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河南大學校訓背后的故事》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河南大學校訓背后的故事(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精品文檔,僅供學習與交流,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網(wǎng)站刪除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河南大學校訓背后的故事
資料圖片
在河南大學明倫校區(qū),建于1936年的南大門上柳體金字書寫的校訓赫然醒目——“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從戰(zhàn)火紛飛的革命時期到信息爆炸的網(wǎng)絡時代,出入此門的河大師生,時刻將之銘記于心。
1912年9月,河南大學的前身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在河南貢院的舊址上應運而生。首任校長林伯襄將“以教育致國家于富強,以科學開發(fā)民智”作為辦學宗旨。1922年,時任河南省督軍的馮玉祥主張在河南創(chuàng)辦大學。當年11月,在預校的基礎上,中州大學成立,后易名為國立第五中山大學、河南省立河南大學,于1930年9月
2、改名為河南大學。
從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到如今的河南大學,歷屆校長都特別重視對學生愛國意識的培養(yǎng)。如查良釗校長在校內(nèi)樹碑,置濟南慘案彈殼于其上,并在碑上刻警語,勉勵全校師生奮發(fā)圖強,勿忘國恥。張仲魯校長明確提出,要以“研究高深學術(shù)、培養(yǎng)專門人才、推廣高等教育”為辦學宗旨和理念。正因如此,河大師生在潛心研究學問的同時,始終心系國運,從未停止過追求光明和真理的腳步。
1935年6月,劉季洪出任校長。他從《禮記大學》中選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一句,形成校訓“明德新民,止于至善”。1936年10月,河南大學南大門落成,校訓被鐫刻于內(nèi)側(cè)門楣之上。
所謂“明德”,就是弘揚與培養(yǎng)崇高
3、的道德,通過學習和實踐來培養(yǎng)優(yōu)良的品德。所謂“新民”,就是培養(yǎng)正確而富于創(chuàng)新的思維能力,用自己所學啟發(fā)民智,擔當社會責任。所謂“止于至善”,宋代大儒朱熹在《大學章句》中闡釋說:“止者,必至于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至于至善之地而不遷?!币馑际且玫饺妗⒔】档陌l(fā)展,達到盡善盡美的最高境界。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不僅是河大人文精神的體現(xiàn),而且成為河大辦學的終極追求。由于日寇入侵河南,河大師生被迫離校,輾轉(zhuǎn)多地,在潭頭小鎮(zhèn)棲身5年。無論環(huán)境多么惡劣,河大人都堅持辦學,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校訓,成為文明和科學的倡導者、實踐者與播種者。1942年3月,河南大學由省立
4、升格為國立。1944年,河南大學被評為全國國立大學第六名,在中國抗戰(zhàn)時期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值得自豪的一頁。
在百余年的辦學歷史中,秉承“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訓,河南大學雖歷經(jīng)坎坷,但孕育出一大批高校,分離出許多系科專業(yè),成為中南6省區(qū)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母體之一。2012年9月,在河南大學建校百年慶典上,教授王立群說:“‘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大學精神隨著時間的淘洗而歷久彌新,成為幾代人一貫的、不變的堅守?!眮碜耘_灣的93歲校友管守嚴說:“河大人要牢記校訓,再努力,再進步,讓河南大學在已有的基礎上,繼續(xù)精進,為國家培養(yǎng)21世紀需要的人才?!?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這是有民族氣派的大學校訓,也是融進河南大學精神底色的不懈追求。“至善”豈有終極日,征途正未有窮時。河南大學,唯有不止。
【精品文檔】第 2 頁