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三年級科學下冊 吹泡泡教案 首師大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2年三年級科學下冊 吹泡泡教案 首師大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22年三年級科學下冊 吹泡泡教案 首師大版
設計思路:
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選擇既要貼近孩子們的生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要有助于拓展孩子們經(jīng)驗的提升和視野拓展。“吹泡泡”是孩子非常喜歡的一種小游戲,它不僅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在生活中可以嘗試著做的,而且還蘊含著許多科學現(xiàn)象和科學原理。于是,我選擇了“泡泡”這一來自孩子生活的、熟悉的、好玩的事物作為切入點,讓孩子自已探究不同形狀的泡泡棒吹出來的泡泡會是什么形狀的、可以用哪些材料制作泡泡棒、什么東西可以制作泡泡水、如何制作泡泡水,在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能針對問題作進一步的探究,培養(yǎng)孩子反復實踐、不斷嘗試、不怕失敗的
2、精神。在嘗試、猜測、記錄、驗證中,使孩子真正在“做中玩、玩中思、思中得”。從而激發(fā)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學會動手實踐探究,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活動預設目標:
1、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滿足學生探索實踐的需要,體驗游戲的快樂。
2、在討論、記錄、交流中積累和提升經(jīng)驗,并能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3、學會進行對比探究的方法,增強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4、在玩中體驗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活動重點:
在玩游戲活動中,學會一種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觀察現(xiàn)象――提出問題――猜測結果――動手實踐――探究結果”。
活動
3、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做出大膽、合理的猜測,并按照科學方法開展實踐探究活動。
活動對象:
小學三年級學生。
研究方法: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采取玩中探究的方式,通過分組形式讓學生在玩中學會進行實踐探究。
活動過程:
一、活動前的準備:
學生的準備:自制泡泡液、泡泡棒,每小組一把剪刀,一支筆;
教師的準備:不同形狀的泡泡棒,每小組適量可變形的細鐵絲、吸管、杯子、湯匙、統(tǒng)一配制的泡泡液、食用鹽、白糖、白醋、實驗記錄單等。
二、活動的實施(本課)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用學生熟悉的校門來引入,引出要注意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與現(xiàn)象。
【用學生熟悉的學習環(huán)境來引入,可以使學生充分感受到
4、留心生活、注意觀察是很有必要的,它也是一種學習的手段?!?
(二)活動一:放飛五彩泡泡,讓學生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活動能否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投入到活動中去,是提高活動有效的關鍵之所在,引導學生將興趣轉化為學習的問題,并以此作為探究的出發(fā)點,能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研究性活動中。因此我先讓學生自由地玩吹泡泡的游戲,這樣可以使學生初步感知吹泡泡游戲的樂趣,在調(diào)動起學生的感官與興趣后,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使觀察發(fā)現(xiàn)的問題產(chǎn)生于學生的玩中,更有效地引領學生進入探究活動中。】
(三)活動二:通過實驗驗證,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來的泡泡會是什么形狀的。按照“提出問題——
5、猜測問題——學生探究——解決問題”展開探究活動,滲透對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對比探究記錄單(1)
不同形狀的
泡泡棒
三角形
吸 管
其 它 形 狀
猜
一
猜
能吹出
泡泡嗎?
可能吹出什么形狀的泡泡
實際結果
我們探究發(fā)現(xiàn)
注: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進行對比
組 長: 記錄員:
小組成員:
6、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綜合實踐活動強調(diào)學生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和勇于實踐?!睘榱烁皿w現(xiàn)與踐行這一理念,我讓學生在玩中提出問題,在玩中進行科學探究,這樣既可以使探究實踐活動與問題緊密聯(lián)系,突出研究內(nèi)容,又可以讓學生樂于探究,保持探究的興趣與積極性。老師先進行必要的示范后再引導學生按科學的探究方法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與體驗探究,獲得對探究過程的初步感性認識,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形成通過探究解決問題的意識。】
(四)活動三:運用學到的對比探究的方法,進行實踐活動.
1、教師提供食用鹽、白糖、
7、蘇打、醋,讓學生猜測:添加不同物品后,吹出來的泡泡可能會產(chǎn)生什么變化? 怎樣吹才能吹出大泡泡?
2、出示探究要求:
實踐探究小法寶一:1、分別在不同泡泡液中添加白糖、食用鹽、紅墨水。
2、同時在泡泡液中添加糖和鹽。
3、添加物品后要充分攪拌,完全溶解后再吹。
法寶二:
注意比較添加不同物品后,吹出來的泡泡的形狀、顏色、大小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及時記錄。
3、動手探究,驗證猜測的結果,得出探究結論。
對比探究記錄單(2)
添加不同的物品
添加白糖
添加食用鹽
添加白醋
同時添加( )和( )
猜一猜
可能出現(xiàn)
什么現(xiàn)象
實際結果
8、
我們探究發(fā)現(xiàn)
注: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進行對比
組 長: 記錄員:
小組成員: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既不能“教”綜合實踐活動,也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放任學生。”可見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的示范與指導還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前一環(huán)節(jié)的指導與“幫扶”中讓學生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后,為學生創(chuàng)設嘗試實踐的機會,讓學生用剛才感知的科學
9、探究方法及過程進行實踐體驗,從而使學生對科學探究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與體驗。】
4、延伸:在泡泡液里還可以添加什么原料,可以讓泡泡吹得更大,更不容易破,回家自己動手做探究。
【親歷實踐、深度探究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原則,為了引導學生更進一步地深入探究,我為學生提供了課后延伸內(nèi)容,把課堂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世界中。當然這只是預設,也許課堂中會生成讓更有意思、更有深度的問題?!?
5、進行創(chuàng)意吹泡泡表演
【由于學生現(xiàn)場演示吹泡泡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可以在學生吹泡泡時捕捉動態(tài)生成的課程資源,進行展示、點評,以提高學習效益?!?
六、參考文獻:
教育部編制的:《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試行)》
鄒開煌
10、教授編著:《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指南》第二部分《綜合實踐活動基本方法》中的“學會做實驗”這一章節(jié)。
七、附小資料:
1、吹泡泡是一種非常普通的游戲,自從有了水和表面活化劑,就有了泡泡,表面活化劑是肥皂和其他清潔劑的主要組成成分,它與水結合能減少液體的表面張力,這使得液體能夠不受阻礙地流過麥桿狀的小管子,遇到空氣后,這些薄膜開始向外擴張,直到最終與小管子分開,形成一個泡泡。人們吹泡泡的歷史至少已經(jīng)有400年了,在17世紀的畫作中,就有表現(xiàn)孩子們用陶管吹泡泡的場景。
2、泡泡液是一種表面活性劑水溶液,吹出多彩的泡泡是這種水溶液在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氣泡后,自然光在液膜上干涉而形成五顏六色的現(xiàn)象。
3
11、、泡泡之所以是圓的,是由于水的表面張力,水的表面是它的皮膚,它要緊緊的連在一起圓球狀是拉的最緊的形式。吹出的泡泡向上飛,是因為空氣比重的原因,剛吹出的泡泡是熱空氣,變冷后就會下沉。
4、牛頓因癡迷于吹泡泡被人們喊作“瘋子”,那些五彩繽紛的泡泡不也曾帶著他的幻想漫天飛舞嗎?愛幻想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
附送:
2022年三年級科學下冊 地球真的不動嗎教案 大象版
本課概述
本課從“白天黑夜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問題引入,引導學生探究晝夜成因?;顒樱遍_個學術討論會,通過討論引導學術了解“地心說”和“日心說”對太陽和地球之間關系的解釋,幫助學生懂得僅憑直接的觀察有時是不正確的,科學是需要
12、反復觀察和實驗的。“科學在線”內(nèi)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況晝夜的成因。活動2模擬晝夜的形成,指導學生用模擬實驗的方法進一步驗證自己的假設,對晝夜的形成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本課最后的討論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本課的重點是激發(fā)學生探究晝夜成因的興趣。本課的難點是模擬晝夜形成實驗的設計與分析。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在合作中設計驗證晝夜成因的模擬實驗方案。
2.能積極尋找證據(jù)支持自己的觀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敢于對別人的結論提出質(zhì)疑。
2.認識到科學發(fā)展是漫長的,很多事物的運動規(guī)律需要從更廣泛的范圍進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質(zhì)。
科學知識目標:
1.能
13、說出地球在不停地轉動,自轉一周為一天,需24小時。
2.能概述古人對晝夜成因的猜想與哥白尼的貢獻。
背景資料
地球自轉是一種繞軸旋轉運動,在北極上空觀察呈反時針方向,南極上空觀察則呈順時針方向,習慣上稱為自西向東旋轉。自轉周期為一日,因參考點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為參考點所度量的地球自轉周期)、太陽日(以太陽為參考點所度量的地球自轉周期)和太陰日(以月球為參考點所度量的地球自轉周期)之別,時間分別為23時56分、24時和24時50分。自轉角速度為每小時15度,線速度則因緯度和海拔不同而異。
地球自轉決定了地球上晝夜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過程具有晝夜節(jié)奏,還使運動物體如氣團、洋流和流
14、水發(fā)生偏轉。地球自轉造成同一時刻地球的不同經(jīng)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間,還使潮汐轉變?yōu)榕c自轉方向相反的潮汐。好奇點
模擬晝夜的形成可能是學生的好奇點。
課時安排
本課安排2課時。兩個活動各用1課時。
活動1 開個學術討論會
活動目標:
1.能承認地球在不停地自轉,敢于對別人的結論提出質(zhì)疑。
2.能概述古人對晝夜成因的猜想與哥白尼的貢獻。
3.能說出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需24小時。
4.意識到科學發(fā)展是漫長的過程,很多事物的運動規(guī)律需要從更廣泛的范圍進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質(zhì)。
活動建議:
1.建議本活動在小組討論基礎上全
15、班共同進行。
2.活動直接從教材的引入開始。布置學生在小組內(nèi)用5~6分鐘的時間為討論會作準備。如果學生對地球圍繞太陽轉沒有任何疑問,可請一部分小組為“太陽繞著地球轉”的觀點尋找證據(jù);另一部分小組為“地球圍繞太陽轉”的觀點尋找證據(jù)。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體會古人對晝夜成因的解釋。
3.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將搜集到的資料介紹給學生。讓學生閱讀教材中包括“科學在線”的資料后,幫助學生了解人類科學認識的艱巨過程。并體會哥白尼日心說的巨大貢獻。
4.“科學在線”之后的一段文字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楚、更完整地解釋晝夜交替現(xiàn)象的形成。
活動2 模擬晝夜的形成
活動目標:
16、
1.能夠在合作的基礎上提出模擬實驗的方案,并能正確操作。
2.能夠較清晰地向其他同學解釋自己的模擬實驗的結。
3.能積極尋找證據(jù)證實自己觀點的正確。
實施建議:
1.本活動是在學生已經(jīng)知道晝夜形成原因的基礎上進行的。實驗前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討論:如何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來模擬晝夜的成因,如何分工合作等。
2.要注意引導學生交流實驗計劃,在明確實驗目的和方法,準備好所需材料后,再開始實驗。實驗時用遮光窗簾將教室變暗,以保證實驗效果。學校如沒有地球儀,可用學生自制的地球模型代替。
以下具體實驗步驟供參考:
⑴將地球儀的北極對著北方,在桌面中間放好;
⑵面對地球儀,使它自西向東旋
17、轉(逆時針方向),在中國北京或其他省會城市的位置貼上小紙人;
⑶在正對地球儀1米左右的地方打開手電筒,調(diào)整電筒的遠近,以地球儀上清晰地出現(xiàn)明暗兩部分為宜;確定地球儀上的白天部分和黑夜部分;
⑷將小紙人所在的位置旋轉到黑夜部分,慢慢轉動地球儀,觀察小紙人投向地球儀表面影子的位置和變化過程與一天中我們實際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否一致,從而確定地球旋轉的方向。這一教學過程重點是讓學生探究地球自轉的方向,教師要鼓勵學生應用平時觀察到的地球上的物體在一天中影子自西向北再向東的變化過程來解決這一問題。
⑸兩人一組,輪流演示同一位置的晝夜變化。
3.為了幫助學生強化探究中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在地球儀旁邊放一塊鐘表,告訴學生地球儀旋轉的方向要和表針轉動的方向相反。
4.實驗結束后各組分別向全班介紹模擬實驗的結果。
5.教材最后的討論是對知識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