的情感?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了這種情感?請結合相關語句加以分析。 明確:我們讀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⑴“4點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分析:這是對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寫,生動的寫出了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前黯然神傷的神態(tài)。通過這一神態(tài),我們能揣摩出彭定康當時復雜的心情,但是不論他
16、如何“面色凝重”,歷史的腳步不會為任何人停止,香港終將回歸祖國。 ⑵“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⑶“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這兩處細節(jié)描寫都與“日落”聯系在一起,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分析:英國曾經占領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后一塊殖民地,于1997年脫離英國的統(tǒng)治,回歸祖國,作為香港特區(qū)的紫荊花圖案將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國”的殖民主義太陽在香港永遠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
17、為“日落儀式”。 ⑷“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分析,兩層含義①現實場景。1841年,大英帝國橫跨印度洋而來;1997年,“不列顛尼亞”號黯然從海上離去。②歷史輪回。“從海上來”標志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tǒng)治正式開始;“從海上去”標志著香港脫離英統(tǒng),回歸祖國。 作者沒有任何修飾性的語言,然而就在這不動聲色的描寫中,勝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⑸根據傳統(tǒng),每一位港督離任時,都舉行降旗儀式。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 明確: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這是作者在繼續(xù)末任港督離開港督府時,舉行降旗儀式之后發(fā)表的評論,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寫出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的無比興奮。
18、 ⑹將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確:“消失”是“逐漸減少以至沒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寫出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顛尼亞”號駛離香港駛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著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徹底離開香港,永遠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態(tài)出現再這片土地上。 2.各抒己見論精神 焦裕祿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質值得我們學習?結合課文內容加以分析。(提示:可以從文中不同小標題所統(tǒng)領的不同內容入手,分析人物言行,歸納、提煉人物精神品質。) 明確:①實事求是、善于調查研究,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求實精神 在焦裕祿看來,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既是一種科學精神,也是一種工作作風,還是一種
19、人生態(tài)度。他說過“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一到蘭考,他就“到災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隊去”,認為“必須進行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他在蘭考的一年多中,靠著一輛自行車和一雙鐵腳板,對全縣當時149個大隊中的120多個進行了走訪和蹲點調研。正是這種深入、系統(tǒng)、全面的調查研究,使焦裕祿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對改變蘭考面貌提出切合實際的規(guī)劃。 ②不怕困難、勇于擔當的大無畏精神。 責任擔當是共產黨人公心為民必然的價值取向,也是焦裕祿精神的精髓。當焦裕祿到蘭考時,蘭考正遺受著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但他沒有逃避,勇于擔當。他“是懷著改變蘭考災區(qū)面貌的堅定決心來的”,在思想上早做好了經受最嚴峻考驗的準備。他說:“災區(qū)有個好
20、處,它能煉人的革命意志,培養(yǎng)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苯乖5摏]有被困難嚇倒,而是以共產黨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帶領廣大千部群眾大力治理風沙、內澇、鹽堿“三害”,以滿腔熱情和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改天換地的英雄壯歌。 ③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公仆精神。 焦裕祿被譽為縣委書記的榜樣、共產黨員的光輝典范,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始終與人民群眾心相連、情相依,是人民群眾的貼心人。他說,“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在大雪封門的時候,他帶頭到群眾中去。焦裕祿想的是群眾的溫飽,他帶頭深入基層訪貧問苦,登門為群眾送救濟糧款。一句“我是
21、您的兒子”,如春風化雨,拉近了黨群距離、干群距離,溫暖了群眾的心坎。 ④勤政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 無私奉獻是共產黨人先進性的重要體現,也是焦裕祿精神的鮮明特點。焦裕祿不怕苦、不怕輛牲,不為名、不為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拖著病痛的身體,忍著肝病的折磨常年奔波在含、田地之間,置身于群眾之中。直到最后彌留之際,他咐身邊的人“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形沙丘治好,為黨和人民事業(yè)狗躬盡瘁、死而后已。 五、研讀辯理 1.小組討論:短新聞力求簡短,但《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在有些地方卻用了“閑筆”,如記敘告別儀式時,作者在第4段介紹了港督府的歷史變遷。這一段似乎與中心事件關系不大
22、,你認為可以刪去嗎?請發(fā)表你的看法。 預設1:可以。 作為一篇短新聞,應集中筆墨描寫重點事件,本文應按照時間順序,重點記敘香港回歸的過程。第4段內容寫港督府的歷史変遷,與“新聞”這種文體的要求不符,與文章的主旨聯系也不夠緊密,游離于文章中心之外,且占用篇幅較多,可以筆帶過或刪去。 預設2:不可以。 這段文字看似“閑筆”,實則不“閑”。第一,在結構上,給讀者一個緩沖的時間,因為港督告別并離開港督府是4時40分,此時距告別儀式6時15分尚有一段時間,這樣可以較自然地由一個場景過渡到另一個場景。第二,港督府是英國管治的象征,港督府的不斷修葺與不可避免地成為“歷史的陳跡”形成對比,村托出我國國
23、力的提升,增強了民族自豪感。這段材料是對現實的有效補充,與現實場景融為一體,共同表達了主題。 教師總結:第4段以及2、3、7、11自然段是這則消息的背景材料,有歷史事件回顧,港督府的修建,英國統(tǒng)治香港的天數,英國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準確的記載,雖然只寫了一天中發(fā)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歷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豐富的知識中感受到深厚的歷史內涵。這樣一來,就像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不僅畫面感很強,而且背景材料的引用也使得現實的場景有歷史的厚重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實內涵——英國對香港156年統(tǒng)治的終結。這些背景材料對事件做了必要的補充,使得每一個儀式都
24、顯示出歷史的跨度、厚度,因而雖然作者并不直接發(fā)表評論,說出儀式的歷史意義,但情感和評價暗含其中。所以這些“閑筆”不“閑”,是不可缺少的。 2.分組辯論:焦裕祿強忍著病痛堅持工作,以致最終耽誤病情以身殉職的做法,有人認為這體現了一種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值得大力弘揚;也有人認為精神固然令人飲佩,但做法不值得效仿。你贊同哪一種觀點?請聯系課文內容和社會現實,談談你的理由。 觀點一:贊同第一種觀點。 預設1: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值得大力弘揚。奉獻精神體現了對事業(yè)、對人民、對祖國的忠誠熱愛,出于這種愛,焦裕祿不求回報,全身心地付出,無私忘我,以至于獻出自己的生命。奉獻精神是強烈社會
25、責任感的集中表現,為了肩上的使命,為了蘭考人民的幸福,焦裕祿鞠躬盡瘁,忘我工作,表現出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對信念的執(zhí)著。心懷大愛,為人民謀福利,為國家謀繁榮,這種奉獻精神是崇高的、值得大力弘揚的。 預設2:時代需要奉獻精神。20世紀60年代,我們國家面臨復雜的國際形勢,面臨國內請多困難和挑戰(zhàn),干部、群眾中存在畏難怕苦思想,需要焦裕祿這樣的模范人物,以一種忘我奉獻的精神來鼓舞民眾,引領民眾,共克時艱,走向幸福、繁榮和富強?,F在,我們面臨民族復興的艱巨歷史任務,同樣需要克服國際、國內的諸多困難和挑戰(zhàn),因此,我們同樣需要弘揚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用青春熱血鑄就民族復興的大廈。 預設3:奉獻,能夠體現
26、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吧咸熨x予的生命,就是要為人類的繁榮、和平和幸福而奉獻?!?松下幸之助)奉獻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是有價值的人生;奉獻精神是人生價值的一種體現。焦裕祿為蘭考人民、為黨的事業(yè)奉獻出了自己的全部,他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他的精神是不朽的精神。有人說,但也不一定要獻出自己的生命啊!活著,不是能為黨和人民做出更多貢獻嗎?革命烈士向警說:“人生價值的大小是按人們對社會貢獻的大小來衡量的?!睘樘m考人民造福,為后世留下一座豐碑,這難道不是焦裕祿生命價值的最好體現嗎? 觀點二:贊同第二種觀點。 預設4:無私奉獻并不一定體現在對自我生命的漠視與犧牲上。奉獻精神值得肯定,值得弘揚,這是毫無疑問
27、的,但強忍著病痛堅持工作,并因此耽誤了治療,最終失去了生命,這種做法是對自我生命的漠視,不值得效仿。建設富強的國家,實現人民的幸福,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對于一個富有奉獻精神的人來說,生命的存在,意味著可以為國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奉獻,為什么一定要為了一時的工作需要,而讓自己的生命在自我漠視中棲牲呢? 預設5:過早地犧牲自己的生命,是黨和人民的重大損失。焦裕祿是一個模范共產黨員,是黨和人民的好千部。在當時來說,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民,需要千千萬萬的焦裕祿,帶領群眾走向幸福,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做更多的工作,做出更大的貢獻,他的過早犧牲,對于國家和人民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損失。因此,這種耽
28、誤病情以身殉職的做法不值得效仿。 預設6;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時代需要要多健康而富有奉獻精神的建設者。中華民族是富有奉獻精神的民族,自古以來,就不缺乏勇于奉獻的精神。殲-15艦機工程總指揮羅陽日,突發(fā)心臟病,以身殉職,終年51歲;飽受病痛的折磨,腦溢血中風出院之后更加努力工作,跟生命賽跑的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鐘揚,倒在追逐夢想的路上,終年53歲……今天,我們民族的復興,偉大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千千萬萬中華兒女奉獻出自己的智慧和激情,同樣需要千千萬萬富有奉獻精神的杰出人才為祖國和人民健康地工作。 六、拓讀明技 1.寫作特色:思考這兩篇新聞在寫作上各有什么特色? 明確:《別了,“不列顛尼亞
29、”》獨出機杼,寫法新穎 ①現實場景和背景資料有機融合。 本文作者在新聞事實發(fā)生的現場,將觀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展示給讀者,并適當地加入了一些背景資料。如寫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一些關于港督府歷史的背景資料;寫第二次降旗儀式的時候,加入英國占領了港島,首次升旗的背景資料。這些背景資料的引入使人在感受到香港回歸歷史內涵的同時,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②切入點小,以獨特的視角揭露事件的重要內涵。 作者寫香港回歸這一舉世矚目的重大事件,沒有選擇宏大的場面作為切入點,寫交接儀式隆重、莊嚴的現場,或者寫人們歡欣鼓舞歡慶香港回歸的場面,更沒有對這一事件進行政治性分析,而是選擇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
30、,并且把離任港督乘英國皇家游輪撒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歷史背景中。這樣寫,不僅獨特新穎,而且更有利于揭示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 ③語言含蓄,借景寓意。 這篇新聞作為政策性新聞,既要抒發(fā)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又要保持外交上的主動,所以在語言上就更要講究用語。作者巧妙地借助現場景物寓意抒情。如,文章反復敘寫降旗與升旗,描寫“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等,將“新”與“舊”、“撤離”與“交接”、“終結”與“新生”這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 《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影響時代的人物通訊 ①善于從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形象。 人物思想
31、在矛盾沖突激烈的時間、地點最容易顯現出來,把先進人物放在矛盾斗爭中寫,通過人物自已的言行來揭示人物的思想,能夠使文章波瀾起伏、精彩紛呈、跌宕有致、引人入勝。文章在寫焦裕祿時,注意通過矛盾沖突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焦裕祿在蘭考縣面臨三個方面的斗爭:一是與嚴重的自然災害內澇、風沙、鹽堿進行斗爭;二是同干部中存在的在困難面前灰心喪氣的錯誤思想進行斗爭;三是同自己的病痛進行斗爭。文章正是在十分尖銳的斗爭中顯示出焦裕祿“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革命性格。 ②選材精當,重點突出。 焦裕祿的一生,是為人民服務的一生,本文時間跨度大,所敘事情多。作者緊扣“榜樣”這一“紅線”,選擇最能體現這一主旨的事情詳寫,其
32、他方面的事情略寫甚至不寫。如深入一線進行調研,帶領群眾戰(zhàn)勝自然災害,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不把個人生死放在心上,這些事情多而不雜,每件事都有不同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都是焦裕祿感人形象的一個側面。整篇文章始終圍繞和貫穿“塑造焦裕祿典型形象,贊揚焦裕祿公仆精神”這一主旨來選擇事例,使文章重點突出。 2.高考鏈接——新聞語段壓縮 新聞語段壓縮方法及注意事項 方法:時間+地點+對象+事件 注意: ①要盡可能運用原材料中負載重要信息的原詞和信息術語。 ②語言要簡潔。 ③盡量采用陳述句式的主謂句表述。 ④壓縮主體時,刪去插敘、補敘部分的背景材料。 ⑤如果一則新聞包括了幾層或幾個方面的內容應按
33、照先后順序分層壓縮排列。 3.考題連線——2020年高考全國1卷 請對下面這段新聞報道的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70個字。(5分) 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于4月24日在國家航天局網站舉行。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在啟動儀式上公布。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后續(xù)行星任務依次編號。據介紹,該名稱源于屈原長詩《天問》,體現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間的文化傳承,寓意追求科技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而象征“攬星九天”的任務標識,展現出中國航天開放合作的理念與態(tài)度。 試題解析:本題考查語言表達應用中的壓縮
34、語段的能力。本題屬于新聞類材料(敘述類)壓縮語段。新聞類壓縮語段,它主要考查提煉主要內容、概括語意的能力。對于此類材料壓縮后的表述,要突出有新聞價值的語句,比如時間、地點、中心事件等具體要素。根據新聞的特殊性可知,新聞的主要信息集中在導語部分,本則新聞的導語是“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于4月24日在國家航天局網站舉行”,故中心事件是:2020年“中國航天日”于4月24日啟動。緊接著介紹了這次啟動儀式的主要內容“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然后分別具體介紹任務名稱、任務標識的意義:體現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間的文化傳承,寓意追求科技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展現出中國航天開放合作的理念與態(tài)度,
35、這部分不是關鍵信息,不必壓縮。答題時要注意字數的要求,不要超過70個字。 參考答案:2020年4月24日“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在國家航天局網站舉行舉行。儀式上公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是“天問一號”、任務標識“攬星九天”。 4.課后練筆 (1)作者選取一個獨特的角度,結合歷史背景,鄭重地記錄下了香港回歸這一歷史時刻,既沒有只寫中方,又完整反映了英方撤離的情況;既沒有對英方諷刺挖苦,又突出了殖民統(tǒng)治結束的象征意義,含蓄而有風度地表達了一種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時的莊嚴與喜悅的心情。本文重溫了香港回歸那一刻的激動與自豪,我也想請同學們思考:如果你是現場記者, 面對觀看實況轉播的億萬觀眾,你想說些什么?請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 (2)焦裕祿同志離開我們已經快50年了,當下我們所處的時代、社會環(huán)境、工作條件和人們的思想觀念均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我們還需要學習焦裕祿精神嗎?焦裕祿精神還符合時代要求嗎?請寫一篇小論文,發(fā)表你的看法。 板書設計: (撰稿:湖南省芙蓉教學名師楊華當工作室羅穎) 科教興國 9 / 9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